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最大的奸雄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3:52:25 0

气吞万里如虎的大英雄在人生最后时刻,终于揭开面纱,露出本来面目。刘裕要改朝换代,终结两晋一百五十五年历史。这位赌徒无赖出身的军官用一柄长刀开创了一个皇朝,南朝的纪年随着他走上辉煌灿烂的宝座开始计数。有得有失,他所失掉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中,而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弃关中

晋军北伐震动天下,北方各国都在猜测刘裕的下一步行动。最紧张的,莫过于西北三个国家,北凉、西秦和匈奴夏国。因为他们国力太弱,不像北魏那样有恃无恐。

北凉和西秦先后派使者向东晋称臣,我老实听话,你总不能先打我吧!西秦属于游牧民族,是个无赖。西秦王乞伏炽磐态度明确,无非想从北伐战争中分一杯羹,并且开始行动,夺取后秦西北边疆几个州郡。

北凉几乎拥有甘肃全境,由好几个大城市组成,不可能像西秦那样四处游荡。北凉国主沮渠蒙逊狡猾老道,嘴里叫嚷着配合北伐,其实按兵不动,内心不希望后秦灭亡。他知道一旦汉人大英雄刘裕得到关中,汉人凭空增长百年志气,凉州地区匈奴族政权就会受到威胁。当刘裕灭后秦的消息传到姑臧,沮渠蒙逊十分愤怒。心情正烦躁,汉人刘祥衣冠楚楚进宫奏事,沮渠蒙逊一反常态,暴跳如雷道:“你听说刘裕进关,就敢穿得如此漂亮!”喝令拖出去斩首。

赫连勃勃也不知所措,但他手底下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谋士,叫王买德。我们习惯把为好人出谋划策的人叫做智囊,替坏人出主意想办法的人叫做狗头军师。你不能否认狗头军师的厉害,比如三国董卓手下的李儒。

王买德告诉赫连勃勃,不要害怕刘裕,因为刘裕根本不会留在关中,他老了。赫连勃勃恨不得把王买德的脑袋拧下来。人老了和打仗没有关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真正的英雄从不服老。

王买德冷笑着,刘裕当然不服老,但他还有一件事没有做,他要做皇帝,做江南人的皇帝。刘裕五十有四,能有几年活头?最多再活十年,用这十年的时间冒险去和北方铁骑作战,不如回江南稳稳当当做皇帝。继续北伐,或许他会统一中国,可皇帝的宝座这一辈子他是摸不到了。所以,王买德龇着一口黄牙说道:“关中是我们的,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

说同样话的人,还有北魏大臣崔浩。他一脸平静,向北魏皇帝品评着气吞万里如虎的大英雄:“刘裕之平祸乱,司马德宗之曹操也。”

天下似乎只有这两个人看透了刘裕的心。但是,刘裕此时并没有像他们预料的那样准备回师江南,而是向着河北磨刀霍霍。

有关刘裕下一步的军事动向,《宋书》和《资治通鉴》有分歧,《宋书》称刘裕有意经略赵魏,《资治通鉴》认为他想攻打西北。

司马光先生过于看重赫连勃勃和沮渠蒙逊的力量,认为刘裕不可能在关中和西北地区存在敌人的情况下贸然发动对北魏的战争。沮渠蒙逊自保不暇,何敢侵入关中,况且陇西尚有西秦。只要刘裕继续征战北方,依照赫连勃勃欺软怕硬的个性,他是不会进攻关中的。司马光生活的北宋受尽西夏的气,以为刘裕像宋仁宗、宋英宗呢!

刘裕是不折不扣的名将,十足的冒险家,宋书记载无误,他的目标很明确,攻打北魏。伐魏是北伐一揽子计划中的一项。魏国是北方强国,同北魏打仗,必须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刘裕提出迁都的设想,只有迁都才能做到这一点。

迁都决策得到北伐将领们拥护,但很快被否决掉。王仲德的一席话使继续北伐打了折扣,他说:“不寻常的事,不是常人所能接受。一旦迁都,必然引起举国惊骇骚动。如今军队在外作战已久,士有归心,迁都之计,不可讨论。”士有归心只是托词,王仲德的第一句话才是关键所在。迁都大事,东晋百姓一时难以接受。高门士族在江南经营近百年,怎么可能放弃江东地区的既得利益?

回到洛阳,势必与中原豪强发生冲突。现在的汉人已没有司马睿最初渡江时,“寄人国土,心常怀惭”的感觉了。高门望族已经以国人自居,再回到北方又成客人。洛阳隔河与胡族相望,习惯于风流唱咏的江左衣冠哪有胆量到中原来与胡马悍客一决高下。右长史郑鲜之的话代表了江南士族对继续北伐的看法,他写信给刘裕说:“江南士庶,引领以望殿下之返旆。”

高门士族不赞同将战争继续下去,江南大后方存在危险。刘裕与高门士族关系不融洽。门阀士族并非真心拥戴,陈郡谢氏和高平郗氏明确支持过刘毅。没有高门士族支持,统治很难巩固。

刘裕出身寒门,掌权后,颇慕风流,极力往名士堆里靠,常与名士们一起高谈阔论。纵然如此,士族们虚情假意的多,看不起他的大有人在。高门士族的态度,刘裕不能不考虑。恰恰在这个时候,留守京都建康的刘穆之病死了。

刘穆之是刘裕第一得意之人。二人为布衣之交,换命京口。刘裕倚之为心腹,每次出征,国中之事,事无大小全部交给他处理。北伐前,任命刘穆之为尚书右仆射,总管朝政。

死讯传到关中,刘裕震惊悲痛,一连几天不胜哀婉。悲痛为刘穆之,震惊却是为自己。史书中称“(刘裕)以根本无托,乃决意东还”,这句话突出表明刘裕对建康官员们的不信任。

到底出于什么心思让刘裕对所有的人充满警惕,因刘裕心里有个天大阴谋。王买德和崔浩猜得不错,刘裕要做皇帝,要改朝换代,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

八王之乱后,北方朝代更替频繁,五胡十六国,做皇帝的不计其数,南方却一直都维系着司马氏正统。想称帝的王敦下场凄凉,桓温至死不敢明明白白告诉世人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胆大妄为的桓玄身死国灭。刘裕出身庶族,想登上万万人之上的位子,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绝无可能。北伐是争取民心人望的捷径。刘裕每次俘虏敌国君主总是送到京都建康闹市口砍头,无非炫耀赫赫武功。

刘裕心机深沉,做事隐秘,善于伪装,甚至对无话不谈的刘穆之也没透露过一丝口风。刘穆之的死和洞察出刘裕心思有很大关系。当晋军收复洛阳,刘裕派人回到建康,委婉地向朝廷请求加授九锡。这是明显信号,刘穆之如梦初醒,由是“愧惧发病”。

惧怕从何而来?刘穆之本是刘裕心腹,纵使刘裕称帝,他是实实在在的开国功臣。但他感到有愧,对不住刘裕。作为留守大臣,心腹要员,竟然没有想到趁北伐大胜之机给主子荣耀,要等主子张口说话。想起与刘裕关系之密,对他还有防备,不肯直言,因此刘穆之思想压力加大,思虑重重,患了重病。

刘穆之的死改变了刘裕的想法,不再北伐,决计东归。刘裕东归后不久,赫连勃勃占领关中。对于关中的得而复失,许多人将其归结为刘裕称帝野心。这种说法不全面,不足以解释刘渊左国城起兵以来持续一百多年汉人与胡人复杂的民族矛盾,不足以说明江南与关中人民的微妙心理。

从前秦帝国开始,关中人民习惯做主人。刘裕与关中百姓有过一段对话,对话清晰表明了关中人的看法。

当得知刘裕东还的消息后,三秦父老痛哭流涕地来到大营门前劝阻:“残民不沾王化,于今百年,始睹衣冠,人人相贺。长安十陵是刘公家的坟墓,咸阳宫殿是刘公家的室宅,您放弃它们想去哪里!”刘裕为之感伤,劝慰道:“受命朝廷,不得擅留。感谢诸君怀念故国之志,今留下次子与文武贤才共镇此境,希望你们和好共处。”

关中人明白告诉刘裕,关中是你的家,你哪里也别去!

北伐胜利,刘裕抢占许多地盘,有了与高门望族对抗的威望和力量。可关中毕竟是虎狼之地,百余年来,民族杂居。刘裕虽自诩汉室宗亲,也绝不可能放弃江南之地,来此三面受敌之所。刘裕斩杀姚氏,以大汉民族英雄自居,实际自绝于胡人。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南朝始终未能收复北方的原因之一。

关中人民请刘裕效仿汉高祖刘邦,放弃故乡,定都长安,那么关中豪杰百姓定当与刘裕一条心。想当年,刘邦凭什么打败项羽,还不是依靠关中的人力和财富。

刘裕放弃关中,抛弃关中人民,关中人民自然会抛弃刘裕,甚至不惜把匈奴狼引进来。大军一撤,关中处境危险,刘裕心中有数,他要安抚北方的那个匈奴美男子。

髑髅台

刘裕写了一封态度诚恳的信,派使者交给赫连勃勃,约为兄弟。赫连勃勃这下子相信了王买德的话,刘裕要撤军了。人与人之间常常忽悠的,开玩笑的,搞竞争的,领导人之间也是如此。既然你刘裕忽悠我,来而不往非礼也。赫连勃勃预先让大臣写好回信,拟好词,自己背下来,再当着晋使的面,口授大臣照写。

有才干的领导人出口成章,演讲脱稿,不擅长口才的人,只能捧着稿子照着读,还时常念出错别字。赫连勃勃是个好面子的人,生怕别人瞧不起。于是,赫连勃勃作弊,反正吹牛不上税,他把晋使忽悠了,也把刘裕忽悠了。刘裕看过信后,感叹此人才华出众,叹息说:“我不如他啊!”

刘裕前脚刚走,西北狼后脚闯入长安。赫连勃勃兵分三路对关中晋军实施战略包围:赫连璝为前锋,率领骑兵两万直取长安,自己总领大军随后进发;赫连昌进兵潼关;王买德南断青泥之路。

留守关中的将领们在关键当口发生内讧。晋军主帅是刘裕二公子刘义真,年仅十二岁。十二岁对于慕容鲜卑人来说,不能算小孩,后燕皇帝慕容垂十二岁时,已经驰马纵横在高句丽王朝的崇山峻岭中。可人家是鲜卑人,走马鲜卑儿,从小沉浸于骑射和游猎中。江南人做不到,更何况王孙子弟。

照理说,关中何等重要,怎么能让一个小娃娃管着,因为刘裕猜忌心极重,不放心将领们,关中可是成就王霸之业的好地方。刘义真喜欢文学,不喜欢武功,对于军事啥也不懂。刘裕回江南之时,亲自拉着刘义真的手交给长史王修,希望王修尽力辅佐。

王修与王镇恶、沈田子、毛修之、傅弘之等将领并镇关中,众将互相制约,谁也不给他们绝对权力。

刘裕最不放心的人就是王镇恶。入关中,王镇恶战功第一。王猛深得关中人敬重,关中百姓对于王家备感亲切,过于倚重王镇恶。有一件事,反映出刘裕的微妙心理。有人报告说:“王镇恶私藏姚泓的御用辇车,恐有异志。”刘裕心惊,马上安排人调查了一下,发现王镇恶只是剔取辇车上的黄金珠饰,那辆辇车早抛弃到城墙外面去了,这才安心。

王镇恶固然胸无大志,却有个坏毛病,贪财。每次打仗都要劫掠财物,曾经为抢夺财产误过战机。入关中以来,更是变本加厉。后秦府库仓储堆积如山,王镇恶私自盗取的财物不计其数。他功劳最大,只要不谋反,多搞几个钱,刘裕从不予过问。江南诸将却极为不满,犯了红眼病,沈田子表现得最为激烈。

沈家是江东吴姓望族。沈田子和沈林子兄弟二人跟随刘裕讨孙恩、平卢循、破南燕、入关中,并立大功。青泥之战,以区区一千多人大败姚泓数万大军。沈田子认为,没有他摧毁后秦关中主力军,王镇恶绝不可能偷袭得手,对王镇恶洋洋得意的做派根本看不惯。

大军回江南前,沈田子打小报告说:“王镇恶老家在关中,不可完全相信。”刘裕回答道:“我留下文武将士精兵万人,王镇恶如果图谋不轨,只能自取灭亡,你们别再多说了。”我们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刘裕对王镇恶也不放心。他私下里对沈田子说的话,暴露出提防之意:“三国钟会之所以叛乱失败,因为有卫瓘。俗语说:‘猛兽不如群狐。’卿等十余人,何惧王镇恶!”

刘裕清楚关中人心态,以占领军对待关中人,不得人心,晋军必定受到抵制,而王镇恶会成为长安百姓心目中的代言人。假使王镇恶不反,形势决定选择,一旦黄袍加身,皇帝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这就是刘裕说出上述一番话的本意。

沈田子拿定尚方宝剑,更加不服王镇恶。匈奴夏军抵达渭阳,关中百姓投降者道路相连,这就是刘裕的民族政策结出的恶果。

沈田子见匈奴人兵势强大,从前线退兵,被王镇恶训斥了一顿:“刘公把十岁小儿托付给我等,当同心协力,你拥兵不进,怎么能打败敌人!”沈田子又生气又害怕,心道:“我们地位平等,你王镇恶凭什么如此牛逼,如果不是我,你进得了长安,立得了头功吗?”

同事们之间和睦相处是门学问。千万别把人逼急了,何况手握刀剑的军人。王镇恶想不到自己会死在战友的刀下,而且是在大敌当前之际。沈田子选择行凶的地方很隐蔽,傅弘之的军营。王镇恶会怀疑沈田子,决不会怀疑傅弘之。王镇恶是一个人来的,来傅弘之军营商议对付匈奴人的军事行动。沈田子请求单独和王镇恶谈谈,众人同意,退了出去。

刀光闪过,一声惨叫。众将抢进大帐的时候,发现一具尸体,王镇恶的尸体。那双眼睛大大地睁着,充满惊讶和迷茫。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王镇恶如此惊讶的目光,即使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战场。那双眸子明白地告诉在场每个人,敌人在哪里?敌人就在我们中间。

士兵们被告知,王镇恶欲杀尽南人,据关中造反,沈田子将军奉刘太尉之命力斩叛贼。

傅弘之飞报刘义真,沈田子随后率数十骑赶到长安。令他吃惊的是,少年刘义真和长史王修一身甲胄,军士们弓上弦、刀出鞘,如临大敌,沈田子神色镇定,静静道:“王镇恶谋反,我把他杀了。”

刘义真将信将疑,王修勃然大怒,脸庞、脖子涨得通红,语气因愤怒而激动:“谋反?有什么证据!王镇恶是大将,你有什么资格擅杀大将。来人,将沈田子拿下,斩首!”

又一个死不瞑目的人。沈田子与王镇恶真是有缘,去鬼门关报到,竟也要结伴而行。

和匈奴人打仗,只能派傅弘之与毛修之去。东晋将领,群星闪耀,拿出一个来都响当当。傅弘之率军两败匈奴夏军前锋,形势一度大好。

关中王修说了算,刘义真身边的人渐渐对王修不满。刘义真是个孩子,一高兴,乱发奖金,赏这人十万,赏那人二十万。王修从中裁减,分到个人手里,也就一两万。

少拿钱的人、和沈家关系不错的人,在刘义真耳边吱吱,说王修坏话:“王修是关中人,和王镇恶穿一条腿裤子。王镇恶谋反,沈田子杀了。王修杀了沈田子,说明他也想造反。”一个人说不相信,架不住天天嚷嚷。刘义真听信小人之言,竟将王修杀害。王修一死,人心散了,刘义真下令边防诸军退守长安。

关中乱翻了天,而远在建康的刘裕官运亨通,借着北伐声威,当上大晋国的相国,封宋公,赐九锡。别看他远在万里之外,对关中情况却了如指掌。王镇恶死了,他没动心,沈田子死了,仍然没有动心。王修死了,刘裕知道关中完了。他心里只剩一个念头,我的宝贝儿子不能死。

蒯恩快马加鞭赶往长安,护卫刘义真东归。关中换将,朱龄石走马上任,都督关中诸军事,代替刘义真镇守长安。临行之时,刘裕决心放弃关中,叮嘱朱龄石说:“你到了那里,速令义真轻装而退,等出了潼关才可缓行。若关右必不可守,你与义真一道回来。”

一切为时已晚。晋军龟缩死守,赫连勃勃顺利执行着合围长安的军事计划,匈奴军攻克咸阳,刘义真已成瓮中之鳖。

朱龄石到达长安之后,让刘义真先退,自己仍不肯走。晋军大掠长安,满载抢夺来的珍宝、女人,缓缓撤退。长安人大怒,把朱龄石赶走,迎接匈奴夏军入城。

赫连璝率三万骑兵追击晋军。傅弘之劝刘义真放弃辎重,轻装疾进。刘义真受左右那些爱财不要命的小人蛊惑,宁死不弃财。结果被匈奴兵包围,猛将傅弘之、蒯恩断后,力战连日,撤到青泥,又遭到王买德劫杀,晋军大败。

刘义真和左右亲兵失散,借着暮色,趴在草丛里躲过一劫。中兵参军段宏一路呼叫,总算刘义真听出他的声音,蹿了出来:“你不是段中兵吗?我在这儿呢!咱们走吧!遇到危险不要顾我,尽可割下我的头,带回江南,让家公望绝。”段宏泣道:“死生与共,下官不忍。”段宏把刘义真绑在背上,单马而逃。小刘义真对自己的过错还振振有词,趴在后面对段宏说:“今日之败,实在少谋失算,然大丈夫无有此经历,怎知世事艰难!”

匈奴兵攻击蒲阪,朱龄石和朱超石兄弟从蒲阪赶到曹公垒阻击,为关中之战书写了最后的悲壮。匈奴人截断水源,晋军无水,眼见堡垒即将陷落,朱龄石对弟弟道:“你我兄弟都死在异域边城,家中老母岂不伤心欲绝。你从小路逃走吧,我虽死无恨!”朱超石紧紧抓住哥哥的手,哭泣道:“人谁不死,我怎么忍心辞兄逃命,要死,死在一处。”

曹公垒失陷,朱家兄弟二人同死于关中。青泥惨败,匈奴人抓获傅弘之、蒯恩、毛修之等晋军将领。赫连勃勃亲自劝降,傅弘之不降。

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匈奴人扒光傅弘之衣服,赤条条扔在冰天雪地里。傅弘之毫不屈服,叫骂而死。

残忍的赫连勃勃为宣示武功,积晋军人头为京观,号曰髑髅台。

关中之败,晋军连丧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蒯恩、毛修之、朱氏兄弟等将领及一万精锐甲兵,折去江南多少好儿男!

星变

青泥惨败使刘裕威名受挫,他怒不可遏,下令整顿军队,克日北伐,大臣们苦劝不已。冷静下来之后,刘裕默不作声。当得知刘义真安全逃回的消息,五十五岁的刘裕登上悬水峭壁的石头城,遥望西北,慨然流涕。

一万多名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将士的尸骨抛在西北群山之中,怎能不让人心痛!北伐大业成为泡影。如果强行北征,朝廷中一旦出现差错,一生心血可要白废。此时此刻,刘裕心中隐藏多年的秘密随着岁月流逝浮出水面,他要取东晋而代之,建立属于刘家的皇朝。

这个秘密谁也不知道。在门阀士族力量强大的江南,别说他一个小小的破落庶族,王敦如何?桓温如何?桓玄下场又怎样?无论琅琊王氏,或是谯郡桓氏,统统遗臭万年。他之所以停止北伐,匆匆从关中赶回,就是不想看到朝局发生不利于自己的变化。

为稳定人心和朝局,刘裕精明处理了沈田子杀王镇恶事件。王镇恶是忠臣,沈田子属精神病发作,两家都没错,一团和气,对沈家不予追究。

刘裕悄悄安排刘氏子弟出居方镇,刘义真为扬州刺史,镇石头城;三子刘义隆为荆州刺史;弟弟刘道怜为徐、兖二州刺史;这道怜之子刘义庆为豫州刺史,各地军政大权牢牢握在刘氏家族手中。

公元418年十二月,彗星从天津星穿出,进入太微星,过北斗,联结紫微星,经过八十多天,彗星方才消失。北魏皇帝拓跋嗣相信天文术数,对此次星变慌恐不已,征召帝国名儒、术士,问星变原因。

崔浩答道:“天灾异变的发生,通常照应地上人间的大事,如果人间的统治没有发生问题,又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呢?当年王莽篡汉,彗星出入的方向正与今天相同。现在晋室日趋没落,危亡不远。彗星的出现,应该预示刘裕将要篡夺皇位!”

拓跋嗣将信将疑,难道一百五十多年的晋王朝终于要寿终正寝,接管它的却是一个赌徒破落户,在讲究门阀身份的南朝,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深邃的天空主宰着人类的命运,神秘的谶语左右着人们的行动。“昌明之后有二帝。”昌明是孝武帝司马曜的字。上天告诉人们,他死之后,东晋尚有两任皇帝。刘裕等不及,一个老人如何拖得过壮年皇帝,何况司马德宗是个白痴,白痴无愁无忧,寿命长得很。

刘裕安排心腹王韶之尽快结束白痴皇帝的寿命,改立皇弟司马德文继位。司马德文聪明,寸步不离皇帝哥哥,白天待在一起,夜里睡在一处,吃着相同的饭。王韶之犯了愁,弑君毕竟不光彩,当着新皇帝的面更不妥当,杀也杀不得,毒也毒不得。

两个人毕竟是两个人,司马德文不是皇帝的影子,这天生了病,外出看医生。王韶之勿忙入宫,来不及召集武士,令跟班随手抄起皇帝平常穿的衣服,活活把皇帝勒死。

白痴有时是幸福的,他体验不到人生的艰难,只有死亡那一瞬间的痛苦。司马德文太痛苦了,他明白了一切,如果你问:“最不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做皇帝。”

为了祈福,他步行几十里,从瓦棺寺迎来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金像。佛祖不会保佑不思进取的人,他的痛苦快结束了。

公元420年正月,中国大地烛火通明,人们熬年守岁,期待来年吉祥如意。

五十七岁的刘裕在石头城宋王宫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晚宴,文武百官全部到齐。酒席之上,刘裕表情从容安详地对群臣道:“桓玄篡位,鼎命已移。我首倡大义,兴复帝室,南征北伐,平定四海,功成业著,遂荷九锡。今年将衰暮,崇极如此,物忌盛满,非可久安。今欲奉还爵位,归老京师。”

刘裕说自己是挽救大晋朝的忠臣,功劳很大,以至于授予九锡的荣耀,地位隆重,不能逾越,道家不是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盈满要适可而止。我已经老了,准备辞去官职和王爵,回家颐养天年去!

刘裕主动请退大出所有人意料,群臣莫晓其意。不清楚,不能乱表态,官场混的人多是老油条,纷纷大赞刘裕功德,说了一些堂皇的客套话。

正话反说。刘裕心机深沉,心中秘密隐藏很深,满朝文武官员竟无人了解刘裕的真实想法。想做皇帝便是谋反。作为臣子,这等事情怎能说出口。既然别人悟不出来,只能自己讲,要讲得有策略。我要退休了,言外之意,如果你们想留下我,就得加官,王上再加官,那就是皇帝了。

终于,有一个人领悟了,那是酒席散后的事。

夜色已晚,群臣散去,中书令傅亮走出王宫之后,灵光一现,恍然大悟,才寻思出刘裕一席话隐含的真实用意。

傅亮出身北地傅氏,祖辈做过西晋高官,渡江后,家境大不如前,父亲傅瑗只做过一任太守,属九品中的中下品,不列清品。傅亮博涉经史,尤善文辞,可惜为门第所限,官运不通,刘裕京口建义之前,仅为秘书郎。桓玄倒台,在建义诸将关照下,傅亮一路升迁,刘裕更将其提拔为侍中、中书令,成为台辅重臣。可以说,没有刘裕就没有傅亮的今天。

领会刘裕意图之后,傅亮急忙返回,此时宫门已闭,傅亮叩门请见。刘裕召他入殿,傅亮进入之后,只说了一句话:“我应该回京都一趟!”刘裕轻轻吁了一口气,世间不乏伶俐之人,自己的那番话终于敲开了一个榆木脑袋。

刘裕的表情仍然很淡泊,宁静得像一泓秋水,语气平和:“须多少人护送?”傅亮答道:“数十人即可!”说完,拜辞而出。

此时已是半夜时分,仰头望去,但见彗星划过夜空,灿烂辉煌。傅亮手拍大腿叹道:“我常不信天文,今天应验了!”

傅亮回京,委婉暗示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天下。一切不劳皇帝动手,傅亮把草拟好的退位诏书呈上,请皇帝亲自抄写。

该来的总是要来,不属于自己的总要失去。司马德文早就料到这一天,欣然操笔,对左右说:“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幸赖刘公才得以延续将近二十年,今日禅位,我是心甘情愿。”

纵使司马德文装出一副一点也不悲伤懊恼的样子,可刘裕照旧下黑手,禅位后废为零陵王,安置在秣陵。有了兄长的教训,司马德文更加谨慎,与结发妻褚灵媛形影不离,为防毒杀,一汤一水褚灵媛亲自品尝。

一年后,褚灵媛的哥哥来找妹妹,又是一瞬间的事。褚灵媛与哥哥谈完话,匆匆赶回卧室的时候,司马德文已经倒在血泊之中。目瞪口呆的褚灵媛当然知道,刘裕不想让任何可能泄密的人见证皇帝的死亡。

掩耳盗铃。没有人会认为司马德文死于情杀、仇杀、误杀,刘裕背负上第一个诛杀禅位君主的恶名。他不想步桓玄前车,不想留下隐患,因为东晋南朝是门阀士族秉政的国家,皇帝没有绝对权力。

晋王朝从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到420年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帝位给刘裕,前后经历两晋一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刘裕登上帝位,国号为宋,改元永初,南朝第一个皇朝诞生,刘裕成为宋朝开国武皇帝,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南北朝时代。刘宋开国没有发生动乱,寻常百姓为刘裕北伐中原的赫赫武功折服,战功满足了人们的虚荣心。江南的门阀士族们被闹市口砍杀胡人的血淋淋的屠刀惊得魂飞魄丧,哪里有胆量反对。

新朝建立,更有一番气象。刘裕出身孤寒,懂得稼穑苦辛,深知创业艰难。他清简寡欲,一改魏晋以来崇尚奢华的风气。车马不加装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内府不藏财宝,钱财皆在朝廷。宫中连御床脚上的金钉、银钉也令人取下,一律改换铁钉。诸公主出嫁,嫁妆从来不超二十万钱,无锦绣金玉。刘裕常住的一处居处用的是土屏风、布灯笼、麻绳拂,悬挂着贫寒时代使用过的农具、补缀多层的破棉袄。受他的影响,内外臣属,莫不遵纪守法,行为节俭,没人胆敢奢靡。

刘裕不喜铺张,不搞排场仪仗,喜欢简易,衣着十分随便。他时常穿着普通裙帽,着连齿木屐,出神虎门私游,左右随从不过十多人。

夕阳西下,渔歌唱晚。刘裕行走在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中,回顾往日岁月,几多感慨。

他这个默默无闻的平民孤身加入北府军,四十岁还是一名小小的军官。时势造英雄,黄巾大起义造就了刘玄德,孙恩大起义造就了刘寄奴。借镇压农民军之机,刘裕从一个默默无闻、小小的北府军司马,一跃成为中国大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败孙恩、灭桓玄、破卢循、斩刘毅、取西川、围广固、入关中、诛灭慕容鲜卑和羌族姚氏两大皇族,重新拯救灭亡的晋王朝,振奋起汉人的雄勇之气。

北魏明元皇帝拓跋嗣曾将刘裕和慕容垂两相对比,问大臣崔浩说:“刘裕之才何如慕容垂?”崔浩答道:“胜之。慕容垂藉父兄之资,修复旧业,国人投靠他就像夜虫飞向火光,稍加倚仗,容易建功。刘裕奋起寒微,不藉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擒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若才不过人,安能如此!”

有人将刘裕比作曹操。曹操除了诗词文章远迈刘裕之外,无论自身才干,事业性格,还是政治、军事上的作为来说均略逊刘裕一筹。就像崔浩所评说的那样,刘裕出身微贱贫寒,没有一尺土地可以凭借。曹操呢?虽说是宦官之后,难与袁绍等世族豪强相比,但东汉宦党权势熏天,曹操陈留起兵得到曹氏、夏侯氏、卫兹等地方豪强的鼎力相助远非刘裕可比。

公元422年春天,纵横天下的宋武帝刘裕仅仅做了两年皇帝便因病与世长辞,时年六十岁。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位雄图大略、用兵如神、气吞万里如虎的平民大英雄,他比东晋任何人都有资格做皇帝。

未能平定中原是刘裕留给后人的最大遗憾。人们把原因归结为称帝野心,不过一面之词。刘裕之所以未能平定中原,因为他是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英雄,而用战争和杀戮解决不了民族矛盾。东晋的北伐军激起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才是统一大业迟迟不能完成的最根本原因。历史期待着一位真正的英雄,一位融合天下民族的大英雄。

滚滚长江,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带走功业与遗恨、欢乐与泪水,只留江山如画,烟雨空濛。是非功过,千秋往事,任由后人评说。

迎着黎明的阳光,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的人们离开旧世界,走向新的未来。没有人知晓,这片美丽的土地还会发生多少动人心魄的故事。生命永远不会停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主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398.html

上一篇:气吞万里如虎
下一篇:七兽闹凉州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