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崇祯选官的新思路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7 21:21:08 0


地震来袭

天气已渐暖和,几位内阁和六部大臣匆匆赶到云台,已是满头汗水,还不知所为何事,却见都御史韩一良也来了,心中奇怪,又不好问。崇祯没看见李国??(木普),便问:“元治为何未到?”

“回皇上,首辅大人已呈了辞任疏。”来宗道答。

按例,臣子递了辞职书,只能在家候旨。

崇祯是诸事繁杂,一时忘了,便道:“他是见施凤来、张瑞图去了,心内不安。告诉他,朕让他留任,不过所谓‘魏家阁老’就剩了他一个,也是不好再当这个首辅。来宗道为首辅吧。”

来宗道立刻跪倒,刚想说话,不知是想谢还是想辞,就被崇祯伸手止住了:“就这样了。朕召你们来是为韩一良上疏事。韩一良,将你的《劝廉惩贪疏》读一遍!”

韩一良走到前面,从王承恩手中接过,高声读道:

今之世局,何处非用钱之地;今之世人,何官非爱钱之人?皇上亦知文官不得不爱钱乎?何者,彼原以钱进,安得不以钱偿!风闻总督巡抚之位,价五六千银,道台知府之缺,亦二三千银,以至州县主管佐贰之额各有定价,甚至举人监生衙门胥吏之选也多以贿赂成交,京官科道馆选莫不如此。县官为行贿之首,给事中为给贿之魁。诸臣谈及蠹民,归咎州县不廉,不知州县薪俸原本不多,应付上司票取,不是借口‘无碍官银’,便是借口‘未完抵赎’,官员过境要支‘书仪’,上司巡按要付‘荐谢’,动辄五十、百两,考满进京朝觐,非三四千两无法过关。臣素不爱钱而钱自至,据臣两月内辞却书帕,已五百余金。以臣绝无交际之人而有此金,他可知矣。臣担心以言路为吓人腐鼠之爱钱之辈,银子当流水而至。臣乞皇上大力惩创,逮治贪赃最甚者,杀一儆百,使诸臣视钱为污,惧钱为祸,至成不爱钱之风……

“不必读了,”崇祯截断韩一良,大发感慨:“我朝立国二百六十年,江河日下,千疮百孔,如若大小臣工都有一良之忠鲠,能够大破情面,何愁贪虐不绝,家国不盛?”

刘鸿训抬头看了眼崇祯,见他情绪尚好,便道:“这弊有两端,有交际,有纳贿。”

“这话怎讲?”崇祯问。“交际如亲友馈遗,情有可原;纳贿则希荣求宠,便不可以数计。”

“嗯,贪官污吏戕我国家,渔我百姓,实在可恶,贪虐之风一日不除,国家一日不兴。叫你们来,是想要你们拿出个治贪的办法来。一良忠良,当破格擢用,可加右佥都御史。”

韩一良正心中暗喜,却听吏部尚书王永光道:“臣领旨。韩御史忠心可嘉,但既要整肃朝纲,便应雷厉风行。皇上既然说了拿出个治贪的办法,臣听韩御史疏,必有所指,当先择其尤者重处一二,以为贪官之戒。”

崇祯点头,“不错,韩爱卿,你疏中有‘开之有源,导之有流’等语,必是有所指的,你可具实奏来。”

却见韩一良红上了头,半天才道:“纳贿等事,臣疏中原说风闻,不曾知名的。”

崇祯面露愠色:“难道一人不知,遽有此疏?”

韩一良脸转白了,又忍了半天,才道:“臣指四种人,可命查核:曾被参劾下部处分尚待报告者,物望不归窃拥重权者,资俸不及骤跻要地者,钻谋陪推营求内点者,而不实指何人。”

“没有实指,叫朕如何查处?”

“皇上大计天下吏,实指应是吏部、都察院责任。”

崇祯气得直吸鼻子:“那你们是干什么的,站在旁边说风凉话的?那要你们何用?既如此,那就只留下吏部、都察院,其他部院科道都撤了好了!”

王永光见韩一良把责任推到吏部头上,便道:“大计天下吏乃圣天子第一新政,为人臣者都有知无不言之责。”

韩一良没退路了,只好道:“……臣指的是周应秋、闫鸣泰、张翼明、褚泰初等人。”

崇祯差点儿气晕了,一拍御案,所有的人都一激灵:“周应秋等早有公论,张翼明已下部听勘,还用你来参他?”

韩一良拱上气来,心恨王永光:“臣所列之事,无一不是吏部职掌,户部管钱粮,一府一县收支用度,自应有核标,一查便知,而必责令臣指,实是几部恶臣之言,而不欲共破情面!”

“慢!”崇祯似乎没听见,却想起了什么,低头翻看韩一良原疏,读到“两月内辞却书帕,已五百余金”,遂道:“原来如此。你说,这五百金何人所馈?!”

韩一良扑通跪倒,“臣有交际簿在。”

“交际簿?你不是个绝无交际之人吗?可见疏中也是一派胡言!”崇祯已怒到极点,今番是大失颜面了!

“韩一良前后矛盾,疏中明明有人,却以周应秋塞责;说自己绝无交际,却有个交际簿;两个月内就有人送你五百金,是你几年的俸禄?如此刁钻之人,怎做得都御史?免了!王永光,将他拿问,要他说个清清楚楚!”


韩一良万没想到皇上如此较真儿,他认为是一帮大臣故意要短儿,深怪自己思虑不周,官儿没捞着,落得个下部听勘!正懊悔不迭,听得刘鸿训说:“臣不为皇上惜此官,但为皇上惜此言。韩一良尚敢自揭其短,其言可纳,也是为朝廷尽责,望皇上从轻发落。”

崇祯明白刘鸿训是在为自己挽回面子,心中轻松了一些:“你还为他说话,他既不知其人,为何轻奏?显是肺肠大坏!本当拿问,念系言官,姑饶这遭,削职为民!”说完一指韩一良:“你下去吧。”又暗中咕哝一句:“岂有纸上说一说,便与他一个都御史的?”

王承恩在旁听到了,心中暗笑,毕竟未脱孩子气。

看着韩一良退出,崇祯道:“还有一事,房壮丽致仕,吏部为诸部之首,不可一时有缺,须是一老成持重者主持。朕查了一下王永光档,三朝老臣,勤于政事。万历二十六年为吏部主事时发现有一案竟株连二百多名官员降级,甚感惊异,遂仔细审察,确有蒙冤者,上奏神祖爷恩准,平反昭雪,深受朝野赞许。王永光接吏部吧。现在户、兵二部尚书有缺,宜速行推补。众卿可有人选?”

一时无人答话,刘鸿训左右看了看,便又站出来:“毕自严才品兼优,王在晋知兵。在晋天启二年即迁兵部尚书,并曾代熊廷弼经略辽东,可胜其任。”

李标犹豫一下,道:“孙承宗曾对先帝言在晋不足任。”

“哦?稚绳如何说?”

皇上以字称孙承宗,可见对孙承宗的信任,李标便一一道来。王在晋是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江西布政使、山东巡抚,泰昌时迁兵部左侍郎。熊廷弼、王化贞丢失广宁后朝廷大震,天启二年王在晋代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州、莱州。王在晋曾分析当时关外形势:东北局面所以衰残,一坏于清原、抚顺,再坏于开原、铁岭,三坏于辽阳、沈阳,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就捐弃全辽了,从此就无局可布了,只有逐步退缩到山海关,此后就再无一步可退了。

蓟辽总督王象乾建议王在晋:“得广宁而不能守,获罪滋大。不如重关设险,卫山海,以卫京师”。

于是王在晋以“抚虏、堵隘”为守关方略。但他的主张遭到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主事沈棨、赞画孙元化的反对。

袁崇焕要求恢复国土到宁远,但王在晋不听。直到大学士管兵部事孙承宗自请行边,亲赴山海关实地考察后,确定王在晋策略不可行,并同王在晋“推心告语,凡七昼夜”。但王在晋坚持己见,终不悔悟。

孙承宗回京后,面奏王在晋不足任,“笔舌自是迅利,然沉雄博大未能”,于是改任南京吏部尚书,不久又改南京兵部尚书。

“熊廷弼、王化贞是如何丢失广宁的?朕听说他们是被魏忠贤冤杀的。丢了广宁就是丢了全辽,本是死罪,如何说是冤杀?”

李标心想这小皇上抓点儿事就穷根究底,今后奏对还真得准备充分了,就清了清嗓再开讲。

熊廷弼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授保定推官,后擢为监察御史。三十六年巡按辽东,提出“实内固外、以夷攻夷、修边筑堡、以守为战”的存辽大计,实行军屯,三年之内囤积粮谷三十万石,修建七百余里的边墙以及城池七座、墩台一百余座,按劾将吏,军纪大振。

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辽东经略杨镐指挥的十万大军分兵四路围攻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以四万兵力各个击破,明军大败。从此朝廷力量大衰,优势尽失,廷议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杨镐为辽东经略。

其时开原、铁岭相继失陷,沈阳军民纷纷逃奔。熊廷弼到任后逮捕逃跑的知州李尚皓,斩杀逃将刘遇节,将杨镐逮解进京下狱。

任期内,他督造军器,修缮城堡,扼守冲要,互为应援,并亲巡沈阳、抚顺,相度形势,召置流移,安定民心。还联合朝鲜牵制努尔哈赤,使守备大固,金军一年多不敢轻进。

泰昌时努尔哈赤再攻沈阳,被熊廷弼击退,辽东局势初步稳定下来。杨镐的叔父杨渊怪熊廷弼处置杨镐,联手他人弹劾熊廷弼,说熊廷弼在边地假名增税,勒索小民,遂逮熊廷弼下狱。

杨涟上疏挽救,才又下旨革熊廷弼职以袁应泰代。但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沈阳、辽阳相继失陷,袁应泰畏罪自杀,辽河以东全部沦陷。

朝廷又再度起用熊廷弼任辽东经略,同时擢王化贞为巡抚。

王化贞有胆无谋,提出主动出击,三月内荡平全辽,于是形成“经抚不合”的局面。朝廷支持王化贞,王化贞拥重兵守广宁,熊廷弼则徒有经略虚名,仅有数千军士。

天启二年,努尔哈赤亲率五万人马分三路渡过辽河,王化贞三万大军全军覆没,广宁兵变,王化贞逃至熊廷弼处,熊廷弼认为事已不可为,遂撤回山海关。

后来虽然努尔哈赤又撤回辽阳,但王化贞、熊廷弼经刑部和大理寺会审,还是处了死刑。杨涟、左光斗等人再上书冤之,魏忠贤借机诬以受贿,东林党人皆入大狱。熊廷弼被冤杀,传首九边,追抄家产,熊廷弼长子熊兆圭自杀,女熊瑚吐血身亡。

崇祯沉默不语,刘鸿训叹一声:“但目下朝内无人如在晋知兵啊。”

李标默然。崇祯不见有人说话了,便道:“司农系军国命脉,非清严心计之臣不能胜任。毕自严补户部尚书缺,王在晋补兵部尚书缺。”

崇祯被韩一良弄坏了心绪,不想再说什么了,起身道:“没事了,退下吧……”话未落音儿,脚下忽然大动起来,把个崇祯摔回椅上,众人都站立不住,跌坐地上。案上的徽砚、镇纸、宋瓷笔洗落地粉碎……

“皇上,是、是地震!”

崇祯不答话,盯着咯咯作响的屋顶,听着外面一片鬼哭狼嚎。

待动静小了下来,几人能爬起来了,忙都围过来:“皇上,摔着没有?”一帮大太监跑了进来,王承恩、高时明架起崇祯就向外跑,其他人也跟着跑出来。待出到院子里,王承恩才上下打量崇祯:“皇上,伤着哪儿没有?”

崇祯没理会,抬手一挥:“工部、户部,立刻勘验内外城街道里巷民居损失如何,勘察地震范围多大,拿出个修缮赈济的办法来。”工、户部领命出去。

“臣还有奏,”刘鸿训又开口了:“地震乃是瞬间之事,虽有损失,毕竟止于一隅,还有大损失的。皇上刚才说到司农系军国命脉,近年来陕闽大旱,朝廷为边事筹饷,海内日渐差繁赋重,至百姓聚众为寇,内贼猖獗。加派实非良策。昨日接浙江布政使报,杭州、嘉兴、绍兴三府海啸,毁民居数万间,溺数万人,海宁、萧山尤甚。”

“哦?”崇祯一愣,低了头长叹一声:“水旱相继,兵连祸结,京师地震,上天炯戒,看来是朕德不配天哪!”

几人慌忙跪倒,刘鸿训道:“皇上如此说,臣等无地自容了!臣以为,山崩地震,水旱风雹,与风调雨顺一样,都是造化之功,既如月有明晦圆缺,天有阴晴昼夜,不过有频有缓而已,皇上不必忧劳。”

崇祯点点头:“好吧,速派干员赴浙讯察,拟出救灾方案报朕。辽、黔兵事未结,加派前已不少,却总是入不敷出,这里面怕是大有隐情!吏部要将新旧兵饷造册呈进,抚按观察有司私派即参处。三尺法在,断不尔贷!吏部要严纠贪墨,慎选抚按。还有事么?”

这番话使几人不能不佩服这年轻皇帝的缜密心思。

刘鸿训略一踌躇:“臣还有,为剿贼防边,官员更调甚速,尚无作为,已调他任,新任官员又须有一番体察,不待熟悉舆情,又调他职,便都想着不得久任,也就畏劳无为了。若不行久任之法,恐终鲜实效。”

崇祯再点点头:“更调速则民受扰,官久任则课成功。今后藩臬郡邑官,务择人地相宜,俱如旧制。俸期一日未足,不许朦转改调。言官荐举人才,不无过私市恩,今后吏部要将荐疏装订成册,后或隳职偾事,举主连坐。……还有事么?”崇祯眼看着刘鸿训问。

刘鸿训低眉垂眼道:“杨涟之子杨之易、周顺昌之子周茂兰、魏大中之子魏学濂、黄尊素之子黄宗羲为父讼冤请谥的条陈,皇上看过了吗?”

崇祯心想都地震了,你还不赶快回家看看,公事是这一时就办完的么?“没看完,今儿晚上看。王承恩,把杨涟等人的旧卷给朕找出来。”吩咐完再转向刘鸿训:“还有吗?”

“没了。”

崇祯吁了口气,总算完了:“朕还有——水旱连年,民不聊生,是上天早有不满了。朕想祭天,祈求上苍佑我黎民,你们议个吉日吧。”

几人都是一愣,便都看向三朝元老王永光,王永光便道:“我朝历来祭天大典都在冬至日,已是成例了,皇上看——”

“冬至?现在才三月,冬至在十一月,太远了,选个近些的日子——夏至如何?”

“不可,”刘鸿训一拱手:“皇上,夏至乃是由长转短,由暖转寒,由阳转阴,非吉日啊。冬至则相反,由短转长,由寒转暖,由阴转阳,是更新之始,大吉之日。”

“——好吧,就冬至吧。”

任贤用能

“周侍郎,讲章可备好?”午门外下了轿,刘鸿训一路走着问。

“是,备好了。”周延儒答,“二位大人,侍讲有何规矩?”

刘鸿训微微点头:“皇上很重日讲,尊师重道,我朝历代圣祖都难比当今圣上。先时只有经筵要备讲章,日讲是不备讲章的。自圣上即位,日讲也要备讲章了。日讲之时,如我等侍班官员只能在旁侍立伺候,而讲官则和皇上共坐一条案,先帝以前可是分坐御案、讲案的。”

“圣上为何如此重视日讲?”周延儒问。

“唉,说来也是心酸。神祖爷不上朝,也不为儿孙延师授教,所以光、熹二帝都学业不精。当今圣上就不同了,圣上天性好书,少时没有师傅,就自己用功,向身边内官请教,从识字开始,到遍览经史子集,举凡宫中所有,圣上大都读过,运笔为斤,自成大匠。与历朝历代帝王相比,凌铄千古,几无其伦。所以,给圣上侍讲,要精心准备,万不可掉以轻心,当心圣上留难需索。”说罢转向文震孟:“文起,周侍郎是首次侍讲,你再嘱咐一二。”

文震孟自杨维垣免职后已被起用,授左中允充侍读。

见刘阁辅如此说,想了想,道:“刘大人所言极是,圣上不比前代,既不敷衍,又不圄于讲章。圣上认为,帝王之学是大学问,做个满肚子先圣高义的饱学之士是不够的,必得经世致用才是。所以,圣上常常要问讲官对时势的看法,并要从圣贤之书中找寻根据,道与治世相挈,这是不可不预为准备的。”

周延儒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着已到了文华殿,刚到近前,便见王承恩出来道:“先生们来。”三人随王承恩进了殿,周延儒随刘、文二人行了礼,听崇祯道:“先生们请坐。”

周延儒大吃一惊,历朝历代,由太子而皇帝者,称开蒙授业之师为“先生”,这轮流值讲的翰林院书生竟也被皇上称为“先生”!周延儒是第一次见崇祯,他天启中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崇祯灭魏忠贤后,又罢黜了一批,有了虚位,同时觉得朝上多是阉党,一时又难以分辨,便从陪都选调一批充任京官,周延儒便是其中之一,任礼部右侍郎。

他见崇祯身着一袭月白龙袍,果然是个清俊恬雅的偏偏美少年!

崇祯看那周延儒,三十五六年纪,眉清目秀,一身儒雅之气,心中也自喜欢:“你就是那个万历四十一年会试、殿试都是第一的周延儒?”

“臣是。”

崇祯点点头:“讲幄敷陈,寓规时事,才是真讲官。”说完又转向一旁侍立的刘鸿训:“上次经筵,朕问周道登,‘宰相须用读书人’作何讲,他竟答‘容臣到阁中查明回奏’,朕再问何为‘情面’,他居然说‘情面者面情之谓也’,愚蠢一至于此。还有徐光启讲《中庸》,朕问他,既说‘知天地之化育’,又说‘其孰能知之’,二者是一回事吗?他说不是,‘知化育’讲的是内知,‘孰能知’讲的是外知。这‘知’还有内外之分吗?太过迂腐。这样一些人修身齐家可,治国平天下则不可。所以朕想,自天顺二年所定‘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规制该变一变了。那些自幼入学,沉湎于举子学业,几经挫折而成进士,有幸授翰林院官,再被推入直文渊阁,由学士而大学士,一生不预政务,虽是文章奥博,却与民情相远,又与吏事相隔,坐而论道犹可,因时应变以济时艰却难。‘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部’。朕已想了多日,让治行卓著的地方官入翰林院,你看可为么?”

刘鸿训先是一愣,然后给了一个模棱的回答:“这是一大创举,非常制可比。”

崇祯沉默了一会儿,又道:“说起徐光启,朕想起一事。钦天监奏冬至那天有日食,徐光启也有此奏,那祭天大典还可行么?”

刘鸿训想了想,道:“臣以为不妨事。钦天监说日食在巳时三刻,徐光启说在未时三刻,而大典在午时。”

“朕是说是否不吉利。”

“尧时天有九日,秦时曾现二日,汉时天曾赤血,历朝历代不分兴衰都有日食月食。臣以为天地造化并不合人事,皇上不必另择。”

崇祯点点头,又道:“钦天监说是日全食,徐光启说琼州以南全食,京师偏食二分有奇,大宁以北不食。所奏为何互异?”

刘鸿训道:“据臣所知,钦天监是以《大统》《回回》历所推,光启是以西法所推。臣听说,徐光启在去年就推出了今年的日食。”“哦?西法如此厉害?这西洋历法真比我国的强?好,到时见个分晓再说。”崇祯说着将左腿架到右腿上。

文震孟眼睛看着崇祯的腿,突然正色道:“《尚书》有言,‘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崇祯赶忙将长袖遮于膝上,露出一丝尴尬之色,将腿徐徐放下,咳嗽一声,转向刘鸿训道:“好吧,日课一会儿再讲,默成,朕先问你一事:袁宏勋等人显是阉党,又屡疏攻你,朕要重处,你为何三揭力救?”

“皇上,正因其不是阉党,臣才敢一力担待。”

“不是阉党?他说杨所修、贾继春、杨维垣夹攻表里之奸,有功无罪,而诛锄禁锢,自三臣始。这还不是阉党?”

“如若是阉党,就不敢如此说了。杨所修、贾继春、杨维垣首劾崔呈秀,确是有功。人言:杨维垣为铲逆首功,倪元璐为廓清首功。”

“哼!你以为他是在攻你吗?他是在攻朕!”崇祯说着起身走到平日批阅奏章的御案前,翻了一阵,抽出袁宏勋的奏疏,读道:“‘军国大计,未暇平章,惟亟毁《要典》,谓水火元黄,是书为祟。今毁矣,水火元黄息也否也?未毁以前,崔、魏借之以空善类,既毁以后,鸿训借之以殛忠良,以暴易暴。’这是什么话?《要典》是朕要毁的,毁《要典》也是倪元璐提出的,与你何干?这分明是借攻你而骂朕!”

“皇上,天下之人都知道当今天子是圣明之君,袁宏勋处身朝中,日侍圣上,怎会不知?岂敢含沙射影?臣以为‘一入黄扉,扬扬自得’二句倒确是说出了袁御史等对臣的不满,止谤莫如自修,这也是臣要引以为戒的,而绝非指桑骂槐,所以臣才敢请皇上留人。目下正是朝廷用人之际,一攻辅臣,便受处分,无异自塞言路,谁还敢上弹章?朝中都是唯唯之臣,不是大明之福,还望皇上三思。”

这番话入耳入心,崇祯想想也是,气便消了:“话虽如此,也要教训一番才好,免得日后再挑事端,朕总不能日日应付这些嚼舌头闲嗑牙的。”

王承恩匆匆进来,“皇上,袁大人到了。”

“哪个袁大人?”崇祯脑子里还勾着袁宏勋呢。

“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袁崇焕大人。”

崇祯腾地站起,“哦?他在哪儿?”

“正在外面候召。”

“快传他进来!”王承恩刚转身,“慢!把袁宏勋、高捷、史范、张道浚给朕叫来!”

刘鸿训想今日日讲怕是要免了,便道:“皇上,日讲是否暂停一日,臣等先告退?”

“文、周二卿先到侧室少憩,你不要走,朕要让袁宏勋给你赔个不是。袁宏勋不是说你不谋军国大计吗?袁崇焕来了,正可一谋。”

袁崇焕大步走上文华殿,远远跪倒:“臣袁崇焕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袁崇焕自天启七年被迫辞官,回了落籍地广西藤县。崇祯对袁崇焕是只闻其名,未见其面,一见之下,大失所望,这位宁远之战先败努尔哈赤、锦州之战再败皇太极、一举扭转辽东战局、一洗大明屡战屡败之耻的大功臣生得瘦小黧黑,凹睛凸颧,塌鼻肥唇。

崇祯定了定心,脸上挤出笑意:“快起来,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坐下说话。”又对刘鸿训说:“你也坐吧。”说着将袁崇焕上下一番打量,才又道:“你是进士出身?”

袁崇焕起身回话:“回皇上,臣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崇祯向他挥挥手,示意他坐下:“韩爌是你的座师?”

“是。”

“魏忠贤劾你‘暮气’,迫你辞官,你却为魏阉建祠,果有此事?”

袁崇焕心里咯噔一下,忙起身回道:“其时举国如是,臣已遭阉党忌恨,再逆潮流,恐性命难保,除此臣再无附阉之行。建祠事乃臣一生大误,唯皇上发落,臣无二言。”

崇祯咧嘴一笑:“不必起起坐坐,就坐着说。朕看你建祠是刘玄德闻雷失箸之举,因为你曾上疏反对朝廷派太监监军。朕听说你的红夷大炮炸死敌兵无数,也震死了你的唐通判,故辽东有民谣:‘苦了唐通判,好了袁崇焕。’”

“皇上真是无所不知,区区民谣竟达天听。红夷大将军长二丈余,重三千斤,能洞裂石城,威力无比,点燃火线后须立即躲避。臣不知唐通判不晓放炮之法,命其亲自发炮,不想竟被震死。”

“唉,可惜!朕还听说你任兵部职方主事时,单骑出阅关外,曾言‘与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可有此事?”

“是臣狂妄无知。”

刘鸿训在旁道:“袁大人守宁远时,商旅辐辏(còu),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朕知道。高第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军关内,元素曾言‘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终以万人击溃十万敌兵。”

袁崇焕心中又感动又惶恐,血脉奔突!皇上如此清楚他的根底,可见下了功夫,还以字称他,显然对他寄予厚望,“皇上知臣之深,令臣惶惧不安,臣何德何能,受皇上如此宠遇。”

王承恩进来道:“皇上,袁宏勋、高捷、史范、张道浚四位大人来了。”

“叫他们外面候着!”崇祯吼了一声,转向袁崇焕,“卿可听好,朕委卿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即日到任,明日未时初刻平台见朕,朕要听你的平辽方略。”袁崇焕唯唯退出。崇祯向王承恩道:“叫袁宏勋他们进来!”四人战战兢兢进来跪倒,一句“臣等叩见圣上”还未说完,便听崇祯道:“尔等疏劾阁臣,指的件件事都是朕要做的,尔等是劾大臣,还是劾皇帝?”

四人刚抬起头来,就又磕下去了,再是理直气壮,也被皇上这几句话噎回去了,只说得一句“臣等罪该万死”,就再无词以对了。还是袁宏勋胆儿大些,“臣等怎会不知皇上是一代令主,只是皇上不可能诸事躬亲,便给了臣下以可乘之隙。臣等劾的是阁臣。”

“劾阁臣?朕看你就是劾朕!你说杨所修、贾继春、杨维垣有功无罪,你为三人呼冤鸣不平,是朕罢了三人,岂不是朕有罪了?!”

袁宏勋以头触地:“臣绝无这等怨望之心!”

“哼哼!”崇祯转向另三人,“尔等奏疏句句为阉党说话,现在怎么不说了?为何前倨而后恭?”

三人只是叩头不止:“臣该死,臣死罪!”

崇祯看着他们不停地磕头,也不言声。刘鸿训看不过意了,小声道:“皇上要看着他们把头磕傻了么?”

崇祯站起身:“这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糊涂脑袋留着有何用!”

四人几乎吓瘫了!袁宏勋抬头道:“皇、皇上……为……言官劾阁臣……就、就要杀臣?”

崇祯笑了,接着又板起脸:“无可杀之罪,却是可恨之人!默成再三护持尔等,看在默成的面子,朕不治尔等的罪,还不谢过刘阁老!”

几人站起转向刘鸿训,刘鸿训赶忙摆手:“不可不可,指摘朝臣过失,也是言官职责所在,当与不当,自有圣上裁夺,同朝为官,各位大人是为朝廷责鸿训,鸿训也是为朝廷保各位,不可言谢。”

几人还是向刘鸿训深揖一躬:“多谢大人!”袁宏勋道:“大人宅心仁厚,感格天心,我等不及大人。”刘鸿训也忙不迭地还礼。

崇祯一摆手:“下去吧!”等四人退出,殿中只有君臣二人,崇祯道:“言官交章弹劾来宗道、杨景辰。崔呈秀母死时,来宗道曾为之请求恤典,杨景辰曾为《三朝要典》副总裁,三次上疏为魏贼歌功颂德,可是真的?”

“……是。”刘鸿训犹豫了一下。

崇祯有些不高兴:“是就是,有什么可犹豫的?朕也看出来宗道有意袒护阉党。有附阉劣迹的人,要让朕早知道,朕不能用这种人,朝堂上这种人多了,是要翻案的!朕早就要吏部、都察院大计天下吏,折腾月余,竟无阉党,这不是糊弄朕吗?就是因为内阁、吏部、都察院,从上至下各衙门都有阉党,把持权力,互相遮护。长此以往,朝政必将再乱,国将不国,君不是君!”

“臣明白了,”刘鸿训躬腰答道:“大计天下吏乃圣上第一新政,致不了了之,可见阉党根基尚固。”

崇祯喘口气:“还有周道登,也遭纠劾,说他鄙浅庸劣,朕也觉得他一无可用之处,当个教书先生怕也要误人子弟。”扭头叫道,“王承恩,传旨,来宗道、杨景辰、周道登罢归!李标为首辅。”说完抬了抬手,“请二位先生吧。”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40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