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昆仑”的儿子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3:53:36 0

南朝的开创者宋武帝刘裕出生于公元363年,在东晋孝武帝时代度过青年时光。淝水大战那年,刘裕二十岁。史书没有记载他是否参加了那场伟大的战争,但东晋军队的辉煌胜利足以让青年刘裕感到无比自豪。比刘裕年长一岁的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是晋王朝颇有作为的皇帝。很多人不知道,司马曜其实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具有东南亚血统的皇帝。

司马曜的一生充满传奇,堂堂九五之尊最后竟被手无寸铁的柔弱女子谋杀。这个女人编造了皇帝“因魇暴崩”的谎言,企图蒙混过关。令人奇怪的是,满朝文武大臣竟然没有人对皇帝莫名其妙暴崩一事提出哪怕一丁点异议,而使杀人凶手逍遥法外,成就两晋南北朝一段离奇传说。这件天字第一号大案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

晋祚尽昌明

江南流传一句神秘的谶语:“晋祚尽昌明。”意思是说,晋朝的国运亡于昌明,昌明指什么呢?《晋书》记载了一则故事解释这句神秘的谶语。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在藩邸时,王妃李氏产下一子,梦见神人对她说,生下男孩取名“昌明”。

小孩出生时正值凌晨,东方始明。简文帝给儿子取名叫做司马曜,字昌明。史书记载简文帝从前看过“晋祚尽昌明”的谶语,等到后来醒悟过来,曾经为之流涕。

那么这则故事是真还是假呢?应该是假的,为后人杜撰。如果简文帝时就已经流传这句谶语的话,简文帝怎么可能仅仅为之流涕而不采取其他措施呢?完全可以改名字,而且“昌明”只是一个字,字一般是古代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的,司马曜十一岁时,简文帝就已经死了。

由此可见,这句谶语产生于孝武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并在社会广泛流传呢?到底司马昌明做过什么,从而导致晋朝亡国?据我们所知,司马昌明生前取得淝水战争的胜利,死后得到“孝武”二字的谥号,“武”字足见朝廷上下对他的认可。我们应该看到,东晋在孝武帝之后,经过两代确实亡国了,谶语存在它的准确性。这是一个谜团。

司马曜是司马昱的第三个儿子。在他之前,司马昱曾有过五个儿子,三个早夭只剩二子。长子司马道生为人性情疏躁,无德无才,和母亲王简姬一起被废黜致死。老二司马郁倒是敏慧孝顺,深得司马昱喜爱,可惜十七岁上得病死去。此后,姬妾们十年不曾生育。

儿子们先后死去。司马昱已近不惑之年,竟然膝下无子。司马昱五十一岁时才由桓温扶上皇位,虽然当时并非皇帝,却也十分苦恼。他让善于卜卦的术士扈谦给算算,还能不能有儿子。扈谦卜了一卦,吉!对他说:“王宫中有一女,能给王爷生下两个男孩,其一必能兴旺晋室。”

司马昱听后很高兴,此时宠妃徐贵人刚生下一个女儿,司马昱认为扈谦所指的就是徐贵人,于是常去徐贵人房里睡。结果过了一年,一点动静也没有。司马昱着急了,扈谦算得不准吧?又把道士许迈找来算,许迈说:“我不过是好山水的人,游山玩水可以,没什么道术,这种事我怎么能知道,您德厚仁深,不会无后。还是听扈谦的话,多交接总会有结果。”交接就是做爱,多交接就是多找些女人做,别光指望徐贵人。

这话说了和没说一样,司马昱也没辙,还得继续做爱。他和王宫里姬妾做了个遍,数年下来,还是没有子嗣。岁数越来越大,司马昱真慌了,满世界找算命的人,终于找到“善相者”。相面先生往王宫里一站,从妃妾中挨个找能生男孩的女人,看了一个又一个,不断摇头。

司马昱实在没招了,下令把王宫里所有的宫女,端茶倒水的、打扫卫生的、厨房做饭的,是女人统统找出来,再看。轮到一个人,一个做纺织的丫环,长得很寒碜,又粗又高,皮肤黝黑。女人没名字,也不知道哪人,宫中人叫她“昆仑”。

“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除指昆仑山外还指黑色的东西,意思就是黑色皮肤的人。据《旧唐书·南蛮传》中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林邑在今越南中部一带,而这些黑人大多来自东南亚。

相面先生一见昆仑女大惊道:“就是她了!”

人类为什么要有婚姻,为了身体的快感?还是相依相助,更好地生活?原始社会没有婚姻,但要做爱,一切都是为了繁衍后代,女人的美与丑、富与贫都要搁到第二位上。封建时代重男轻女,那是由生产力水平低下决定的,人老了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不靠儿孙靠谁去?

司马昱盼子心切,当天晚上同房。相面先生真够准确,昆仑女一连生下两个儿子,老大司马曜,老二司马道子,她自己也有了好听的名字“李陵容”。不过,即使司马昱登上帝位,李陵容也没有名号,直到司马曜即位,才被尊为淑妃,慢慢进为贵人、夫人、皇太妃,最后做了皇太后。

一个“丫环”成为中国的皇太后,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丑小鸭变白天鹅”的传奇故事。

司马曜继承皇位之路充满艰辛。简文帝是汉献帝之类的人物,他的身边有个曹操,即手握军权的大司马桓温。简文帝做皇帝不到一年就病倒了,临死不敢决定身后事,一日一夜四诏桓温,近在姑孰的桓温却没有来。桓温是性情中人,不会像曹丕那样去逼迫皇帝,希望简文帝认清形势,主动禅让帝位。

东晋王朝的天下不是皇帝一人的,是高门士族共同的江山。江左王、谢两大门阀士族默默达成一致,力保司马曜继位。王彪之、王坦之和谢安顶着压力,火线册封司马曜为太子,十一岁的司马曜登上帝位。

司马曜屁股没等坐上龙椅,道教领袖、彭城人卢悚率三百敢死之士攻入皇宫,矫称太后密诏,拥戴被桓温废掉的海西公司马奕复位,自云龙门杀进宫廷,抢夺武库中的兵器造反。禁军听说旧皇帝回来了,一时间不知该听谁的。好在忠于皇帝的一批军官进入宫中诛杀了卢悚和他的党羽,孝武帝渡过第一道劫难。

叛乱刚过,大司马桓温率军开到建康,大陈兵卫,向晋廷示威。朝野风传桓温将篡位,多亏谢安和王坦之多方周旋,桓温未能如愿,孝武帝躲过第二厄。

苻坚百万大军临江,乌云压顶,仿佛江南小朝廷行将崩溃。在谢安、谢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年轻的皇帝取得淝水战争空前的胜利,渡过三难。

淝水之战后的东晋,谢安、桓冲、谢玄、桓石虔、朱序、刘牢之等时贤名将群星闪烁,朝野上下寄希望于这位中兴之主借淝水大捷,北伐收复中原。“西逾剑岫而跨灵山,北振长河而临清洛。挂旆天山,封泥函谷。”

踌躇满志的司马曜没有北伐中原的意图,而是准备完成东晋历代君主所没有完成的事业,加强皇权。

东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奇特的时代,北方胡族入侵,迫使中原的汉族豪强率领宗族和普通老百姓渡过长江,躲避战乱,这就是西晋末年著名的“衣冠南渡”。在渡江豪强与江东士族共同帮助下,晋朝复国,豪强势力进一步壮大,形成门阀士族。如同我们现代经常把历史悠久的足球俱乐部称之为豪门,再如武侠小说中描绘的世家。

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登基称帝的那一天,竟然拉着名士王导的手要共登皇座,由此开启东晋百年门阀与皇权共治国家的格局,时称“王与马,共天下”。高门士族轮流掌权,皇帝成为他们的傀儡。

孝武帝司马曜立志要改变君权旁落的局面,任用同母弟弟琅琊王司马道子参政,收回高门士族把持的朝廷大权。上天再次眷顾司马曜,淝水之战后,桓冲、谢安、谢玄、桓石虔等重臣先后死去,盛极一时的桓、谢两家后继乏人,陆续交出荆州、江淮地区的军政大权。司马道子总揽军权,东晋朝的大权真正回到司马皇族手中。一改东晋建国以来,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高门士族轮流把持朝廷的局面,皇权得到加强。

由于孝武帝大力伸张皇权,门阀士族对孝武帝充满敌意,于是“晋祚尽昌明”的谶语不胫而走。孝武帝依靠皇族及外戚的力量巩固皇权,高门士族同样借助皇族和外戚的力量进行反击,东晋王朝的内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内乱的焦点竟然集中在一个尼姑身上。

比丘尼支妙音

尼姑怎么可能影响国家大事,因为皇帝信佛。

人都有弱点,司马曜暴露出两大弱点,溺于酒色,崇尚佛学。酒和女人,很少有男人不喜欢,本不是什么大毛病,如果加上“溺”字便不同了,那酒和女人就会成为穿肠毒药和刮骨钢刀。

社会环境影响人物性格。东晋盛行清谈玄理的风气,司马曜在崇尚玄学的氛围中长大,有独特的哲学思维。简文帝下葬时,司马曜一滴眼泪不掉,左右侍从劝道:“按常礼,您该哭啊!”十一岁的司马曜回答得耐人寻味:“悲伤自然会哭,需要规定吗?”虚伪的东西不值得提倡,司马曜有魏晋士人的率真。

严冬,司马曜白天只穿几件单衣,不着夹衣,夜里却要盖上好几床被子。谢安劝谏说:“保养身体应循常规,陛下白天过冷,夜里太热,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司马曜简练回答道:“昼动夜静。”谢安退出后,叹道:“圣上精理不减先帝。”司马曜喜欢哲学,对传入中土的佛学产生浓厚兴趣。

司马曜喜欢佛学与石虎、苻坚不同,后者们纯粹为了愚民、治国。司马曜喜欢的是佛学义理,因此与许多佛学大师交上朋友,譬如支妙音。

《比丘尼传》中载:“妙音,未详何许人也,幼而志道居处京华,博学内外善为文章。”比丘尼俗称尼姑。支妙音自小落发,频繁出入宫廷和司马道子的王府,谈论玄理,赋诗作文,才智、名声越来越大。

司马道子在京城为支妙音建造简静寺,支妙音以此为基地,大聚尼僧,佛教和世俗有才艺的人纷纷投入此寺,徒众多至百余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富贾豪商慷慨解囊,支妙音成为富倾都邑、贵贱都来巴结的名人。简静寺外车水马龙热闹非常。

支妙音宠于帝相,“权倾朝野,威行内外”,怕不仅仅凭借“雅有才致”,艳动京华孰未可知。

皇权和相权容易产生矛盾,所以明代的朱元璋把丞相彻底废除。支妙音游走于帝相之间,难免蹚入这湾浑水。

孝武朝皇权得到加强,随之产生绝对权力的腐化堕落。东晋王朝失去了前几代俭朴、谨慎的作风。时势造英雄,时势同样也能产生奸邪之徒,混乱的朝局中,一个小人王国宝走到前台,上演了一段历史闹剧。

王国宝出自“齇王”世家太原王氏,东晋一等一的高门,谢安的女婿。他从小没品德,属花花公子之流,不知道谢安怎么能看上这样的女婿。当然,高门士族之间的联姻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悲剧不光谢安女儿,侄女谢道韫嫁给王凝之也是一个恶果。

谢安发现王国宝特别不成器时,有意抑制,不提拔,不给有实权的官。王国宝不满意,“自以中兴膏腴之族,惟作吏部,不为余曹郎,甚怨望,固辞不拜”。王国宝的意思是说,“我,老革命的儿子,做官就进组织部,别的部委我不去”。

王国宝得不到谢安赏识,便去投靠琅琊王司马道子,在排挤、诋毁谢安的一系列事件中劳苦功高。王国宝的堂妹是琅琊王妃,司马道子青睐有加,视为心腹。

司马道子总揽朝廷大权后,势倾内外,权力达到极点,无论远近,官员都投靠到琅琊王府。孝武帝很快察觉到司马道子权力的膨胀,心里虽然不高兴,表面上对这位一母胞弟还是特别尊崇,指望他为稳定朝局分忧解难。

孝武帝的容忍使司马道子集团得寸进尺,王国宝更怂恿司马道子扩张相权,背地里鼓动朝中大臣,联名上表请求擢升司马道子为丞相,假黄钺,加殊礼。丞相自汉武帝开始,基本不设制,董卓、曹操之流做丞相,都是大权独揽。黄钺是皇帝诛杀时专用的铜斧。殊礼指特别尊崇的礼节。这些无疑要分掉一部分皇帝的权力。

奏章呈上,孝武帝勃然大怒,要严惩策划此事的官员。王国宝拍马屁拍过了头,连他的舅舅中书侍郎范宁也讨厌,看不惯他那副阿谀谄媚的模样,劝孝武帝将王国宝革职。

王国宝见形势不妙,立刻让袁悦之去求比丘尼支妙音,让她在太子司马德宗的母亲陈淑媛面前为自己说好话。

袁悦之是有名的辩士、纵横家,有口才,长于游说之术。平生身无一物,只带一本《战国策》,对人说:“少年时读《论语》《老子》,又看《庄子》《周易》,都讲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没用!天下好书只有《战国策》。”

袁悦之巧舌如簧,受到影响的支妙音写信给陈淑媛说:“国宝忠谨,宜见亲信。”孝武帝得知后,大发雷霆,后妃干政不说,任免朝廷官员是何等样的大事,走门子走到尼姑庵、走到后宫,传出去像什么样子,百姓会怎样评价?这件事不能声张,借口别的事杀了袁悦之。孝武帝诛杀袁悦之是在警告司马道子集团,不要扩大相权。

孝武帝很为难,不用自己唯一的亲弟弟,中央权力交给别人更不放心。用吧,弟弟得寸进尺。想来想去,孝武帝想从地方权力入手,遴选几位当时有名望的人充任地方官,暗地节制司马道子。

谈到地方权力,我们不能不谈都督制。都督制起源于三国的曹魏,两晋南北朝一并延续下来,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制。由于东晋战争不断,军队权力日益强大,军区司令员“都督诸州军事”兼任地方官职,总揽地方军政财务大权。

东晋的都督区主要有以扬州、荆州、豫州、徐州、江州、广州、会稽六郡、益州、襄阳等为中心的九处都督区。其中实力最强大的是荆州,因为荆州的财富和人口远远强于其他地区。荆州是桓氏家族的势力,谁能够做荆州都督呢?

阿大王恭

也该桓家衰落。公元389年,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桓石虔死了,桓家后继乏人。主管吏部的司马道子任命王府长史王忱接任,管辖荆州、益州和宁州。

王忱字远达,小字阿大,王国宝的弟弟,但和王国宝有云泥之别。“后起之秀”的典故便是指他。

王忱小时候,常到舅舅范宁府上玩,有一次在范府遇到东吴名士张玄。当时王忱还小,张玄已经成名。东晋崇尚清谈,范宁让王忱和张玄交谈。张玄早听说王忱志趣不凡,也很想谈谈。张玄年龄比王忱大,自然希望王忱先打招呼,端端正正坐着等候。不料,王忱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失望而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吴中之秀,你怎么不和他说话?”王忱笑道:“张玄如果真心相识,完全可以来找我谈嘛。”范宁赞道:“风流隽望,真后来之秀。”王忱接口应道:“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后来,张玄果然去找王忱谈。

我们现在读来,舅舅和外甥互相吹捧挺肉麻,其实另有原因。在东晋,门第等级森严,王忱小小年纪能够在东吴大名士面前保全中原大姓的面子,是以范宁赞赏有加。

门第、名气、才干,王忱出任地方大员,谁也说不出什么,人们唯一担忧的是王忱的性格。王忱自恃才气,性情高傲,放酒诞节。他不是一般的嗜酒,是很厉害的嗜酒。

魏晋以来,不拘礼法,任性放纵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怎样才能使任诞狂放、蔑视礼教的行为浑然天成,让统治者、道学家们挑不出毛病来呢?那就是纵酒!酒后乱性,我喝多了,记不得做过什么,说过什么,你们怎么怪我啊!像竹林七贤的阮籍醉后睡在邻家美妇身侧,还有脱衣裸形于屋中的刘伶,“日夕酣歌为事”的孝武帝与司马道子,“痛饮酒”的王恭,“三日仆射”周伯仁等的“方外之人”实在太多。

王忱也是醉鬼一个。他说过:“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什么意思呢?说我三天不喝酒,就觉得身体和精神不再亲近,肉体找不到灵魂。酒喝大了,要么连月不醒,要么赤身裸体到处走。

有一个典故,太过搞笑,如果放到今天的网络上,点击率准上亿。一个朝廷大员,军区司令员兼三个省的省委书记,在岳父家办丧事的时候,王忱竟然喝醉了。岳父全家正悲伤恸哭,王忱领一大帮子宾客,披散头发,赤裸身体,互相搭着膀子,围绕棺材转三圈,扬长而去,算是吊丧了。

荆州控制在司马道子手里,孝武帝想到江淮地区。王忱任职荆州第二年,孝武帝任命王恭都督青兖幽并冀五州诸军事、青兖二州刺史,镇守京口(今镇江,管辖江苏一带)。

王恭字孝伯,小字阿宁,孝武帝皇后王法慧的兄长,当朝国舅,亦出自高门士族太原王氏。王恭之王氏非齇王世家,是另外一支太原王氏,两族是远亲。王家世代与皇帝联姻,出过两任皇后。

王恭“少有美誉,清操过人”,是东晋时代著名的名士,读书不多,曾有过一句名言,以画龙点睛之妙解释了何谓名士风流:“名士不必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王恭讲得坦率,名士不需要什么才华,只要不工作、会读诗、常喝酒,当然必须经常喝醉。

王恭天生美男子,有人称赞他容貌时说:“濯濯如春月柳。”东晋名臣、与刘裕一道起兵反对桓玄的孟昶,没有发达的时候,在京口家中透过篱笆间隙曾经窥见王恭在漫天轻舞的雪花中乘高舆、披鹤氅裘的风姿,叹息道:“此真神仙中人!”

孝武帝既打压士族,又要依靠士族,王恭因其外戚身份得以青云直上。初入仕途时被聘为著作郎,王恭自负才地高华,对人说:“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东晋南朝人喜欢吹牛,这是一种风气。高门士族的人经常吹牛,怕人们看不起他们。

小官、工作累的官,世家大族不屑做。王恭推说有病。朝廷只得改任吏部郎,就是王国宝想干的角色。后来做到丹阳尹。丹阳尹的官职很重要,丹阳郡辖京都建康,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委书记。王恭忠于孝武帝,处在司马道子对立的阵营,这从他与王忱的交往中可以一目了然。

王恭与王忱自小交好,是一对光屁股玩大的朋友。有一次,王恭从会稽老家回到建康后,王忱去探望,看到他坐在一张六尺长的竹席上。会稽盛产竹席,王忱以为他从东边过来,一定有多余的席子,便要了一张。王恭二话没说,等王忱走后,派人把那张竹席送过去,自己坐在草垫上。后来,王忱听说这事,非常惊讶。王恭回答说:“我平生无长物。”我没有多余的东西。可见两人的交情。

王恭去会稽扫墓,王忱特地赶来拜墓,王恭又去回看他,两人秉烛夜谈,难分难舍。父亲王蕴对他说:“恐怕阿大不是你的朋友。”王蕴的预见成为现实,孝武帝与司马道子君相之争,演化为两大高门士族太原王氏之间的斗争。

袁悦之事件发生后,王恭力主杀死袁悦之,与司马道子集团交恶,也与王忱朋友反目。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则故事反映出二人已水火不容。两人曾经一起在左仆射何澄家做客,王恭当时是丹阳尹,王忱受任荆州还没赴职。喝着喝着起了矛盾,王忱劝酒,王恭不肯喝,王忱就强逼他喝,局面失控,两人都火了,各自绕起裙带就要动手。

王恭府里有近千人,全叫到何澄府,王忱的家想必离得远,跟班虽少,也都叫到跟前,双方就要大打出手。何澄敢紧站到两人中间苦劝,好歹散了。《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评了一句话:“所谓势利之交,古人羞之。”

其实,两人不是真心反目成仇,实在各为其主。关系破裂之后,王恭还时常想起王忱,一日清晨看到晨光中闪动的露水打湿初吐嫩芽的新桐时,触景生情道:“王大(王忱)故自濯濯。”濯濯形容光泽闪耀的样子。

担当江淮重任的王恭能够抑制司马道子集团的势力吗?孝武帝在任用王恭的问题上曾经征求过智囊王雅的意见:“我准备重用王恭和殷仲堪,你看怎么样?”王雅明确回答道:“王恭风神简贵,志气方严;仲堪谨慎检点,文章道义著称于世。然二人皆严峻狭隘,自以为是,而且缺乏干才谋略。若委以方面之任,天下太平无事可以忠于职守,一旦有事,一定会成为祸乱的根源!”

王雅的话不幸言中,孝武帝死后,王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成为东晋末年军事战乱的罪魁祸首,那么殷仲堪呢?

独眼殷仲堪

殷仲堪一只眼瞎了,他还之所以能够出任荆州刺史,是因为正值壮年的王忱去世,醉酒而死。朝野上下为荆州都督一职展开角逐。司马道子推出中书令王国宝,尚书左仆射王珣参与进来。

王珣是王导的孙子,年轻时与谢玄一道成为桓温幕僚。桓温曾经预测谢玄四十岁出将,王珣成为国家重臣不须等到白头,“谢玄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珣当作黑头公。”王珣和弟弟王珉同为谢家女婿,谢安执政,抑制王、桓两家势力,两族猜嫌致隙。谢安先后让谢家女儿与两兄弟离婚,二族由此成仇。王珣拒绝朝廷给予的官职,直到谢氏失势,才重入朝廷,官拜左仆射(相当于副总理),分管吏部。

副总理不如地方大员有威权。荆州都督是东晋王朝最重要的角色。西镇人选之争进行得异常激烈,王珣自恃高门望族、资质才干足以胜任,非常渴望得到荆州的任职。当事情已经决定,诏令没有发出之时,王珣偷偷询问黄门侍郎殷仲堪:“荆州为什么还没有安排人选?”

他为什么要问殷仲堪呢?因为此人是黄门侍郎,属门下省,门下省掌管宫廷机要。黄门侍郎官职不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但能够接触到朝廷机密。

殷仲堪告诉王珣:“已经有了人选。”王珣试探着列举大臣们的名字,一个个问遍了,殷仲堪都说不是。王珣很高兴,估量肯定是自己,压住心头的喜悦,又问:“不是我吧?”殷仲堪又摇头:“好像也不是。”

当夜,中诏出,任命殷仲堪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镇江陵。王珣万万不曾料到殷仲堪能够获得荆州的委任,失望地对亲信说:“哪里有黄门侍郎能担负起这样的重任!对殷仲堪的提拔是国家灭亡的预兆。”不仅他,同样大失所望的还有王国宝。

王忱死后,由于司马道子力挺,朝野上下不少人认为王国宝应该出任荆州刺史。王国宝的主簿有一天夜里封好一份报告送上来,上面写道:“荆州事已定!”王国宝非常高兴,当夜打开侧门叫主簿进来谈论当前形势,虽然没有言及出任荆州刺史的事,可是神情安适舒畅。

到天亮,派人去验证打探,完全没有这回事。王国宝立即把主簿叫来数落一通:“你怎么能耽误人家的事情呢!”其实王国宝误会主簿所写的内容,人家说荆州事已定,并没说一定是你呀,你高兴得哪门子劲。王国宝责备他误事也有原因,你早说清楚,我是不是该托门子托门子,该想办法想办法,等到任命一公布,一点回旋余地也没有了。

荆州都督的任命为什么这么重要?殷仲堪又是何许人也呢?荆州是君相之争中孝武帝的第二颗棋子。荆州和扬州地区是东晋朝廷的两处重镇,王恭执掌江淮军权后,孝武帝迫切希望借王忱的死再由自己人掌控荆州军权。王恭虽是外戚却也属于高门士族,孝武帝不想再任命高门士族出镇荆州,是以王珣无望,选中出自下等士族的殷仲堪。

殷仲堪的祖父殷融,曾任吏部尚书,父亲殷师,担任过骠骑谘议参军和晋陵太守。应该说论门第,只能算下等士族。殷仲堪从小擅长文章,长大后颇能清谈,曾经说过:“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得舌间发涩。”由于谈理精微,赢得众多士族的赞誉,跻身名流之列。谢玄特意请他做府中长史,尊重有加。

殷仲堪是个大孝子,父亲常年有病卧床不起。他衣不解带地伺候,潜心研究医术为父治病,流泪给父亲煎药时熏瞎了一只眼。父亲死后,守孝期间过度哀伤形容憔悴。推崇孝道的孝武帝将他召入宫廷,拜为太子中庶子(太子侍从官)。

殷师得过心悸的病,听到床下蚂蚁走动的声音,就说是牛打架。有人把这件事当做笑话讲给孝武帝听,孝武帝不知道是殷仲堪的父亲,问殷仲堪:“那一个姓殷的得的病是这样吗?”殷仲堪泪流满面,站起来引用《诗经》中的话回答说:“臣进退维谷。”(我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弄得孝武帝很惭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武帝与殷仲堪亲近密切,无话不谈。

孝武帝任命殷仲堪都督荆州显而易见是冲司马道子去的,用的是中诏,中诏即皇帝的诏令。官员升迁、调动、罢黜一般由吏部任命,孝武帝害怕把持尚书台的司马道子委任他人,造成官员认可的既成事实,抢先一步,连夜出中诏任命殷仲堪,足见形势的紧迫。

孝武帝控制住江淮和荆州的军事力量,完成地方权力更替后,准备对司马道子下手。司马道子没有意识到形势的危险,仍旧我行我素、专权奢纵、不可一世,宠爱优伶出身的赵牙、钱唐捕贼吏茹千秋,用赵牙为魏郡太守,茹千秋为骠骑咨议参军。两个人出身低贱,靠贿赂、谄媚起家,引起文武官员们的不满。

赵牙为司马道子建造府第,堆积假山,挖掘水池,人工和资金耗费十分巨大。孝武帝曾经到过司马道子的府邸,略有不满地说:“府内有山,当然很好,但修饰得太过分了。”司马道子无言以对。孝武帝走了之后,司马道子对赵牙说:“如果皇上知道这山居然用人力堆积而成,你将死无葬身之地!”赵牙满不在乎地回答:“有您在,我赵牙怎么能够死呢?”茹千秋更是卖官鬻爵,招权纳贿,搜刮的钱财加在一起竟有上亿。

借着大臣上疏弹劾,孝武帝准备下旨废黜司马道子,风向急转直下,连王国宝也见风使舵,投靠到皇帝那边。司马道子被背信弃义的行为激怒,在宫廷中看到王国宝时大加斥责,把宝剑扔到地上,以示绝交。

眼见司马道子失权,那位昆仑奴太后赶忙出来劝解。中书侍郎徐邈的一番话改变了孝武帝的态度,他说:“汉文帝刘恒是一位英明的君主,曾经后悔处死淮南王刘长的事。世祖司马炎聪明豁达,也不能不对齐王司马攸深负愧疚。兄弟之间的关系,实在应该更加慎重。会稽王司马道子虽然有嗜酒好色的坏毛病,但也应当加以宽容担待,使大家的议论逐渐消失。外为国家之计,内慰太后之心。”徐邈说了这么多,关键只有一句话,“外为国家之计”,意思说,还得留着他为您防着那些个权臣啊!孝武帝采纳劝告,恢复了对司马道子的信任。

危机消除,东晋王朝进入难得的一段和平时期。孝武帝牢牢把持住了国家权力。未来没有人可以预测,谁也不曾料到,东晋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竟死于半老徐娘之手。

长夜飞千觞

孝武帝成功解除高门士族和相权给帝室带来的威胁,东晋政局表面上趋于平静。人的弱点与生俱来,纵是生性坚强的人在逆境中可以奋发图强,也会被庸淡堕落的生活腐蚀,更别说软弱的人们像落叶一样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贪婪、欲望、自私、忌妒、疯狂、恐惧……又有谁能够抗拒得了?何况是至高无上、无所不能为的皇帝呢?孝武帝的身上深深烙着魏晋时代的印迹,日夜饮酒,终日迷迷,“肆一醉于崇朝,飞千觞于长夜”,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北方慕容鲜卑的甲兵侵入大草原,参合陂之战爆发,一颗诡异的长星(彗星的一种)拖着长长的尾巴,燃烧的烈焰划破寂静夜空,将兵戈之气带到江南。古人认为自须女星滑到哭星的扫帚星主兵灾,预示帝王之死。灾星突现,正在华林园饮酒的孝武帝心里非常厌恶,举起手中的酒杯向星云劝酒道:“长星!劝你一杯酒,从古至今,什么时候有过万岁天子呀!”

孝武帝从中感悟出人生真谛,人终有一死,谁也免不了,无论你是至高无上的天子还是低贱卑微的乞丐,人生百年,应及时享乐。孝武帝豁达,比起渴望长生不老,广求不死之术的秦皇、汉武等妄想成仙的皇帝强得多。但是,作为拥有万千子民的帝王只知道娱乐身心,做一个享乐主义者是错误的,辜负江山社稷,辜负臣民百姓。

妖星示警阻止不了愈加放纵的孝武帝,他越来越嗜酒,几乎天天沉醉流连于内殿,头脑清醒的时间很少,外人很少见到他。

北方战争发生转折,当北魏铁骑隆隆踏进中原时,孝武帝正搂着宠妃张贵人饮酒调情、欣赏歌舞。身心颓废的他根本无暇、无欲望从北方战乱中分一杯羹,他的眼里只有酒和年近三十、美貌无比、宠冠后宫的张贵人。孝武帝蒙眬着一双醉眼看着张贵人的脸庞,故意调笑道:“如果按照年龄来说,你也应该废黜了,又有哪个男人不喜欢更年轻的女人呢!”

女人的青春流逝得很快,岁月会不经意间悄悄从眉眸滑向指尖。三十的女人仍旧拥有美丽,那是一种瞬间就会消失的无奈和惆怅的美丽。对三十的女人来说,美丽弥足珍贵,你绝不能触动它,否则恐惧、忌妒会让女人变得疯狂。对容颜消逝的恐惧,对年轻女人的忌妒,对移情别恋的愤怒,使张贵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疯狂的一个女人。她告诉所有花心的男人要对三十岁的女人保持尊重,不要和她们开玩笑,更不要试图离开这个年龄段的女人。

到了晚上,孝武帝依旧喝得酩酊大醉,在清暑殿就寝。一腔怒火的张贵人拿酒赏赐所有的宦官,把他们灌醉打发走。然后,她让贴身服侍的婢女用被子蒙住孝武帝的头,活活把他憋死,又用重金贿赂左右的侍从,声称皇帝“因魇暴崩”(睡梦中惊悸窒息突然死去)。中兴东晋的孝武帝被谋杀时只有三十五岁。

纵使张贵人做得天衣无缝,编的这个理由还是难以经得起推敲,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对孝武帝暴崩提出异议,孝武帝之死也未成为一大疑案。《晋书》明确记载系张贵人所弑杀。那么当时为什么没人过问?竟使杀人凶手逍遥法外,成就魏晋南北朝的一段离奇传说?

那就要问继承皇位的孝武帝太子司马德宗了,可惜他不会告诉你任何答案,因为他是个白痴。和他的祖宗白痴皇帝司马衷不同,司马德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白痴。史书称司马德宗“幼而不慧”,何止是不慧,有嘴不会说话,冷热饥饱不能分辨,喝水、吃饭、睡觉、起床不能自理,这应该是孝武帝酒后同房的罪过。他还有一个同母的兄弟司马德文,据说性情谦恭谨慎,孝武帝死得突然,否则不会在立嗣问题上如此草率。司马德宗六岁被立为皇太子,十五岁登上帝位,以他的白痴程度,追查孝武帝的死因,太难为他了。

司马德宗愚昧白痴,主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呢?史书说他昏庸荒淫,以至于不追究查问。他巴不得孝武帝死去,魏晋人士率直人多,伪君子少,人死了光顾高兴,怎么肯去查。士族豪门更不用说,他们被孝武帝压抑得太厉害,只会暗中竞相欢欣鼓舞。

中书令王国宝深夜叩打禁宫的大门,可不是进去查案子的,而是替孝武帝撰写遗诏,讨好新主子会稽王司马道子。王恭的弟弟侍中王爽守卫宫门,严词拒绝道:“大行晏驾,皇太子未至,敢入者斩!”夜色宫廷中发生的一幕奏响中央与地方决斗的序曲。

司马道子进位太傅,得到梦寐已久的“黄钺”,决定朝廷内外一切事务。王国宝转而谄媚司马道子,参管朝权。王恭大为不满,回到京都参加孝武帝的葬礼时大骂王国宝,罢朝后对弟弟们说:“房屋的梁椽虽然是新的,我却有国家将亡的叹息!”

王恭走后,王国宝劝司马道子裁减王恭和殷仲堪的兵权。朝廷内外流言四起,人心动荡不安。王恭、殷仲堪针锋相对,各自训练部队,上表请求北伐。司马道子当然知道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以盛夏出兵妨碍农业生产为由,不准北伐。

君相之争演变为中央与地方之争。双方互不退让,内战的阴云笼罩江南,东晋迎来更为动荡的时刻。此时历史聚光灯照在了一个名士身上,他从幕后走向前台,一手操纵军阀混战,浑水摸鱼,悄然实现着不可告人的野心。他就是桓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03.html

上一篇:皇帝杀手
下一篇:虎步中原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