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三国英雄记——又下了一场大雨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0-06-24 17:11:57 0


辞别故乡,司马懿一行加快行军,很快追上大队人马。

进入幽州地界后大军亦未做停息,经孤竹,越碣石,于当年六月到达辽水。

此时的公孙渊并未成惊弓之鸟,也未作鸟兽散。自从打败了毌丘俭,公孙渊觉得曹魏也没什么可怕的,也许魏军在别处战斗力很强,但到了辽东,一律不好使,劳师远征,道路、后勤补给、气候、疾病……哪一项都是在帮自己而不是帮敌人,所以,再强大的对手到了这里战斗力也要打折扣。

从当时的大势来判断,公孙渊更觉得自己可以高枕无忧。曹魏最主要的敌人依然是江东和蜀汉,在这两个对手没有解决掉之前,把主攻方向放到辽东来,是一桩很不划算的生意。

应该说,公孙渊的判断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前提是在这种大势之下自己没有出错。公孙渊本不是曹魏头号敌人,但他自己通过努力已经坐在了头号敌人的位置上。

在当前这种形势下,拥有可靠的盟友对于生存也十分重要,这一点孙吴明白,蜀汉也懂得,所以尽管他们两家也曾打得水深火热,但一冷静下来,又立刻站在一起。这个道理公孙渊偏偏不明白,他轻而易举地失去了孙权这个盟友。

公孙渊此时已自立为燕王,还自己取了个“绍汉”的年号。关于这件事,史书记载并不多,只是说公孙渊“自立,称绍汉元年”,这个年号总共用了13个月。

不过,当公孙渊听说此次远征辽东的是司马懿,心里还是有了些紧张。他听说过司马懿非同一般,孟达是他杀的,就连诸葛亮那样的牛人都死在了他的面前。公孙渊一想,还得跟孙吴结盟。

公孙渊于是取消了自立的朝廷,再次向孙吴称臣,乞求孙权发兵北伐来救自己。

公孙渊的使者到了江东,大家一致认为:拉出去砍了!

只有一个叫羊道的人站出来,一番话救了使者的命:“杀了他们是匹夫之怒,而非霸王之计也。不如因势利导,答应公孙渊,遣奇兵秘密前往助之。若司马懿伐公孙渊不克,而我军远赴助战,是恩结遐夷,义盖万里;若公孙渊与司马懿打得难解难分,首尾不得相顾,那我们就趁机夺其傍郡,以报昔日之仇。”

孙权认为有理,于是派兵前往助战。

孙权对公孙渊派来的使者说:“请你们大王固守待援,我一定按照信中所讲出兵,一定跟公孙老弟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必与弟同休戚,共存亡),即使殒命于中原,也在所不惜!”

这是打气的话,也是客套话,不能当真。

不过,孙权还是说了一句大实话,让使者带给公孙渊:“司马懿向来没打过败仗,我真为老弟感到担心啊(司马懿所向无前,深为吾弟忧也)!”

对于孙吴会不会援救辽东,曹魏内部也有争论,多数人认为不会,即便孙吴有所行动,也是做做样子给公孙渊看,一旦公孙渊无法攻克,好让公孙渊向孙吴臣服,如果公孙渊被攻克,孙吴只会袖手旁观。

其实孙权决定出兵倒是真的。他确实有两手打算,如果公孙渊能挺过这一关,就把他拉过来,结成反魏同盟;如果公孙渊挺不住,那也不会毫无收获,可以趁机抢夺其人员物资(虏其傍郡,驱略而归),也算报了仇。

孙权派往辽东的将领就是羊道,同去的还有将军郑胄和孙怡,走的是海上。史书里查不到督军使者这个官职,似乎是个临时性职务,有点像军事特派员,地位应该不算太高,史书里也没有羊道的传记。郑胄和孙怡的事迹也不太清楚,说明孙权此次向辽东用兵的规模应该不太大。

辽东这边,公孙渊已派大将卑衍、杨祚等率步骑数万屯兵于辽隧,造围堑20余里,摆出决战架势。

众将提议出击,司马懿说:“敌人所以围堑而守,就是想跟我们在此决战,现在发起攻击,正中其计。敌人主力在此,其后方必然空虚,眼下可直取襄平,必破之。”

襄平即今辽宁省辽阳市,公孙渊所置平州和辽东郡的治所,是公孙渊的大本营。欲取襄平,渡过辽水后应向北攻击。

司马懿为了不过早暴露战略意图,命人多带旗帜,摆出一个渡河后向南进攻的架势,卑衍等上当,把主力放在了南面。

司马懿率军偷偷渡过辽水,与敌营相逼。

司马懿下令沉舟焚梁,弃贼而向襄平方向攻击而去。

魏军众将不解:“敌人就在面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眼下正是机会,为何不攻呢?”

司马懿对他们解释说:“敌人坚营高垒,攻之正中其计,当年王邑不攻昆阳正是此理。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们现在不管这些当面之敌,只管直驱襄平,敌人怀惧,惧而必求战,必破之。”

果然,卑衍等率主力尾随而至。

司马懿对众将说:“所以不攻他们的营垒,要的就是这个,现在机不可失!”

魏军全线出击,两军战于首山,这场大战由司马懿亲自指挥,大破卑衍。

接下来双方又战,魏军三战三捷,卑衍退保襄平。

司马懿指挥大军,把襄平围了起来。

这时已是七月,进入辽东地区的雨季,连日大雨,平地积水数尺,给魏军带来了大麻烦。

有人提出移营,司马懿不许,下令敢有再言者立斩。

都督令史张静犯令进言,司马懿将其斩首。

辽东的将士常居此地,已习惯发大水,又有舟船,所以时不时出城,有的打猎,有的还照样放牧(樵牧自若),众将提议攻击这些出城的敌人,司马懿仍然不许。

有一个叫陈圭的团长(司马)说:“昔日攻上庸,八部并进,昼夜不息,所以能在半个月时间里拔坚城、斩孟达。如今道路更远,但来了以后攻势却更安缓,属下实在困惑不解。”

陈圭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于是司马懿召集众将向大家解释道:

“孟达手下人马不多,但备下的粮食够吃一年,当时我们的将士四倍于孟达但存粮不足一个月,以一月图一年,怎能不速战速决?而且当时是以四击一,胜算在握,所以不计死伤,实际是在与存粮赛跑。如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情况完全相反,不过遇到点雨水罢了,攻守之势不会改变。

“其实,自京师出发以来,我不担心敌人来攻,只担心他们弃城而逃。在敌人粮草殆尽之时,掠其牛马、抄其樵牧,这是故意要驱赶他们让他们逃。兵者,诡道,应因事而变。趁着敌人以雨水而自恃、虽饥困却未至绝境之时,应减少攻势以安抚他们。”

听后,有人心中稍解,也有人仍将信将疑。

在洛阳,听到大军在辽东遇雨的消息,有不少人跑到魏明帝那里,认为雨水暂时无法退去,此役已无全胜的可能,建议魏明帝下诏让大军还师。

魏明帝一概不允:“司马公临危制变,不日必能生擒公孙渊!”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197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