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罗马帝国

匈奴为什么分成了南北两部分?最后怎么样了?

历史大观园 罗马帝国 2021-09-29 09:36:47 0 匈奴

我们先离开罗马,回到华夏大陆,去拜访一群我们都很熟悉的猛人,这群人江湖名号叫作匈奴。

匈奴怎么来的?不知道。历史学家也不知道,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好在研究古代历史,咱家有本权威读物,叫作“史记”。如果没什么重大考古发现,我们一般还是当司马迁老爷子说的是事件真相。

根据司马老爷子的记录,匈奴人是夏朝后裔,商灭了夏,有一支夏朝遗民流窜到西北,跟当地一些原本乱窜的游牧部落融合,成了后来的匈奴。

这个说法很多人都不信,因为夏朝的领土,大约是在现在的山东、山西、河北、安徽一带,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向现在的新疆、内蒙古一带流窜,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既然历史学家也说不清楚,我们就不管他们的来历了吧,反正是,我们开始学历史,就知道我国的北方鄂尔多斯草原地区,有一个叫匈奴的少数民族黑社会,经常骚扰咱们大汉先民的安宁。

匈奴挑衅华夏,最早我们知道的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博冷美人褒姒一笑,三次烽火戏诸侯,终于把诸侯们调戏火了,周幽王的岳父伙同犬戎杀进了周王室的领地,此时点烽火也没有傻小子愿意上当了,西周王朝就这样被灭掉了。而杀进镐京的犬戎部落,就是匈奴的一支。西周灭亡,逼平王东迁洛阳,开始了大周王朝越混越惨的东周时代。

从这以后,中国历史舞台就经常看到匈奴人的演出了,有的时候戏份很重,直接影响华夏历史的发展进程。比如进入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武灵王看北方这些游牧部落能征善战的,“来如飞鸟,去如绝弦”,研究后发现是人家的军装比较科学,于是解放思想,大胆革新,给汉人的士兵也穿上了胡人的制服,还学习他们的骑射功夫。最后赵国发展为战国七雄之一。而赵武灵王的这次重大军事改革,就是我们都知道的“胡服骑射”。

面对统一后强大的大秦帝国,匈奴人也没退缩,继续骚扰边疆。要说匈奴人真是一所好学校啊,从秦到汉那几百年的历史,华夏大地猛人辈出,将星闪耀,大部分都是被匈奴人训练出来的。头一个全优毕业生就是秦将蒙恬

话说秦始皇征战六国期间,华夏大地一片混乱,匈奴人趁着没人搭理他们,就自动自觉地故态重萌。他们毫不客气占领了河套以及河套以南的地区,这个区域历史书上称为“河南地”。因为这个地区离秦都咸阳已经很近了,所以双方非常敏感,死不相让。让蒙恬名垂青史的战役,就是公元前215年,蒙恬指挥30万大军将匈奴杀得人仰马翻,溃逃“七百余里”,将河南地收回。随后,蒙恬将战国时期秦国、赵国和燕国建的防御城墙连接起来,一座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巍然而立。要不是有钱有势,谁家能建这么高的围墙看家护院啊,对一个游牧民族来说,这样的防御太隆重了,搞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老实了好多年,相当郁闷。

没法到南方抢劫,没有坏事干了,就开始内省了,很快迎来了一个全盛的时代,匈奴最优秀的领袖冒顿单于杀掉老爸取得了老大的位置。冒顿吃掉了左邻右舍的游牧邻居,自然又垂涎南方那些绿油油的水草了。在冒顿任期内,匈奴拿回了河南地,占领了当年蒙恬当作防卫大本营的陕西榆林地区,更厉害的是,他将匈奴的地盘推进到了现在的陕西、河北北部!

匈奴人这么嚣张,汉人忙啥呢?楚汉战争啊,等刘邦收拾了项羽,逼他演完了“霸王别姬”后发现,匈奴已经蹬鼻子上脸了。当时封在山西的韩王刘信,见匈奴人太凶,加上对刘邦还有点意见,于是投降,加入匈奴一起找事,大军逼近了山西太原。

公元前200年,那是一个冬天,高祖刘邦亲率汉军狙击匈奴军队。高祖刚登上大位,意气风发的,大秦和楚霸王哪个是容易啃的骨头啊,不都被搞定了吗,还会怕几个匈奴小野人?尤其是,汉军和匈奴一照面,匈奴就开始溃逃,这些个匈奴士兵个个老弱病残、歪瓜裂枣。

都知道匈奴军队如狼似虎,老弱病残肯定是诱敌之计啊,不过刘邦不知道,他不信邪,结果就是,在山西大同东面的白登山,刘邦发现自己中了埋伏:在这个滴水成冰、天寒地冻的地方,刘邦大军被围了七天七夜。要不是参谋陈平想出个贿赂单于老婆的主意,大汉的开国之君就不明不白地挂掉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

刘邦是“古惑仔”出身,知道做人最不能吃眼前亏,腿发软逃出性命,想的绝对不是倾全国之力找匈奴报仇,而是如何安抚这帮小野人,千万别再惹毛他们了。

高祖安抚匈奴铁骑的办法就是和亲,从这时开始,大汉宫室的金枝玉叶,走出熏香的绣阁,踏上了冰天雪地的沙砾荒原,用自己娇弱的身体,为大汉的男人们争取和平和安全。中国历史上,这些和番的女子,不管有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姓名,她们的功绩,绝对不亚于那些声名显赫、受万世敬仰的名将!

千娇百媚的汉人女子带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巨额嫁妆,财色兼收的单于日子很滋润。匈奴人眼皮子浅,反正挑衅汉人就为抢劫嘛,既然人家客客气气把财物送上门了,就躲在帐篷里好吃好喝得了,出去干仗也怪辛苦的,于是,大汉和匈奴,就这样大体上平静了很多年。

立国之初的大汉,百废待兴,即使高祖有楚霸王的气魄,咬着牙再战匈奴,结局肯定更惨。而实际上,以匈奴此时的实力,再加几鞭子,匈奴骑兵就直接进了中原,如果操作得当,那些匈奴牧民很快可以学习种水稻了。好在匈奴人没有后来蒙古人那样的雄心壮志,大汉得以生息发展,等到了刘彻亲政的日子。

匈奴人坏就坏在流氓习性,跟大汉结亲后,按礼法辈分,他们就算是大汉的女婿了,还收了老丈人家大笔银子,本应该安分守己。谁知道他们在帐篷里憋久了难受,时常流窜到边境去,收保护费、强抢民女啥的。小流氓平时不看报纸,不注意研究国际形势,他们不知道,新的老丈人脾气不好,人家叫武帝!

那是公元前135年,刘彻终于亲政了。匈奴人照例过来接老婆。刘彻从小到大,听惯了这帮野人在边境欺负汉人的故事,眼下轮到自己面对这一切,当时就让他龙颜大怒了。武帝不是愣头青,纵然一肚子火,他也不会现场发飙。忍了两年,他才谋划大事。这次计划,也就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谋”。

马邑大约是现在的山西朔州这个位置,有个商人聂壹出主意,说,我骗匈奴的单于,帮他杀掉马邑的县长,让他派兵来接收马邑城。匈奴如果上当,发大兵前来,汉军就守在马邑城内以逸待劳张网捕获他们。这个计划前半部运行得非常不错,聂壹将几个死囚的脑袋挂在城门上,让人通知单于,县委班子都死光了,就等单于过来主事了。当时的匈奴单于叫军臣,听到消息,发10万骑兵就往马邑赶,想着这么富裕的一个城池居然唾手可得。

匈奴虽然野性,可脑子不笨,军臣单于在快到马邑时,发现山冈上牛羊遍野,却不见放牧的。匈奴人长期干坏事,对危险天生敏感。单于感觉不对,就打下了附近一个汉军用来观察匈奴动向的瞭望碉堡,抓获了一个下级军官。不用大刑,小军官就招了,单于一听,马邑城里有30万汉军等待自己,当时冷汗把棉袍子都湿透了,赶紧引兵后撤,逃出一场灭顶之灾。

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但是在世界历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因为它正式宣布,大汉不会再向匈奴屈服了,不论未来的战争多么惨烈,汉人会和这些小野人死磕到底!

大汉和匈奴正式翻脸后,汉武帝倾尽国力开始对匈奴一轮接一轮地远征,这一轮集训成绩惊人啊,被匈奴培养出来的明星学员包括卫青霍去病李广等,这样的大战当然少不了外交斡旋,所以除了武将,还涌现了几个闪耀的外交明星,比如张骞,比如苏武

武帝在位对匈奴最致命的一击发生在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各率5万精骑,从东西两面分兵北进,直插大漠腹地,追击匈奴。卫青追了500多公里,到了现在外蒙古高原的杭爱山南,将匈奴囤积粮草的赵信城烧成白地;霍去病更猛,到底是年轻人,顶风冒雪追出去1000多公里,全歼匈奴主力7万余人。在一个叫狼居胥山的地方,霍去病爬上山顶,四顾苍茫,感念自己这一仗打得惊天地泣鬼神,所以就地举行了一个祭天仪式,还立了个石碑,然后凯旋班师。

到底狼居胥山在什么地方已经不可考证了,有人说是现在外蒙古乌兰巴托附近,有人说还是在内蒙古。但是不管在哪里,后来中文就多了一个成语,叫封狼居胥,形容彪炳的战绩和不世的军功。而中国后来的武将,都以封狼居胥作为自己职业生涯最崇高的目标。比如清朝时,左宗棠抬着棺材出战新疆,出发时的豪言壮语就是:“一死何足惧?势必封狼山!”

霍去病封狼居胥造成的局面是“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跟大汉的战斗,15万匈奴人送命,永远失去了水草丰茂、气候温暖的河套地区,流窜到荒凉苦寒的漠北,苦苦挣扎。武帝收复河南地,派几十万兵卒屯田,既防御了西北边境,也促进了那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匈奴被打残废了,可没打死啊,大规模重量级的较量没有了,他们继续维持着小规模挑衅,也不断干扰着中国历史。比如后来武帝派李广利攻打匈奴,兵败而还,他手下有个军官是当年李广的孙子李陵,被包围后投降了匈奴。武帝大怒,开朝会大骂这小子不是东西,计划对他满门抄斩,而当时的太史令居然替李陵辩解,说他投降其实是情有可原,这让武帝怒火中烧,于是这个倒霉的太史令被施了宫刑。这太史令就是司马迁,老伙计遭此横祸,没有光顾着练《葵花宝典》,反而奋发图强,给全人类贡献了一本精彩绝伦的史书。讲的故事,大部分都是抄袭《史记》,所以在这里隆重感谢!

匈奴被挤在漠北依旧野性难驯,日子不好过,人容易焦躁,除了找周围邻居打仗,家里也内讧。公元前57年,小地方一家伙冒出来五个单于,个个说自己是独家正统!其中有一个叫呼韩邪的单于智商最高,眼看着干不过自己的哥哥郅支单于,他决定找大汉帮忙。

呼韩邪是第一个进关朝见汉王的匈奴单于,当时的汉宣帝和后来的汉元帝都对他不错,赞助他扫除异己,独霸漠北王庭,成为一个忠心耿耿的少数民族地方干部。呼韩邪归顺大汉,匈奴人里比较讨厌的就是郅支单于了,这家伙还强悍,横扫西域,给自己打了一片不小的地盘,骄横异常,大汉派使者把他送来的做人质的儿子送回去,他居然把汉使杀掉,扣押使团其他成员。不过这家伙在历史上出名可不是因为他彪悍野蛮啊,他出名是因为成就了另一位大汉名将陈汤

不知道陈汤的同学不丢人,但要是不知道他说的一句名言,就愧为中国人了。陈汤率汉军杀进昆仑山麓的康居城,直接砍掉了郅支单于的脑袋,大胜回朝,给汉元帝上了一道疏奏,名垂千古,振聋发聩,最后一句话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郅支单于死掉了,呼韩邪就成了唯一的单于,感念天恩,希望和亲,结成骨肉。大家都知道,呼韩邪单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匈奴女婿,也是最有艳福的匈奴人。话说高祖刘邦同意跟匈奴结亲的时候啊,本来是答应嫁给单于一个正牌公主,可他和吕后只有一个女儿啊,吕后抵死不干,只好让一个宗室的女儿冒名顶替了。好在匈奴人心态开放,大约也知道凭刘邦和吕雉的模样,生出来美女的概率不高,所以对血统就不太执着了。待到呼韩邪要和亲,大汉更不用费尽心思给他选公主或者皇室了,后宫抓一个给他就行了。就是这随手一抓,呼韩邪就带走了王昭君小姐!

王昭君姑娘抱着琵琶出塞,一路上好多大雁因为她的美貌摔死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落雁是形容昭君的)。吃的苦头不用说了,单是呼韩邪死了还要嫁给他儿子这个风俗,就让这个江南女人感到很受辱。不过,也就是这个大美女的隐忍,让汉匈边境出现了几十年难得的平静和安宁。

时间转到了王莽时代,这个改革家心思灵动,有太多古怪的念头了。他自说自话地给匈奴单于降职,把匈奴又给惹急眼了。随后的绿林赤眉起义,匈奴趁着这大好的机会再次崛起。待到光武帝刘秀登基,不管说多少好话,匈奴都不愿意跟大汉和好了。呼韩邪单于时期建立的君臣翁婿关系固然是不认了,居然还扶持傀儡在西北部分裂大汉,搞小朝廷玩!

东汉伊始跟西汉初年一样,国力羸弱,眼看着匈奴的复兴,一点脾气也没有。好在天佑大汉,匈奴没嘚瑟起来,原因是,又内讧了。有个叫日逐王比的太子,本来是要成为单于的,结果上任单于搞鬼,让自己的儿子成了单于,也就是蒲奴单于。公元46年,匈奴遭遇了百年一遇的蝗灾,草木俱枯,人畜饿死无数,进而瘟疫泛滥,雪上加霜。越是遭灾,越要抢劫,所以更是大举向东汉进攻。

日逐王比无端被剥夺了继承权,肯定是要想办法的。根据匈奴历史的传统,只要一内讧,谁先争取到大汉的支持,谁就最先得利,日逐王比开始与东汉接触,表达了归顺的意思。而因为和平时期大汉和匈奴边境的融合,南部靠近大汉的一些匈奴部落是亲汉的,于是这些亲汉派拥立日逐王比成为单于。为了表达自己的衷心,日逐王比采用了呼韩邪单于的名号,成为小呼韩邪单于,并表示愿意为大汉防御北疆,抵抗北匈奴。就这样,崛起的匈奴又分成了南北两部分。

匈奴南北一分裂,北匈奴的势力也被分解,凶不起来了。不过历史是可以借鉴的,根据上一轮南北匈奴的生存方式,北匈奴决定参照当年郅支单于的办法,向西发展。西边的风水很适合匈奴人,他们又在西域找到了自信。既然南匈奴已经归附,北匈奴就只能敌对了,东汉政府分析了一下,这帮人不管跑到哪里都是不安定因素,决定还是出兵干掉北匈奴,顺带打通西域。

东汉时期被匈奴培养出来的汉家名将有窦固和窦宪,附带的外交明星是班超。决定性的战役发生在公元91年,窦宪带领汉军联合南匈奴追击北匈奴到金微山,也就是现在的阿尔泰山,将北匈奴单于和他的军队团团包围,擒获了单于的老妈,斩杀了5000多名匈奴兵,而单于趁乱逃走,不知所终。汉军出塞2500多公里,是大汉出塞远征,跑得最远的一次,而这一次,大汉总算可以宣布,两汉连新朝经历前后400多年的煎熬和胶着,终于铲除了北方边境这个重大隐患。

南匈奴归顺大汉,以后他们的故事就伴随华夏的脉络起伏,成为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北匈奴,被打散后,跑没影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mdg/3210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