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拖雷家族——弥留之际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6 13:48:12 0


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人类得到唯一平等的权利就是死亡。忽必烈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死神正悄悄地向他逼近。

1293年底,大都紫檀殿里,七十九岁的忽必烈萎卧病榻,大臣们为他请来元廷御医和各地名医,百般调治仍不见好转。年除夕,忽必烈病情渐重,进入弥留之际。

忽必烈躺在龙床上,似乎听到紫檀殿里死神拍打翅膀低低盘桓的声音。忽必烈迟迟不愿向大元帝国道别,不愿向围拢在病榻前坐着的皇后南必、皇孙铁穆耳、儿媳阔阔真和中书右丞相不忽木道别,似乎还有一场更加波澜壮阔的战争等着他御驾亲征。

除夕的爆竹声形成乐阵,隐约传进宫来,也没有冲淡忽必烈心中无限的伤感、悲戚和感激之情。他强挣扎着肥硕的病体,从枕侧摸出一块白璧,颤抖着双手递给了不忽木,吃力地说道:“他日持此以见朕也。”刚说完这句话,忽必烈又颤抖着嘴唇,昏迷过去。他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就像他一生总能化险为夷。终于,忽必烈熬过年关,迈入新的一年。

1294年正月十九,忽必烈在昏沉的睡梦中依稀看到了成吉思汗、拖雷、窝阔台、唆鲁禾帖尼、蒙哥、阿里不哥、察必、真金等逝去的亲人,他们走马灯般在他的梦境中一晃而过。耳边一片嘈杂之音,夹杂着兵刃相撞后的金属声和马阵的嘶鸣声,忽必烈又看到自己的四个儿子和五个女儿,真金袖手恭立在病榻一侧,毕恭毕敬的架势似乎正在接受训诫,身后还站着其他三个儿子。

作为大元帝国的缔造者,忽必烈建立起一个避免汗位纷争的皇位继承制度,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按此制度,每位皇帝都要在生前将皇后所生的长子确定为皇位继承者。他成功地安排了汗权从太子真金手中向皇孙铁穆耳的转移。恍惚间,忽必烈似乎穿透历史的帷幕看到了未来汗位之争的刀光剑影。时间证明,政治斗争一直困扰着蒙古皇室,悲剧将要轮番重演。

尽管忽必烈已预感到未来大元帝国上空电闪雷鸣、凄风冷雨,他也竭力阻止黄金家族内讧的发生。但他永远也想不到自己竟然是内讧的肇事者。未来三十年间,大元帝国竞相拼杀出十位皇帝,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大大削弱了元廷的力量,成为导致元朝于1368年最后崩溃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大元帝国内部的腐朽,加上铨叙制度的混乱,导致尚未抵达盛世的大元帝国便刮起衰世颓风,在元人刘埙的实政议中,可以窥出忽必烈晚年的帝国是如此令人担忧:“官吏奸贪,盗贼窃发,士鲜知耻,民不聊生,号令朝出而夕更,簿书斗量而车载。庠序不立,人才无自出之由;律令不修,官府无常守之法。舍真儒,用苛吏,弃大本而求小功,空中国而事外夷,取虚名而获实祸。”

再者,军队逐渐丧失了战斗力,这是大元帝国衰退的重要标志。到武宗时期,“诸将沿禄,军事多失训练”,以致骄奢淫逸,竟出现“兵白昼挥刀戟走市,怖人夺资货,纵火焚庐舍,自郡守以下皆畏噤不敢治”的恐怖局面。

现在,从历史峰巅高处跌落至病榻的忽必烈,在徐徐跃动的炭火、暖意融融的紫檀殿里却感受到大山般的严寒压迫而来。他想用裘皮大衣裹紧大元帝国,留给子孙几丝温暖,但勉强扬起的手似乎失去思维控制,又陡然落下。

1294年正月二十二,弥留数日的忽必烈终于滑入死亡的深渊,在位三十五年,享年八十岁。

按照蒙古有关礼仪,临时殡殓于萧墙后面临时扎的帐殿里。二十四日晨,忽必烈的灵柩出健德门迤逦北去。随行的人员面带悲伤,神色肃穆。长长的号角,奏着悲凉的曲调。在近郊北苑祭奠祖先完毕后,文武百官告别灵柩,将忽必烈安葬于漠北起辇谷(在今克鲁伦河上游肯特山南麓)黄金家族的祖陵。

具体方位,难以搞清,据《历代陵寝备考》记载:“起辇谷在漠北,元诸帝皆从葬于此,不加筑为陵,无陵名。”如此看来,整个元朝皇帝都没有陵寝,至今是个未解之谜。

忽必烈在历史长河中铸就了许多辉煌,但也给他一生难以化解的矛盾。忽必烈一生知人善任,重视建军治军,维护国家统一。他主张政治与军事并用,战抚兼施,注重集中兵力,避免两线作战;善于运用远程奔袭、迂回、围歼以及步兵、骑兵、炮兵、水兵联合作战等战法,夺取胜利,为元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

忽必烈去世后,其孙铁穆耳在其母阔阔真与大臣伯颜等人的支持下即位,在位十三年。从成宗到顺帝继位这二十六年里,出现了八个皇帝。汗位的转移往往伴随着阴谋、弑夺、宫闱政变,甚至大规模的内战,致使元朝政局动荡不安。之后,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妥懽帖睦尔即位,在位长达三十五年之久,直到明起义军逼近大都时,仍沉浸在后宫淫乐之中才如梦方醒,但为时已晚,只好仓促带着后宫妃子逃回蒙古草原,使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一个被驱逐出境的朝代。

百年前,蒙古军队犹如上帝之鞭,铁骑弯刀,凭借一腔野蛮的豪情,以极少的兵力,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征服壮举。百年后,蒙军铁骑的霸气已在长期养尊处优中消磨殆尽,面对元朝后期风起云涌的起义军,曾经往来如风的蒙古铁骑一触即溃,画了一个圆,又退回到当初草飞水美的蒙古草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785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