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马端临著《文献通考》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2 09:30:11 0

>>时间:1254~1323

马端临(1254~1323),字贵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他的父亲马廷鸾在宋末度宗朝做官,后因与权臣贾似道不和,便辞官还乡,专心著书,著有《读史旬编》,这是一部史书,以十年为一旬,从帝尧写到后周显德七年,共三百四十八卷。

自幼好学

在父亲的督促下,马端临自幼以精通朱子学的曹泾为师,受到严格的教育。宋代的官制规定,大官的子弟可以不经科举而走上仕途,当然名额有等级限制,这种制度叫荫补。马端临19岁时便享受到这一特权。但他不屑借父辈之光,仍参加了科举考试,20岁时漕试为第一。元军攻陷临安时,他才23岁。

宋亡后,马端临隐居家中,闭门读书写作。先是协助父亲编写《读史旬编》,在这个过程中,马端临从治学方法到史料源流都得到不少教诲。马廷鸾的旧同事留梦炎在元朝当上吏部尚书,曾力邀马氏父子出仕,但被他们婉言拒绝。父亲去世后,马端临曾担任过慈湖书院和柯山书院的山长,时间都很短,以后又当过台州(今属浙江)儒学教授,也只干了3个月。此后一直在家乡著书讲学,据说一时访者甚众,“有所论辩,吐言如涌泉,闻者必有得而返”。

马端临著《文献通考》

马端临《文献通考》内页

《文献通考》全书分为24门,348卷。自《经籍》至《物异》等5门为《通典》所未有者,此外19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

心血倾《通考》

马端临平生的最大业绩还是巨著《文献通考》。约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前后,他开始着手编撰,历时20多年方才完成。仁宗延四年(1317),朝廷派人寻访有道之士,得其书呈进,皇帝当即下令官府刊刻。端临见自己的著作能够刊印流行,自然十分高兴,还带着稿本赶到饶州(今江西波阳)参与校对。英宗至治二年(1322),全书刊印方才竣工。次年,马端临病逝于家乡,享年70岁。

宋代是一个史家辈出的时代,出现多部贯穿古今的通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志》等等。马端临深受宋代史学思想的影响,很佩服司马光,但他觉得还缺少一部制度通史,因而立志以此作为终身的事业。他对杜佑的《通典》也颇为赞赏,他的著作《文献通考》参照了《通典》的体例,又有了发展。

《文献通考》,348卷。分门别类地论述历代的典章制度,上起上古,下至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全书共分24考,每一考前有一段小序,说明著述的原则、考订的新意等等。每考之下又分为若干子目,每一目的内容都按时间先后排列。《文献通考》也不是单纯地罗列材料,而是有叙述、有考订、有论断,将杜佑创立的典志体和郑樵提倡的会通之意有机地结合起来。

全书各类目之下的内容按文、献、考三个层次排列。以宋代部分为例,顶格排行者,即所谓“文”,也就是“叙事”部分,大多取材于宋朝的国史和会要。凡低一格排行者,即所谓“献”,也就是“论事”部分,引用不少宋人的评论,从中也可看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凡低两格排行者,即所谓“考”,是作者自己的议论,内容包括指点历史演变的线索、评判是非、考辨史料和解释名物等等。文、献、考三部分有机结合,材料按时间先后排列,次序井然,不仅便于检索,而且便于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

作为宋代遗民,马端临对宋的灭亡有着切肤之痛。他详细记载宋代部分的历史,探讨宋代社会制度的得失,希望能从其中找到南宋亡国的原因。这大概也是借此以寄托对故国的哀思吧。

马端临著《文献通考》

北京白塔寺白塔

辽代曾在此建造砖塔,后倒塌。至元八年(1271)元世祖在原塔基处构筑起这座高大壮观的白塔。白塔是由尼泊尔工艺师阿尼哥参与设计建造,历22年建成。塔高50.9米,台基高9米,上圆下方,通体涂以白垩。上饰13圈相轮,顶部华盖直径达9.7米,鎏金塔刹高4.2米,将尼泊尔塔型与我国的传统装饰融为一体,高耸壮观。塔前有妙应寺,故有妙应寺白塔之称。1978年维修白塔时,发现塔顶珍藏有清代乾隆年间装入的大量经文、金佛、珍珠、宝石等。该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天王殿、七佛宝殿、云神通殿及珍藏文物等,可供参观游览。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854.html

上一篇:元修三史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