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皇帝全传——惠帝朱允炆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26 23:31:49 0


自太祖朱元璋奠基开国,到思宗朱由检煤山殉国的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有一位在位仅仅四年的悲剧人物,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孙——朱允炆。

皇帝全传——惠帝朱允炆

朱允炆

朱元璋一生迭纳数妃,生有26子。长子朱标在被立为太子25年后突然病死。朱标有子五个,长子英早亡,身为朱标第二子的朱允炆便成了大明王朝第二代皇储的重要人选。

在朱元璋的众多子孙中,堪与朱允炆竞争皇储的唯有朱元璋的第四子、朱允炆的叔叔朱棣。

朱棣沉鸷智勇,屡建战功。朱元璋曾夸赞说,四子棣酷肖自己。因而在皇族中,朱棣特别受到父皇的钟爱。但燕王不是皇后所生,即不是嫡出。按封建社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礼法,朱棣没有被立太子的资格。但朱允炆头颅稍偏,性格又酷似其父亲朱标,优柔寡断。所以朱元璋常常为此担忧,生怕一旦立允炆为皇孙,难成重器,毁了大明江山。

事情拖到了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已到60多岁,不立储已不行了。经过了长时间对朱允炆和朱棣的观察思索后,朱元璋最后还是下决心要立燕王朱棣为太子。这年九月,朱元璋亲自召集群臣会议,商量立储事宜。朱元璋说:“国家不幸,太子竟亡。古称国有长君,方足福民,朕意欲立燕王,卿等以为何如?”

谁知朱元璋话音落地,翰林学士刘三吾即抗奏道:“皇孙年富,且系嫡出,孙承嫡统,是古今的通礼。”其他大臣也纷纷表示,应尊重礼法,父死子继,嫡庶有别。

经过一番争论,朱元璋难以说服众臣,只得屈服于祖制仪礼,含泪收回了爱子朱棣为储的提议,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立储落马,自然愤愤不平。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太祖朱元璋病逝。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登极即大明皇帝位,成为明朝第二代皇帝,是为明惠帝,以第二年为建文元年。但随着朱元璋的去世和朱允炆的嗣位,一场巩固皇权和夺取皇权的斗争就越来越激烈地展开了。

朱元璋临死前曾留有遗诏,令诸王镇守国中,毋须来京。诸王均依照父皇的诏令,遣使吊唁,唯有燕王朱棣不顾父命,星夜南下,当其人马即将到达淮安时,被兵部尚书齐泰侦知,即禀报新帝允炆,遣使出阻,促令他还国燕京。

朱棣对此怀恨在心。其他诸位亲王虽未起行,但也心怀不满。特别是几位年纪较大的塞王,都是久经战阵、屡建功勋的人物,手里又握有重兵,当然不把年轻孱弱、又无治国安邦经验的侄儿放在眼里。这样一来,不敬之语常出王府,违法之事时有发生。而几乎成为太子、深受父皇宠爱的朱棣,对最后都不能望父皇一眼以尽孝心更是恨恨不平。

皇帝全传——惠帝朱允炆

明修西安城楼

年轻的惠帝对诸叔父的势力过大也深感不安,经过一番思考后,他接受了一些亲信大臣的意见,决心削平诸叔父的独立王国,加强中央皇权。这一天,他召来亲信大臣、原来自己的老师黄子澄计议。黄子澄举汉平七国的故例启示允炆,允炆对此欢慰不已。

两人密语不久,惠帝又收到了户部侍郎卓敬的秘密奏书,劝告允炆,“燕王智虑过人,酷类先帝,现在镇抚北平,地势形胜,士马精强,万一有变,不易控制,应徙封南昌为是”。

惠帝阅毕,次日即召卓敬入殿密议。但谁知事机不密,不久新主削藩的流言便很快传遍京师内外。

朱棣闻讯后,那肯束手待毙,一面上书称病,一面在王宫中私制兵器,招兵买马,搜罗异人术士,加快了应付事变、夺取皇权的步伐。

朱棣的不轨行为,被惠帝获悉。针对此种局势,他即刻召齐泰、黄子澄等入殿,再次共商对策。这些大臣一致主张即速削藩,但考虑燕王蓄谋已久,恐仓猝下手又引起大乱,计划先削废周、齐等弱藩,剪除燕王的手足,待时机成熟后再一举废除燕王。

在削除弱藩时,为了防止燕王产生异动,惠帝依照齐泰等的建议,先对燕王做了充分防范。首先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控制行政;再命都指挥谢贵、张信分掌北平都司事宜,掌握军队;命令都督宋忠出屯开平,外称为的是防御外寇;最后调遣都督耿王献练兵山海关,徐凯练兵临清,以行戒备,对北平呈包围之势。

内外布署完毕,惠帝便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八月,密令曹国公李景隆率兵千人,奇袭开封,把分封此地的周王朱皇帝全传——惠帝朱允炆及妃嫔人等,统行拿下,押解至京,废为平民,贬谪云南。后又召皇帝全传——惠帝朱允炆还京,锢禁狱中。

接着惠帝又于建文元年(1399)初,以有人告发岷王梗违法为由,下令将其废为庶人。不久,又有人告发分封在荆州的湘王柏有不法行为,朱柏获悉被告发京师,全家自焚而死。接着齐王朱榑也被削为平民,不久惠帝又下令将代王朱桂囚禁于高墙。

短短数日,五位亲王先后被废黜,暂还苟安的亲王俱为震恐。尤其是燕王朱棣,左顾右盼,愈觉大祸即将临头。

不久,南京连下朝旨,严责朱棣儿子高煦擅杀吏民罪状,并将燕王府官吏于谅、周铎捕戮京师。朱棣见势不妙,为减轻惠帝的戒心,示以他无力争夺皇位,便佯装狂夫,披头散发,语言颠倒,走呼街头。他时而抢食市人酒饭,时而奄卧沟渠,竟日不起。

张昺、谢贵闻听燕王病重,不信,便入邸问候。虽时值盛夏,红日炎炎,而燕王府邸内却设火炉,炉火熊熊。家人虽大汗淋淋,唯独朱棣身披羔裘,兀坐炉旁,还连呼天寒。

张昺、谢贵见此情景,不由不信以为真。但谁知燕王府官吏葛诚说:“燕王诈疾,公等慎勿为欺。”两人闻后,正在犹豫间,惠帝已亲讯逮至京师的燕王百户官邓庸,获悉燕王谋反的确凿证据,因此严令张昺、谢贵和北平都指挥张信一起,内外呼合,逮捕朱棣。张信过去曾被朱棣信用,接到抓捕朱棣旨令后,一时竟不知所措,便把自己的心事偷偷向母亲叙说了。其母闻言大惊,执意劝子抗命不从。张信权衡利害,果遵母命。他换上便服,乘着妇人车,偷偷进入燕王府,将皇帝下旨掩捕的消息,一一密报于燕王朱棣。

朱棣获悉朝旨,跪谢张信救命之恩,且当机立断,先发制人。首先设计谋杀了前来掩扑朱棣的张昺、谢贵等,之后于建文元年(1399)秋七月,毅然起兵抗命造反。

皇帝全传——惠帝朱允炆

明货郎图

为出师有名,争取舆论,朱棣援引父亲朱元璋《祖训》中所训示的,“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理由,直指齐泰、黄子澄为奸逆,须加诛讨。自称举兵为“靖难”。这就是历史上朱家皇室内争夺皇权著名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初,惠帝对频频传来的恶讯并不在意,只是采取了一些常规的防范措施。首先是祭告太庙,削去朱棣属籍,废为庶人,然后是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师讨伐。

耿炳文领命出师,兵众号称30万,实际上只调集13万人马。足智多谋的燕王朱棣,对耿炳文的用兵之术了如指掌。在中秋之夜,他乘南军不备,将南军先锋部队全部歼灭。接着朱棣又在滹沱河的北岸,大败耿炳文的主力部队。

败绩传入京师,惠帝异常的懊恼,便召问齐泰、黄子澄对策。黄子澄回道:“胜败兵家常事,不足深虑。臣以为曹国公李景隆,材堪大用,不如改任他来代替耿炳文。”

惠帝拜李景隆为大将军,并调集诸路50万兵马,进兵河间,以报南军败绩之仇。

朱棣闻听京师易将,竟命李景隆披挂帅印,喜不自禁地说:“从前汉高祖用兵如神,还只能将兵十万。景隆竖子,寡谋而骄,给他五十万众,这正是自取败亡。”

当时,辽东方面的明朝军队受命进攻已被朱棣控制的永平,永平被围,军报告急。朱棣同诸将计议说:“我在这里,李景隆不敢来攻。我若率军去援救永平,他准会乘虚而入来攻打北平。到那时我再回师北平,内外夹击,李景隆就大败无疑了。”但诸将都感到北平守兵太少,不敢冒此危险,怕丢了根本之地。朱棣说:“城中之众,以战则不足,以守则有余。我此去不只为救永平,还要引诱李景隆来就擒,一举而两得。”

九月,朱棣以计率燕军赴援永平。临行时再三告诫留守北平的长子朱高炽说:“李景隆杀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他临走时,又故意撤去了芦沟桥上的守兵,以引诱李景隆深入。李景隆不知是计,听说朱棣已率师援救永平,果然于十月匆匆忙忙驱兵直杀北平而来。大军过芦沟桥时,没见一个兵士守卫,便喜不自胜地说:“不守此桥,我看他是无能为力了。”真以为北平唾手可得,遂命大军直逼北平城下。

朱高炽严遵父命,督师固守,连城中的妇女也被动员出来参战。李景隆所统帅的南军,却号令不严,指挥不当。兵马虽众,但胆小怕死,不敢向前。唯有都督瞿能,勇敢善战,亲自与两个儿子率领千余精骑,直攻张掖门。眼见大功告成,登上城门。但李景隆满怀忌恨,唯恐瞿能父子得了头功,在需要增援时,不仅不发援兵,反而勒令缓攻。燕军借此喘息机会,连夜泼水城墙,天寒地冻,第二天城墙上挂遍冰凌,南军就这样失去了攻城的机会。

朱棣在击败永平的辽东军队,又设计攻破另一重镇大宁,收编了大批军队之后,挥师北平,与坚守在城内的长子高炽里应外合,发起了对南军的全面反击,李景隆哪里抵挡得住燕军潮水般的攻击,由于害怕竟独自连夜逃往德州。南军将士见主帅已逃亡,也无心再战,丢下粮草兵械,纷纷溃降。

李景隆兵败北平的消息传到京师后,被黄子澄暗暗匿住。他怕承担误荐之责,竟向惠帝谎奏,说李景隆北平交战获胜,因天寒难以用兵,暂退德州,待明春再战。

惠帝信以为真,喜不自胜,即封李景隆为太子太师。李景隆因祸得福,转危为安,对黄子澄自然是感激不尽。建文二年(1400)四月,李景隆在建文帝的多次催促下,不得不誓师德州,率兵60万与朱棣于白沟河(今河北省雄县北)展开决战。这场恶战,两军只杀得山摇地动,日暗天昏,结果李景隆又遭惨败。南军被杀死、蹂躏和溺死者达十几万,横尸百里,惨不忍睹。战乱之中,李景隆则又潜逃德州。南军抛弃的器械辎重,好似山积。他连御赐的玺书、斧铖也给丢弃了。

皇帝全传——惠帝朱允炆

明神火飞鸦

朱棣乘胜追击,兵围德州。李景隆又弃德州,逃命于济南。朱棣还是尾追不舍。李景隆只得仓猝迎战。十几万南军布阵未定,就被燕军冲垮。

建文四年(1402)五月,燕兵过关斩将,向南节节推进。在击败扼守淮河南岸的盛庸军队之后,乘胜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江北重地后,屯兵镇江,休养数日,待机进击京城。

惠帝见大势已去,只得派人前去北营前求和,可是这时的朱棣根本不予理睬,挥兵直逼金陵城下。这时朱棣的弟弟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正在京城内率兵把守金川门,他们见朱棣已兵临城下,便开门迎降,燕兵即刻冲入金陵。

燕兵入城,惠帝去向何处?其说有二,各有道理,但又难以定论,遂成为明史一大疑案。

一说,当燕王朱棣“靖难军”打入京师,惠帝闻报,在命人点起大火后,他含泪偕同皇后等,投火自尽。

二说,认为惠帝并没有“阖宫自焚”,而是化装由地道逃出京城,以后隐姓埋名,剃度为僧,在江浙一带上岸之后,浪迹天崖数十年,云游于滇、黔、巴、蜀之间。史载朱棣即位后,自1405年始,派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不只为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还带有寻找惠帝踪迹、以防后患的秘密使命。

另有史载,惠帝在正统朝恢复本来面目,得到明英宗认可,从而入居宫中,寿年而终。死后葬于北京西山。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1420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