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李广

李广(飞将军)

龙城飞将 家喻户晓

李广简介

李广: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将门世家出身。汉文帝十四年(前165年)从军,死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

生卒年:?~前119年

性格特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身高过人,猿臂善射,爱惜士卒,深得士兵的爱戴。李广为人廉洁,《史记》记载“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李广关外狩猎时射石虎的故事家喻户晓,使得李广成了后世神射手的代名词之一,但李广一生都没有被封过侯。汉文帝曾说李广:“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意思是说他的胆略才能出众,如果是在汉高祖战事频繁的时期,当上万户侯又算什么。

历史功过:一生与匈奴交战四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匈奴人畏其英勇,称之为“飞将军”。

名家评点: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评价很高,曾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两句话来赞美李广。卢纶在《塞下曲》中则描写了一个传奇故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传记

匈奴扰边 作战立功

广出生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184年前后,卒于公元前119年,他是西汉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静宁西南)人。陇西地处边塞,靠近西戎,民风强悍尚武,秦汉时期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说法。陇西出了不少优秀的将领,可以说是名将的故乡。李广的先祖叫李信,是秦始皇手下著名的大将。说起李信,还有一段故事。

李信作战勇敢,有出色的指挥才能,曾率秦军消灭燕国,追获燕太子丹,但是在秦对楚的战争中碰了壁。秦王赢政在进攻楚国之前,问老将王翦需要多少兵将,王翦说要六十万人,再问李信,李信夸口说二十万足够。赢政就派李信带二十万人出征,结果遇上了楚国名将项燕的抵抗,秦军损失惨重。李信害怕赢政追究责任,便偷偷逃跑,躲到齐国。不久,赢政统一 了天下,李信又成了通缉犯,被迫隐姓埋名,惨淡地度过一生。

有了李信这样的先祖,李广家族都有着从军为将的传统,并且拥有家传绝技射箭。李广一生,别无喜好,只好射箭,并且是百发百中,这是他戎马一生的看家本领。青年李广走上军旅生涯,是从抵抗匈奴开始的,从那时起,他一生都在与匈奴作战。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而又悠久的民族,与汉族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据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的祖先与汉人的祖先一样,都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夏 朝的那个氏族一夏 后氏的后代,名字叫淳维。夏朝灭亡后,他们这一支退居到北方的草原,从事狩猎和畜牧业,随水草而迁徙。他们善于骑马射箭,行动异常迅速。从西周时开始,就常常南下进行抢掠。在春秋以前,他们有过鬼方、昆夷、戎、狄等称号,战国以后称为匈奴。

到秦始皇时,曾有方士预言:“亡秦者胡也”,这引起了秦始皇的警惕,他派了大将蒙恬领兵三十万去扫荡匈奴。何奴人敌不过秦国的大军,加上匈奴内部正在为争夺单于的继承权展开一场厮杀,更是无暇抗衡秦朝,只好退到黄河北边的大漠里。蒙恬赶走匈奴后,一方面从内地大量移民到河套地区,开垦荒地,设置边郡,另一方面修筑长城,把旧时燕、赵、秦三国修筑的长城连成一片,东起辽东,西至临洮,以防止匈奴人再度卷土重来。

秦始皇死后,中原陷人战乱。此时匈奴王位已定于冒顿单于,各部落也归于统一,经过休整,重又恢复元气,养得兵精马壮。乘着中原农民起义、楚汉逐鹿,匈奴人卷土重来,一时间,昔日蒙恬所开拓的边疆尽落胡人之手。当时,在长城之外,东边的阴山,西边的祁连山,成了何奴人的生息老巢。单于王廷设在阴山西龍,他的两位辅王中右贤王占祁连山,左贤王占阴山东,由东到西,对汉朝构成威胁。

汉王朝建立之初,事实上的疆域已不是以长城为界同匈奴相分,当时的辽东、燕代(即今之冀晋鲁豫)早已成为匈奴兵马经常出人的地方;在陕北一带,也有匈奴楼烦、白羊部落的游牧,直接威胁关中。唯有汉王朝中心长安的关中之地和江淮一带是汉朝势力。汉高祖虽然在燕。代、韩、赵等地分封诸王,但那些封王大多只求自保,对时常光顾的匈奴兵马不敢抵抗,所以这一带 的状况实际上是汉胡杂处。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天,匈奴冒顿单于指挥骑兵攻人马邑(今山西朔县),并向南越过勾注山(今山西原平北) ,进而围攻晋阳(今太原市)。第二年,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二万大军迎战。匈奴先把精锐骑兵隐蔽起来,然后冒顿单于率兵边战边退,引诱汉军向北进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冒顿单于突然回兵,杀了个回马枪,预先埋伏下的四十万骑兵把汉高祖团团包围。当时汉军大部分是步兵,行动缓慢,一。部分军队还在后面,没有跟上来,汉高祖只得把汉军集合到平城东面的白登山上。汉军被围困了七天七夜,粮尽援绝,形势十分危急,于是一面派使臣向冒顿单于赠送礼品,交涉讲和,用计缓和匈奴兵的攻势;一面挑选精兵,配备着架。上双箭的强弩,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早晨,逃出了重围。当汉高祖从白登山回到平城时,汉朝的后续部队这才陆续赶到,可是何奴骑兵已经迅速撤退了。平城之败成了汉高祖刘邦的一个奇耻大辱。

白登解围后,匈奴还是常常来骚扰,汉朝军事力量还不足以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从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起,只好采取了“和亲政策" ,以忍让来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高祖派大臣刘敬护送一位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同时赠送大量金银、彩绸、米、丝绵、酒食等礼物,与匈奴结为兄弟,以缓和匈奴的侵扰。此后七八十年间,汉对匈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

这以后。匈奴虽暂时退回关外,但左贤王对辽东、上谷、代郡,单于对雁门、云中、上郡,右贤王对北地、陇西等地的边关,还依然不时进行骚扰,掠夺牲畜、人口霸占关市。并且,匈奴趁着汉势低落,又镇服了西域诸国,从西面对汉朝造成威胁。

汉朝自高祖定下和亲政策以后,吕后、文帝和景帝三朝都基本遵守。无奈匈奴毫无诚信经常人关掳掠。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贤王人居河南地,进犯汉朝的上郡(在今陕西北部),杀掠人民。汉文帝不得不令丞相灌婴发兵十一万余人,前往高奴(在今陕西延安东北) ,抵御匈奴。文帝自己也亲临太原。文帝曾派使臣前往匈奴,质问他们为什么不遵守约言,破坏和亲。单于蛮横无理地致信汉朝,威胁说:“啊哈,你们这些住在土屋子里的人,只会种庄稼,打仗却一点办法也没有。请不要再向我喋喋不休地讲什么礼义吧,还是乖乖地把最上等的绸帛、丝绵、米。酒等物品送来,不然的话,秋天一到,我们马上派骑兵把你们的庄稼统统踏得稀烂!"单于的话充分反映了匈奴对汉朝军事力量极端的蔑视,也说明了汉朝如果在军事上无力抗御匈奴,仅仅是屈辱地赠送财物,解决不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文帝和众臣看过单于的信后反复商议,觉得不战虽委屈,可战又未必能胜;胜固然好,不胜则怕从此汉朝永无宁日。更何况,汉朝内部的藩王矛盾也很激烈,一旦与匈奴开战,就怕藩王乘机作乱,危及统治。所以,文帝想来想去,别无良策,只好同匈奴重约和亲。不久,冒顿病死,他儿子老上单于继位。文帝便把一。个宗室的女儿嫁给他,以巩固和约。谁知,护送公主远嫁的一一个宦官,名叫中行说,他对文帝派他远行怀恨在心,一到匈奴,便将汉朝内部的种种情况告诉单于,并劝单于不要满足于汉朝的“岁币”。单于听信了中行说的劝诱,对汉边进行了更加频繁的骚扰。

公元前166年冬,何奴骑兵十四万人从朝那(现甘肃平原市西北)、萧关(现甘肃环县西北)一带侵人,杀人放火,掠去大批的人口和牲畜,北地那(现甘肃庆阳西北)的军事长官也被匈奴杀死。匈奴的军队很快打到了彭阳(现甘肃镇原东),派兵烧毁了汉朝皇帝的行宫,前锋一直挺进到了雍(现陕西凤翔)和甘泉(现陕西淳化)。长安的汉朝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急忙调兵遣将,派出战车千辆,骑兵十万,保卫长安;并下令征集兵士,抵御匈奴。

强敌压境,国难当头,正是壮士报国的好时机。按照汉朝的制度,当兵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充军的囚犯。这种人当时叫做“谪戍" ,当兵是一种处罚的性质;另一种便是“良家子”。“良家子”就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他们可以当兵,也可以做皇帝的卫士。李广就以良家子的身份,踊跃应征,从军入伍。在这次抗击匈奴的战斗中,李广冲锋陷阵,表现英勇,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战斗结束后,汉文帝论功行赏,委任李广做中郎(皇宫中的卫士),不久又提升为武骑常侍(皇帝的侍从官)。

作为皇帝的侍从官,李广得以常常伴随文帝外出射猎,由于他精于骑射,身手敏捷,深得文帝的赏识。文帝曾叹息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打天下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

孤胆退敌 美名远扬

文帝死后,景帝即位。李广任陇西都尉,不久又改任骑郎将。

西汉初年,刘邦在消灭异姓王国的同时,又分封了一些同姓王国。随着他们势力的壮大,这些王国同汉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汉朝建国五十年以后,各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一天比一天严重,景帝便采用大臣晁错的建议,削减封国的土地。这样一来,中央与封国的矛盾就更加尖锐,终于发展到武力冲突的地步。

吴王刘濞是汉景帝的叔叔,他在各封王中辈分最高,力量也最强。见削减封国的措施加到自己的头上,就下定决心以武力来对抗。公元前154年(景帝三年),刘濞联合楚、赵等七个王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反抗中央,史称“七国之乱”。刘濞一方面把吴国十四岁以上、六十二岁以下的男子二十多万人编成军队,亲自率领向京城长安进发;另一方面,又命令赵王联合匈奴,从北方边境进攻,企图互相呼应,对汉朝形成夹击之势。

景帝命大将周亚夫率兵平叛,李广以骁骑都尉身份随从周亚夫出征。在昌邑战中,李广勇猛善战,一马当先,在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从此名声大噪。一举成名本是好事,可是一“不留神卷人了政治漩涡。景帝的弟弟梁王为了拉拢李广,私自把将军印授给李广。景帝和梁王是同胞兄弟,关系非常微妙。梁王桀骜不驯,景帝对他一直很警惕,但碍于母亲窦太后对梁王的宠爱,所以对这位弟弟一一时也无可奈何。梁王把将军授予李广,对朝廷来说是很犯忌的。战争结束后,李广回朝果然遭到冷遇,朝廷封赏了很多有功之人,却唯独没有赏他。

七国之乱平息后,李广调任上谷太守。上谷郡与匈奴交界,匈奴骑兵经常前来挑衅,这对喜好战事的李广来说,真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他经常率兵与匈奴作战,在战争中找到了无比的乐趣。他的好战脾性令一。些人非常担忧。典属国公孙昆邪跑到景帝面前哭着说:“李广的本事,天下无双,但他太逞能,太爱表现自己,像他这样总是和敌人作战,恐怕要坏大事。”景帝也怕李广找麻烦,于是把他调到上郡任太守。以后李广转任边境各郡,曾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太守,每到一地,仍旧不改本性,整天骑射作战,名气很快传遍边境各郡。

在上郡任太守时,李广曾凭着胆量和智慧,成功地阻止了匈奴的一次大举来犯。

当时李广军中有一名皇上派来的宦官,随军学习军事。一天,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忽然遇到三个匈奴人,随即开始了一。场战斗。不想那三个匈奴人虽然人少,但沉着镇定,骁勇善战, 一通放箭,不但射伤了宦官,而且几乎杀光了他的骑兵。宦官见势不好,急忙飞马逃回,向李广求援。李广一听,立刻判断说“你们遇到的一定是匈奴射雕高手。”他迅速带上一百多名骑兵,急驰前去追赶,很快追上了三个匈奴人。原来那三个人没有骑马,而是徒步前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挽弓搭箭,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一问,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

李广命部下将俘虏捆绑上马,准备撤兵。就在这时,忽然远方隐隐出现了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仔细一看,竟然是几千名匈奴骑兵!一看这突如其来的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大为惊恐,有的赶紧就想回马逃跑。

李广却十分镇定,他告诚部下说:“我们离开大本营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只要一跑,匈奴就必然追击射杀,那样的话我们会立刻被杀光。如果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一股诱敌部队,不远处埋伏着大军,疑感之中他们必定不敢攻击我们。”

果然不出李广之所料。匈奴大军看到眼前这股只有百十号人的汉军,也猛地吃了一惊:莫非进攻计划被汉军识破?莫非这一百多的骑兵是敌人的诱兵?疑惑之中,匈奴大军停止了前进,远远地摆出了阵势。

千钧一发之时,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百名骑兵依令齐刷刷地向前进发,到了距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李广又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

手下有人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

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看到汉军大摇大摆地在眼皮下行动,匈奴大军真的被弄迷糊了,终于不敢发动攻击。这时,李广看到匈奴军阵中出现一名骑白 马的将领,正在指挥部队。李广飞身上马,疾驰出阵,一箭射出,那位匈奴白马将领应声倒下。射罢,李广策马从容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并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

夜色逐渐降临,匈奴大军越来越觉得奇怪,越来越认为汉朝大军埋伏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匈奴军终于顶不住了,在对峙中松懈下来,趁着夜色悄然撤兵。

天亮后,李广率队安然回到军营。

从此,李广的大名伴随着一种传奇, 传遍边塞。匈奴人对他十分敬畏,每次犯边,都尽量避开李广。

李广治军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他对士兵宽厚和蔼,治军用兵不拘小节。部队行军驻扎并无定规,遇到水草丰美之地便就近安营扎寨。夜间宿营,也不设置岗哨,不命人击刁斗,只让士兵人人自卫。至于幕府文书,更是能省就省。这种治军方法看上去似乎显得随意,但是外松内紧,敌人就是钻不了空子。当时和李广齐名的还有一位将领叫程不识,他的带兵之道与李广正好形成对照。程不识为人谨慎治军用兵崇尚严格,有规有矩,无论走到哪里,必是三令五申,严明纪律,安营扎寨从来都是岗哨周密,不敢有半点疏忽,幕府文书也是条理清楚。敌人见程不识治军严整持重,也不敢轻易冒犯。相比之下,士兵们更喜欢李广,愿意跟他打仗。一米是李广神勇无敌,跟着他有安全感,二来是李广带兵宽和简易,跟着他不累,所以大家都乐意追随李广,而不愿跟随程不识。程不识的部下有时不免对自己的主将发发牢骚,程不识不得不对大家解释说:“李将军带兵太宽松了,跟着他是轻松,可是假如敌人突然来犯,只怕仓猝之际难以应战。咱们宁可严点儿,虽说麻烦点儿,累点儿,但敌人不敢轻易来犯,可保大家不会出事。”李广和程不识,两人各有千秋,都是享誉一时的名将。

兵败被擒 虎口脱身

文景时期,虽然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但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也做了一些防备工作。文帝曾采纳晁错的建议,改革了边防军轮换的制度,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移民实边,增强了边防力量。汉高祖当年在白登山被围七天七夜,很重要一个教训就是汉军步兵多、骑兵少,军马的战斗力不如匈奴。文帝时期,便大力提倡养马,在西北及北部边境设立三十个牧马所,用官府的奴婢三万人从事牧养。景帝时仍然执行这一政策 ,并且在上林苑大量养马,扩大骑兵。

汉武帝即位后,形势与西汉初年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诸侯势力被打垮,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已无内顾之忧;多年的发展已使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反击匈奴的客观条件已经完全成熟了。

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雁门马邑县有一个叫聂壹的人,上书向武帝建议:趁着匈奴正与汉朝和亲,对我不加防备,可设计以利诱之,埋伏重兵对其一举歼灭。武帝就聂壹的上书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从前高祖被围于平城七天七夜,以高祖手下战将的英勇善战,当时尚且不能对付匈奴,现在如果轻举冒进,无异于向虎口投食。不如仍然奉行和亲政策,维持现状。大行(负责内附民族事务的外交官)王恢不赞成韩安国的意见。他认为,战国初期,代国虽小,匈奴还不敢轻易侵犯它;现在全国统一 了,反而边境不稳,军民死伤,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王恢不但赞同对匈奴反击,而且提出了诱敌深人进行伏击的具体作战方案。

汉武帝经过考虑,决定采纳王恢的建议。

这一年的六月,汉政府先派聂壹去引诱军臣单于。聂壹向匈奴单于说,他愿意出其不意斩杀马邑令丞,将整个城池以及马邑的财物全部献给匈奴。军臣单于听了十分高兴,决定按照与聂壹的约定行事。紧接着,汉武帝调集了战车骑兵和材官(步兵)三十余万,由护国将军韩安国为总指挥,分两路设伏:以李广、 公孙贺率领的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的山谷中,准备等匈奴兵进人埋伏圈后予以歼灭;以王恢、李息率领的三万人马出代郡,插入匈奴后方,袭击匈奴辎重,断其退路。军臣单于率精兵十万如期进入武州塞(今山西左云县),行至距马邑百余里处,见到原野上到处是成群的牛羊,却无人管理,于是产生了怀疑。接着,匈奴兵又捉到了一个汉朝巡边的尉史(汉朝在边塞设置的下级武官),这个尉史泄漏了汉军诱击匈奴的军事秘密,军臣单于大惊,慌忙掉头退去。汉军兴师动众,却无功而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邑之谋”。这次伏击虽因被匈奴单于发觉而流产,但从此揭开了汉朝向匈奴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序幕。

马邑伏击中,李广参加了行动,但当时是受护军将军韩安国的节制,四年以后,广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汉武帝派四路人马攻击匈奴,李广被任命为骁骑将军作为四路大军中的一路,率军出雁门。匈奴的军臣单于探明了汉兵的情况,知道四路汉军中最难对付的是李广,就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雁门,沿路布置好埋伏。开战前,单于放下话来,命令部下务必活捉李广。双方一接战,李广便纵骑赴敌。轻兵直进,匈奴人先是佯装败退,引诱李广部队进人设伏之地,然后突然四面杀出,将汉军困住。李广虽然神勇善战,手下将士同仇敌气,奋勇杀敌,可终究寡不敌众,万骑汉军挡不住十余万匈奴大军的轮番冲击,终于被匈奴军冲散,李广势穷力竭,竟被匈奴兵生擒。

看到曾经威名远扬、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李广竟然兵败被擒,匈奴人欢喜若狂,三军欢呼,以示庆贺。因为单于早有严令,捉得李广之后,一定要完好无损地送到单于帐下,所以匈奴士兵生怕碰坏李广一丝毫毛,看到李广受了重伤,于是连捆都没敢捆,而是找来一张网,用两匹好马拉开,再把李广^放在网上,就这样向单于大营进发。

为了麻痹匈奴人,李广索性闭上眼睛装死,一路上不停地思量脱身之计。押送李广的匈奴兵开始还保持着警惕,不敢疏忽大意。后见李广双目紧闭,半晌都没动过,估计李广晕死过去,短时间内醒不过来,也就松懈下来。不知不觉走了十多里,李广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 他知道机会有了,蓦然间,李广从网子上腾身而起,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急驰而去。这一切都发生在顷刻之间,匈奴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待李广跑出好远,他们才回过神来,放马去追。李广边骑边取下刚刚夺下的弓箭,回身射杀。每箭射去,追在最前面的人立刻人仰马翻,引得后面的人一阵混乱。匈奴人素畏李广神箭,不敢全力向前。追出几十里,匈奴人便不敢再追,只得收兵回去。李广单骑南逃,渐渐遇到溃散的汉军,沿途收集,清点人数,一万大军已是所剩无儿。只好回去请罪。

回到京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武帝觉得杀之可惜,特准李广可以出钱赎罪,免于一死。

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重被起用 弯弓射石

李广赋闲在家,过了一段逍遥的日子。他与前颍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一道隐居蓝田,终日饮酒骑射,很是快活。一次,李广带一名从骑入山巡游,遇到一处山户人家,山民淳朴好客,邀李广到家里饮酒,李广感其盛情,欣然前往。在山民家喝得高兴,不知不觉夜色已深。回归的路上,经过霸陵亭,正碰上霸陵亭尉也喝醉了酒。

亭尉仗着酒兴,大声呵斥李广,教他站住。跟随李广的从骑连忙上前对亭尉说:“这是过去的骁骑将军,不得无礼!”亭尉一听,更火了:“什么过去的将军!就是现任将军也不得夜行。都给我扣下!”硬把李广扣了一夜。这件事对李广刺激很大,想不到曾经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将军,一旦失去了兵权,竟然要被一个亭尉来欺负不久,边疆战事吃紧,皇上又想起了李广。

李广赋闲在家期间,匈奴大举进犯渔阳,武帝以卫尉韩安国为材官将军,屯成渔阳。韩安国率大军抵达之后,捕得匈奴俘虏,说匈奴人已经远去,韩安国便上书武帝,说匈奴既已远去,现在正值农忙时节,没必要屯留这么多人马,请裁撤大部士卒,以免误了农时。武帝依准。哪知韩安国裁撤大部汉军才一个月,匈奴人便卷土重来,进犯上谷、渔阳。此时,韩安国营寨之中只有七百余名汉兵,见匈奴来犯,只有勉力整队出战。七百余人哪里是匈奴大军的对手,连韩安国本人也身负重伤,只得收拾残兵,退保营寨。匈奴人围住韩安国营寨,然后纵兵四处掳掠,抢走两千余名百姓及牲畜财物无数。汉军还探悉,匈奴人将大举进犯东方。武帝闻报,下诏谴责韩安国前番撤军之议,并调韩安国前往更东边的右北平镇守,意在让他戴罪立功。韩安国本是武帝即位之初格外倚重的大臣,为人通达,老成谋国,历任御史大夫、护军将军、行丞相事。此番失误,他深感惭愧,心中抑郁,排遣不开,竟然吐血而死。边塞有警,朝廷又痛失重臣贤将,武帝伤悼之余,想起了免职在家的李广。

武帝立即启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让他去镇守东方。李广此时正在家为受霸陵亭尉的气而愤恨不已,不想时来运转,他又可以带兵打仗了。李广受命之后,马上提出一个要求,请皇上批准让霸陵亭尉随他从军。霸陵亭尉刚一到军中报到,李广即令军吏将他绑出杀了,以雪当日亭下之辱,然后上书自陈谢罪。武帝此时一心只想着让李广率兵靖边,哪里还顾得上一个小小的亭尉。所以不但没治李广的罪,反而赐书慰勉说:所谓将军者,那是国家的爪牙。将军就是要统率三军之心,协同战士之力,一怒则千里惊惧,威震则万物归顺,就是要有威风,让敌人害怕。报仇除害正是我期望于将军的,您若叩头请罪,这岂是我所指望的!武帝这样一说,不但不是责备,倒分明是欣赏李广的做法。李广不但出了气,还得到了皇帝的鼓励,高兴异常,痛快率兵奔赴边疆。不过这件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李广的心胸狭窄。

李广的大名早已为匈奴人熟悉,特别是他飞马逃脱,箭法神奇,给匈奴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送李广一个美称一“ 汉之飞将军”。本来匈奴人听说李广被撤职,所以放心地来侵扰掳掠,这回却听说李广出任右北平太守,顿时一片惊慌,知道李广不好惹,纷纷避开右北平,好几年不敢来侵扰。所以李广在右北平任职期间,当地狼烟不起,风尘无警。

无仗可打,李广也不愿待在屋里。闲来无事,他常常到野外打猎。李广镇守右北平期间,不但匈奴不敢来犯,而且老虎也吓得无影无踪。原来,李广曾历任沿边诸郡太守,所到之处,只要听说有虎伤人,便亲自去捕杀。右北平地近东北,常有虎出没,伤害人畜。既然无仗可打,那就打老虎。李广成日拎着一张弓,遍射境内之虎,彻底为老百姓解除了虎患。有一次,李广外出打猎回来得很晚,带着几个随从乘着月色往回赶,忽然发现前方草丛中有一庞然大物,半蹲半卧着拦住了道路。李广透过夜色一瞧,只见风吹草动,影影绰绰,分明是一 只猛虎!李广心中暗惊,他赶忙拉开弓箭,运足平生力气,照着老虎就是一箭。射完后,并无动静,再找老虎已是无影无踪。广觉着蹊跷,第二天天亮之后,又来到原地,仔细寻找,发现草丛中有一块巨石,酷似卧虎,巨石的身上,插着的正是李广昨晚射出的那支箭。李广上前去拔那支箭,但箭已深深地陷入巨石,怎么也拔不出来。李广后退几步,照着巨石继续射了几箭,结果却是再也射不进去了。这段李广射石的故事,流传千古,为后人津津乐道,人们把李广射箭人石这件事,说成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唐代诗人卢纶为此专门写了一首五言绝句《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英雄难封 冤屈自刎

李广戎马一生,一辈子在军营度过。他为人慷慨豪爽,平日同部下同吃同喝,打成一片,非常融洽。每当遇有朝廷的赏赐,他都毫不吝啬,统统分给部下。由于花钱大手大脚,不加节制,所以当了四十多年的将军,平均俸禄每年有两千石,但是最后还是身无余财。他带兵没有太多的繁琐方法,突出特点是关爱部下,每到一处宿营,部下没有水喝,他自己就不会先喝,部下没有东西吃,他自己就不会先吃。所以李广深得手下将士爱戴,大家都愿意为他赴汤蹈火。李广不爱说话,有时很长时间听不到他说上。一句话,平时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和部下比赛射箭,输了就罚酒。他生得长身猿臂,生来就是射箭的好材料,别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在李广的训练下,他的部下全都成了射箭高手。在与匈奴的作战中,李广和将士们往往是持弓而待,等到匈奴骑兵冲到眼前几十步,然后才松手放箭,敌人应弦而倒。靠着这样过硬的军事本领和心理素质,李广的部队常常以少胜多。

但是命运之神似乎并不垂青李广。虽然他带兵和匈奴打了一辈子仗,令匈奴人闻风丧胆,但总是没有机会打大仗、立大功。公元前123年,李广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这本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是不知怎么了,许多将领因斩杀敌人首级数符合规定数额,以战功被封侯,而李广部队却无功而返。又过了两年,李广以郎中令的职位率领四千骑兵出右北平作战,曾经出使西域。当时已是博望侯的张骞,率一万多骑兵协同配合。结果张骞部队走错了道,使李广部队孤军深人。匈奴左贤王见到李广”军深人自己腹地已经数百里,又没有其他部队协同,就亲自率领四万多匈奴骑兵围歼李广。李广部队陷入一场恶战。

士兵们一看匈奴人多势众,不免军心恐慌。匈奴军箭如雨下,李广部队顿时损失过半。关键时刻,李广派自己的儿子李敢率领数十人向匈奴军拼死攻击。李敢率几十名骑兵,飞奔直穿匈奴骑兵阵,又从其左右两翼突出,回来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没什么可怕的!”士兵们这才安心。随着两军相持,李广部队的箭矢很快就要用光了,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下令所有人都拉弓搭箭,但是不准射击。李广亲自出手,操起大黄弩,百发百中,连杀几名匈奴副将,匈奴兵吓得不敢上前。坚持到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在劫难逃,但是李广依旧精神抖擞,不停地鼓励部队。

坚持到第二天,张骞的一万军队终于赶来,匈奴见占不到便宜,只好悻悻撤兵。此战汉军虽然没有全军覆没,但是损失惨重。班师之后,张骞因贻误军机被判死罪他出钱赎买免死,被废为庶人。皇帝念及李广父子拼死力战,来了个功过相抵,既不罚也没有赏,李广又错过一次立功的机会。

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同时从军,资历相当。到景帝时,李蔡因功做到了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武帝时,做到代国的国相。后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有功,被封为乐安侯。李蔡的才干、声名,比李广差得很远,然而李广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没超过九卿,李蔡却被封为列侯,官位达到三公。看到和自己同辈的,比自己年青的,包括许多曾经是自己部下的人都封了侯,李广心中颇为伤感。有一次,他找到一位懂得星象的叫王朔的人,说:“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我没有一次不参加。可是许多才能一 般的人,都因为军功而被封候。我李广不比别人差,却总是不能立功受封,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命不好,天生就不该封侯吗?”王朔提醒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是不是做过什么值得悔恨的事?”李广想了想说:“我在当陇西太守期间,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这件事直到今天想来都悔恨。”王朔说:““这就是了。还有什么能比杀降的错更大!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所在。

李广的年纪慢慢大了,后起之秀卫青和霍去病声名日渐辉煌,汉武帝刘彻逐渐对他失去了兴趣,很少派李广领兵出战。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两人与李广相比,资历上固然相差很远,但在因功封侯这一一点上,李广却是望尘莫及。

由于卫、霍两将与武帝有着特殊的情分上的关系,都是一战建功,立即封侯,加之以后的数度出征,武帝都把李广置于卫青的属下,对此,李广心怀不平,但也是敢怒而不敢言,军令如此,只得执行。卫青对此心里当然明白,但对李广也无可奈何,只是在安排任务时,给李广制造些障碍。要么让李广作后军,替大军接受战俘或护运辎重;要么让李广去打牵制,掩护别人立功。为此,老将李广和这位权贵将军的关系日益恶化,两家家人也相互敌视。卫青曾经兵出朔方,一举击溃右贤王,收复河南之地。返朝后受武帝加封,并连同卫青三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也一起封侯。为此,群臣踏破卫府的门槛而争相祝贺。唯独李广对之嗤之以鼻,并嘱咐家人过卫府也不许进去祝贺。后来此话传到卫青耳里,自然又加深了一层敌视。

在卫青、霍去病的连续打击下,匈奴元气大伤,汉朝得以收复河南。河西之地武帝十分兴奋,决心痛快彻底地荡涤匈奴势力。公元前119年,西汉朝廷制订计划,把进攻目标直接对准匈奴单于的王廷,发动漠北战役。

匈奴因其右贤王连遭汉军打击,损失殆尽,所以,一面加紧对汉朝北平、定襄一带的袭击,一面听从汉朝降将赵信的劝告,将王廷迁到漠北。漠南只剩左贤王的人马驻扎在龙城。

汉武帝的漠北战役,计划兵出两路:由冠军侯霍去病率精锐汉骑五万出代郡进攻左贤王,由大将军卫青率精骑五万出定襄击单于本部。

但是此次出征名单上没有李广。战场和军队是李广的生命,李广不甘心就此退出沙场。他几次向皇上请求随行。武帝嫌弃他已年老,不愿答应,后来经不住李广的反复请求,终于准许他前去,让他任前将军。但是,汉武帝私下授意卫青:李广运气不好,不能让他担纲打主力。

李广很珍视来之不易的机会,高兴地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军出边塞以后,捕到了匈奴军的士兵,经过审讯得知匈奴单于所在的位置,卫青遂决定亲率精兵直捣单于老巢,并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迁回绕远,而且水草稀少,不利两路大军行进。加上李广已意识到,此次作战可能是自己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次机会了,所以他向卫青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终于得到一次 与单于对阵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由于出征前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知道皇上嫌弃李广运气不好,担心一旦让他当主力打头阵,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加之,当时军中有个叫公孙敖的中将军,是卫青的朋友,刚刚丢掉了侯爵,卫青想给他创造机会立功,以恢复爵位,所以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正面与单于对敌。李广也知道这其中的隐情,但他实在不甘心让出这最后的机会,所以再三要求卫青收回命令。卫青拒绝了李广的请求,他命人拟好文书,以命令的口吻对李广说:“赶快到右将军部队中去,照文书上写的办!”看到卫青盛气凌人的样子,李广气得一转身拂袖而去。但是军令如山,他不能不服从卫青的调遣,只好率领本部兵马,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从东路出发。东路果然难走,由于没有向导,部队经常迷路,结果落在前锋部队之后。卫青率前锋部队与匈奴单于交上火,展开了一场空前大战,单于战败而逃。卫青在凯旋回兵途中,才遇到了姗姗来迟的李广和赵食其的部队。李广也觉得十分尴尬,他前往大将军幕中拜谒之后,闷闷不乐地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卫青要向皇上报告详细的军情,便派长史来到李广军中,询问部队迷路的情况。为了缓和气氛,卫青特意让长史带了些干粮和酒送给李广。李广本来不爱说话,加上心中有气,长史再怎么问他,就是一言不发。长史回来向卫青禀报,卫青命长史责成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

李广终于说话了:“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我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此时李广已是万念俱灰,想到自己一生所受的不公,他决心以死抗争。李广对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与匈奴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又迷失方向,这切莫非都是天意!我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不能再去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说罢,转身回帐,拔刀自刎,代名将没有战死沙场,竟这样死于命运的不公,消息传开,军中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老少,不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也纷纷为李广落泪。

李广 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当户、李椒和李敢,都曾做过朝廷的郎官。长子李当户和李椒都早死于李广。小儿子李敢作战很勇敢,与匈奴作战中曾勇夺匈奴左贤王的旗鼓,斩首众多,被封为关内侯,接替父亲为郎中令。李敢认为父亲的死是卫青造成的,对卫青心怀怨恨,后来两人相遇,李敢将卫青痛打了一顿。卫青本人也觉得李广死得冤屈,所以对被打一事也没有声张,但外甥缥骑将军霍去病得知此事后不肯善罢甘休。在一次随武帝到甘泉宫进行射猎的活动中,霍去病背后放箭射死了李敢。当时霍去病正受汉武帝宠幸,汉武帝为了袒护霍去病,就谎称李敢是被野鹿顶死的,不予追究,只是厚葬了李敢,把此事掩盖过去。

在李广的孙子辈中,李陵是一个在历史上大有争议的名人。李陵颇有乃祖遗风,个子高大,仪表堂堂,有文才,能作诗,更善于骑射,带兵打仗时也很爱护士卒。

汉武帝认为李氏世代为将,就封他为骑都尉,让他带领五千精锐之士,在酒泉、张掖带练习骑射,同时防备匈奴。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奉命率三万骑兵出酒泉(今甘肃酒泉市)攻击匈奴右贤王,汉武帝本想让李陵给李广利押运辎重,可李陵不干,他要求以自己的五千步兵独当一面。汉武帝认为李陵勇气可嘉,便同意了他的请求。李陵率兵深人匈奴大本营,与匈奴十余万大军大战十多天,重创敌军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李陵力战至最后,被迫向匈奴投降。一开始,李陵并不真心投降,而是想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岂料汉武帝得知李陵投降匈奴后,一怒之下将李陵的母亲和妻子儿女满i ]抄斩。汉朝满朝文武大臣中,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惹恼了汉武帝,司马迁因此受到宫刑。武帝的残酷无情彻底堵住了李陵的后路,他走投无路,只得死心塌地留在匈奴。匈奴右贤王早就听说过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后人,又见李陵一表人才 ,武艺过人,为了笼络李陵,便把公主嫁给了他,封他为右校王,并且赐姓拓跋氏。于是李陵生活在匈奴人中的后人,以后都不再用汉姓李氏,改用拓跋氏,而且一直与匈奴等少数民族通婚。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广一生都在为国戍边。奋战疆场。

他历经西汉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骁勇善射,令敌胆寒。他治军宽缓不苛,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爱戴。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备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尝尽命运的不公。“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唐朝著名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这句话,道出了后人对这位名将的深深同情。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李广时用了八个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广虽然在他那个时代遭到了统治者的排挤和命运的不公正对待,但是千百年来。作为一代名将,李广走进了历史,永久地活在后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