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书生皇帝刘义隆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3:51:21 0

太武帝拓跋焘一生英雄,生平只有一个对手,那就是南朝皇帝刘义隆。“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宋文帝刘义隆在历史上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既开创南朝有名的元嘉盛世,又有三次北伐兵败的耻辱。人们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既然失败就是笨蛋一个。谁去考虑他的对手是远击柔然、消灭匈奴、统一北方的盖世英雄。元嘉北伐以平局收场,能够和拓跋焘打个平手的人,其时也只有刘义隆。

元嘉盛世

刘义隆,小字车儿,是刘裕第三子,中等身材,其貌不扬,博涉经史,善隶书,是个典型的书生。母亲胡道安是淮南人,不知是何出身,京口建义后服侍刘裕,生下刘义隆,五年后因犯错赐死,时年四十二岁。以此推算,嫁给刘裕的时候已经三十七岁,谁家的贵妇人?谜,留给后人解吧。

一个犯错赐死的小妾生的排行第三的儿子离当皇帝远着呢。上天眷顾,辅政大臣们发动宫廷政变,废掉皇帝刘义符、杀害庐陵王刘义真,抬着皇帝宝座来到荆州迎接他。

皇帝被弑,庐陵王遇害,荆州的僚佐们恐慌不已。时任荆州刺史、十八岁的刘义隆惊闻两位哥哥的噩耗,悲痛之情远大于继位的惊喜。

傅亮已到江陵,在城南设立大司马门,进献皇帝印玺。荆州文武一片猜疑声,认为徐羡之等人擅自废立,必定不怀好意,此去南京吉凶未卜。与之相反,荆州重量级人物司马王华、长史王昙首、南蛮校尉到彦之力劝刘义隆果断东下入奉皇统。

王华语气中充满对执政大臣们的不屑一顾,“先帝有大功于天下,四海所服,虽嗣主无能,人望未改。徐羡之中才寒士,傅亮布衣诸生,必无司马懿、王敦之心,不过畏惧庐陵王严断,认为殿下宽睿仁慈,才越格奉迎,希望得到殿下的感激之情。他们担心被废黜的君主活着,将来遭到报复,所以才起杀机,只能说明他们贪生怕死,怎么敢一朝之间突然谋反呢!殿下但当长驱六辔,以副天人之心。”

刘义隆表面柔弱,内心刚强,早已观察出高门士族与辅政大臣们的矛盾,王华、王昙首均是琅琊王氏的人。刘义隆自信驾驭得了错综复杂的朝局,不动声色地对王华说:“你莫非要做第二个宋昌!”宋昌之典故出自西汉,周勃除掉吕氏家族之后,宋昌曾力劝当时的代王刘恒(汉文帝)入长安称帝。

刘义隆主意拿定,接见傅亮,一见面便号泣不已,哀动左右,问起废杀皇帝与庐陵王的经过,越发悲伤,哭声呜咽,侍从莫能仰视。傅亮汗流浃背,张口结舌不能应答。

这一表现,使刘义隆抓住政治斗争中最重要的道义,把自己化身为正义的象征,而非辅政的同谋。刘义隆登船东下,命令荆州军严兵自卫,从南京来的人员不得接近船队。

顺利到达南京之后,刘义隆登上帝位,改年号为元嘉。他不满足仅仅做空头皇帝,更不能容忍大臣擅行废立,杀害兄长。刘义隆开始使出全身解数,运用智慧和才干着手消除辅政大臣的势力。

继位之初,为安抚辅臣,刘义隆假意不准徐羡之归政,满足谢晦都督荆州的意愿。依靠高门士族的势力对抗辅臣,拉拢分化辅臣,使握有地方军政大权的檀道济和江州刺史王弘倒向自己。

取得绝对优势之后,刘义隆毫不留情地诛杀了徐羡之、傅亮,高门士族暂时得势。过了没有多久,他调来四弟彭城王刘义康,分去以王弘、王华、王昙首等高门士族掌握的相权,重新加强皇权。

刘义隆励精图治,躬勤政事,奖掖儒学,提倡节俭,严禁饮酒,清理户籍,减免赋税,大力发展经济。当时江南大开发达到顶峰,将汉代尚是荒凉野蛮的江南变成良田沃土、膏腴之地。稻米产量压倒北方,手工业、商业快速发展,经济空前繁荣,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诞生了。

对于新皇帝的才干,傅亮早就下过断语。刘义隆入建康,百官到新亭迎拜之时,徐羡之曾经问过傅亮:“宜都王可比何人?”傅亮回答:“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以上人。”徐羡之松了一口气说:“他一定明白我们的一片赤心。”傅亮摇头道:“不然。”

纵然对新皇帝充满警惕,辅政大臣们也根本不是青年皇帝的对手。后世王夫之品评刘义隆,赞他:“承大难,居大位,秉大权,抑大奸,靖大乱,以一夫之雄入于九军!”这位常年有病,却能靖绥大乱的文弱书生的雄心不止缔造一个太平盛世,他要像父亲刘裕一样收复中原、封狼居胥,做一个万代传颂的千古圣君。

逆虏乱疆场,边将婴寇仇。

坚城效贞节,攻战无暂休。

楚庄投袂起,终然报强仇。

去病辞高馆,卒获舒国忧。

刘义隆将慷慨激昂的诗句化成千军万马,他与蒙古高原的柔然汗国纥升盖可汗、匈奴夏国皇帝赫连定结成同盟,操练兵马,打造战舰,频繁调动军队,密切注视着北魏帝国的一举一动。

联兵抗魏

三国结盟,对北魏帝国形成包围之势。为粉碎三国同盟,拓跋焘把打击目标锁定柔然汗国,意图对其进行致命一击,使柔然丧失反抗能力。

魏国群臣不赞同拓跋焘的军事计划,柔然远在漠北,主要军事力量为骑兵,机动性强。一旦魏军深入沙漠,匈奴夏国军队遭受重创可以不计,南方宋军入侵怎么办?

只有崔浩明白拓跋焘的用心,私下里对群臣道:“不先破蠕蠕没有办法对付南寇。南人见我攻克统万,心怀恐惧,故扬言北伐,其实只想守卫淮北。我破蠕蠕,往返之间,南寇必不敢动。况且南北殊俗,南方河道交错,北方一片平原。即使国家把河南之地让出,他们也守不住。以刘裕之雄杰尚且守不住关中,何况刘义隆君臣。蠕蠕恃其边远,必无防备,我们掩其不备,可一举而灭,就怕诸将犹豫不决失掉战机。灭掉蠕蠕,南人何惧!”

正当群臣争论不休之际,出使江南的外交官回到平城,带来宋朝皇帝刘义隆的口信:“速速归我河南之地,不然,将武力取之!”拓跋焘嘿嘿一笑:“龟鳖小子,自救不暇,能有什么作为!就算他真的敢来,若不先灭蠕蠕,势必腹背受敌!”

拓跋焘笑话人一流,称柔然人蠕蠕,宋朝人龟鳖。古时大江宽阔,南方人用兵大多坐船,由海路或水路进兵,故而拓跋焘称他们是一群住在水里的龟鳖。

公元429年(刘宋元嘉六年)四月,魏军兵分两路,长孙翰领军自西道向大娥山,拓跋焘领军自东道向黑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目标直指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魏军渡过漠南轻骑奔袭,狂飙突进,到达粟水(今蒙古国翁金河),柔然部落毫无防备,满山遍野的人畜四散奔走,柔然纥升盖可汗焚毁穹庐篷帐向西逃窜。拓跋焘率魏军沿粟水西行追击,抵达离平城三千七百余里的菟园水(今蒙古国杭爱山图音河)。

鲜卑骑兵在东至瀚海(今蒙古高原东北境),西至张掖水(今甘肃弱水),北越燕然山(今杭爱山),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的广阔土地上纵横驰骋,分兵搜讨柔然残余部落,被柔然奴役的高车诸部与魏军一并劫掠柔然人。柔然汗国三十多万帐落先后投降,魏军得到一百多万匹战马,缴获的牲畜、车辆、帐篷遍布山谷水畔,北魏国内的马牛羊及毡皮价格大跌。

拓跋焘沿弱水继续向西前进,抵达涿邪山(今阿尔泰山东段),北魏诸将害怕继续深入会中埋伏,要求班师,魏军凯旋回到平城。后来听说纥升盖可汗藏在距涿邪山一百八十里处的南山,魏军退走,侥幸逃得性命。凉州匈奴商人告诉鲜卑人说:“如果你们再向西进军两天,柔然汗国就彻底完蛋了!”拓跋焘想起崔浩的话,后悔不迭。

纥升盖可汗郁久闾大檀眼睁睁看着鲜卑骑兵蹂躏汗国的大漠草原,抢夺牲畜财物,自己无力制止,忧愤交加,吐血而亡。他的儿子郁久闾吴提继承汗位,号称敕连可汗,汉语为神圣皇帝之意。

刘义隆和赫连定在观望,他们不曾料到柔然失败得如此之快,短短三个月魏骑横扫蒙古高原。刘义隆和赫连定匆忙结下同盟,约定合兵灭魏,事先谈妥了瓜分魏国的方案,恒山以东划归宋国,以西划归夏国。

宋朝外交官向拓跋焘下达最后通牒:“河南是宋国领土,被你们无理侵占,如今我国要恢复旧日疆界,只取河南,不关河北。”

拓跋焘坏脾气又一次发作,暴跳如雷地吼道:“告诉你家国主,我生下来头发没干就知道河南是大魏疆土,怎么会是你们的!必若进军,我当下令诸镇撤军相避,等到天寒地净,黄河结冰,自然会重新来取!”

拓跋焘有时候像个小孩子,任性轻率、口无遮拦,如此重要的军事行动计划怎么可以轻易泄露给敌人。双方都懂得师出有名的道理,争相把自己扮演成正义战争的化身,每方都宣称对河南拥有主权,互相恐吓对方。拓跋焘吓不住刘义隆,刘义隆也吓不住拓跋焘,南北两大帝国皇帝展开了争霸中原第一个回合的较量。

跟随刘裕京口建义、平定江南、北伐中原的名将大多凋零。沈田子害王镇恶被杀,朱龄石、朱超石战死关中,蒯恩被俘亦死,向弥、沈林子病故,只剩下硕果仅存的四员大将,檀道济、到彦之、王仲德和胡藩。

檀道济、王仲德和胡藩均参与过北伐后秦之战,檀道济时任前锋,战功不次于王镇恶,是此次北伐主将不二人选。刘义隆为人猜忌,毕竟檀道济是废杀皇帝的帮凶,不肯让他再获声望。到彦之打过卢循,长期在荆州为将,刘义隆视为嫡系。

刘义隆兵分两路,任命到彦之为主将,王仲德、竺灵秀为副将,挑选精兵五万率舟师自清水(今济水)入黄河,溯流西进;骁骑将军段宏领精骑八千直指虎牢关,刘德武领兵一万继进。坐镇彭城的长沙王刘义欣和广陵守将胡藩负责后勤补给,元嘉第一次北伐开始了!

到彦之所部自淮河进入泗水,天旱水浅,每天行军才十里。宋军慢腾腾进发,从元嘉七年阳春三月一直走到桂花飘香,才进入黄河水道。拓跋焘一如所言,将河南守兵尽数撤到河北的邺城。宋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洛阳、虎牢关、滑台、碻磝(今山东茌平西南古黄河道南岸)四处军事重镇。

河南平定,洛阳收复,诸将喜气洋洋,唯独王仲德面有忧色。众人不理解,王仲德说:“诸位将军完全不了解北方的真实情况,定会中敌人的计谋。他们今天弃城北归,一定正在集结会师。如果黄河冰封,势必会再次南下进攻,怎能不让人担忧!”

刘义隆不担心,下令宋军沿河布防,等待匈奴人。此时夏国皇帝赫连定率匈奴军向鄜城(今陕西洛川)发动进攻。

北魏朝廷就先用主力歼灭夏军还是宋军展开激烈辩论,大多数人不同意打夏国,认为刘义隆会乘虚攻入河北。

崔浩又一次和拓跋焘观点一致,献策说:“刘义隆与赫连定遥相勾结,互相呼应,只不过是虚张声势,一唱一和。刘义隆希望赫连定大举进攻,赫连定却等待刘义隆先打,皆莫敢先入,譬如连在一起的两只鸡不能同时起飞。臣开始以为刘义隆军来,当据守黄河中游,两道北上,东道向冀州,西道冲邺城,如此,则陛下亲自出马,不得怠慢。今则不然,宋军东西列兵二千里,一处数千人。兵力分散力量薄弱,以此观之,刘义隆不过打算固守黄河防线,无北渡黄河之意。赫连定像枯树残根,一击必倒。打败匈奴夏国之后,我军东出潼关,席卷向前,江淮以北连一根草都不会存在。”

经过数次战争的胜利,这一对军事搭档深信他们的判断一向正确。拓跋焘派安颉防御宋军,用围魏救赵之计,率大军直捣匈奴人的老巢平凉,逼迫赫连定回师救援。

魏军在鹑觚原(今甘肃灵台东北)大败夏军,赫连定身受重伤,逃往天水,魏军重新夺回关中。

打不过魏国,赫连定向西拓地,一度灭掉西秦。向凉州进军时,中了北凉国王老狐狸沮渠蒙逊的奸计。沮渠蒙逊派人通知青海吐谷浑,说匈奴人要消灭吐谷浑人。吐谷浑可汗发骑兵三万,趁匈奴人北渡黄河之机发动伏击,俘虏赫连定,送至平城斩首,夏国灭亡。

唱筹量沙

火红的枫叶漫天舞动,转眼到了初冬。魏军开始反击河南。安颉率领魏国骑兵队强渡黄河猛攻洛阳,宋将弃城南逃,魏军向虎牢关挺进。另一支魏军在七女津(今山东东平西北岸)集结渡河。到彦之派副将王蟠龙溯流夺船,被魏军斩杀。魏将陆俟就势渡过黄河,与安颉合兵一处攻克虎牢关,逼近滑台。

刘义隆没有料到匈奴夏国如此不堪一击,魏军这么快就组织起强大的攻势,眼见黄河防线土崩,只得起用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率后备军火速驰援。

檀道济兵马刚动,到彦之不顾垣护之等将领劝阻,以军中流行瘟疫,自己眼病发作、疼痛难忍为借口,私自决定放弃滑台退兵。宋军从清水入济水,到达济南,焚舟弃甲,步行逃奔彭城,驻防须昌的竺灵秀率军队南逃。

宋军主力未战先退,边防人心不安。北魏大将叔孙建、长孙道生的大队骑兵趁机渡过黄河南下,兵围济南。济南太守萧承之手下仅有几百名士兵,急中生智,偃旗息鼓,大开城门。魏军疑有伏兵,不敢进城,继续南下追击逃跑的宋军,败竺灵秀于兖州,杀死宋军五千余人。刘义隆闻报大怒,将到彦之、王仲德逮捕入狱,竺灵秀就地正法,催促檀道济火速救援滑台。安颉率领的西线魏军正猛攻滑台,檀道济由清水救援,遭到叔孙建、长孙道生大队魏骑的阻击。檀道济奋勇出击,大破魏军,转战至高梁亭,斩杀魏将悉烦库结,乘胜进至济水。

檀道济前后与魏军三十多战,宋军多次获得胜利,一直打到济南。叔孙建派出轻骑袭击宋军,烧毁宋军粮草,切断粮道。宋军缺乏粮食,难以继续前进。

滑台守将朱修之坚守孤城数月,粮食吃光了,士兵们用烟熏出老鼠烤熟吃。伐夏大获全胜的拓跋焘不断派出军队增援安颉的魏军。滑台陷落,朱修之及一万余名士卒被俘。

滑台失守、粮草断绝将檀道济逼上绝路,只得下令撤军。危难之中,士卒叛逃,把宋军粮尽的消息报告魏军,叔孙建集合大军南下追击。

面对遍布原野的鲜卑骑兵,饥饿困顿的宋军军心涣散,人人自危,恐惧、绝望到了崩溃的边缘。檀道济不慌不忙,下令安营扎寨。

夜幕降临,宋军营内灯火通明,粮官们手持竹筹唱着计数,正在清点存粮。士兵们一斗一斗地量着谷米,一袋袋雪白的大米堆满营帐,在灯火映照下闪着清亮的光泽。

天刚破晓,魏军侦骑将宋军粮草充足的消息迅速向主将报告,孙叔建一听,以为前来告密的宋兵诈降,把降兵杀掉。其实,魏军上下都被檀道济欺骗,那一袋袋白米全是一斗斗的沙子,只不过用军中仅剩下的一点谷米覆在上面而已。

仰仗人多势众,叔孙建指挥魏军将宋军营寨团团包围。檀道济下令将士们披上铠甲,全副武装,自己身着白衣,乘坐轻车,缓缓出营,大模大样沿大路向南转进。魏军数以万计的铁甲骑兵远远观望,见宋军如此从容不迫,主将洋洋得意,一副诱敌进攻的姿态。叔孙建等魏将目瞪口呆,以为有埋伏,下令后退,魏军竟无一人一骑追赶。檀道济凭借智谋与镇定保全濒临崩溃的宋军,安全回师。“唱筹量沙”于是成为军事史中一段传奇。

檀道济的勇敢与镇定是在千军万马中历练出来的,少年时代跟随刘裕建义京口,南征北战,北伐关中之役更是冲锋在前。辅臣们发动政变的前一天晚上,谢晦和檀道济睡在一处,谢晦紧张兴奋得一夜不能合眼,檀道济倒头便睡,十分酣畅。

檀道济的卓著战功没有给他带来好运气,手下的将领身经百战,儿子们又有才气,朝廷很是忌惮。刘义隆身体不好,时常有病,唯恐死后继承人控制不住这位威名远扬的北府名将,每次病危都想除掉他。

毕竟檀道济能征善战,出兵打仗离不开,每当刘义隆病势一轻便把他放过。元嘉十三年,刘义隆再次病重,当政的刘义康矫诏将檀道济召入南京杀害。檀道济被捕时,怒不可遏,目光如炬,摘下头巾狠狠地摔在地上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吃尽他苦头的魏国将领们弹冠相庆,喜滋滋地道:“道济死,吴子辈不足以害怕了。”

统一下的危局

匈奴夏国灭亡,北伐宋军战败,拓跋焘掉转兵锋,指向辽东。

慕容后燕的政权从有过恋尸经历的君主慕容熙手里,转移到冯家,史称北燕。北燕王族内乱不止,国势日衰。公元432年(刘宋元嘉九年)六月,拓跋焘亲率大军经濡水(今滦河)向龙城(今辽宁朝阳)进发,攻取辽东大片土地。冯弘固守都城,龙城是慕容燕国的故都,城池坚固,魏军未能攻克。拓跋焘锲而不舍,持续四年向北燕用兵,终于打下龙城,冯弘逃到高句丽后被杀。

高句丽是辽东原住民,它的创始人高朱蒙是吉林人。高句丽有过入主中原的雄心,与慕容鲜卑争霸辽东惨败后一度衰落。历代高句丽王意识到西进无望,便积极向南拓地,进入朝鲜大同江一带。拓跋焘攻陷统万城那一年,高句丽王高链把都城从长白山区的丸都(今吉林集安)向南迁到平壤,与南方的百济、新罗争夺朝鲜霸权去了。故而拓跋焘未向高句丽用兵。

北燕灭亡,北方割据政权只剩下偏居凉州的卢水胡匈奴人的北凉国。国王沮渠蒙逊以狐狸般的灵敏感受到危险临近,明智地举国投降,北方和平统一,凉州七郡及西域三十余国名义上归附北魏。

人难逃一死,耄耋之年的沮渠蒙逊终于抛弃经营了三十余年的美丽的凉州土地,归天了!他必定死不瞑目,因为儿子们都是庸才。资质相对突出的沮渠牧犍登上王位不久,北魏帝国的铁骑趟过凉州丰茂的水草地攻入姑臧(今甘肃武威),沮渠牧犍面缚请降。十六国最后一个国家灭亡,北中国历时一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宣告结束。

北方一统并未给魏国带来安宁,赵王石虎、秦王苻坚曾经面临的、被战争掩盖的民族矛盾浮出水面。

北魏从开国皇帝拓跋珪开始,奉行与汉人豪强合作的政策,开始是代北一带的汉人,进而包括整个中原地区的汉人。拓跋珪末年,鲜卑贵族与汉人豪强矛盾加剧,北魏政府强行迁徙中原一带的汉族豪强及附属农民到平城定居,引起各地汉人的武装反抗。

鲜卑贵族也试图更换皇帝,拓跋珪被迫实行白色恐怖,对拓跋贵族实力派进行无情打击,最终众叛亲离,被逆子所弑。明元帝拓跋嗣登基后,向鲜卑贵族让步,推行君主制下的诸部大人议政制,包括汉人崔宏在内八人组成八公团共听朝政,奴隶社会部落民主制重新抬头。

一个没有文治的国家,它的统治不会长久,这就是孔子被历代王朝尊为圣人的原因。

为强化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正统的意识形态,太武帝拓跋焘有意进行汉化,加强皇权。借助一场场军事胜利带来的威望,公元429年(元嘉六年),北魏政府推行机构体制改革,设置左右仆射、诸曹尚书等官职,正式恢复魏晋时代的中央行政制度。文化上兴复儒教,一改两朝对汉人豪门强迁政策,下诏礼聘。

经过数年不懈努力,慢慢消除了汉人豪强的敌意。崔浩进位司徒,位列三公,范阳卢玄、赵郡李灵、河间邢颖、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汉人贤俊人才纷纷进入北魏朝廷。中书省、门下省汉官充盈,文士们济济一堂,出现自西晋亡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北魏国著名的大臣高允兴奋地憧憬未来说:“千载一时,始于今日!”

集权政治,朝廷官员举足轻重。中国的封建历史就是一部反贪的历史,哪一个朝代官员最清廉,它就最强盛。高度发达的文化和法制建设是确保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为肃清吏治,抑制官员贪污,拓跋焘下令在宫阙的左边悬挂登闻鼓,使有冤情的人能够击鼓申冤。北魏官员没有俸禄,反贪没有因为不发工资而减弱,拓跋焘亲自巡行察访官吏政绩,不称职者罢免,有恶行者绳之以法。征西将军皮豹子侵没官财,被免职流徙统万;镇西将军王斤任意调发民力,民不堪受,处以斩刑;拓跋焘巡行中山,一次罢免地方官员有贪污劣迹者十数人,于是北魏出现了一批勤于职守的官员。

汉族文人广泛进入朝廷决策机构引起国人、武而无文的鲜卑贵族们的强烈反感,拓跋焘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触犯鲜卑贵族利益,他们利用佛教进行反击。

鲜卑贵族们知道,原先草原牧民信奉的,包括萨满教在内的各种各样宗教已经难以满足治国需要。但佛教作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生命力的旺盛不言而喻。

佛学自境外传来,中原人称之为胡教,正好被胡族利用和儒学对抗。石虎最先去皇帝号,做大赵天王,以佛教意识形态治国之后,中国北方胡族统治者大多步石虎后尘使用天王制。前秦苻坚、后秦姚兴、北凉沮渠蒙逊都曾大力崇佛,关中、凉州一带佛学蓬勃发展。

魏军平定凉州之后,许多佛学大师来到中原,备受鲜卑贵族推崇,一时高僧云集,惠始、师贤、昙曜等是其中的佼佼者。拓跋焘受其影响,起初曾经礼敬沙门,时常召集高德名僧,一起谈论哲学、玄理、治国之术。每年四月初八、佛诞节之日必亲登门楼,观看散花。

儒学并非宗教,远远没有佛学对普通人的影响力,大力推崇儒学的崔浩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将天师道天师寇谦之推荐出来,希望拓跋焘发展道教,抵消佛学影响。

道教自称能画符诵咒,消灾灭祸,直至羽化飞天,长生不死。天师道自东汉以来流传渐广。寇谦之隐居嵩山修道,自称太上老君亲自册封其为天师,是道教正宗,造成南北天师道分裂,嵩山天师道被称为北天师道。

老道寇谦之来到平城,进献道书,自称老子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亲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赐以驱使鬼神与炼制金丹等秘法,并嘱托他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太平真君暗指太武皇帝,拓跋焘听后大喜,接受寇谦之进言,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天师道由此在北方大盛。

释道儒三教在北魏大放光芒。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是促进文化繁荣的好事,而背后利益集团的较量使宗教变成政治斗争的武器,最终酿成惨剧。

鹿浑谷疑云

北方胡族建立的国家,称帝的同时兼称天王,连极度崇尚儒学的苻坚也莫能例外。拓跋鲜卑历代帝王坚决不肯称天王或者什么大单于,昭示汉化决心。

鲜卑贵族把怨恨集中到拓跋焘身上。公元443年(元嘉二十年),借北伐柔然之机,以刘洁为首的鲜卑贵族们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

刘洁是匈奴人,祖父刘生落籍长乐信都,什翼犍时代作为前燕慕容公主的家臣来到代国。明元帝时,刘洁与古弼等人一同选入东宫,成为太子辅臣。拓跋焘即位,封尚书令,委以重任。刘洁掌握权柄,作威作福,依附他的人提拔,触怒他的人黜免。鲜卑贵族、各级将领拔城破国聚敛来的财货要与他平分,积累家财巨万。

崔浩谋略过人,神机妙算,逐渐取代刘洁在拓跋焘心目中的地位,二人在讨伐柔然的军事行动中产生分歧。刘洁不同意北讨,最后拓跋焘采纳崔浩的出兵主张。刘洁怀恨在心,断然联络一批鲜卑将领策划发动叛乱。

他们事先定下新君人选:“若出师不利,皇上一旦有事,当立乐平王。”乐平王拓跋丕是拓跋焘的二弟,刘洁的野心不止图谋废立,他曾经向术士问过图谶:“谶语载过‘刘氏应王’的话,续魏国之后,有我的姓名吗?”术士答得很暧昧:“有姓无名。”

人一旦动了做皇帝的念头,做事就会疯狂得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刘洁破釜沉舟,趁魏军出击柔然之机决定和拓跋焘大干一回。

柔然人经过十多年的休养生息逐渐恢复力量,魏军西征凉州时,柔然人一度攻到魏都平城。拓跋焘决心再教训一下柔然人。魏军一如既往采用分路合击的作战方针,到达漠南之后,舍弃辎重,以轻骑袭柔然。拓跋焘与诸将约定日期兵分三路穿越沙漠:乐安王拓跋范、建宁王拓跋崇各统十五将从东道进军;乐平王拓跋丕督十五将从西路进军;拓跋焘从中路进军;中山王拓跋辰督十五将为后继。

拓跋焘的中军一路急进,按时到达柔然汗国敕连可汗的可汗庭所在地鹿浑谷。远远可以望见众多穹庐围绕中柔然可汗的金色大帐,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东西两路军连一个影子也没有。太子拓跋晃请求趁柔然无准备之时,迅速展开攻击。刘洁急忙劝阻:“贼营中尘土旺盛,人一定很多,我们人少,冲进去会被包围,不如等到各路大军到达之后再进攻。”拓跋晃反驳道:“尘土飞扬,那是因为士兵惊慌失措到处乱跑所造成的,不然,怎么会在军营上空有如此多的尘土呢!”拓跋焘将信将疑,丢失战机。柔然人逃走,拓跋焘追到石水也没追上。

让人意料不到的是,柔然人第一次偷袭了魏军的屯粮之地,幸亏守卫屯粮的军官司马楚之机敏,冰柳筑营护住粮草。

司马楚之心细,遭到攻击之前判断出柔然人将要进攻的动向。当时有人报告说,军中发生怪事,一只驴的耳朵无缘无故被割掉。司马楚之立刻警觉,心想不好,出内奸了,割驴耳朵干吗?肯定是做投降信物。这样一来,我军的位置、兵力、虚实全部暴露,柔然人肯定会大举进攻。

怎么办?来不及筑营,用什么抵挡?北方严寒,司马楚之迎着刺骨的寒风,灵机一动,下令砍伐柳树筑营,浇上水。

一夜之间,水结冰将柳木冻实,牢牢建起一座临时的营寨。刚建好,大队柔然骑兵杀过来。营垒冰面坚实光滑,马匹无法越过,柔然人只得退走,军粮保住了。

出师无功,后路被骚扰。拓跋焘只得从漠北班师,途经沙漠,军中断粮,将士死了很多,宿营时频频遭到惊扰,人心惶惶。刘洁劝拓跋焘弃军轻装回京,要求治崔浩提议击柔然之罪。拓跋焘不听,“我遇贼没有出击,诸将耽误会师日期,罪在诸将,崔浩有什么罪呢!”

诸将误期、粮道遭受突然袭击,军中数度惊扰,连续发生蹊跷事,崔浩的耳目终于获悉这一切都是刘洁的阴谋。他先假传诏令,私自更改拓跋焘与诸将约好鹿浑谷会师的日期,以至于拓跋焘到达鹿浑谷六天,各路兵马未到;接着又唆使人叛逃到柔然汗国将魏军的屯粮之地告诉柔然可汗;退兵之时派人扰乱军心,劝拓跋焘单独回京准备半路劫杀。

拓跋焘闻听,倒抽一口凉气,当即将刘洁拿下,拷问同谋,竟然问出一个惊天大阴谋。

此案涉及三路军的主帅,其中有拓跋焘的两个亲弟弟,乐平王拓跋丕和乐安王拓跋范。拓跋丕参与其中,拓跋范知情不报,大批鲜卑族将领受到牵连。这是一起阴谋推翻拓跋焘帝位的兵变,将领们均支持皇弟拓跋丕继位,图谋恢复那种兄弟相传的部落传统。

拓跋焘和崔浩迅速采取措施,半路下达太子监国的诏令。太子拓跋晃总管万机,统领文武百官,明确父子传承的皇统不可动摇;诏书婉转解除掉鲜卑功臣们的军权,逼他们悉数退休。回到平城之后,中山王拓跋辰、内都坐大官薛辨、尚书奚眷等八名将领因攻打柔然误期,被斩首于平城南郊;刘洁与同党皆夷三族;皇弟拓跋丕与拓跋范莫名其妙地死去。

以此次未遂军事政变、鲜卑贵族势力大为削弱为契机,崔浩肆无忌惮大力推行儒家意识形态,由温和改革转变为激进的大变革,兴复儒教从灭佛开始了。

太武灭佛

北魏进入中原以来,仍在沿循旧有习俗,祭祀的胡族神很多。刘洁军事政变阴谋暴露之后,崔浩趁热打铁,唆使拓跋焘下达精减鲜卑联盟诸部供奉的神灵、禁止“私养沙门”、抑制佛学传播的诏令。崔浩想彻底铲除佛教,可信奉佛教的人实在太多,拓跋焘难以下决心全面禁佛。正当崔浩为灭佛绞尽脑汁的时候,一个机会悄悄地来了。

元嘉二十二年,卢水胡匈奴人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聚众反魏,人马十余万,声势浩大,并向江南的刘宋王朝称臣乞兵。起义军击败前来镇压的魏军之后,向长安转进。

拓跋焘亲自率军队平叛,这次大起义为崔浩全面废佛找到了合适的借口。西北匈奴人信佛,关中地区佛教更加昌盛。为应对战乱,不少佛寺拥有武装力量。拓跋焘平定盖吴之乱时,在长安一处佛寺发现僧人私藏武器、酿酒、为州郡牧守及富人藏匿财物、与贵族妇女于暗室中淫乱。

种种丑行使佛学宣扬普度众生的教义变得非常苍白。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粥,就像每一名官员都代表国家形象一样,每一个和尚、每一处佛寺代表佛家的尊严。原本对佛寺广占土地、荫附人口不满的拓跋焘被激怒,崔浩从旁火上浇油,怂恿尽诛天下沙门。

元嘉二十三年,拓跋焘自诩灭佛圣人,悍然下达了一道震惊天下的灭佛诏。诏书斥责佛学是政教不行、礼义大坏的罪魁祸首:“有非常之人,然后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历代之伪物!敢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铜人者门诛。一切浮图形象及胡经,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此诏一下,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开始了。

北魏官府一起行动,捣毁佛寺、焚烧佛经,毁灭佛像,拆毁伽蓝,活埋和尚。一时间,僧人或死于非命,或逃逸四散,土木塔庙荡然无存,中国佛教经历了第一次“法难”。经石虎、苻坚、姚兴等天王费尽金钱建造起来的佛塔、寺庙在北方荡然无存。

这一场洗劫连道教天师寇谦之都看不下去了,极力阻止。崔浩不听,多亏监国太子拓跋晃素敬佛道,压下诏书缓发,平城沙门一个没死,各地和尚大多逃逸。

事物有得有失,有好有坏。中国人骨子里太激进,从一个极端可以很快走上另一个极端。既可以焚书坑儒、杀僧灭佛,也可以尊儒崇佛,温和改良。世界人民能做到的,中国人能做到,世界人民做不到的事,中国人也能做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成为最伟大的民族。

意识形态是一种向心力,不同的民族可以因此凝聚为一个国家。比如,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儒学功不可没,许多民族因仰慕儒学而融入中国大家庭。魏晋南北朝时期,面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激烈碰撞,产生了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尤其在北方,学者们利用儒学宣扬中华文明,来改造社会,改造民族,改造国家。继北魏汉化第一人张衮之后,崔浩成为儒家文化坚定不移的推动者。

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形成门阀士族。作为士族豪强,崔浩渴望在北魏国建立起以世家大族为中心的儒家文化意识形态,来确保国家的安定与繁荣。借助皇帝的信任,崔浩大整流品,明辨出身姓氏等级,严格搞起门阀制度。

他的所作所为过于激进,已为鲜卑贵族所不容。他的张扬、跋扈、不计后果为他日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伏笔,最后“国史事件”将把他送上断头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394.html

上一篇:匈奴大夏国
下一篇:楔子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