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典故

那些不可不知的历史文物——古朴秀逸的书画

历史大观园 历史典故 2020-05-29 23:32:53 0


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史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发现的。清朝光绪年间的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从药店买回的一味名叫“龙骨”的药中发现这些骨片、龟甲上可这一些从未见过的符号。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云梦睡虎地秦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于1975年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也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竹简上的文字为小篆,笔画仍以曲线为主;横画的起笔多重而圆,收笔则轻而尖,钩与捺常作长引之势,已有了明显的隶意。当是日常书写的书体。章法有直行而无横列,较乙本自然高古,堪称杰作。

相传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徒隶,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被关在监狱里。程邈看到当时狱官的么牌用篆书写很麻烦,就作了改革,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又创立一种新的字体。秦始皇看了很欣赏,不仅赦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规定在官狱中应用。因为程邈是个徒隶,起初又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当然这个故事经过了后人加工。实际上正像书法的产生一样,隶 书也是靠日积月累许多人共同创造的,程邈所作的大概是整理工作。

峄山刻石

《峄山刻石》是秦篆(即小篆)的代表之作。字的点划均为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字体端庄严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且劲健有力。有人评之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这种整齐化一的风格与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秦刻石在总体上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统一的。

《峄山刻石》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在西安碑林里。文字的笔画略细而匀整,且多用圆笔,字体呈方形,表现圆浑流丽之风格,确与琅邪等异趣。

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一个重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

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

殷商人的甲骨文刻辞,企图用以沟通人与神的信息,获得神秘世界的心理感应。商周人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在于祭祀神灵,记录事件或显示富有或权威。秦始皇刻石,将其立于名山之巅,则是用以炫耀他统一六国的功业,同时也创立了一种可以使书法更长久留存的形式,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秦刻石则是在此前石鼓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碑系开山之作。

马王堆1号墓T形帛画

马王堆1号墓T形帛画是中国西汉绘画作品,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人们都以为人死后的灵魂是不灭的,可以升入天界,封建统治阶级更是希望死后能和生前一样享受权势和富贵,因此竟相攀比,营造墓穴,雕绘墓壁,把阴间布置得如人间一般。他们在覆盖棺椁的帛画上,描绘出灵魂升天的情景和灵魂所生活的天界仙境,以寄托渴望成仙的遐想。虽然这类引魂升天的内容在战国帛画中就已出现,但想象力最丰富、表现色彩最浪漫的当属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一幅T形帛画。

这幅帛画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从整体看,表现手法多样而协调。同时,高度的装饰风格和写实手法相结合是这幅帛画的一大特色。帛画的内容很复杂,却能够处理得既分布全幅,十分饱满,又互有联系,丝毫不觉得杂乱;既能够突出某些主要内容,又有主有宾,花团锦簇,不显孤立。画面以朱红、土红、暖褐为基调,石青、藤黄、白粉等丰富色彩的运用服从于统一的色调,产生了诡异、华丽、热烈的效果。这表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是难得一见的杰作,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

荐季直表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东汉末年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亭武侯;魏国初建,迁相,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钟繇擅长书法,先后从师于刘德升、蔡邕等名家,博采众长,对楷、隶、行、草等字体都很精通,尤以楷书闻名。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他的这一创举对于汉字的定型和书法艺术的发展都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真迹已无存,历代奉以为法。

《荐季直表》是钟繇(yóu)小楷的代表作,写于221年。其布局空 灵,结体疏朗、宽博,体势横扁,尚有隶意,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虽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结体法度均不如晋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由明代开始受到推重,乾隆更认为无上的法宝,但却是后人伪作的。现在传下来的是逸少的临摹本,字体端整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画已脱八分古意,全是真书笔法,也可以说是楷书之祖。

平复帖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内容是写给友人的一个信札,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因此后人称之为“平复帖”。它是用秃笔写在麻纸上的,笔意婉转,笔法质朴老健,笔画盘丝屈铁,结体茂密自然,富有天趣,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这样一幅旷世墨宝出自西晋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书法家陆家之手。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出生于东吴大士族,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东吴名将。吴亡后入晋,官至平原内史、前将军。后为司马颖所杀。“少有异才,文章冠世”,是著名的《文赋》的作者。此书使用秃笔书写,在现在见到的同时期及其以前的墨迹中是很突出的。因此今人启功先生曾有诗说:“十年遍校流沙简,《平复》无渐署墨皇。”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顾恺之(约344-405)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约364年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366年当上大司马参军,392年为殷仲堪参军,405年升为散骑常侍。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传世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是他的代表作。他还是我国撰写完整画论的第一人,著有《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提出“以形写神”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深。

这卷《洛神赋图》的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虽历经千年,但依然可以看出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

多宝塔碑

《多宝塔碑》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早期的代表作品,为后人初学书法的极佳范本。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琅琊临沂人。颜真卿家学渊源,精于书法,师承褚遂良、张旭,而自成一格,是唐代的大书法家。此碑字体为楷书,正书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原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现藏于西安碑林。

此碑并没有形成颜真卿宽博雄浑的风格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从《多宝塔碑》开始,颜真卿逐渐走上了其独创一家的探索之路。此碑用笔笔笔藏锋、笔笔回锋,结构疏密匀称,风格严谨庄重。书写恭谨诚恳,直接二王、欧、虞、褚遗风,而又有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从民间的书法艺术吸取营养。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整体看来,浑厚丰满、端庄缜密,字体刚健笃实,外形丰满而内寓故其。

苦笋帖

《苦笋帖》是唐代书法家怀素的传世书迹的代表作。怀素(737-799)字藏真,俗姓钱,湖南零陵郡人。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木板为纸,板穿叶尽,秃笔成冢。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传世书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诸帖。

《苦笋帖》两行十四字,字虽不多,但技巧娴熟,精练流逸,瘦肥相宜,流畅生动。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从此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尽管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流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

步辇图

《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出自初唐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阎立本(约601-678),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因为阎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阎立本除了擅长绘画外,而且还颇有政治才干。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

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是唐代画家周昉作。用笔朴实、气韵古雅,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周昉,字晦叔,生卒年代不详,唐代著名画家。出身于仕宦之家、游于卿相间之贵族。曾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长史、宣州(今安徽宣城)长史别驾,其职位仅次于一州长官刺史。初学张萱而加以写生变化,多写贵族妇女,所作优游闲适,容貌丰腴,衣着华丽,用笔劲简,色彩柔艳,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重,称绝一时。画佛像,神态端严,时称神品。德宗闻其名,诏画章明寺,经月余始定,时推第一。其画风为“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

画卷描写贵族妇女

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画面描绘仕女们的闲适生活。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卷首与卷尾中的宫女均作回首顾盼宠物的姿态,将通卷的人物活动收拢归一。她们华丽奢艳在庭院中游玩,动作悠闲、拈花、拍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无所事事,侍女们持扇相从。其赋色技巧,层次明晰,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轻纱的透亮松软,皮肤的润润光泽,都画得肖似,表现出作者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时南唐画家顾闳中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顾闳中(约910-980)江南人,五代南唐画家。时任画院待诏。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据历史记载,这幅图是作者奉后主李煜之命,去刺探韩熙载不仕南唐的缘由而潜入韩宅,暗中观察,目识心记,归后创作的。后主李煜欲用韩熙载为相,派画院画家顾闳中、周文矩夜至其家,窥看他与门生宾客夜宴情景,绘成此图。会画分五段。分别画出韩熙载与其宾客舞伎们听琴、观舞、休息、调笔等情节。夜宴睥人在静听演奏琵琶,有坐有立,有的侧耳,有的倾身,有的回眸,有的抱膝,都集中在“听”字上。韩熙载眉尖耸起,注视着演奏着,在沉醉中又显露出忧郁之情。全画运笔精熟,色彩绚丽,显示出画家杰出的写实能力和五代人物画的水平。

全图以五个既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画面,描绘了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夜晚宴请宾客时的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等情景。人物形象准确、生动,对韩熙载的复杂神态刻画尤为传神。作品用笔劲健、流畅,色彩浓丽、典雅,各种器具及服饰花纹等描绘精微工整。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作者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早年游学汴京(今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时在翰林图画院任职。善画风俗画,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画卷描绘的是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优秀风俗画。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卷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墨葡萄图

《墨葡萄图》是明朝著名画家徐渭的水墨大写意花卉的代表。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道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自幼聪慧,文思敏捷。且胸有大志。一生遭遇十分坎坷,可谓“落魄人间”。最后入狱七、八年。获释后,贫病交加,以卖诗、文、画糊口,潦 倒一生。他擅长画水墨花卉,用笔放纵,画残菊败荷,水墨淋漓,古拙淡雅,别有风致。兼绘山水,纵横不拘绳墨,画人物亦生动,其笔法更趋奔放、简练,干笔、湿笔、破笔兼用,风格清新,恣情汪洋,自成一家,形成“青藤画派”。传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图》轴、《山水人物花鸟》册(均藏故宫博物院)、《牡丹蕉石图》轴,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现藏故宫博物院)等。

此画纯粹以水墨写葡萄,随意涂抹点染,任何性情。画上水墨葡萄一枝,串串果实倒挂枝头,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给人玲珑剔透之感。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风格疏放,不法语形似,代表了徐渭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也是明代写意花卉高水平的杰作。

荷花水鸟图

《荷花水鸟图》是清朝著名画家朱耷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朱耷(约1626-约1705)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为明江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他署款时常将“八大山人”连缀写成“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愤懑。作为明宗室后裔,朱耷身遭国亡家破之痛,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他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怪,以诗书画发泄其悲愤抑郁之情。一生清苦,命运多舛,这形成了天才艺术家必须的人生苦难,更造就了他的艺术价值。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画中孤石倒立,疏荷斜挂,细长的茎上生出一朵纤弱的荷花,一只翻着白眼的缩脖水鸟独立于小头朝下的怪石之上。空灵流动的构图。既气势博大,又虚实相生,画面上大片的空白,既增加了空间感,又增强了作品苍凉、悠远的气氛,给人无穷的遐想。从这一幅作品中,人们很容易察觉作者怪诞、冷漠、高傲、孤独、白眼向人的个性特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dg/301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