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俄罗斯史

俄国苏维埃取得政权之后,如何解决国内经济问题?

历史大观园 俄罗斯史 2021-08-31 14:47:52 0 列宁

布尔什维克领导苏维埃取得政权,虽然炮声连天,看着挺热闹的,但依然可以称为“不流血的革命”,彼得格勒临时政府防不胜防,几乎没有有效抵抗。在莫斯科,他们反应过来了,苏维埃进行了一个星期的战斗,才最终取得了莫斯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都被苏维埃掌握,对他们站稳脚跟是非常有利的。

俄国苏维埃取得政权之后,如何解决国内经济问题?

列宁同志是暴力革命的倡导者,成为苏俄最高领导人后,他要求将暴力进行到底,他说的暴力,也就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了配合暴力,当然要先成立特别法庭,“全俄镇压反革命和罢工特别委员会”诞生了,这个组织另一个名字比较威风,叫“契卡”,经过几十年的进化修炼,它后来的名字叫“克格勃”。

契卡从诞生起,办事就特立独行,绕过法庭,私刑处理嫌犯,司法效率极高。此时的苏维埃是个刚出生的婴儿,不管用什么手段都要保证他的存活和成长。

新政府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分地,取消等级,没收东正教会的财产。贵族和地主们被要求做各种苦力,这个画面对咱们不陌生。当时的俄国,谁穷谁革命,谁富谁反动,上街不要穿得太干净,也不要修剪指甲,否则会被人当作贵族地主资本家,稀里糊涂就丢了性命。

此时共产党(1918年布尔什维克改名为共产党)指挥的全俄工人赤卫队超过20万人,还有大量的革命士兵和海军,这支军队虽然人不少,可毫无建制,很不正规。列宁知道即将面对什么,于是在1918年1月下令组建苏维埃政府正式的红军,包括陆军和海军,以原来的赤卫队为骨干,劳动者中有觉悟有进步要求的,都可以加入红军队伍。

红军要打谁呢?敌人太多了,不过眼前不得不首先解决的是德国人,因为“一战”还没结束呢。苏维埃政权踉踉跄跄,列宁坚持,不论如何,先停止被德国、奥地利等围殴的局面,以便空出手来解决国内的麻烦。

知道俄国人想停战,德国人立时漫天要价,要求割地和赔款。如果签了德国人的合同,苏俄将至少失去包括26%的人口,27%的耕地,75%的煤炭在内的大笔资源,另外还有巨额的战争赔款。托洛茨基作为苏俄的谈判代表,坚拒了这个条约,而当时的制宪会议也很硬朗地认为,头可断血可流,屈辱条约不能签。德国人成全了俄国人的英雄气概,向苏俄发动大举进攻。

托洛茨基这个同志比较灵活,看着德国人来势汹汹,他又觉得不妥协不行,赶紧签字得了。这次德军差点攻陷彼得格勒,苏维埃政府认为这地方做首都太不安全了,于是,重新将首都定在莫斯科。有两个首都的国家真方便。

对德国条约的签字,为政权赢得宝贵的休养时间。好在上帝垂怜,德国战败,那些条约都不用兑现,时间换空间,让苏俄伤痕累累的身体终于缓了一口气。

俄国苏维埃取得政权之后,如何解决国内经济问题?

红白交织的世界

根据1918年的《苏俄宪法》,1922年正式将国家的名字定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之初是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四个部分构成的联盟,到20年代晚期,又有中亚三个国家成为加盟共和国。

苏维埃政权最大的支持者是工人,还有底层士兵。但是,旧俄国的剩余势力中,除了贵族地主之外,俄军的军官、哥萨克、知识分子,他们对苏维埃的政权也不认同。列宁解散制宪会议后,其他的党派比如社会革命党也成为反对派。所有反对布尔什维克的人,早先都是旧俄国的社会中坚,手里有大量的资源,相比于红军,他们有装备精良的正规部队。共产党组建了红军,这些反对派武装就只能叫白军了,红白对决,苏俄进入了内战。

内战也不单纯,苏维埃一跟德国“媾和”,协约国集团就抓狂了。东线消失了,德国人自在了,最麻烦的是,当初为了支持俄国抵抗德军,协约国还冲破重重险阻,给发来不少战备物资呢。

抛开战争不说,欧洲大陆突然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真挺吓人,这就是那个传说中一定会取代资本主义的“妖魔鬼怪”,它居然真的出现了!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敢赌马克思的那个宿命论,所以,他们一定要联手,将苏维埃绞杀在摇篮里。

协约国绞杀苏维埃的诚意绝对要大于当年支持俄国抵抗德意志,《俄德条约》签订的第二天,英国舰队就出动了,“一战”还没结束就开辟了新的战场,可见他们心里多么焦急。

好在不久后,“一战”打完了,协约国的成员,英国、法国、美国等,有了充足的时间精力对付苏俄。表现最积极的是日本,1918年末,他家发了近7万人,浩浩荡荡登上了海参崴,预备向西伯利亚挺进。

虽然这次参与干涉苏维埃的国家有14个,但想想他们对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惊恐,似乎可以理解。日本人,他们的脑袋里应该是没有意识形态之类的思考,对他家来说,有占领别人家土地的机会是绝对不会放过的,甚至,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霸占,他们太想离开那个成天地震海啸的小岛子了。

1919年10月到1920年1月间,协约国甚至完全封锁了苏俄的海岸。协约国包围在外,白军征战在内,协约国还经常地为白军提供支援和帮助。

声势浩大的白军在国内对苏维埃形成一个大包围,苏维埃红军要面向东、南、北等方向四条战线的70万白军作战,伏尔加河流域大部分、乌克兰、高加索、中亚、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大约3/4的国土都先后落在白军或者外国军队手中。煤炭、钢铁、石油等主要工业被白军占领,而最致命的,是他们还占据着南方的粮食产区。

除了白军和协约国,1920年,波兰也向苏俄宣战了。“一战”开始后,德军对俄军的节节推进迫使俄国人放弃了波兰,为了让波兰支持同盟国的战斗,德奥承诺让波兰独立。根据其后德国和俄国的停战条约,俄、德、奥退出之前瓜分的波兰土地,波兰获得了独立。

大家还记得,整个俄国史,不是俄国人吃掉波兰就是波兰人挖俄国人的墙脚,没有消停的时候。刚刚独立的波兰决定将这个局面保持发扬,眼看着苏俄内忧外患,赶紧趁火打劫,要求拿回他家的“历史遗产”,也就是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地区。

俄国苏维埃取得政权之后,如何解决国内经济问题?

实际上,整个“一战”,俄国早先扩张强行征服的很多地区都获得了独立,比如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等。看到这些地区都获得了自由,其他的地区当然也跟着蠢蠢欲动,乌克兰也要求独立,投身到各种各样的反苏维埃武装中,局势乱得够呛。

能不能算清楚,到底苏维埃政府面对多少敌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越简单的指挥系统越容易发挥最大的效应。托洛茨基被任命为红军总司令,支持前线战斗,列宁同志在莫斯科启动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是:

一、征粮。农民的富余的农产品全部上交,一开始苏维埃政府还是拿钱收购,后来通货膨胀失控,那些粮款形同废纸,付不付钱意义都不大;二、所有工业,不论大小全部收归国有。苏维埃政府刚建立时,只是收回了大型的基础性命脉性的工业,现在要求小企业也要交出来;三、取消私人商业,所有物资都由国家统一分配,也就容不得小卖部杂货店之类的存在了。大家都知道,这种“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到后来肯定是人多东西少,大部分东西要凭票供应;四、共产主义,共同劳动共同分享,没有劳动不准分享,既然什么都是国家配给的,大家就别计较工资加班费了,出来义务劳动吧,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产生了大量优秀感人事迹,经常见诸各类教科书的“星期六义务劳动”就开始了。

不管合理不合理,都是为了战争,为了应对四面八方各种来路的敌人。因为疆域辽阔,角色众多,关于这场红白之战的过程就不复赘述了。新兴的苏维埃政权在1920年底战胜了所有主要的敌人,只是对波兰的战事失利,让他家拿走了要求的大面积国土。协约国陆续退出,日本混赖,觍着脸到1922年才答应离开,彻底完全退出干净则是到了1925年。

这样的艰难,这样的困苦,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标准答案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过,苏共能在1918—1920年取得胜利,还是可以从其他方面客观地分析一下。

历史无数次证明,打架是个科学的系统工程,有效的配合调动才是王道。看起来似乎白军漫山遍野哪里都有,实际上他们很混乱,品种流杂,其中有社会革命党人,有哥萨克军官,有保皇党,还有流寇,虽然在反对布尔什维克的问题上是一致的,可他们就没想过要联手结为同党;各外国干涉军队也心怀鬼胎,目的各异,更不可能团结协调行动;白军一度控制了大部分国土,但是核心区域尤其是两个核心城市,彼得格勒和莫斯科都在苏维埃手中,核心区域都是交通枢纽,不管白军占了多大的地盘,铁路交通还被苏维埃把持,调运补给和军队,部队间的战术配合都更有利;也许此时的布尔什维克并不完美,但是他们的纲领是明确的,那就是无产阶级要当家做主,白俄天天吵着要推翻布尔什维克,可一直也没提出可以说服大众的纲领,仗打得是不明不白。

不管上面的原因起了多大的作用,布尔什维克最强悍的一点是,他一直被广大的工人阶层拥护和支持。占俄国最大多数的农民,虽然对苏维埃政府强行征粮颇为不满,但在红军和白军之间,他们还是倾向于红军,毕竟苏维埃政府分给他们土地了。因为有底层百姓的支持,红军有源源不断的兵源补充,将战斗持续到了最后。

俄国苏维埃取得政权之后,如何解决国内经济问题?

共产主义到新经济

不能光看到伟大胜利和光辉战绩。普通老百姓刚开始可能会被某个政党的言辞吸引,但能让老百姓永远顺服的还是实际行动。

俄国农民不知道什么是共产主义,只知道虽然分了地,可政府会派人来强征余粮,考虑到当时的战争形势,我们也相信,有的时候征走的不见得是余粮,而是农民的口粮。为了抵抗政府征粮,有些地区的农民组织起来暴动,跟红军对抗。他们虽然跟红军翻脸,却更加不认同白军,于是,他们是碰上红军打红军,碰上白军打白军,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不红又不白,他们被称为“绿军”。

跟政府军作对又不加入反政府,那就是梁山好汉的性质了。而且,以他们的装备和人员素质,也只能发扬农民兄弟比较擅长的功夫,爬山涉水打游击,所谓“绿军”就是绿林军队。

战时共产主义可能在战争中挽救了苏维埃政权,它明显的弊端也大有可能在战后毁灭国家。

内战结束后,征粮制继续实行,不仅是粮食,还扩大到了毛皮、棉花等农产品;私人企业和贸易被严格限制,国家又生产不出这么多东西满足各方面需要。这样导致的结果是:1921年,苏俄的矿山工厂产量只有“一战”前的20%,耕地面积只有战前的65%,而收成只有战前的37%。不难理解,面对政府的强征余粮,哪个农民愿意全心全力地耕种呢?哪有生产积极性呢?

内战结束后,此起彼伏的罢工和暴乱又开始了。其中最让布尔什维克觉得没面子的,就是喀琅施塔得水兵的起义。

喀琅施塔得港是俄国海军最重要的波罗的海海军基地,苏共最忠实的支持者,十月革命那一声炮响,就是来自这个军港的舰只。

1921年一群喀琅施塔得的水手、士兵及其平民发动起义,反对当地的苏维埃政府,他们的起义宣言也都有理有据的:要求言论自由、停止关押人到集中营、停止共产党对苏维埃的控制以及允许更多的私人财产。面对自己最忠诚的追随者的质问与反抗,红军总指挥托洛茨基与起义者短期谈判后,没有达成共识,只好让所有的敌人看更大的笑话——派军进入喀琅施塔得镇压。

人的反抗可以镇压,老天爷的情绪可不受控制。战争必然导致饥荒,1920—1921年,苏俄遭遇了连续两年的大旱,如此一来,大面积饿死人的状况,就不能避免了。

值得庆幸的是,1920年的苏俄,还没有完全自闭隔绝跟西方世界的联系。这样大规模的饥荒,引起了人道组织的注意。著名作家高尔基出面,向西方世界求援。

美国最早回应。1921年7月26日,美国救济署署长胡佛回复高尔基,表示可以向苏俄饥民提供必要的援助,条件是苏联政府必须释放被关押在苏俄监狱中的美国人。1921年8月两国达成协议,美国救济署派员到苏俄境内实施援助,在苏俄境内的16个区开展救济,从美国购买粮食运抵苏俄境内。除了粮食,美国还向饥民提供医疗帮助,并帮助苏俄政府在国际市场代购粮食,好在苏俄政府手里还有买粮食的钱。

整个援助工作大约在1923年结束,救济署人员年中离开苏俄,高尔基专门写了感谢信给胡佛:“你们从死神那里夺回了350万名儿童和550万名成年人,在我所了解的人类受难史上没有任何行动就其规模和慷慨能够与这次援助相提并论。”

外部救援拯救了不少生命,可要真正从根源解决饥荒,必须重新考量那个共产主义政策,列宁同志醒悟到,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还不成熟,苏俄必须退回来,慢慢来。

1921年3月,俄共开始施行新经济政策。这个政策最紧要的一点就是:用农业税来取代强行征粮,政府允许某些私人进行生产或者贸易的活动。

允许私人企业家和个体商人的出现,这不是资本主义吗?苏俄都已经共产主义过了,现在又搞资本主义,这简直是严重倒退,是极其荒谬的!这是新经济政策施行后,苏共许多党员的想法。

新经济政策实行了7年,应该说,在经济上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到1928年,苏联的耕作水平终于超越了战前,而工业水平也基本可与战前持平。

日子慢慢好过了,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党内的争执却越来越激烈了,列宁同志说了,新经济政策不是倒退,是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且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他无法说服所有的人,因为1922年开始,列宁就一病不起,不能理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els/3173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