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抗倭援朝:停战与议和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1 11:19:04 0


《明史·李如松传》说,一开始,官军告捷平壤,锋头正锐,闭口不提日本向中国封贡之事。等到碧蹄馆兵败,李如松泄了气,他和宋应昌都急欲休整,而日军也弹尽粮绝,加之平壤之败,产生还乡之意,于是双方开始停战议和。的确明军赴朝作战,虽然从日军手中夺回了平壤,以后又陆续收复了一些被日军占领的城镇,但是冬季在朝鲜作战,环境太恶劣,加之日军作战顽强、帮朝鲜作战意义不明确等原因,终于导致了许多将士产生归乡的思绪,不愿再继续打下去。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包括经略宋应昌在内,都倾向于对日议和。

实际上,早在平壤之战前,兵部尚书石星就派遣浙江嘉兴人沈惟敬前往日营,目的是与小西行长议和罢兵。史书上说沈惟敬是个市井无赖,这个说法不确切,其实他更像个精明过头的商人。

俗话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其实商人遇见兵不厌诈的军人,同样也要吃亏上当。小西行长对沈惟敬诡称,只要明朝按兵不动,日军将马上撤兵,以大同江为界,平壤以西归朝鲜,双方还装模作样地达成十五天的休战协议。沈惟敬的报告送到北京后,朝廷大臣商量的结果是日本人不可信,对倭作战应速战速决。李如松在听到沈惟敬的报告后一脸怒容,斥责沈惟敬罪该万死,幸亏参军李应试从旁劝说,正好将计就计,用奇兵偷袭,在这以后才出现了平壤大捷。

碧蹄馆之役受挫后,按照兵部尚书石星的意图,宋应昌、李如松与日军和谈。他们根据沈惟敬的建议,向日军提出三个条件:归还朝鲜故土、返还被俘的朝鲜王子和大臣、丰臣秀吉上表谢罪。在放人的问题上双方没有争议;归还朝鲜领土也较为容易,日军同意先从汉城撤往釜山;但就丰臣秀吉上表谢罪,却有明显的分歧,最后达成的协议较为折中,即明朝派和谈使节前往日本,直接和丰臣秀吉进行最高级别的谈判。

万历二十年四月,日军放弃王京汉城南撤,退保釜山港,汉江以南千余里重新归朝鲜王国控制。《明史·李如松传》上说:倭寇弃王京逃遁,李如松与宋应昌入汉城,曾派遣士兵渡江尾随于倭寇之后,将击其惰归。但由于日军有所准备,步步为营,轮番休整和行军,明军找不出破绽,因此没敢进攻。

其实,日军是有组织撤退,并且有协议在先,对李如松来说,并非是敢不敢的问题。根据协议,明朝派遣和谈使节参将谢用梓和游击徐一贯抵达日本名户屋,谒见丰臣秀吉。丰臣秀吉对达成议和提出七项条件:一、纳明公主为日本后妃;二、中日恢复久已断绝的堪合贸易,希望官船商船同时往来;三、两国永结同好,互换誓词;四、朝鲜一分为二,北四道和王京归朝鲜,南四道归日本;五、朝鲜以王子和大臣各一人为人质,前往日本;六、遣返去年被俘的朝鲜两王子;七、朝鲜向日本宣誓,永不背叛日本。

现在需要看一下万历皇帝对日议和的态度。他表示可以传谕宋应昌,劝日本归还朝鲜半岛,日本只要能上表称臣,永为属国,就可以既往不咎。至于日本提出的这几项条件,都通通予以了否定。万历二十二年(1594)岁末,万历皇帝在没有达成协议的情况下,下令从朝鲜撤军。他当时这样爽快,一是明军官兵思乡情重,盼望回国;二是日本的和谈使者小西飞来到了北京,和兵部尚书石星会谈,万历皇帝认为和谈的指挥棒在自己的手中。

石星是铁杆的主和派,他极力优待小西飞,让他回国后,将石星提出的从朝鲜撤军、册封而不朝贡、发誓不再进犯朝鲜三个条件传达给丰臣氏,小西飞都表示接受。小西飞并不是一名合格的外交人才,否则的话,他就不会将丰臣秀吉的外交要求置之脑后。小西飞对比了一下双方的条件,只是觉得明朝的官员并不了解日本,但为了贪图眼前的享乐,于是就胡乱答应下来。但他这样满口应承,万历皇帝却深信不疑,感到很是满意,最后一厢情愿地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

万历二十三年(1595),万历皇帝向日本颁发诏书,任令临淮侯李宗城为正使、都指挥杨方亨为副使,同那个夸夸其谈、精于算计的日本通沈惟敬一起,渡海前往日本,完成万历皇帝交给的任务。

万历二十四年(1596)正月,李宗城等人到达釜山,看到日方在厉兵秣马,积极备战,即将要再度侵犯朝鲜。他知道这次赴日将凶多吉少,不是被砍头,也要被长期监禁,吓得连夜弃玺书逃走。副使杨方亨找不到自己的上司,就向朝廷报告说正使失踪。因为杨方亨没有确切报告说日本即将动武,这就又造成了万历皇帝的误判。他只是龙颜大怒,下令四处搜捕李宗城,改任杨方亨为正使,沈惟敬为副使,其余条件不变,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一定要到达日本。

这年九月,丰臣秀吉在大阪城接受明朝使臣带来的册封诰命书、日本王印信及明朝的冠服。当宣读诰命至“万里叩关,恳求内附”等典型的中国朝贡辞令后,丰臣秀吉果然大为震怒。用丰臣秀吉自己的话说,就是:“吾欲王则王,何待明虏之封;吾为王,天朝奈吾何!”不过他震怒的样子只是给日本人看。对明朝使者,他要继续耍花招。第二天,丰臣秀吉穿上明朝的冠服,在大阪城设宴招待前来的使节。这无非是释放一个障眼的烟雾,为战端再起争取一个有利的开局。

所谓谈判,无非是亮出可以接受的条件,还有能给对方的承诺,按照力量的博弈最后达成协定。中国和日本在朝鲜战争问题上,要求相距甚远,根本无法达成一致。问题主要是如何处理战后的中日关系。日本方面不但要求册封,还希望明朝的公主嫁给日本天皇,更希望达成日方所需要的朝贡贸易。

但是对日本的“封贡”要求,明廷一直议而不决,反对的声音异常强烈。像来自沿海前哨的福建、浙江等地,长期遭受倭寇侵扰,巡抚许孚远最反对与日本往来。他认为丰臣秀吉是“猖狂岛中,滨海岌岌”,建造战船以数千计,征兵诸州以数万计,无非是窥视中国,以求一逞。他说所谓对日封贡,无非是有人认为,如果此次封贡不成,倭寇必然大举入侵。其实这是不知道丰臣秀吉的狂妄野心,他侵华意图久已有之,封贡亦来,不封贡亦来,不过是早来和晚来的关系。因此坚决认为不能对日妥协,只有认真备战方是上策。

也有一些人希望对日议和,早日停止战争,如蓟辽总督顾养谦。他正要代替宋应昌赴朝鲜处理撤兵事宜,为了早日打发日本撤出朝鲜,因此极力主张对日采取缓和态度。他提出的封贡方案是贡道定在宁波,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选择能臣为使节,宣谕日军早日归国。至于朝鲜国王李昖,为了早日收复失地,保土安民,也力促万历皇帝允许对日封贡。

从这些情况来看,所谓各方的封贡之争,只不过是借战争事端,最大化满足各自的眼前利益。日本有日本的要求,朝鲜有朝鲜的打算,国内各级官僚也是一群本位主义者。万历皇帝在封贡问题上举棋不定,也不知道如何解决。他能力平庸,完全要听从大臣的意见。兵部斟酌利害得失,建议万历皇帝提出一个最低限度的封贡要求,结果是老调重弹,和之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完全不能达到日方的希望。于是才有了丰臣秀吉的震怒,发誓再和明朝决一雌雄。

当然,中日和谈达不成协议,也和朝鲜有一定的关系。在明朝的方案里,万历皇帝表现得还算有些气节,他始终没有拿朝鲜的利益作为与日本和谈的筹码,坚持要求日本退出朝鲜。丰臣秀吉当初的狂想就是要假道入明,当然不肯从朝鲜撤兵。形势的发展总是要超出双方最初的设想。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39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