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国史

为什么称海明威为“美国硬汉”?他有哪些作品?

历史大观园 美国史 2021-09-17 14:12:54 0 海明威

从19世纪末到“二战”结束这段时期的美国人,他们的经历有点跌宕,先是惨烈的“一战”,突然迎来几年纸醉金迷的日子,刹那又跌入深渊似的萧条,然后是更惨烈的“二战”。不要说中间大萧条岁月,就说人一生遭遇两次巨大的战争,那是种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后人是无法理解的。经历了所有这些,走过来的人,心理和精神上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让我们讲三个美国男人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弗雷德里克·亨利,高大英俊会说意大利语的美国青年,“一战”中,他自愿加入了意大利军队作战,在意大利北部驾驶救护车。他认识了一位有点神叨叨的英国姑娘,叫凯瑟琳,压抑的战场气氛,让亨利想找个姑娘谈恋爱玩。

一次执行任务,亨利被炸伤,送到后方米兰医院就医,居然在这里跟凯瑟琳重逢,她是个志愿者护士。再次相遇后,两人真正相爱了,在后方的医院里,享受了美好的时光。亨利痊愈后,必须回到战场,此时的凯瑟琳怀孕了。

意大利的军队在两次大战中的表现堪称笑话,回到前线的亨利也感觉到了意大利军队中弥漫的畏战厌战情绪,面对德军强悍的攻势,亨利的队伍溃不成军。许多意大利军人脱掉军装,卸下标志,逃离战场,意大利前线的宪兵队开始缉拿逃兵并就地处决。

亨利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成功逃亡,他发誓从此永别战争,永别武器。他找到凯瑟琳,等待孩子出生过上平静的生活。可亨利毕竟是逃兵,意大利宪兵还是要追捕他,他不得不带着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

凯瑟琳在瑞士生产,产下死胎,而她自己也在大出血后亡故。亨利在雨中走回自己的旅馆。

第二个故事:杰克·巴恩斯,旅居法国的美国记者,参加过“一战”,因为受伤,丧失了性功能。当时的欧洲,有一批跟杰克一样的英美青年,在战后留在欧洲大陆到处溜达,纵饮无度,夜夜笙歌,今天不想明天的事,生活过得乱七八糟。

杰克爱上了一个英国女郎勃莱特。她热情性感,风流招摇,离过两次婚,爱上了杰克,可又不能控制地爱上别人。杰克的爱情无奈且病态,他满足勃莱特的任何要求,由着她跟自己的朋友鬼混,还在西班牙旅游时,为34岁的勃莱特拉皮条介绍了一位年仅19岁的斗牛士。

勃莱特跟斗牛士同居,当发现斗牛士痴迷自己想结婚时,她良心发现,自己老牛吃嫩草,对嫩草很不公平,斗牛士是大好青年,不能像自己一样堕落。

离开斗牛士后“处境不佳”的勃莱特给杰克发了电报。杰克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勃莱特的身边,“送一个女人跟一个男人出走。把她介绍给另一个男人,让她陪他出走。现在又要去把她接回来,而且在电报上写‘爱你的’。”杰克自己总结这趟历程,而后愉快地搂着勃莱特畅想着:“我们要能在一起该多好哇!”

第三个故事:罗伯特·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颇有感情。西班牙内战爆发后,他志愿到西班牙参加了政府军,并深入敌后,联系山中的游击队,预备炸毁一座大桥。

在老向导的帮助下,罗伯特和游击队队长接上了头。游击队队长在反法西斯的斗争中,一直表现得坚毅彪悍,有领导风度,可罗伯特见到他时,却发现战争已经让游击队队长变成了一个安于现状,不敢惹事的胆小鬼。对于罗伯特炸桥的计划,他非常抗拒,怕惹了事,以后山里也混不下去了。

游击队的压寨夫人倒是个热血的女人,她觉得游击队就应该为共和国战斗。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压服了游击队队长的懦弱,及时完成了炸桥的计划。罗伯特在撤退的过程中负伤,他勇敢地要求留下来断后,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从罗伯特找到游击队到炸毁大桥,也就是不到三天的时间,就在激烈的三天里,罗伯特不仅要跟游击队队长斗争,策划爆破,还爱上了一位姑娘玛丽亚。短暂爱情结束得非常凄美,受伤决定就义前,罗伯特命令玛丽亚离开:“只要我们俩有一个人活着,就有我们两个。”

临死前罗伯特想到:“我为自己信仰的事业战斗了一年。我们如果在这里获胜,就能在每个地方获胜。凭着最后这几天,你过的一生比谁都不差。”

在松树林里,罗伯特希望在死前能多打死几个敌人,远远地他看着敌方的中尉策马而来,“他感觉到自己的心脏抵在树林里的松针地上怦怦地跳”……

这三个青年都是他们身处那个时代的代表,可如果组合在一起,他们就代表一个人,他叫海明威。以上三个故事,出自海明威的三部著名作品《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和《丧钟为谁而鸣》。虽然是三部小说,但这三个主人公的经历,作者大部分都有。

海明威出生在伊利诺伊州一个颇有情趣的医生家庭。7个月时,举家迁往密歇根的瓦隆湖。海明威在湖边的农庄长大,最爱打猎、钓鱼、露营、亲近大自然。

求学期间,海明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中毕业,他居然放弃了大学,进报社当了见习记者。

海明威去上班的报社是《堪城星报》,是美国当时非常有分量的纸媒。6个月的记者生涯,海明威最大的收获是,学会用简洁生动的新闻笔法写小说,这个特点贯穿了他其后的创作,成为海明威最鲜明的文学特征。

美国进入“一战”,海明威热血沸腾想参战,因为眼睛有问题,只好做后勤,他到了意大利开救护车。在一次执行任务时,海明威负伤,在米兰医院,他的身上取下了200多块碎弹片。那时候,海明威还不到19岁,他应该是从此留下了严重的战争创伤。

1921年结婚后,海明威作为《星报》的外派记者常驻巴黎,在这里,碰到了对他的文字生涯颇有影响的女人。

女读者大约都读过亦舒的著名长篇小说《玫瑰》,亦舒长篇很少,《玫瑰》比较醒目,中间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

亦舒受的是英国教育,她做不到琼瑶那样,举手就能拿“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或者是“心似双丝网,中又千千结”这样的古典诗词来点缀,但她会引用英语名句,“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这句话,在英美文化中的知名度,绝对不低于中国文化中琼瑶引用的那几句。这句名言,出自格特鲁德·斯泰因,是美国史上地位非常特殊的女作家和诗人。

斯泰因是生于美国的德裔犹太人,人生大部分时间旅居法国,她在法国巴黎花园街27号创立了一个著名的文化沙龙,收集新锐的艺术作品。斯泰因眼光独到,见识卓绝,她是天才的艺术鉴赏大师,她的沙龙在当时的“左岸”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她定期组织艺术家文学家聚会,使她的沙龙有圣殿感,让许多有艺术理想的年轻人趋之如骛。于是,经她点评鉴定过的画匠、文人,慢慢都走上了大师之路,比如毕加索、马蒂斯、海明威。

为什么斯泰因是最能发掘大师的?因为她是先锋派教母,她的先锋不仅领先于她的时代,甚至可以说领先于我们的时代,20世纪初,斯泰因就和她的同性恋人高调地出双入对,甚至两人还举行了婚礼。

23岁的海明威拿着自己的作品诚惶诚恐地送到斯泰因面前,斯泰因犀利地指出,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这句话对海明威来说如佛旨纶音,他恭敬地将它放在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上。从此,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这拨喜欢描写花天酒地生活的作者,就以这个光荣称号自诩了。

斯泰因曾说:“英国文学缔造了19世纪,美国文学缔造了20世纪,而我,缔造了美国20世纪的文学!”这说法也许嚣张也许狂放,但不能不说,从海明威身上看来,斯泰因和她指点的这帮人,的确是打开了现代艺术的气象。

海明威在名声鹊起后离开巴黎,回到了美洲,在佛罗里达州和古巴两地生活。“二战”前他到了非洲,那段经历促成了著名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的诞生。

西班牙内战开始,海明威以战地记者身份进入前线,“二战”爆发,他活跃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再次负伤,再次亲身经历硝烟和残酷。

1940年,海明威出版了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俨然已成为大家。其后,海明威奇怪地蛰伏10年没有精彩的作品出现。1950年,海明威写出《过河入林》—反映“二战”后威尼斯的作品,招惹骂声一片,都知道这个老伙计健康状况不佳,精神也不太爽利,猜想定是江郎才尽了。

被批评压抑得相当难受,2年后,海明威在古巴拿出了他的雪耻之作,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伟大的《老人与海》!

一位老渔夫,独自出海,84天一无所获。第八十五天,他钓到一条巨大的马林鱼,比他的小船还长两英尺,为了征服这条“巨兽”,老渔夫进行了两天两夜的缠斗,终于将鱼刺死,拴在船边返航。返航时,他遭遇了鲨鱼,再次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掉,老渔夫拖着鱼骨架回到家。

结合海明威当时的境况,这故事一看就是写他自己。不管生活(大海)给他什么样的困难,也许84天都一无所获(10年没写出作品),打了一条巨大的鱼(《过河入林》),还被吃得只剩骨头(惨遭批评)。但是,老渔夫还是拖回了骨架,告诉所有人,拼过了,赢过了,“人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

名著这东西,一万个人读有一万种理解,《老人与海》是部中篇,解构它的文字加起来至少有它百倍厚度,大海象征什么、马林鱼象征什么、鲨鱼象征什么,都能解读出无限多的意味,我打赌海明威写的时候,绝对没想到这么多。

有人过度解读是好事,《老人与海》就是那条大马林鱼,不过海明威完好无损地把它拖回家,赢得渔村一片喝彩。因为这部作品海明威获得1953年的普利策奖,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都喜欢老渔夫的角色,因为他坚韧硬朗死不服输,是个硬汉,大家联想到,其实海明威塑造的所有角色,都挺硬汉的。亨利勇敢地逃离了战场,带着心爱的女人找寻一个安全的地方是硬汉;杰克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身残志坚,一直知道自己要什么,很坚持,也是硬汉;罗伯特不用说,更是硬汉。再联想到海明威自己,参加了两次大战,获得过十字奖章、银质奖章、红色英勇勋章,身上有273处伤痕,经历4次婚姻,他本身就是硬汉哪!

喜欢塑造硬汉的美国作家有两个,海明威和杰克·伦敦,这两位给硬汉最好的注脚就是能控制自己的命运,尤其是死亡。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将自己最爱的镶银双管猎枪放进嘴里,扣动了扳机。

海明威是欧美文学界的大宗师,对后来的中外文人影响巨大,关于写作,他提出了一个冰山理论: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八分之一是作者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是读者也能感觉到。理解为,点到即止引发读者无穷联想即为美。所以海明威的作品,一直以简洁凝练著称。也许对于海明威的故事和作品,我们也只是了解冰山一角而已。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mgs/3202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