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婚姻风俗——媒妁之言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7 22:49:07 0


在中国传统婚姻中,从订婚到结婚必须请媒人搭桥,只有通过“媒妁之言”,婚姻才能合乎礼教和道德。这堪称中国婚姻风俗的一大特色,并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媒妁风俗制度最早在西周初年已经形成。《诗经·齐风·南山》说“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明。”就像砍柴必须用斧头一样,娶妻必须要有媒妁。“媒”在古代有“谋”的意思;“妁”也有“酌”的含义,“媒妁”即斟酌谋合或说合。因为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实际上就是奔走于男女双方的父母之间牵线搭桥,而不是为男女婚姻当事人说合。婚姻成败与否,关键在于媒人能否说动男女双方的父母。即使男女相爱,没有合适的良媒说合双方的父母,照样不能成婚。

为什么没有媒人说合就不能成婚呢?《战国策·燕策》上说:“处女无媒,老且不嫁;舍媒自衔,弊而不售。”如果婚嫁没有媒人,便落得人家耻笑,就像卖不出去的破烂货一样。

媒妁在古代有两种,一种是官媒,一种是私媒。官媒也分两种,一种是天子诸侯嫁娶,要派大臣为“使”去做媒人。另一种是职业官媒,这种官媒执掌万民婚姻登记,类似现代的结婚登记处。春秋战国以后,各代根据各种特殊的历史时代环境,都设有官媒。官媒要用“斧”和“秤”作为他们的职业标志。“斧”的含义取自《诗经》的“执斧伐柯”;“秤”的含义是取其“衡量有准”。在封建社会还有些地方官吏在断案或处理管辖区民事纠纷时,可以临堂做媒。有些官吏鉴于辖区内贫女婢女婚嫁困难,由官吏为媒妁,代为择配,也是实际上的官媒。再者,中国历代囚徒和没官的奴婢、流放的罪犯贱民婚配择偶,也都是官媒。

私媒的起源实质上应该比官媒更早。早在父系氏族时代,以女子为氏族财产,实行买卖婚。作为经济交易的买卖,往往有中间人调停说合价格。当婚姻由直接的买卖交易演变为聘娶时,中间人就逐步演变成了媒妁。私媒一旦成为职业,就不仅仅是以说合婚姻为目的,还带有谋取财物的性质。在媒妁婚制下,婚姻的满意程度常常取决于媒人是否信任可靠,传递信息是否真实准确。所以,男女双方对媒人也常常主动赐以重利。媒人就像商品交易的经纪人一样,为姑娘身价的高低,聘金多少,穿梭于两家之间,鼓如簧之舌,为两面说好,讨价还价。后世私媒多由妇女充当,所以又称“媒婆”。

媒人在古代婚姻中既是不可缺少的礼法要素,又是一个人人厌恶的角色。媒人可恶之处在于,到男方说女方美,到女方说男方家庭条件好。后世婚嫁民歌中有大量咒骂媒人的歌谣。如“背时媒人像条狗,这头吃了那头走。婆家来夸女儿美,娘家来夸婿家富,哄得小狗去撵兔,哄得小猫去上树。豌豆开花结角角,媒人吃了烂嘴角;豇豆角角尺二长,媒人吃了烂大肠。”还有首民歌唱道:“不怨爹,不怨娘,光怨媒人坏心肠!媒人肉,用锅熬;媒人皮,当鼓敲;媒人骨头当柴烧!”这些民歌都饱含婚姻当事人被欺骗后的辛酸泪。

古代婚姻虽然很重“媒妁之言”,但也有些“风雅”之士偏不用媒妁,决定婚姻时想出别出心裁的办法。《开元天宝遗事》中就记载了一件“红线牵丝”的风流佳话。郭元振是一位风度翩翩的美少年,才艺俱佳。宰相张嘉贞想纳他为婿。郭元振却提出问题说:“听说宰相门下有五个女儿,不知哪个美哪个丑,事不可仓卒,更待试之。”张嘉贞告诉他:“我的五个女儿各有姿色,也不知谁是你的最佳配偶,而你风骨奇秀,乃是非常之人。我想让五个女儿各牵一条丝线立在帷幔后,由你随便选择一条线牵出,牵出谁谁就嫁你。”郭元振欣然从命。遂牵一丝红线,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来结连理,果然夫荣妻贵。这件事被后世传为“牵丝为媒”的婚姻佳话,故把媒人也叫“牵丝人”。此举看似风雅,实质却是以婚姻为儿戏,拿儿女终身大事开玩笑。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多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12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