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朱思本考察天下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2 09:29:59 0

>>时间:1273~顺

朱思本(1273~?约死于元统、至元年间),元朝地理学家和地图制图学家。字本初,号贞一。1273年出生于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他的祖父以科举入仕,于南宋末年任淮阴县令。他的父亲,恰逢宋灭元立,朝代更替之际,因不满新的统治者,坚决不仕元。其父厌世遁迹、薄视名利,家道因此中落。长辈们的处世心态,对年幼的朱思本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遁世入道

朱思本考察天下

山居图·元·黄公望

朱思本从小生活贫苦,懂得为家分忧。祖辈丰富的藏书,使他从小“家学有所从”,受到良好的教育。朱思本很有才学,但由于朝代更迭、对现实不满,所以坚决不走仕途而入道门,朱思本不满十四岁时曾到信州(今江西上饶)龙虎山学道。自四代张天师起即据龙虎山传教,之后此地成为道教正一教派的中心。元世祖忽必烈平江南时,召见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命他主领江南道教。后来张宗演的徒弟张留孙留在大都,建造了崇真宫,专掌祠事,并被授予玄教宗师。1287年,张宗演另外一个徒弟吴全节到大都协助张留孙处理教务。朱思本正是此时入山,至1297年的十余年时间,他一直潜心学道,加之他相当高的文化素养,使朱思本的地位不断上升。1299年,玄教宗师张留孙命朱思本离开龙虎山去大都,做他的助手。在他离开龙虎山去大都时赋诗曰:“胡为舍此去,乃与尘俗萦,人生有行役,岂必皆蝇营。”这表明了他无意去追求权势,下决心不做蝇营狗苟般的人。他接受这一机会,意在去考察“山川风俗,民生休戚,时政得失,雨潮风雹,昆虫鳞介之变,草木之异”,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

游历半壁河山

朱思本也正是利用这个职务关系,一生得以周游半个中国。他的游历考察各地先后达20年之久。他的游踪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大德三年(1299)离开龙虎山后前往浙江,登会稽山观览风光,后西向转入湖南,纵游洞庭湖及其周围一些地方。继而北上,经湖北的襄樊、江陵等地,至泗水流域、淮河流域。在中原等地辗转游览,去过陕西东部、山西等,以及山东的汶、沂、泗、沭诸河流域,最北到达辽宁一带,最后进入京都;第二阶段,从至大四年(1311)到延祐七年(1320)止,奉诏南下代祀名山大川。朱思本先到河南,祀祭了中岳嵩山及其道观寺庙。尔后继续南下,到达南岳衡山的祝融峰,祀祭完毕,进入广东沿海一带。朱思本20年间前后两次周游,他的足迹遍及今华东、华北、中南地区,几乎走遍中国半壁河山。

从龙虎山出发北上大都的过程中,他很留意考察当地的民生休戚、时政得失、山川风俗。甚至自然界的雨潮风雹现象,昆虫草木变异,他也都留心观察,并做了记载。在江浙一带,朱思本目睹了当地遭受水灾和瘟疫,人民流亡失所,死者不可胜计的悲惨情景。这位久居深山的道士,真正接触到的社会,对“人生休戚,时政得失”始有了一个了解。

朱思本考察天下

阶梯式滴漏(模型)


延伸阅读

清真寺的普遍兴建

元代由于早期对中亚地区的征服,以及中西交流的繁盛,大量的伊斯兰教徒进入中国,他们中间有的是旅居的商人,有的是定居在当地的工匠,还有不少人供职于蒙古朝廷。随着大量伊斯兰教徒的进入,为他们修建专用的礼拜寺就成为必需。当时,西域来的伊斯兰教徒均被称为“回回”,他们已经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因此,清真寺的修建,在当时也是极为普遍的,几乎每个大的地方都有清真寺,元代以前的清真寺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入元以后,北方和内地的清真寺才越来越多。有元一代,回回人都在各地不停地修建清真寺。


大德十一年(1307),吴全节被授予玄教嗣师。朱思本同时作为吴全节的助手,有了随从吴全节祭祀全国各地名山大川的机会。至大四年(1311),朱思本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考察活动。他周游各地,代天子祭祀名山大川,同时也负有朝中大夫要他“质诸藩府,博采群言,随地为图”的任务。正巧,朱思本也试图纠正前人地图的错误,重绘新图。经过10年的努力,朱思本终于绘成长宽各7尺的《舆地图》。此图,现今已失传,后明代罗洪先绘有《广舆图》保存了此图的概貌。

绘制《舆地图》

朱思本为绘制《舆地图》,他在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制图方法等方面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一是实地考察。朱思本利用一切机会,沿途进行广泛的实地考察,每到一地都不耻下问,他“讯遗黎,寻故迹,考郡邑之因革,核山河之名实,验诸滏阳、安陆石刻《禹迹图》、樵川《混一六合郡邑图》”。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获得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的“讯”、“寻”、“考”、“核”、“验”的考察方法符合严格的科学实践活动:首先是“讯”,即向当地父老乡亲询问;其次是“寻”,即寻找遗址、遗迹;三是“考”,即考证各地郡邑的沿革;四是“核”,即核实河流山川的名字是否有误;五是“验”,即根据自己的考察来检验古地图所绘是否属实。他这种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为他取得科学的结论提供了保障。他发现“前人所作,殊多乖谬”,这就更加强了他重新绘制地图的决心。

二是广泛吸收和利用前人有关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朱思本利用自己职务的便利,经常到朝中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机构,查阅前人的地理著述、地方档案材料以及总志、方志中的地理资料。朱思本还注意利用藏文等少数民族地理著作。为了编绘较精确的《舆地图》,朱思本在搜集材料方面他是不遗余力的。有了这些条件,《舆地图》的绘制就具备了更充实的基础。

朱思本考察天下

广舆图之舆地总图

《广舆图》是中国400多年前的第一本刻本地图集。其绘制年代可能是明嘉靖二十年前后,计有地图45幅,附图68幅,总共113幅。其总图、两直隶和十三布政司图,主要根据朱思本《舆地图》并参考了一些其他地图,用计里画方法缩编而成。其他的九边图、漕河图、四级图等都是罗洪先自己补充编绘的。《广舆图》绘画工整,刻镌精细,第一次采用了24种地图符号。很多符号已抽象化、近代化。它对增强地图的科学性,丰富地图内容起了重要作用。

朱思本考察天下

秋江待渡图·元·盛懋

三是发扬“计里画方”的绘图方法。“计里画方”是中国古代绘制地图使用的重要方法。关于此法始于何时,有多种说法,或有始于宋代,或有始于西晋,还有说始于西周,尚无定论。在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我国传入西方的经纬网画法之前,“计里画方”一直是中国古代绘制地图的较好的方法。“计里画方”是将若干条横竖线构成互相垂直的方格直接绘入图中的一种画法。魏晋时,地理学家裴秀创造了“制图六体”法:“分率”(比例缩尺)、“道里”(实际里数)、“准望”(方位)、“高下”、“迂直”(即地貌地形与实际里数的关系)、“方邪”。裴秀的《禹贡地域图》即以计里画方绘制的。此法到唐贞元年间得到贾耽的重新提倡。至元时,“计里画方”法虽未中断,却有被湮没的危险。但到后来朱思本的“舆地图”被明代罗洪先缩绘增广并大量刊行之后,“计里画方”法也为之一振,产生广泛的影响,支配着明清地图绘制达200多年。

朱思本是一位起衰振微、承先启后的地图学家,同时他对地理学也有重要贡献。他在吸收了大量前人的知识和当时的新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元代的政区为框架,编撰了《九域志》,计80卷,成为地理学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朱思本在中国地图制图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舆地图》的精确度超过前人,是我国制图史上的杰作,影响深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85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