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李世民传奇——李艺叛乱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7-20 23:29:33 0 李世民


(3)

唐朝廷和突厥的渭水之盟,让唐太宗已经倍感污辱,可突厥颉利可汗还是在为自己没有攻入长安,获得更大利益而遗憾。

也就是说,那份在渭水桥上签订的互不侵犯(按时给东突厥财物)盟约,不管是对突厥颉利可汗还是对唐太宗李世民,都没有什么约束力。他们都在等待机会,等待灭掉对方的机会,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当然,唐太宗在做准备,等机会灭突厥的同时,也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阻止内乱发生上,稳定内部才是刚刚继位的唐太宗的重中之重。

虽然唐太宗继位后,不仅对曾经的东宫(李建成)谋士魏征等加以重用,还对薛万彻等参加了玄武门政变,与当时的秦王府为敌的将领加以重用,将薛万彻封为右领军将军外,就是对曾经的死对头李艺(原名罗艺)也不计前嫌,让他继续率兵镇守泾州,拜其为开府仪同三司,食实封一千二百户,让其待遇与长顺孙德、柴绍、赵郡王李孝恭等相同。

“敌人”竟然拥有和自己同等的待遇,长孙顺德等人自然心生不满。可极力想要塑造宽厚仁义的“明君”的唐太宗,根本无暇顾及亲信的反对,依然“以德报怨”。当然,唐太宗之所以这么做,除了想树立“圣君”形象外,还想彻底征服薛万彻、李艺等人,让那些曾经的李建成的亲信,像忠诚于李建成一样忠诚于他。

对于这样的重用,薛万彻很是感激,可李艺却并非如此,不仅不感激,反而因唐太宗对他的好,不安起来。在李艺眼里,当今的皇上,曾经的秦王是很阴险狡诈的,之所以重用自己,只是为了达到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是场阴谋。

其实,李艺在唐太宗对他的“好”的面前,一直忐忑不安,时刻担心对他下“黑手”,处在完全戒备中时,唐太宗也没忘记盯着他,很简单,李艺的“屈服”,唐太宗也不是完全相信。

不过,此时的李艺还只是处于“防御”状态,没有“叛乱”的想法,直至一名叫作李五戒的女巫师的出现。

女巫师李五戒来自曹州(今山东定陶西南),是位远近闻名的相面师,自称能医治百病。太上皇李渊自玄武门政变后,整天郁郁寡欢,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有一天,在有人向他推荐了这位能治百病的女巫师后,向来相信天命的太上皇李渊便将其召至京城,见过一面后,发现李五戒言谈举止高深莫测,像是高人,便让其长住京城,为他治病。

李五戒来到京城后,住在了李府(李艺的府邸)周围。自家住宅周围住着一位闻名天下的女巫师,对天命也深信不疑的李艺夫人孟氏便时常前去拜访,一来二去,二人便成了朋友。

孟氏和李艺一定不会想到,这位李五戒虽然是被太上皇召到京城来的,但却已经被突厥颉利可汗收买了。目标就是李艺。

突厥颉利可汗在李唐皇位更迭之际进攻长安,无奈最后却不得不用“渭水之盟”解决。回到突厥的颉利可汗很是懊恼,也为没能实现自己的野心而遗憾。在经过一番谋划后,决定利用曾经的太子李建成的余部来个里应外合,再次进攻长安。

这里应外合的“里应”由谁来最合适呢?当然是李艺了。颉利可汗在了解到李艺虽被唐太宗重用优待,却依然活在恐慌中,整日惴惴不安时,便打起了他的主意。可要怎么才能让他为自己所用呢?在对李艺及家人做了一番观察和了解后,得知李艺的夫人孟氏与女巫李五戒交往甚密,便重金收买李五戒,让她想办法让李艺叛乱。

女巫师哪里经得起重金的诱惑,很快就答应下来了。于是,在一日,孟氏又来李五戒处时,李五戒突然一把拉住孟氏,仔细端详起她的脸来。

“怎……怎么啦?”孟氏有些惊慌,以为有什么灾难要降临了。

“恭喜夫人!贺喜夫人啊!”李五戒夸张地叫着,夸张地跪地,脸上露出既惊又喜的表情。

“仙姑快快起!”孟氏急忙扶起李五戒,一脸疑惑道,“只是不很明白,仙姑为何恭喜我?我何喜之有?”

“夫人骨相贵不可言,有着母仪天下之相啊!”李五戒起身后,先是假装四下看看,然后轻声对孟氏说。

“什么?母……母仪天下?”孟氏因激动,满脸涨得通红,说话都结巴了。

“正是!看夫人的骨相,贵不可言啊!”李五戒又说。

孟氏先是一喜,接着又一脸愁容道:“唉!我哪有什么母仪天下之相,如今我不求别的,只求夫君能顺顺利利就好。”

“夫人!”李五戒假意惊讶道,“夫人何出此言?”

孟氏又是长叹一声后,这才将李艺担心皇上报复的事说了。

“仙姑一定不知,我家老爷以前是太子(李建成)的人,谁料秦王(李世民)做了皇帝。虽然皇上看似对我家老爷不错,可……可谁知道皇上过些时日会变卦呢?一旦秋后算账,唉!”

孟氏一说到这里,皱着眉,长吁短叹起来。

“这么一说,还真是……”李五戒假意在孟氏脸上又看来看去,突然停下说,“夫人,虽然从夫人的脸上,会看到一丝阴霾,可这阴霾,又都能很快会化解。据本仙姑看,夫人的贵相来自于夫君,且如今贵色已现,虽然夫人的夫君在李唐确实有难,可一旦起兵谋反,必能成事。”

“谋反?”孟氏大惊,不停摇头,“不可以!不可以,这可是要满门抄斩的啊!”

“夫人!”李五戒说,“满门抄斩是谋反失败的事,可夫人的夫君是老天派下来的真命天子,怎么会失败呢?天下不是李家的,而是‘罗’(李艺原姓罗)家的啊,又怎么可能满门抄斩?没人能抄斩天子家啊!”

孟氏一听,心里高兴起来,心想,也许真是如此,如今的皇上,不也是和太上皇起兵谋反才得的天下的吗?

“仙姑,真可成事?”孟氏心有所动,又问。

“肯定能成事!”李五戒说,“本仙姑先恭喜皇后娘娘了。”

李五戒一边说还一边行跪拜礼。这一声“皇后娘娘”,叫得孟氏心花怒放,高兴得找不到北了。

利令智昏的孟氏,完全听信了女巫李五戒的话,当晚就去劝李艺谋反。

“仙姑说了,只要起事,一定成功!”孟氏说。

李艺之前已经接到过突厥颉利可汗的书信,劝他谋反,还说只需他和突厥来个里应外合,便能举事成功。到了那时候,中原便是李艺的天下了。李艺当时看完那封书信后,并没有放在心上。之所以没放在心上,不是他不愿意谋反,而是不相信颉利可汗。可此次孟氏说“仙姑”李五戒都说他帝相已现,他的心也动了。

于是,贞观元年,也就是公元627年正月初七(唐太宗李世民改元贞观在正月初一),自称不愿束手就擒、坐以待毙的,桀骜不驯的李艺,开始了他的谋反……

(4)

公元627年正月初一,唐太宗改元贞观。16天后,李艺举兵叛乱。

从李艺选择这个时间叛乱来看,用意很明显,如果叛乱成功,做了天子,那么自己就不仅仅是灭了李唐,而且是对唐太宗的莫大讽刺。对唐太宗,李艺很难产生好感,甚至带着恨意。

在实施叛乱之前,为了不让“狡猾”的唐太宗看出端倪,李艺只让夫人孟氏带着孩子去了泾州,其他任何人都没说,即便他那在利州做都督的弟弟李寿都被蒙在鼓里。

李艺等妻儿到了泾州后,这才秘密召来六名亲信,向他们说了自己的计划。也就是说,在他妻儿来泾州之前,知道他要谋反的,只有他的妻子孟氏。因而,当听到他要谋反时,他的几名亲信全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震惊表情。

“什么?谋……谋反?”

众亲信大惊失色,全都瞪大了双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太突然了。他的亲信之一陶诚更是惊恐道:“将军,这……这谋反可是……是死罪啊!”

李艺轻蔑地看了陶诚一眼,冷笑了一声。亲信的反应,让他有些不悦。他想听到的是“早就等这一天了”。

“死罪!你说得很对,不过,那死罪只是针对谋反失败,如果谋反成功……”李艺扫视了众亲信一眼,又是一声冷笑,“会怎么样呢?当今皇上就是答案。当今皇上是怎么坐上皇位的?不用本将军说,你们都应该知道吧。当年,隋朝江山又是如何到了李唐手里的,你们也不会不知道吧。哼!还不都是谋反得来的。”

众亲信面面相觑。李艺说得确实不错,可不管是李渊太原起兵还是秦王的玄武门政变,都是时局逼得他们不得不谋反,可如今皇上对李艺,甚至对他们这些人都不错,他们又有什么理由谋反呢?

这些人到底跟李艺久了,李艺从他们的表情里,知道了他们的想法,稍停片刻又说:“你们以为当今皇上会一直重用你们吗?不!别说重用,就是保住性命都难。当今皇上是什么样的人,你们不一定清楚,可本将军却清楚得很,他对自己的亲兄弟都能下手,何况你我?你们可别忘了,我们之前可是他的‘敌人’。他能放过我们吗?现在之所以重用我们,是因为他刚刚登上皇位,为了笼络人心,假装大度而已,可以后呢?当政局稳定了,你们觉得他能放过我们吗?不会!绝对不会!”

李艺说着说着,激动起来,脸涨得通红,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与其以后被他残害致死,倒不如现在反了!在他还没完全坐稳皇位时,反了,这是机会!机不可失!”

李艺眼睛瞪得圆圆的,眼珠突起,似乎再一用力,那眼珠就要从眼眶里迸射出去,然后击中那些默不作声的亲信。

众亲信全都低下了头。

李艺的心里突然生出愤怒来。

“你们……害怕了?”李艺原以为自己的这番话,会激起亲信的豪气,谁料却是这种反应,他失望至极。

众亲信依然默不作声,李艺那原本灼灼发光的眼神,瞬间冷却了。

“如果不愿意跟随的,可以走。”李艺说,他眯了眯眼睛,挤出一丝寒光,“本将军不会强迫你们跟随。不过,你们记住,若背叛了本将军……哼!本将军会让你们,乃至你们的家眷……比死还难受!”

“不会不会!我们怎么会背叛将军您呢?”众亲信急忙抬起头,像摇拨浪鼓般摇晃着他们的脑袋。

李艺的残忍,这些亲信也都领教过。李艺刚刚的那番话,听起来是给了你选择的余地。可跟随他谋反,也可不跟随他谋反。实际上已经没得选择了。他已经给你选择好了,必须谋反,不然你即便走出了这个屋子,不到一个时辰,他就会找到一个由头要了你的命。当然,连你的家眷也不会放过。

“将军!我们都愿意跟随将军,只是……只是我们的兵力,不足以成事啊!”陶诚鼓足勇气说。

“对!对!我们只是担心这些!”其他人也跟着陶诚附和道。

李艺刚刚黯淡的眼神,又明亮起来,他挺直脊背,大手一挥道:“这一点,你们完全不用担心!你们以为本将军就靠我们这点兵来谋反吗?本将军没有把握,没有计划,怎么可能去想推翻李唐呢?”

“将军……将军原来早有打算?”众亲信更吃惊了,有几个还像不认识似地看着李艺,心想,这藏得够深的啊。

“是……是哪位王爷?”陶诚问。他以为李艺是和哪位王爷一起密谋发生宫变。

“哼!”李艺又是冷笑一声,“王爷,和王爷一起谋反,谋反成功,本将军算什么?难道这天下,只能是李唐的?不能是我罗家(李艺原名罗艺)的天下吗?”

众亲信一片愕然。他们这下全明白了,他们的将军是想自己当皇帝。

“这次谋反,我们有突厥兵给我们打头阵!”李艺又说。

陶诚和其他人终于明白,李艺为了推翻李唐,自己坐上皇位,已经和突厥勾结起来了。

房间里一阵静默,李艺的几位亲信对李艺的这一连串的决定,搞得有些发懵,他们需要好好消化消化。

“将军,末将只是担心……这突厥信得过吗?”王晖雷打破了沉默说,“那些蛮夷,一向都不守信,做事从来都是出尔反尔……”

“他们绝对不敢失信于本将军!”李艺不耐烦地打断了王晖雷的话。稍停又说,“再说了,你以为本将军对他们就没有防备之心吗?本将军之所以和他们合作,只是为了利用他们。凭我们的兵力是推翻不了李唐的,那我们就借助突厥之力。一旦我们拿下长安,得了天下,突厥失不失信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到了那时候,还怕赶不走蛮夷吗?本将军只是在借力!借力!知道吗?”

李艺太自信了,这自信不仅来自于他对自己能力的高估,更来自于女巫李五戒。

“本将军找仙姑看过了,如今正是天下换主之际,天子就是本将军!”李艺最终还是抛出了这句话,以便打消大家的顾虑。

六名亲信里,有人眼神亮了。如果真是天意如此,他们此时跟随李艺谋反,之后不就成了开国功臣了吗?

“将军!那我们要怎么做?”那些心动的问。

“去长安,待去了长安,便能和那突厥里应外合了。”李艺信心满满。

“末将还是有些担心,”陶诚突然说,“我们这点儿兵力,又如何到得了长安?即便到了长安,如果突厥反悔了,不出兵呢?那我们岂不……”

“你是个猪脑子吗?”李艺见一向言听计从的陶诚,在如此关键时刻,竟然还在不停地说丧气话,动了怒,怒骂道,“枉你跟了本将军这么多年,难道我们真要在泾州举兵?然后一步步打到长安去吗?难道我们不能迷惑他们?大大方方进入长安吗?”

陶诚低下头,不再说话,但心里却知道,李艺的这次谋反太仓促也太冒险了,而且有些想当然,绝对不能跟随。

那位动了心的刘姓亲信此时见陶诚惹怒了李艺,讨好道:“将军,那我们何日起兵呢?”

“什么起兵?谁说起兵了?”李艺用眼神狠狠剜了刘姓亲信一眼,他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烦躁,这份烦躁源自什么,他也不知道,“记住,我们是要奉密旨入朝!知道吗?奉密旨入朝!今天走出这里,如果谁再给本将军说漏嘴,说什么谋反、起兵之类的,本将军的刀剑不认人!”

李艺说完,再次重重看了六名亲信一眼,转身离去,走到门口又转过头,补了一句:“三日后入朝!奉密旨入朝!”

(5)

李艺走后,他的六名亲信全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每个人都想从对方的表情和眼神中知道一些对方的想法,不管是对谋反充满期待的,抑或是对谋反不看好的。

“此次若能成功,”那位对谋反抱有期待的刘姓亲信说,“我们就可入相,以后也就有了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了,你们说,是不是?”

有两位附和道:“是呀!到了那时候,咱可就是开国元勋了!”

“哼!”陶诚只是冷笑了一声,看了这二位一眼。

“陶兄,你不……”

刘姓亲信的话还没说完,就听陶诚说:“我可什么都没说,我只是有些感冒,鼻子有点儿不舒服!各位再会!”

陶诚朝众人一拱手,转身离去。身后是另一人在问那刘姓亲信:“刘兄的话是没错,可如果失败了呢?”

“将军的话你没听到吗?天下要易主,这主就是我们将军!天意!天意难违!”刘姓亲信说。

“唉!”陶诚隐约听到背后这样的对话,轻轻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苦笑了一下。

他急步朝前走去,想是后面有人在追。他不想再听到后面任何人的任何话,他要赶快回去,平复一下心情,然后想想怎么办。

陶诚不愿意谋反,可明着反对李艺肯定不行,而报告朝廷也已经来不及了。凭他对李艺的了解,在将他们六位召集来开此会时,已经开始监视他们了。

怎么办呢?

“陶副将,此事你怎么看?”

陷入沉思中的陶诚突然听到身后传来细小的声音,他一惊,急忙回头,发现是王晖雷。

陶诚轻抚一下胸口,有些恼怒地看着他,心想,你不知道人吓人也会吓死人的吗?不过,看到王晖雷愁容满面,便知道王晖雷也在烦恼,烦恼和他的一样。陶诚想说什么,但终究没说,只是瞟了一眼王晖雷,转身继续往前走。

王晖雷小跑两步跟上。

“你跟着我干什么?指不定将军的人就在附近呢。”陶诚小声说着话,脚步却没丝毫放缓。

“盯着又怎么样?将军的这个决定……真不知将军为何会下这个决定!”王晖雷停了一下又说,“即便真想这么做,也不该说干就干呀,未免也太仓促点儿了吧!”

“你没听说吗?将军说是天意!”陶诚说的时候,一边的唇角微微往下扯,显然是不易觉察地冷笑了一声。

“天意?”王晖雷用鼻子哼了一下,“有道士还说我有天子相呢!难道我也去争那皇位吗?”

陶诚张张嘴,可到嘴的话还是没有说出来。他知道,此时此刻最好少说话,甚至别说话,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在李艺身边久了,他知道李艺的心狠手辣。

“你说,如果将军当初不是跟的前太子而是当今……”

王晖雷还在不停地说着,且越说越过分,陶诚不得不停下脚步了,他朝四下看了看后,小声且严肃地说:“你难道不知道多言的后果吗?”

“我不怕,我怕什么?我又没有妻儿,父母也去世了!孤家寡人一个。”王晖雷虽然嘴里这么说着,但还是停下了脚步,确实,他没亲人的牵挂了,可以不怕死,可陶诚有。

陶诚继续往前走了几步后,突然停下,转头一看,王晖雷依然怔怔地站在那里,便掉转头,疾步走到王晖雷跟前,用极低的声音说:“现在什么也别想,走一步看一步!”

王晖雷一时之间没有明白陶诚话里的意思。不过他从这话里知道,陶诚和他一样,不想谋反。他决定和陶诚站在一起,毕竟陶诚的鬼点子比他多。

公元627年,也就是贞观元年的正月十七,李艺带着他的上千兵马,直驱长安。当然,他是假称“奉密敕麾兵入朝”前往长安的,因此,在从泾州出发到长安的路上,除了他那六名亲信知道此次带兵入长安的真正目的外,其他人并不知道。

这么做的好处便是,可以大胆长驱直入。

很快,他们到豳州后,豳州的别驾(郡丞)赵慈皓在得知他路过时还出城拜谒,迎他们入城。赵慈皓哪里会知道,他这是在“引狼入室”。

李艺在看到赵慈皓的那刻,准备拿下豳州,同时说服赵慈皓和他一起谋反。因此,在和将士们在一通好吃好喝,又一通休息后。李艺突然下令,占领豳州,拿下豳州别驾赵慈皓。

军令如山!李艺的将士(除那六名亲信外)在接到占领豳州的指令后,还以为是为朝廷除“奸”。直到占领豳州,绑了赵慈皓才知道,不知不觉地,他们谋反了,个个惊恐不已。

“如今,我们已经无路可选了!唯有一搏!”李艺说。

莫名其妙地成了叛贼。将士们既惊又怕,这是逼自己不谋反也要谋反啊。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就像李艺说的,他们已经无路可退了,已经成了叛贼了。

豳州别驾赵慈皓呢?更是叫苦不迭,连连嚷着:“引狼入室啊!引狼入室啊!”

赵慈皓被带到了李艺的面前,李艺看着他说:“虽然我们占领了豳州,可豳州还是你的!”李艺说,“当本将军成事后,你就是开国功臣!”

“唉!”赵慈皓叹气道,“李将军,本官一直想不明白,当今圣上如此厚待你,你又何必要走上背叛朝廷这条路呢?”

“什么?厚待?哈哈哈哈……”李艺狂笑两声后,猛地瞪着赵慈皓说,“他能厚待本将军?哼!你们都被那李世民骗了!你们以为他让本王继续镇守泾州,还拜本将军为开府仪同三司,食实封一千二百户就是厚待本将军了?错!根本不是!”

李艺一说到这里就会激动,他不停地挥舞着双手。

“这只是他的权宜之计罢了,权宜之计,知道吗?只是为了稳住本将军!一旦他的政权稳定了,他就会对本将军下手的!”李艺大声说,“你知道吗?你所谓的‘厚待’,只是他对本将军下的诱饵,一个诱饵而已。一旦本将军上了钩,本将军就会变成他案板上的一条鱼,任他宰割!”

“可是将军……将军,容我得罪一句,将军虽然英勇神武,可毕竟兵力有限啊,您应该知道的,虽然我愚笨无能,让豳州在我手里丢失,可那城外还有杨统军(杨岌)啊,一旦他知道豳州被你占领,并将此事传到京城,朝廷援军来了,那你们……你们在这里可就被包饺子了。到了那时候,将军和将军的手下……这是得不偿失啊!”赵慈皓说。

赵慈皓说这番话时,是在真心诚意劝李艺,希望他能悬崖勒马,甚至想,如果李艺反悔了,他可以将此事隐瞒下去,不向朝廷汇报。可李艺哪里听得尽他的话?继续激动地大吼大叫。

“你不要再说了,事已至此,已经不可能回头了!再说了,那城外的杨统军,能是我们的对手吗?不等那援军到来,他就会被本将军灭了的。除非他投降,到了那时候,我们也已离开这里,占领宁州了……我们会一点点地攻入长安的,等着吧!”

赵慈皓没再说什么,他觉得李艺已经鬼迷心窍了,不可能说动。当然,他更不可能跟着李艺去谋反。既然这样,他眼下能做的就是尽量保全自己,然后找机会和镇守城外的杨岌来个里应外合,捉拿李艺。

抓住叛贼李艺,那可是大功一件啊!

(6)

李艺叛乱,且已占领豳州的消息传到长安后,在众臣都感到惊慌的时候,唐太宗却显得出乎意料的平静。

“这么快就忍不住了?”他冷笑一声。

李艺的叛乱,既在唐太宗的意料之中,又在他的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因为他觉得李艺很像李密,李密当时归唐时也是因不得已,且即便自己的父皇(李渊)对李密委以重用,李密仍然要谋反。

这么自以为是的人,怎么可能甘于人下?唐太宗心里很清楚,李艺一定会谋反,只是时间问题。何况李艺和他积怨已久。当初,李艺能选择和李建成在一起,且与他作对,在他想拉拢他,向他抛出橄榄枝的时候,李艺不仅拒绝还污辱他的手下就已说明,李艺不可能是他的人。

其实,当初在李艺污辱他手下的时候,当时还只是秦王的他便在心里发誓,总有一天会让李艺向他低头。因而,在他登上皇位后,他故意不计前嫌,就是想让李艺屈服。当然,对李艺所谓的重用,并不包括信任。再加上刚刚继位,稳定第一,他必须安抚好李艺。一旦自己政局稳定,李艺死心塌地地为他效劳也就罢了,若有一丝一毫的不忠,他定会将他毫不留情地铲除。

当然,唐太宗也清楚,在他盯着李艺的时候,李艺也是在盯着他,一旦找到机会,李艺就会背叛他。这也就是在他得知李艺叛乱后,并没表现出特别吃惊的原因。而之所以又在意料之外,是他觉得,李艺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谋反,这个时候,李艺哪里来的谋反能力?

“看来,朕高估他了!”唐太宗想。

既然李艺此时谋反,那自己能做的就是彻底铲除,这样也好,说不定对李艺的铲除,可以让那些蠢蠢欲动,有谋反想法的人彻底打消谋反念头。

“你们谁愿意率兵讨伐逆臣李艺啊?”唐太宗扫视一眼众臣说。

“臣愿前往!”是吏部尚书长孙无忌。

“陛下,李艺这逆贼还是交给末将吧!”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恭早就想上战场了,对他来说,出征比待在京城更舒服。

“尉迟将军,这种小蟊贼还是交由老夫来吧!”长孙无忌依然坚持道,“他,用不着将军你出面!”

唐太宗略显吃惊,看了长孙无忌一眼。长孙无忌之所以自告奋勇要率兵剿敌,是他的妹妹长孙皇后前几日曾召他进宫,在他面前说了一番话,那番话说得让他很不服气。

那天,长孙皇后一见他便让他给群臣做个榜样,辞去相位,为“削减封王”的改革措施得以顺利实施出点儿力。

长孙无忌当即就怒了,可又不能表现出来,便问:“这是陛下的意思还是皇后您的意思?”

“是我的意思!”长孙皇后说。

“‘削减封王’是针对那些无功而受封者,我呢?是靠自己的能力坐上相位的,我为李唐立下了大功,为什么要退相?如若这是陛下的意思,我长孙无忌无话可说,可若是皇后您的意思,我万不可接受!”长孙无忌说。

“希望哥哥再好好想想,以大局为重!”长孙皇后又说。

长孙无忌不再说话。他不想发火,毕竟她虽然是他妹妹,可也是大唐皇后。

长孙皇后也没再说什么,在从立政殿离开后,长孙无忌越想越觉得堵得慌,便去了舅舅高士廉的府上,把长孙皇后说的那番话说了一遍。

“舅父!您说这是不是陛下的意思?陛下不好和我说,便让她来和我说?”长孙无忌问高士廉。

高士廉笑着摇了摇头说:“观音婢(长孙皇后小名)是什么脾气性格,你做哥哥的能不知道吗?她能特意召你说这件事,自然是她的主意,说不定陛下还不知道这件事呢。”

一听这话,长孙无忌的心里好受了很多,他怕就怕是唐太宗的主意,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说明唐太宗在坐上皇位后,想要赶走他们这些老臣了。

“舅父,那您说我应该怎么做?”长孙无忌问,“真要辞去相位?”

高士廉半天没说话,沉思片刻后说:“你想不想辞相位?”

“当然不想!”长孙无忌毫不犹豫地说。

“那……你不妨听听陛下的意思!”高士廉说完,意味深长地笑了一下。

“听听陛下的意思?”长孙无忌在念叨了两遍后,恍然大悟般说,“舅父的意思是……”

“依我对皇上的了解,他肯定不会让你辞相的!”高士廉说。

“高招!真是高招啊!”长孙无忌不禁高兴起来,“多谢舅舅!”

隔日,唐太宗收到了长孙无忌的一封退相奏章,很是吃惊,即刻召他觐见。长孙无忌便将长孙皇后的意思,当成自己的意思说了出来。

“不要再说了!”唐太宗一挥手说,“朕用人向来任人唯贤,朕任你做相,看中的是你的才能,而非你的身份!”

长孙无忌彻底放下心来。不过,为了避免别人说三道四,他觉得自己有必要立些大功给朝臣看,当然,最主要是给皇上和他的皇后妹妹看。这也是他为何要主动请缨,率兵讨伐李艺的原因。

虽然长孙无忌的主动请缨刚开始让唐太宗有些不解,但很快就想起了长孙无忌的那次请辞,也便知道他的用意了。长孙无忌既是他的发小,又是他的亲信,还是皇后的哥哥,他当然要成全他了。不过,虽然凭李艺的那点儿兵力,长孙无忌只需多带些兵便能征服,但唐太宗还是不放心,见尉迟恭也主动请战,便决定让他们做正副将,共同率兵讨伐李艺。他要用一场大胜来警告那些心怀“叛乱”想法的人,让他们趁早放弃这个打算。

想到这里,唐太宗大声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听令!”

“臣(末将)在!”长孙无忌和尉迟恭急忙接令。

“朕封你二人为正副帅,命你们即刻率三万兵马去豳州,务必将逆贼李艺擒获!”

“臣(末将)遵旨!”

就这样,长孙无忌和尉迟恭率三万兵马从长安出发,马不停蹄地前往豳州。出了长安,尉迟恭亲率三千骑兵打前阵,飞马驰向豳州,而长孙无忌则率大部队跟在了后面……

(7)

尉迟恭率领的骑兵先锋到达旬邑时,豳州的李艺正在给赵慈皓做思想工作,让他写信劝说驻守在豳州城外的统军赵岌投降于他,和他一起打天下。

“你应该很清楚,如今你和赵岌一个是豳州别驾,另一个是豳州统军,可若和本王攻打长安,成事后你们就是……”

李艺这句话还没说完,只见副将杨忠急匆匆地走了进来,想说话又不敢打断李艺的话,显得很是着急。

“什么事?”李艺问副将。杨忠急走两步,走到李艺身边,附在他耳边说了起来。

“什么?到旬邑了?怎么这么快?”李艺大惊。

李艺当然知道自己一占领豳州,他叛乱的事便能传到长安,即便他再封锁消息,也会传出去。因而,唐太宗必定会派兵讨伐他。不过他想打个时间差。也就是说,当唐军到达豳州时,他已率自己的队伍离开了豳州,占领了其他地方,总之,他要让唐军跟在他的屁股后面转圈。唐军兵力有限,既要平自己,还要顾及突厥的突袭。

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唐军来得速度这么快,以他推断,朝廷派来平他的兵马最快也要明天才能到达。自己还没有把豳州别驾赵慈皓和豳州统军赵岌说服,唐军就到了旬邑,对他很是不利。

“统帅是谁?”李艺的脸色非常难看。

“尉迟敬德!”杨忠说。

“尉迟恭?他……他……他不是一直在乌城,防止突厥入侵吗?”李艺更吃惊了。像尉迟恭这样的猛将,应该被唐太宗派去拦截突厥才是。

杨忠摇了摇头,一脸的沮丧。在得知来的统帅是尉迟恭时,杨忠就后悔了,后悔和李艺谋反。李艺怔了一下,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

看来,他失算了。

李艺以为突厥进攻乌城时,刚刚坐上皇位的唐太宗会再次举国之力去围剿突厥,这样的话,大将李靖、尉迟恭、程咬金、秦叔宝他们肯定都会派出去。剩下的还会有谁呢?李世绩、段志玄、侯君集、李道宗、张公谨……当然,这些人也不会全派来对付自己,应该还会在长安留下兵力。这样算下来,真正派来和自己作战的,也就没什么让他害怕的了。可谁知……

“将军,现在我们……”杨忠见李艺在发怔,心里更害怕了。

“拦住他们!你带人拦住他们!一定要拦住他们!能这么快到旬邑,应该不是主力。”李艺毕竟是李艺,久经沙场,在经过短时间的慌乱后,他镇定下来,做出了准确的分析。

杨忠答应一声,转身离开了。

李艺重新看着赵慈皓,刚刚和他说话时的温和表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凶狠。

“本王没有时间在你这里浪费,现在给你两条路,你选一条:要么写信劝杨岌投降,要么死!”

“什么?死?我……李将军,还……还有没有第三条路?”赵慈皓假装害怕道。

“废什么话?”李艺皱眉大声道,“没有第三条路,只有这两条!快选择!”

李艺说着话,已经将手里的刀架在了赵慈皓的脖子上。

赵慈皓急忙求饶。

“别!别!李将军,千万别杀我!我……我不能死,我死了,我死了我的妻儿老母怎么办?”

“那还不快给赵岌写信?”李艺大声吼道。

“写!写!写……我……我马上写,马上就写!”赵慈皓忙不迭地说。

李艺瞪了赵慈皓一眼,转而冲身边的一名守卫说:“看着他!他要是耍什么花招,你就一刀送他见阎王!”

“遵命!”守卫看了赵慈皓一眼说。

李艺又重重看了赵慈皓一眼,这才转身离去。他不能再在赵慈皓这里耽误时间了,他要尽快控制杨岌。

(8)

李艺离开后,赵慈皓坐在李艺早就为他准备好的笔墨纸砚前,一边慢慢研磨,一边想怎么脱身。突然,他将眼神盯在了看守他的守卫身上。

守卫看似二十岁都不到,一脸稚气,想必是个新兵,于是就说:“看你的样子,应该不到二十岁吧。唉!和我儿子岁数差不多。”

守卫瞟了他一眼,嘴巴蠕动了一下,像是想说话,但又没说。

“唉!真为你可惜啊!”赵慈皓又说。

“可惜?可惜什么?”守卫到底没经受住好奇,开了口。

“我是看你年纪轻轻的,可……看到你,我就想起了我儿子。你这么年轻,可这次可能要……唉!李将军这事啊,做得也太仓促了,这想叛乱,怎么也要计划个个把月吧,突然就叛乱……你们可能都没来得及和家里告别吧!我也是,可能以后都没机会见一家老小了。虽然我可以听从将军的,写信给杨统军,而杨统军即便答应投降李将军,又怎么应付得了那么多的唐军?而且来豳州的还是尉迟将军……尉迟将军你该知道吧!能以一抵百,咱们就这么点儿人……唉!”

赵慈皓没再说下去,不需要再说了,那年轻的守卫已经吓得脸色煞白了。他惊恐地咽了口唾沫,探头朝四下看看,又看着他,像是想问什么。

赵慈皓用慈爱的眼神看着他。年轻守卫慢慢走近赵慈皓,小声问:“赵大人!那……那唐军真来了很多吗?”

“那还用说!对于谋反者,皇上能轻饶吗?你没看到刚刚李将军都吓到了吗?尉迟将军能来,说明皇上这次下定决心要……”

年轻守卫更害怕了。

“你应该知道这次会有什么结果了吧!唉!老夫老了,死不足惜!可惜了你啊!年纪轻轻的,还没娶娘子吧!”

年轻守卫摇摇头,更恐慌了。

“我……我不想死!”他嘟哝着,拿着刀的手都有些哆嗦。

“你不想死吧!”赵慈皓见年轻守卫也吓得差不多了,又问。

年轻守卫不停地摇头。

“好!如果你不想死,我给你指条道,赶快逃跑,不跑就来不及了!”

“跑?怎……怎么跑?”年轻守卫说,“跑不了的!将军说了,谁逃跑谁死!”

“也是,”赵慈皓假意道,“这可怎么办呢?你还这么年轻,看到你我就想到我儿子,我还真想救你……”

“救救我!赵大人!救救我!我不想死!”年轻守卫说,“不想死啊!”

赵慈皓心里一喜,半为难道:“怎么救你呢?让我好好想想!”

“快想个法子吧!赵大人!一定救救我!”年轻守卫又说。

“好!那老夫豁出去了!”赵慈皓像是下定决心似的说,“你识字吗?”

年轻守卫摇摇头,赵慈皓心想,这就好办了。

“你过来,我给你说!”赵慈皓招招手,年轻守卫靠近他,他对着年轻守卫耳语了几句,告诉了他一条密道,“从这里你就可以逃出去,这条密道没几个人知道。”

“可……可是……可是出去要是被唐军抓住了,我不是还是没命了吗?”年轻守卫还是有些担心。

“对呀!”赵慈皓一拍大腿说,“你可是叛贼的人啊!怎么办呢?这样吧!我帮你帮到底。看你和我儿子差不多大,我就救你一命!”

赵慈皓说着话,快速写了封信交给年轻守卫。

“你从那条密道出去,然后沿着一条小河往前跑,再跑过一片树林,就能到杨统军的营地了,到时候你把这封信交给他,他看了,以为你是我的亲戚,会把你送出豳州的。”

年轻守卫想了想,点了点头,又迟疑道:“赵大人既然知道密道,为何不逃跑?”

“我不能跑,我要跑了,李将军很快会发现的,到时候你也跳不了!”赵慈皓说。

“谢赵大人救命之恩!”年轻守卫感动道。

“快去吧!”赵慈皓挥挥手说。

于是,年轻守卫带着赵慈皓写给赵岌,上面详细诉说李艺在豳州城内兵力部署情况的信,从那密道出去了。不过,年轻守卫还没逃走多久,李艺便发现了,发现监视赵慈皓的守卫“消失”了。

“给杨统军的信写好了,可不知道交给谁。”赵慈皓装出一脸无辜说,“你的守卫拉肚子,去茅房了。”

“把他先关起来!”李艺又召来两名守卫说。此时的李艺,想的已经不是让赵慈皓和他谋反了而是等唐军到了时,将他作为人质。

(9)

李艺在得知尉迟恭率领的三千骑兵是先锋,后面还有长孙无忌率领的两万多主力军后,意识到自己想要打赢,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了。于是决定逃跑。可想逃出豳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城外有杨岌在镇守。

如何才能让杨岌放自己顺利出城?李艺最终决定让赵慈皓做人质,用赵慈皓来换取逃出豳州的机会。

李艺怎么可能知道,赵慈皓已经将城内的情况由年轻守卫传给了城外的杨岌?而杨岌在了解了李艺的城内兵力后,也即刻率兵攻城。

“想立功的就卖力点,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了!”杨岌对他的士兵说。

然而,不等他们行动,城门突然从里面打开了,走出四个人来,最前面的是被堵住了嘴,被三名士兵押着的赵慈皓。押着赵慈皓的三名士兵中有个大胡子对杨岌说,他们是李艺的属下,并不想谋反,只是被李艺逼迫着,不得不跟着谋反。如今他们想离开豳州,希望杨岌能放他们一条生路,他们可以拿赵慈皓交换。

“我们冒着风险把赵大人放了出来,你们就相信我们吧!”那大胡子最后说。

杨岌已经见到好几个从城内逃出的李艺手下了,也便相信了他们的话。

“好吧,本将军答应你们,你们留下赵大人,走吧!”杨岌说。

“不行!谁知您会不会反悔?我们要确认自己安全了才会放赵大人!”押着赵慈皓的大胡子又说。

“哈哈哈……”杨岌放声大笑,“除了李艺和他的几位亲信,其他人只要投降,本将绝对保证你们的安全,若想留在本将军帐下的,本将军定不会视你们为叛军。”

“谢谢杨将军了,我们只想离开豳州回家。”三名士兵中另一个矮胖子说。

“好!随你们!那你们要怎么才能觉得安全,并释放赵大人呢?”杨岌又问。

他还是有些同情李艺的这些手下的,被逼着谋反,如今又面临被朝廷歼灭的可能。

“杨将军只要给我们三匹好马,我们坐上马跑出一里路,定将放了赵大人。”大胡子又说。

杨岌皱了皱眉,心想,刚刚逃出来的那些,也不见提要求啊。

“莫非杨将军又后悔放我们走了?”矮胖子开始激杨岌,“杨将军不会是害怕了吧,不用怕,我们只有三个人!”

杨岌有些尴尬。

“那你们告诉我,李艺现在在城内干什么?”

“李将军正在想办法突围,所以我们兄弟三个才有机会把赵大人偷偷释放!”大胡子又说。

大胡子说的和杨岌在城内的探子打听到的情况差不多,也便不再犹豫,一挥手,令人牵来三匹良马。

押着赵慈皓的三位士兵:大胡子、矮胖士兵以及站在中间那位一直沉默着,低头不语的士兵在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后,突然将赵慈皓往前一推,然后一起跃上马,飞驰而去。

他们突然的行动让杨岌有些措手不及,心想,不是说了跑出一里路再放赵大人的吗?怎么早早便放了?

“快给赵大人松绑!”杨岌虽然心里又生疑惑,但还是冲手下说。

就在手下给赵大人松绑时,杨岌看着那三个人扬长而去,喃喃道:“这几个人真有意思,你们值得我抓吗?我要抓的是李艺!”

然而,被松绑又取下堵在嘴里布条的赵慈皓的一句话让杨岌彻底傻了眼。

“杨将军,你被李艺骗了,那三个人不是普通士兵,他们是李艺和他的两名亲信假扮的。”

没错,三个人中那个一直不说话的就是李艺。杨岌大惊失色,他竟然放跑了逆贼李艺,这还了得?

“快!快!千万不能把他们放跑了!”杨岌说着话,率先率兵去追了。

杨岌的兵力本来就有限,不仅没追上李艺和两名亲信,甚至连城里的叛军也阻挡不了。也就是趁这机会,又有几百骑兵从城内逃了出去,其中就有陶诚和王晖雷。

事情很清楚,这都是李艺的计谋。

李艺用化妆术和金蝉脱壳逃掉了。当然,仅仅只是他逃了出去,他的妻儿仍然在豳州,最后被赶来的尉迟恭率领的唐军抓住了。

李艺的夫人孟氏的“母仪天下”的美梦,彻底结束了。

就在杨岌为自己放走了李艺和他的亲信而后悔时,李艺带着他的亲信和数百骑兵,正奔向通往突厥的路上。

投奔突厥,这对李艺来说是最后一条路了。而对那些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被”叛乱的“罗家军”来说,肯定是不愿意的。眼见大势已去,他们的李将军已成丧家之犬,如果要在野蛮之地和中原大地做个选择的话,那肯定是留在中原大地了。于是,李艺的队伍越走人越少。

只剩几十余人了。只顾逃命的李艺,此刻根本无暇顾及很多,只要他的几名亲信仍然跟随着他,他就不怕。不过,行到宁州(今甘肃宁县)边界的乌氏县(今宁夏固原城东南)驿站时,看着稀稀拉拉,没精打采的队伍,王晖雷突然轻声问陶诚:“陶哥,刚刚我们为什么不投降杨岌而要跑来和将军会合?难道我们真去投奔突厥?”

“哼!能不能到突厥是一回事,即使投奔了突厥,你觉得我们的命运会比在这里好吗?”

“那怎么办?”王晖雷问,“咱们还是赶快逃跑吧。”

“皇上对我们不错,是我们效忠皇上的时候了!”陶诚说,“知道为什么刚刚出城时不投降杨岌吗?”

王晖雷摇了摇头,他正为此疑惑呢。

“如果那时候投降杨岌,我们只不过是叛军投降,可如果我们拿着李艺的人头去……”

王晖雷的唇角露出了笑容,冲陶诚竖起了大拇指。

“真是好注意!”王晖雷说。

就这样,当天晚上,趁着夜深人静,还在睡梦中的李艺便被他的两名亲信——陶诚、王晖雷杀害了。其余人见李艺已死,有的溜掉,有的则说愿意跟随陶诚和王晖雷一起投唐。

最终,李艺的头颅被陶诚、王晖雷及一些属下当成了领功的资本,带到了长安。由于李艺的“李”姓是唐高祖李渊时期赐的姓,作为叛贼,赐姓也就自动消除,李艺恢复了他的罗姓,变成了罗艺。

罗艺死了,也殃及了他的弟弟,那位在利州做都督做得好好的罗寿(李寿),也被处死,而那教唆他谋反的夫人孟氏以及那位女巫李五戒也一起被斩首。甚至于连罗艺的儿子也未能幸免。

一代枭雄罗艺,就这么灭亡了。

罗艺的一生似乎一直都有些阴差阳错,可谓一步“错”,步步“错”。先是跟错了人,跟随了李建成;最后又担心李世民秋后算账,再听信女巫的信口开河而叛乱,最终落下了个悲惨遭遇!

<meta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0002.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第二十二章 人治

 

唐太宗自发动玄武门政变,通过弑哥杀弟逼父屠侄而获取政权,坐上皇位后,内心始终放不下“逆取”政权带来的恐慌。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用创建“盛世”来证明自己了,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天子,证明他之所以坐上皇位,全是上天的安排。当然,他更要让“清明天子”的形象深入人心,让朝臣百姓忘记那罪恶的“玄武门之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这么说也这么做,他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可要如何调整?走什么样的治国路线呢?朝廷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尚书右仆射封德彝(那时候的唐太宗还没有发现封德彝的两面三刀,更不知道他曾经在背后捅自己的刀子,依然对他委以重任)为代表的,代表着关陇贵族利益的“霸道路线”;另一种则是以尚书右丞魏征为代表的,代表低层民众利益的“王道路线”。

两种路线,大多朝臣都倾向于“霸道路线”,特别是关陇贵族集团。迷信武力的他们认定,人性本恶,大乱之后,只有严刑峻法才能让“刁民”们服从,因而,做就要做像秦始皇那样的,威服天下的天子;而熟读儒家《公羊春秋》的魏征则恰恰相反,他认为,人性本善,大乱后,那些渴望安定的民众最容易满足,也最好治理,因而不需要严刑峻法。何况,什么样的天子就有什么样的百姓,百姓是“刁”还是“顺”,完全取决于天子,因此,天子应该以德化天下,而不是依靠武力。

两方为此争得不可开交。

对于魏征“偃武修文”的提法,朝臣并不认同,但唐太宗心里却是认同的,这契合了他要做“清明天子”的想法。他知道,大多反抗来自于镇压,何况,从“玄武门事变”阴影中还没有走出来的他,并不想给百姓一个“暴君”的形象,这违背了他要做“清明天子”的初衷。

于是,他力排众议,决定实施怀柔政策,以德化人。既然要“以德化人”,要“捕获人心”,那么他就必须做对“人心”有益的事情,要“心存百姓”,要实施改革。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唐太宗对此深有体会。

“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以粮为本”。这个政策出来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又提出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意思是说,不夺农时,农村推行均田制。这么做的目的不言而喻,缓和阶级矛盾。然后用奖励耕种的方式让农民回归故里,从事农耕。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可以使曾因不断战事而荒废的农田得以耕种。除此而外,唐太宗还针对灾民设置了义仓,采用“均田制”和“租庸调法”政策,让百姓不至于无田可种,用“轻徭薄赋”来减轻农民的负担……

有田可种,有粮可收,就能解决农民的温饱了,而解决了农民的温饱也就解决了“官逼民反”的问题,因为从历史经验来看,饥饿最易引发暴乱。

“心存百姓”“安抚民心”只是针对百姓,针对民生的改革。对于针对朝廷,针对朝廷命官的改革,唐太宗则实施了“精减地方机构”,改变“民少吏多”弊端的方针政策。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贞观元年二月,唐太宗下令“并省”,提出地方行政机构只设州、县两级;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同时,他还设立了政事堂,以便合议问政。

“政治之本,唯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唐太宗一向都很重视人才,在还未坐上皇位时,他最擅长的便是“纳才”。 唐太宗是得到过“人才”的好处的。从他能“打败”李建成来看,很大原因就是他的善于纳才。当年,若不是他的身边既拥有了房玄龄、杜如晦等文官,也拥有了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又怎么能夺得了天下?

如今,当上皇帝的他,想要坐稳江山,自然更不能缺少人才。

因而,坐上皇位后,他对人才的渴求也就更强烈了。他淘汰庸官,亲自挑选刺史,对于九品县令的任用则规定由五品以上的京官推荐。一句话,你(五品以上京官)推荐的县令,你必须负责。此政策一出,一时之间,贞观元年初倒有些像当年还是秦王的李世民为秦王府选拔人才了,场面很是热闹。

唐太宗发誓要挑选最优秀的人才,建立最好的君臣关系。于是,他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不问出身……

贞观元年,李唐的“人治时代”开始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2693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