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宋人怎么吃水果:冰镇

花鸟画中的水果

宋代风俗画具有高度的写实风格,是文献难以替代的历史镜像,当然也是我们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珍贵图像史料。相比之下,花鸟画的史料价值不是很高。不过,宋朝的花鸟画依然可以告诉我们诸多关于宋人生活的信息。比如,多幅宋人花鸟画都绘有水果,让千年后的人们能够确知,这些水果品类至迟在宋代已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南宋佚名的《红果绿鹎图》(上海博物馆藏),图中“红果”即山楂,山楂在宋人生活中很是常见,陆游有《出游》诗写道:“行路迢迢入谷斜,系驴来憩野人家。山童负担卖红果,村女缘篱采碧花。”诗人在出游途中,看到山里的儿郎正挑着担子贩卖山楂呢。

宋人怎么吃水果:冰镇

南宋佚名《红果绿鹎图》

另一幅南宋佚名的《榴枝黄鸟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面出现的是石榴。石榴也是宋人常见的水果,杨万里有《石榴》诗咏道:“雾縠作房珠作骨,水精为醴玉为浆。”因石榴多籽,也常作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出现在宋人画作中。

宋人怎么吃水果:冰镇

南宋佚名《榴枝黄鸟图》

南宋林椿的《枇杷山鸟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有枇杷。我们都知道苏轼写过一首《食荔枝》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诗中提到三种水果:卢橘、杨梅、荔枝,估计都是苏轼喜欢吃的果子。曾有友人问苏轼:“卢橘何种果类?”苏轼回答:“枇杷是也。”

宋人怎么吃水果:冰镇

林椿《枇杷山鸟图》

还有一段宋词名句,相信你会背诵:“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可见樱桃也是宋人熟悉的水果,唐代诗人还用“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来形容女子的风姿。我们从南宋佚名的《樱桃黄鹂图》(上海博物馆藏)也可以找到樱桃这种水果。

宋人怎么吃水果:冰镇

南宋佚名《樱桃黄鹂图》

南宋林椿的《葡萄草虫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则画到了葡萄。宋人不但将葡萄当食用的时鲜水果,还用来酿酒。苏颂《本草图经》说:“葡萄,生陇西五原,敦煌山谷。今河东及近汴州郡皆有之。苗作藤蔓而极长,太盛者一二本绵被山谷间。花极细而黄白色,其实有紫白二色,有圆如珠者,有长似马乳者,有无核者。皆七月、八月熟,取汁可酿酒。”嘿嘿,不要以为只有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你才饮得到葡萄酒。

宋人怎么吃水果:冰镇

林椿《葡萄草虫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林椿的另一幅作品——《果熟来禽图》,画的是林檎果,亦即苹果。说到这里,想起了在网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在某次“鉴宝”节目的海选中,曾有收藏者带了一件宋代官窑的苹果形笔舔,前来请瓷器鉴赏方面的专家鉴定。专家说:“这是仿品,器形不对。”收藏者说:“你看这紫口铁足,玉质感又强,怎么会是仿品呢?”专家说:“宋代会有进口的苹果吗?”苹果确实是从外国传入的水果,不过传入的时间非常早,早在西汉时便有苹果品种“柰”从西域传入。不过,柰、林檎都是绵苹果,口感跟我们今天吃到的欧洲苹果差异很大,但外观毕竟是差不多的,因此宋朝瓷器中出现苹果造型,并非没有可能。

宋人怎么吃水果:冰镇

林椿《果熟来禽图》

宋人已经吃上苹果是毫无疑问的。范成大《吴郡志》介绍了一种叫作“蜜林檎”的苹果品种:“蜜林檎实,味极甘,如蜜,虽未大熟,亦无酸味,本品中第一,行都尤贵之。他林檎虽硬大且酣红,亦有酸味,乡人谓之‘平林檎’,或曰‘花红林檎’,皆在蜜林檎之下。”

无花果从海外传入中国的历史也很早,至迟在唐代,中国人已种植无花果。唐人称其为“阿驿”,为波斯语Anjir音译。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底称实(阿驿),波斯国呼为阿驿,拂林呼为底珍。树长丈四五,枝叶繁茂。叶有五出,似椑麻,无花而实。实赤色,类椑子,味似干柿,而一年一熟。”宋代无花果的种植更广,并出现了“无花果”的名字:“京师亦有之,谓之‘无花果’。状类小梨,中空,既熟色微红,味颇甘酸,食之大发瘴。岭南尤多,州郡待客多取为果床高饤,故云‘公筵多饤木馒头’。”宋朝无款识《无花果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的,便是宋人吃到的无花果。

宋人怎么吃水果:冰镇

宋人《无花果图》

宋末元初钱选的《桃枝松鼠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的是桃子。宋代的桃子也有很多品种,《嘉泰会稽志》载:“桃之品不一,上原之金桃、御桃、摆核桃、十月桃、庙山之早绯红桃、湖南之大绯红桃、萧山之水蜜桃、唐家桃、邵黄桃、杏桃、川桃、晚秋桃、孩儿面桃、诸暨乌石之鹰觜桃,诸家园中有昆仑桃、匾桃、矮桃之类,不可悉数。”

宋人怎么吃水果:冰镇

钱选《桃枝松鼠图》

宋代柑橘的品种更丰富,宋人韩彦直著有《橘录》,将柑橘分为柑、橘、橙三大类,每类下面又各有若干品种:“橘出温郡,最多种。柑乃其别种,柑自别为八种;橘又自别为十四种;橙子之属类橘者,又自别为五种。合二十有七种。”其中,“乳柑推第一”,乳柑中又“推泥山为最”。泥山所产之柑,“其大不七寸围,皮薄而味珍,脉不粘瓣,食不留滓,一颗之核才一二,间有全无者”。宋代赵令穰《橙黄橘绿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的正是规模化种植的柑橘林。

宋人怎么吃水果:冰镇

赵令穰《橙黄橘绿图》

荔枝的品种更多。据蔡襄《荔枝谱》,福建种植的荔枝品种就多达三四十类,其中最上品叫“陈紫”,是闽中特产,“兴化军风俗,园池胜处,唯种荔枝。当其熟时,虽有他果,不复见省。尤重陈紫,富室大家岁或不尝,虽别品千计,不为满意”。陈紫荔枝的特点是,“其树晩熟,其实广,上而圆,下大可径寸有五分,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宋佚名《离支伯赵图》,所绘“离支”,即是荔枝;“伯赵”,则是伯劳鸟。

宋人怎么吃水果:冰镇

宋佚名《离支伯赵图》

如此多样化的水果品种,其实正好印证了宋朝果农高超的育种技术。宋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嫁接的手法来驯化果树。嫁接可以培育出无核的水果品种:“果实凡经数次接者,核小,但其核不可种耳。……柿子接及三次,则全无核”;“枇杷须接,乃为佳果。一接,核小如丁香荔枝,再接,遂无核也”。

嫁接也可以选育出口感更佳、品质更好的水果:“梅树接桃则脆,桃树接杏则大”;“胡桃条接于柳本,易活而速实”;梨条接于枣本,则结实甘美,宋人详述了嫁接的方法:“先植棠梨木与枣木相近,以鹅梨条接于棠梨木上,候始生枝条,又于枣木大枝上凿一窍,度接活梨条于其中,不一二年即生合,乃斫去枣之上枝,又断棠梨下干根脉,即梨条已接于枣本矣。结实所以甘而美者以此。”柑橘通过嫁接可以形成二三十个品种,不同品种的成熟时期并不一样,有立秋成熟的“早黄橘”,有最早采摘的“甜柑”,有隆冬时节采摘的“绿橘”,也有待到来年春天才摘下来的“冻橘”,所以宋人在春寒料峭的季节也能够吃上新鲜的柑橘。

市场上的水果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从宋朝花鸟画上移开,到宋朝的市场中转转。宋人有一首小诗写道:“晓市众果集,枇杷盛满箱。梅施一点赤,杏染十分黄。青李不待暑,木瓜宁论霜。年华缘底事,亦趁贩夫忙。”说的正是宋朝水果市场每天早晨装运水果的繁忙景象。

在开封、杭州这样的都城,水果市场更是繁华了。《东京梦华录》载,市井中“有托小盘卖干果子,乃旋炒银杏、栗子、河北鹅梨、梨条、梨干、梨肉、胶枣、枣圈、桃圈、核桃肉、牙枣、海红、嘉庆子、林檎旋(旋,大概就是水果切片)、乌李、李子旋、樱桃煎、西京雪梨、夫梨、甘棠梨、凤栖梨、镇府浊梨、河阴石榴、河阳查子、查条、沙苑榅桲、回马孛萄、西川乳糖狮子、糖霜蜂儿、橄榄、温柑、绵枨、金桔、龙眼、荔枝、召白藕、甘蔗、漉梨、林檎干、枝头干、芭蕉干、人面子、巴览子、榛子、榧子、虾具之类”。

需要提醒的是,宋人的“果子”概念比今天我们所说的水果要略为宽泛一些,新鲜水果、水果制成的蜜饯、一部分干果,以及一些被我们列为蔬菜的藕片、木瓜等,都可以归入果子类。

我们从仇英版《清明上河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上的虹桥附近,可以找到两间果子店,一间的招牌写着“各色细果”,另一间的招牌写着“茶食果品”。这样的水果店,在宋代的城市也是存在的,《梦粱录》收录的杭州名牌商店名单中,就有专营果子的“大瓦子水果子”“钱家干果铺”“阮家京果铺”。

宋人怎么吃水果:冰镇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上的果子店

杭州市场常见的时鲜水果种类,据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的记录,则有“罗浮橘、洞庭橘、花木瓜、余甘子、赏花甜、亢堰藕、青沙烂、陈公梨、乳柑、鹅梨、甘蔗、温柑、橄榄、匾橘、香枨”,又有“方顶柿、盐官枣、玉石榴、红石梅、晚橙、红柿、巧柿、绿柿、榄柿、雪梨、水晶葡萄、太原葡萄”。水果制成的“酥蜜裹食”“茶果仁儿”“糖煎”,更是不计其数。

夜市上也有很多水果贩卖。夏天开封的州桥夜市,有生淹水木瓜、药木瓜、鸡头穰、荔枝膏、广芥瓜儿、杏片、梅子姜、莴苣笋、芥辣瓜儿、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越梅、金丝党梅,“皆用梅红匣儿盛贮”。杭州夜市也有“金桃、陈公梨、炒栗子诸般果子”。

宋朝的酒店、饭店也供应水果。《梦粱录》载,在杭州酒店里可以吃到的“四时果子”,有“圆柑、乳柑、福柑、甘蔗、土瓜、地栗、麝香甘蔗、沉香藕、花红、金银水蜜桃、紫李、水晶李、莲子、桃、新胡桃、新银杏、紫杨梅、银瓜、福李、台柑、洞庭橘、蜜橘、匾橘、衢橘、金橘、橄榄、红柿、方顶柿、火珠柿、绿柿、巧柿、樱桃、豆角、青梅、黄梅、枇杷、金杏”。此外,还有各种水果制品,“如锦荔、木弹、京枣、枣圈、香莲、串桃、条梨、旋胜番糖、糖霜、番桃、松子、巴榄子、人面子、嘉庆子诸色韵果、十色蜜煎螺、诸般糖煎细酸……”名单很长,我就不抄完了。

在京城卖水果的商贩,都很注意保持水果的新鲜度:“京师卖生果,凡李子必摘其蒂,不敢触其实,必留上衣,令勃勃然,人方以新而为好,至食者须雪去之。”甚至在水果采摘的时候,就要顾及水果的保鲜:“遇天气晴霁,数十辈为群,以小剪就枝间平蒂断之,轻置筐筥中。护之必甚谨,惧其香雾之裂则易坏,雾之所渐者亦然。尤不便酒香,凡采者竟日不敢饮。”

由于城市水果市场的发达,宋朝的大都市出现了专门的“果子行”(相当于水果商协会),换言之,贩卖水果已发展成一个大行业。《东京梦华录》载,“果木亦集于朱雀门外,及州桥之西,谓之果子行”;“西宫南皆御廊杈子,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可知东京的“水果商协会”并非只有一处,而是有好几处。《梦粱录》与《繁胜录》也记录了杭州的泥路青果团、后市街柑子团、青果行、果行。

一般来说,外地的水果运到,要先进入果子行,再由果子行批发给各个水果店与商贩。开封有一条巷,里面数十户人家都以锤取莲子肉为业,每年夏末,收购水果的商人都要委托他们锤莲百十车,然后卖给京城的果子行,再由果子行投放于市场。

市场上能够出现这么多的水果、水果制品,要归功于宋朝果农规模化、商业化的水果种植。蔡襄的《荔枝谱》载:“福州种植(荔枝)最多,延 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荔枝)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流求、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故商人贩益广,而乡人种益多,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而今人得饫食者盖鲜矣,以其断林鬻之也”。

这段文字其实记录了一种在当时而言可谓非常先进的商业形式:远期合同。在荔枝刚刚开花的时候,水果商就先跟荔枝种植户订立了购买合约(立券),并预付定金,订购某一片林场出产的全部荔枝(断林鬻之),不管产量多少、质量如何,均由他包买。等到荔枝成熟时节,商人再来收货,然后从水陆两路运往京师、西夏、日本、大食等地。由于荔枝被商人成片成片预订,以至福建虽然盛产荔枝,但当地人都很少吃到。水果商与种植户签订的合约,是不是接近于今日的“远期合同”?

前面我们引述过苏轼的《食荔枝》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过,在宋朝之前,远离岭南的人想吃荔枝并不容易,唐朝时杨贵妃要吃一次荔枝,还得依靠行政系统的力量调运:“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而宋朝时,荔枝已经是市场上的寻常商品,《繁胜录》记载:“福州新荔枝到,进上,御前送朝贵,遍卖街市。生红为上,或是铁色。或海船来,或步担到,直卖至八月,与新木弹相接。”甚至西夏、日本、大食等国家也能吃到产自中国南方的荔枝。这就是市场的力量。是商人与市场让宋朝的普通市民享受到唐时杨贵妃的口福。

宴席上的水果

城市水果市场的发达,直接反映了宋朝市民对于水果的消费需求。我们今天习惯在餐后享用几片水果,宋人也是如此,你到高端一点的酒店吃饭,“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果菜碟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只”;“虽一人独饮,碗遂亦用银盂之类,其果子菜蔬,无非精洁”。

在讲究享受生活的士大夫宴席上,水果更是必备的。有一位名为张镃的文人,在他的《赏心乐事》中记述了一年四季的果品宴会:四月,玉照堂赏青梅、餐霞轩赏樱桃;五月,听莺亭摘瓜、清夏堂赏杨梅、艳香馆赏林檎、摘星轩赏枇杷;六月,霞川食桃、清夏堂赏新荔枝;七月,应铉斋东赏葡萄、珍林剥枣;九月,珍林赏时果、满霜亭尝巨螯香橙;十月,满霜亭赏蜜橘。

从宋人描绘士大夫宴会、宴席的画作上,我们毫不意外地找到了水果的影子。请看赵佶《文会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佚名《夜宴图》(美国私人藏)、宋佚名《春宴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宴席的主人都准备了丰盛的水果招待宾客。

宋人怎么吃水果:冰镇

赵佶《文会图》局部

宋人怎么吃水果:冰镇

宋佚名《夜宴图》局部

宋人怎么吃水果:冰镇

宋佚名《春宴图卷》局部

宋人吃水果还挺讲究。你去看宋代金大受《十六罗汉图》的《注荼半吒迦尊者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请注意图中一个细节:罗汉尊者跟前的果盘上放了两枚水果(看起来像是沙梨),旁边还有一名侍童,正一手执水果刀,一手拿着一个水果削果皮。这个细节显示,宋人吃水果是要削皮的。话说20世纪80年代我们乡下孩子难得吃一次苹果、鸭梨什么的,还都不削皮呢。水果削皮的吃法可能来自佛教,因为过去佛教有“诸比丘使净人尽剥果皮而食”的习惯 。

宋人怎么吃水果:冰镇

金大受《十六罗汉图》之《注荼半吒迦尊者图》

那么寻常百姓是不是也吃得起水果呢?这得看宋代水果的价格。据程民生先生的《宋代物价研究》,北宋四川在荔枝丰收时,价钱低贱,“大如鸡卵,味极美,每斤才八钱”;太湖出产的柑橘,“每一百斤为一笼,或得上价,笼一千五百钱,下价或六七百”,平均每斤六七文钱;绛州的枣,“千石往麟府,每石止直四百”,每石只需400文钱;在郑州,梨的价钱也比较便宜,“三钱买个郑州梨”。开封与杭州的物价无疑会更高一些,就算贵上3倍吧,一斤荔枝按20多文钱计,对于日收入100文至300文钱的宋朝普通市民来说,这个水果价格还是在其消费能力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城市里的平民是吃得起水果的。

你也许会说,水果无非是寻常之物,吃了似乎也不需要大书特书。对的。不过如果宋人吃的是冰镇水果呢?你在炎热的夏天,吃水果一定更喜欢吃冰镇的。试想一下,夏日炎炎,热浪炙人,还有什么比大啖一盘“冰盆浸果”更惬意的呢?

宋人的生活也是如此。六月的开封,“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这个时节的杭州,“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恣眠柳影,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 。所谓“浮瓜沉李”,就是用冰水浸泡瓜果,使其冰凉后再吃。真会享受的宋朝人。

唐宋人夏天吃樱桃,喜欢将樱桃装在碗里,然后淋上冰镇过的蔗浆、奶酪,就跟我们现在吃水果沙拉差不多。唐朝诗人韩偓的《樱桃诗》这么形容:“蔗浆自透银杯冷,朱实相辉玉碗红。”说的便是冰镇蔗浆浇樱桃的吃法。有一首宋诗也写道:“房青子碧甘剥鲜,藕白条翠冰堆盆。” 说的亦是夏季吃冰镇果子的惬意事。司马光亦有诗曰:“蒲葵参执扇,冰果侑传杯。”诗的题目叫《和潞公伏日晏府园示座客》,“伏日”二字表明诗人吃“冰果”的时节,正是炎热的夏季。看来三伏天吃冰镇水果,是许多宋朝人的生活方式。

“冰盆浸果”的生活细节,还被宋人画入他们的画作中。但你得够细心,才可以发现这些细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套传为南宋刘松年所作的《十八学士图》(一说为明人作品。一套四幅),其中一幅是“棋弈图”,画面左下角的石桌上,有一个果盘,果盘装了几颗桃子,还有一大块冰。正是冰镇水果。

宋人怎么吃水果:冰镇

传刘松年《十八学士图》上的冰镇水果

元初画家刘贯道描绘自己心目中宋朝士大夫生活的《消夏图》(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也画有一个果盘,搁在一张木几上,果盘里装了水果和冰块。明代亦有一幅《消夏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构图完全模仿刘贯道,画中的水果冰盘更为清晰。这些图像史料让我们确信:古人的“消夏”方式,原来跟我们一样,也是吃冰镇水果。而夏季用冰的平民化,大致就是从宋朝开始的。

宋人怎么吃水果:冰镇

刘贯道《消夏图》上的冰镇水果

宋人怎么吃水果:冰镇

明人《消夏图》上的冰镇水果

宋朝并没有电冰箱,宋人又是如何在盛夏时节取得冰块的?其实,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有冬季采冰以供夏用的做法,皇室建有“凌室”藏冰,设立“凌人”掌管藏冰事务。不过,宋朝之前,通常只有皇家、贵族、官宦、豪富之家才有条件藏冰;市场上虽然已出现商品化的夏冰,却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 。

到了宋代,除了朝廷还保留着“三伏日,又五日一赐冰”的惯例,寻常市民也可以享用到消夏的冰块,因为这时候夏冰已经作为大众消费品进入市场。杨万里有一首诗描写了走街串巷的“卖冰人”:“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窨子南山下。” 诗中的“市人”“行人”,显然包含了一般市民,他们也是商品冰的消费者。

由于夏冰已经是常见的大众消费品,许多夏季食物都使用了冰块。我们今天常用冰块给鱼肉保鲜,宋人也这么做。南宋人爱吃石首鱼,“其味绝珍,大略如巨蟹之螯,为江海鱼中之冠。夏初则至,吴人甚珍之,以楝花时为候。谚曰:‘楝子花开石首来,笥中被絮舞三台。’言典卖冬具以买鱼也”。可惜此时天气已热,“鱼多肉败气臭,吴人既习惯,嗜之无所简择,故又有‘忍臭吃石首’之讥”。幸得“二十年来,沿海大家始藏冰,悉以冰养鱼,遂不败,然与自鲜好者味终不及。以有冰故,遂贩至江东金陵以西,此亦古之所未闻也” 。有了夏冰,生活在金陵以西的非沿海居民也能够吃到新鲜的石首鱼。

宋朝市场上还出现了众多的夏季冷饮。《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繁胜录》《武林旧事》都收录了宋人在盛夏时节可以买到的各种“冰雪爽口之物”:冰雪冷元子、冰雪凉水、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乳糖真雪、白醪凉水、雪糕、雪团、雪泡缩脾饮,等等。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些夏季上市的宋朝饮料、甜品,都是加冰的,可以解暑的。

北宋时开封的饭店,供应的菜品非常丰富,“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膘浇之类,人人索唤不同” 。这里的“绝冷”之菜,应该就是冰镇的凉菜。南宋时杭州的富人,在天气炎热的夏季,还会发起向穷人发放冰镇解暑凉水的慈善活动:“富家散暑药冰水” ,可见夏冰在宋代已不再是昂贵的物品。

盛夏六月的宋朝城市,贩卖水果的商贩当然也会用冰块来给水果保鲜。《东京梦华录》载,是月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芥辣瓜儿、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子、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冰雪凉水、茘枝膏”等水果或水果制品,“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宋朝的寻常市民在炎夏时节也是能够吃上冰镇过的水果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133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