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李世民传奇——魏征之死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7-20 23:30:30 0 李世民


(2)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太子李承乾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得叛逆,在他为自己盖庭院,于志宁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和宦官玩乐,于志宁称他为秦二世后,太子李承乾变得越发叛逆,做出了更多“叛逆”之事。

自己身为李唐太子,储君,未来君主,竟然整天被这些人教训来教训去,真是吃了豹子胆了,偏不听你们的,看你们奈我何?

太子李承乾的言行更过分了,就连孔颖达、张玄素也开始向唐太宗上疏,批评他。久而久之,太子李承乾对朝臣有了恨意,内心生出反抗情绪,觉得整个朝廷都在和他作对,而和他作对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嫌自己是个“瘸子”。

身为李唐太子,却生有足疾,走路一瘸一拐的,李承乾不多想都不可能。朝臣人人都和他“作对”,内心的烦恼又要找谁去说呢?也就在这时,一位善解人意且“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出现在了他的身边。

这位太常乐人不像那些和他“作对”的朝臣,处处找他毛病。在太常乐人的眼里,嘴里,行动上,李承乾是那么的完美,那么的高贵,简直无可挑剔。

一边是对他的处处挑剔,一边是对他的绝对倾慕。李承乾从这位太常乐人那里,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快乐。自此,他将太常乐人视为男宠,私底下叫他“称心”。

“称心”确实很让他称心。

可他是堂堂的大唐太子,竟然整日与“男宠”厮混,成何体统?朝臣知道后,批评声不绝入耳。很快,太子李承乾不务正业,养男宠的事就传到了唐太宗的耳朵里。

唐太宗差点儿晕厥过去。不忍心处置自己的儿子,也不愿意废其太子身份,唐太宗只好将责任全都推到“称心”的身上,觉得是他带坏了太子,一怒之下将“罪魁祸首”杀了。

唐太宗的良苦用心,李承乾不懂,也不愿意懂。那个唯一懂他,又能安慰他,给他带来快乐的人死了,他不可能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也不可能不想念他。

于是,李承乾忘记了自己的太子身份,不仅在宫中为死去的男宠立室日夜祭奠,而且还在宫里为其树冢立碑,日夜哭泣。

唐太宗对李承乾的做法非常失望。可李承乾毕竟是他的儿子,还是当今太子,没有哪个帝王愿意不停更换太子,于是,为了让李承乾收敛,唐太宗“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为东宫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等)出任东宫辅臣,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没能让李承乾“改邪归正”,反而让他越发的“胡作非为”起来。

李承乾一“胡作非为”,老臣就上疏;老臣一上疏,李承乾就越加的“胡作非为” ……一时之间,李承乾和老臣的关系进入到了恶性循环中。特别是从杜正伦那里知道,自己的父皇派人(杜正伦)“监视”他后,李承乾的情绪处在了崩溃中,冲动之下,抗表闻奏。

当然,这一做法的结果就是,李承乾不仅出卖了杜正伦,让杜正伦因“泄密”而被贬,还让唐太宗对他越发不满,越发失望。

也就在太子李承乾的所作所为让唐太宗失望到极点时,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了,在看到编撰完美的《括地志》,想到李泰的节制自律,再一对比李承乾的荒唐言行,唐太宗对魏王李泰就多了一分喜欢。他不仅将《括地志》收藏在皇家藏书中,还不断对李泰进行赏赐,所赐财物,一度超过了太子李承乾的规格。

其实,那时候的唐太宗,很大程度上是用这种做法提醒李承乾,刺激李承乾:你不要再让我失望了,要多向你弟弟学习。可太子李承乾对父皇的所作所为的解读则是:魏王李泰比太子李承乾出色。

父子二人的隔阂越来越大。

更让太子李承乾误会的是,唐太宗亲临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不仅奖赏魏王府官员及家奴,还免除延康坊百姓一年的租赋。也就是说,凡是和魏王李泰有关的人,都会得到好处。

李承乾感到了绝望。

唐太宗对待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态度,差别越来越大。甚至到了凡是大臣参太子李承乾盛修府邸的,唐太宗都会严肃处理;而对参魏王李泰盛修府邸一事不仅睁只眼闭只眼,而且还会质问大臣;对太子李承乾的所有开销大加约束,对魏王李泰却很慷慨,甚至还赐“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修芙蓉园。

唐太宗的做法,让众臣都意识到,在对待两个儿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中,唐太宗明显偏向魏王李泰。

莫非皇上要重立储君了?

众臣能这么想很正常。那时候,太子李承乾不学德行和术业,魏王李泰却德兴正,品行好,而且非常自律节制,皇上要废太子,立魏王并非不可能。就这样,“废太子,立魏王”的说法不胫而走。

当这些话传到太子李承乾的耳朵里时,李承乾对弟弟——魏王李泰生出了嫉恨,觉得他对自己的储君位蓄谋已久;对父皇——唐太宗也生出怨恨之心,觉得父亲不仅给自己了一个残缺的身体,还要夺走属于自己的储君位。

而当“废太子,立魏王”的说法传到唐太宗的耳朵里时,他觉得很是刺耳,眼前不停浮现当年他和哥哥李建成之间的储位之争。

“莫非,又要再现一个‘玄武门之变’吗?”唐太宗顿时心跳加速。

不能,绝对不能再有一个“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一生的痛,是他不敢回首的悲惨一刻,他不能让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

或许,自己之前重李泰,轻李承乾的做法确实不妥。经过一夜的辗转反侧和反省,唐太宗有了让魏征辅佐太子李承乾的想法。

“当今朝臣忠诚正直的,没有人能比得过魏征,朕派魏征辅佐太子,想必众爱卿能知道朕的心意。”

上朝时,唐太宗对众臣说出了这样的话。众臣互看一眼,知道了唐太宗的寓意。知道皇上是要告诉朝臣甚至天下百姓,当然还有李承乾和李泰以及其他皇子,他从来没有废太子的想法,当然也不会立魏王。

唐太宗之所以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辟谣,然而,这却是魏征没想到的。他不愿意去东宫,也不愿意辅佐太子,六年前,他都要请辞,无奈在唐太宗的竭力挽留下,掌管门下省,如今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辅佐储君的重任,自己怎么敢承担?于是上前说:“陛下,臣患眼疾,实在无力辅佐太子啊!”

“魏爱卿,汉朝的太子是四老辅佐,朕如今也只能靠你了,你患病,朕是知道的,但即便你卧病在床,只要你任太子太师,就是在保全太子啊!”

唐太宗说得很真诚,那刻的他已经意识到,想要挽救太子,避免储位之争引发悲剧发生,他唯有靠魏征了。

魏征深知唐太宗的心意,虽然心里不甚情愿,却也只能叹口气,再次打消了功成身退的想法……

(3)

人算不如天算,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唐太宗任魏征为太子李承乾的太师后不久,魏征便卧床不起了。

得知魏征卧床不起时,唐太宗还有些不相信,以为魏征是在装病,不想去东宫。为了验证真假,派中使去魏府探病,旨在以探真假。不过,当中使将魏征家里的情况一一汇报给唐太宗时,唐太宗沉默了,甚至眼圈发红,双眼含泪。

第二日,他令人将宫里准备为他修建小殿的建材,运到了魏府,用以给魏征建大屋。

“一个大唐宰相,朝廷重臣,怎么能住得那么寒酸?”

原来,中使去魏府后发现,魏征不仅病卧在床是真,而且魏府虽然不至于是“家徒四壁”,却也家什陈旧简陋,房屋窄小,连正寝都没有。

“朕亏对魏爱卿啊!”唐太宗说这句话时,眼眶溢满了眼泪,“让太医去给魏爱卿诊治吧,用最好的药。”

然而,太医虽然上门诊治了,也用上了最好的药,可魏征的病依然不见起色。

“你们怎么搞的?皇后生病你们医不好,现在魏爱卿生病你们还是医不好!”唐太宗对着几位太医大发脾气,“如果你们再医不好魏爱卿,朕要了你们的命!”

唐太宗又气又急。如今几位皇子间明争暗斗,自己正为此焦头烂额,且朝中政事那么多都需要魏征拿主意,他怎么可以生病?当然,更让他害怕和不敢接受的是,一旦魏征有个好歹,像皇后那样撒手人寰,离自己而去,自己岂不又失去了一只臂膀?

魏征不能死,必须活着。

可太医不是神医,几位太医拿出了浑身解数,魏征的病情依然不见起色。

“你就住在魏府,每天向朕汇报魏爱卿的病情!”唐太宗吩咐中郎将李安俨说。

中郎将李安俨去了魏府,也每日准时汇报魏征的病情,情况不容乐观。

“父皇,师傅(老师)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儿臣想,要不给师傅冲冲喜,指不定师傅的身体就康复了!”太子李承乾对唐太宗说。

对太子李承乾来说,他想让魏征身体康复的心情,甚至是甚于唐太宗的。在他觉得父皇要废他,立弟弟李泰时,父皇任魏征为他的太师以及朝堂之上的那番话,让李承乾松了一口气,对父皇的怨恨也减少了很多。因为他知道,依父皇对魏征的信任,魏征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储君位也便牢不可破了。因此,虽然魏征在刚刚被任命后便生病了,可太子李承乾依然将他视为自己的老师。

唐太宗眼见魏征病情一日重似一日,又无计可施,听了太子李承乾的话,眼睛一亮。

“这倒也不妨试试!”他说。不过,又要用什么来为魏征冲喜呢?

“父皇,师傅的儿子魏叔玉和妹妹新城公主(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女儿)年纪相仿……”

太子李承乾的话还没说完,唐太宗便笑了。

“看来,皇儿早有打算!甚好!甚好!”唐太宗高兴地说,“走!和朕一起去看看魏爱卿,把这个喜讯告诉他!”

太子李承乾好久没听到父皇这么夸自己了,也很高兴。

于是,唐太宗携太子李承乾去了魏府,并将要与魏家做亲家的事告诉了病床上的魏征,魏征看到皇上和太子一起来探病,很是感动。在得知皇上要将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且是为了给自己冲喜时,更感动了,含泪道:“陛下能来微臣寒舍,微臣感动不已。只是,微臣还有一事想说,不知陛下答应否?”

“有什么事,爱卿就直说吧!”唐太宗握着魏征的手说,“朕都答应!”

“陛下,微臣这一病,怕是不能再为朝廷效力了,微臣觉得,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都有宰相才能,还望陛下能重用他们!”

魏征说这话时,已经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了,唐太宗一听他这么说,猛地想起了长孙皇后临死前的那番遗言,禁不住又是一阵伤感。

“魏爱卿啊,魏爱卿!朕要你快点儿好起来,朝廷需要你,朕需要你啊!”唐太宗说,“你不能这么早离开,不能!”

“微臣……微臣多谢陛下,可微臣……微臣还是希望陛下能答应微臣……”魏征说完,已是老泪横流。

“好!朕答应你!全答应你!”唐太宗哽咽着说,“只是,你一定要好起来!朕需要你的谏言!”

君臣双眼含泪,在病床前的这番对话,感动了在场的不少人。

然而,即便唐太宗再不舍,魏征还是去世了,死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的二月十一日,享年64岁。

魏征去世的消息第一时间被传到了宫里,传到了唐太宗的耳朵里,他顿时泪水横流,仰天长叹:“魏爱卿啊魏爱卿,你怎么就走了呢?”

魏征的葬礼规格很高,唐太宗不仅命九品以上的文武百官去奔丧,且要赐手持羽葆的依仗队和吹鼓手送葬,同时还让他葬在了长孙皇后的昭陵附近,做昭陵的陪葬。

不过,对于唐太宗的如此厚爱,魏征的妻子却并不领情,她说:“民妇多谢陛下厚爱,只是夫君平时生活简朴,死后却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并非他的愿望,还望陛下收回!”

唐太宗听后,又是感慨万分。

“既然魏爱卿不喜这样,那就听从他的吧!”

最终,魏征的灵车仅用布罩着送运棺木。当然,为了送魏征最后一程,唐太宗还是亲自登上苑西楼,远眺运送魏征棺木的灵车。在看到运送魏征棺木的灵车时,唐太宗像是看到了魏征本人,失声痛哭,之后又专门为魏征撰写碑文。

“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理衣帽,将历史作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交替,将人比作镜子则可得知自己的得失。魏征去世,朕就好似失去了一面绝好镜子啊!”魏征对身边众臣无数次地说道。

不过,世事难料,魏征死后不久发生的一系列事,最终还是让唐太宗误会了魏征,做出了一系列令人感慨和唏嘘的事情……当然,这是后话。

<meta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0002.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第三十章 储位之争

 

储位之争,似乎是历朝历代皇帝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唐太宗也不例外。

唐高祖时期,还只是秦王的李世民,用一场“玄武门之变”,让他和哥哥——当时的太子李建成之间的储位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虽然那场政变以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李世民也如愿先做储君,再做帝王,但他杀兄弑弟屠侄逼父的一幕幕却一直伴随着他,成了他的噩梦,也成了他内心深处永远抹不去的黑点。

坐上皇位后,唐太宗竭力想回避,回避这样的悲剧在他的儿子间上演,可事态的发展,似乎越来越不受控制,越来越趋向悲剧。

人生也许本就是一场轮回。当年唐高祖李渊担心的事,如今唐太宗李世民依然担心。当年,还是太子的李建成和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展开了激烈的储位之争;如今,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争夺同样激烈。

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均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儿子,当然,唐太宗和长孙皇后除了这两个儿子外,还有一个晋王李治。

只是,在最初的储位之争中,晋王李治就像当年的齐王李元吉一样,是可以被忽略不计的。争夺储位只是在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间展开。

太子李承乾是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的嫡长子,生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承乾是个幸运儿,他的母亲怀着他的时候,他的父亲刚刚在太原起兵,他出生时,他的祖父称帝,他的父亲被封秦王。

可以想象,李唐刚刚建立,李承乾就出生,这不管是对他的祖父——当时的唐高祖李渊还是他的父亲——当时的秦王李世民来说,都是极大的惊喜。这从唐高祖李渊赐其名“承乾”(继承皇业,总领乾坤之意)以及李世民继位当年便册立他为太子便能看出,对他,整个皇室都是寄予了厚望的。也就是说,原本,太子李承乾是储君的不二人选。

“性聪敏”“丰姿峻嶷、仁孝纯深”,这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唐皇太子,似乎天生就是帝王,作为储君,未来帝王,刚刚开始的时候,他似乎是无可挑剔的。

然而,或许是上帝觉得他太幸运了,要给他一点儿波折。抑或他的幸运在儿时已经用完,总之,因一次偶然的摔倒,他竟然患上了一种无法医治的脚疾,从此走路一瘸一拐。不过,即便他从完美变得不再完美,唐太宗除了会心生遗憾而外,并没有因他的不完美,有重立储君的想法。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李承乾“宜令听讼”“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不难看出,唐太宗是在有意识地锻炼他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那时候的李承乾不过13岁。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驾幸岐州,令太子李承乾留京监国。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唐太宗让太子李承乾写治国策略,李承乾在写好后,唐太宗看了,向众臣炫耀“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在这期间,唐太宗怕李承乾“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还让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辅导太子,平常应该为他讲述百姓生活在民间的种种艰苦。”“他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应该勇敢直谏,使他能有所获益”。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太子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天下,大宴群臣。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高祖李渊去世,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李承乾监知军国大事。

然而,一切似乎都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后发生了改变,先是太子李承乾的性情大变,接着是魏王李泰的优秀让其逐渐浮出水面……

魏王李泰是唐太宗的第四个儿子,也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好士爱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根据魏王李泰的这些特点,唐太宗允许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其自行引召学士。

慢慢地,魏王李泰似乎越来越像当年的秦王李世民。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魏王李泰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见七州军事。

此时的魏王李泰,在势头上大有当初秦王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将”之时。这还不算,此后,唐太宗丝毫不避讳自己对魏王李泰的喜欢,甚至做出了因不舍魏王李泰离开自己,竟然一度下诏令其搬进武德殿住。

“今武德殿近储后焉”,这是魏征曾说过的一句话,也是让魏王李泰对储君位有了想法的开始。

父皇的格外宠爱,让魏王李泰觉得帝王宝座离自己近了很多,权利的欲望也如那雨后的春笋,滋生并急速增长。

面对近在咫尺的权利,谁又能不蠢蠢欲动?

就这样,唐太宗对太子李承乾的失望以及对魏王李泰的宠禄,加速了李承乾和李泰储位之争的进程。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将储位之争推向了极致……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2695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