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孝宗之孝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1 22:46:17 0

>>时间:1127~1194

历代帝王都强调以孝治天下,“孝”在传统儒家伦理道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孝宗正是把“孝”字发挥到了极至,因为对高宗的“孝”,他放弃北伐与金议和;因为对高宗的“孝”,他欲放弃皇位,守孝三载。

高宗在位三十多年,他一心寻欢作乐,放纵奸相秦桧当朝,冤杀岳飞父子,向金称臣纳贡,他惟一做对的事就是选对了继承人——孝宗(1127~1194)。孝宗可以说是南宋诸帝中最英明贤能的一位,他最大的品性就是“孝”。

处女选太子

高宗在位日久,不得不开始挑选皇位的继承人。然而,高宗唯一的儿子在三岁的时候就夭折了;“靖康之难”后,宗室三千多人被金人掠走,一时之间,竟然无法选出一个合适的皇储人选。

于是,高宗在大臣的建议下,扩大选择范围,在太祖的后裔“伯”字辈中选择有贤德的人继承大统。自太宗赵光义登基自南宋初年,太祖的后人散落民间,已有一千多人。

孝经图(局部)

此图为南宋佚名画家所绘,根据儒家经典《孝经》绘制而成。人物场景微小细腻,极为精湛可爱。

孝宗之孝

绍兴二年(1132)五月,经过仔细地查访,10名七岁以下的儿童进入了候选名单,高宗从中选择了赵伯琮和赵伯玖两人,分别交给两位无后的嫔妃抚养。两个孩子在宫中接受教育,都是博学强记、天资特异之人,先后受封为郡王,才能不相上下。

为了确认最终的太子人选,高宗突发奇想,分别赏赐二人十名美貌的宫女。一个月后,高宗召回了这些宫女,令人一一检验。赐给赵伯琮的宫女都完璧如初,而赐予赵伯玖的宫女却已经不是处女了。高下立分,高宗虽然并未将此事告诉别人,心中却已经有了决定。

绍兴三十年(1160)二月,赵构下诏立赵伯琮为皇子,改名赵玮,制授宁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建王,从此皇位有了明确的继承人,免除了乱政之忧。两年后,赵构正式册封赵伯琮为太子,赐名昚,字元永。

以处女选太子,这种不上台面的偏门怪法,恐怕也只有沉迷声色犬马的赵构才能想得出来吧。但是,高宗毕竟为朝廷选出了一位贤明的君主,为自己选择了一个孝顺的继承人。

谦逊再三,终登大统

绍兴三十二年(1162),高宗下诏:“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帝,退处德寿宫;皇后称太上皇后”,随后,举行内禅大礼,让位于太子赵昚,这就是宋孝宗,王朝大统重新回到了宋太祖一系。

为了表示对赵构的谦逊之情,在行内禅之礼时,孝宗再三避让。他身穿朝服来到紫宸殿接受群臣的朝贺,但是却拱手侧立,不肯在御座就座。直到群臣再三劝说,才勉强就座,但还是忍不住难过地说:“君父之命,出于独断。然而如此重担,恐怕难以承担。”

仪式结束后,孝宗衣不解带,立刻冒雨送太上皇赵构回德寿宫,直到宫门口还不肯止步。高宗再三推辞后,孝宗才让侍从扶回了寝宫。此情此景,令赵构感动万分,一再感叹自己:“付托得人,再无憾矣。”

以孝表率天下

孝宗虽然继位,但是对选中自己的养父一直心存感激,总是尽量顺从他的意愿。

起初,孝宗每月四次前往德寿宫向太上皇请安,后来高宗建议他以国事为重,不必频繁探望,才将请安的次数改为每月两次。

孝宗怕高宗久居深宫,心情寂寞,因此每次出游,总是恭请高宗同行。翻开《宋史·孝宗本纪》,不时可以看到如下字眼:

“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四圣观”;“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玉津园;”“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聚景园;”“从太上皇幸天竺寺;”“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东园”……

一片孝心跃然纸上。

每到高宗的寿辰临近的时候,孝宗就会亲自诏见礼官,和他们讨论庆寿的仪仗、典礼和庆贺的寿礼等问题。寿辰当天,在宫内大宴群臣,命群臣均要前往德寿宫贺寿。每次,孝宗都会送上贺礼。例如,高宗75岁生日的时候,孝宗的礼物就是黄金二千两。

此外,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恩之心,孝宗先后四次加封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后的封号,还命人撰写《太上皇圣政》,颂扬高宗的丰功伟绩,引导世人学习。

孝宗之孝

瓷仓

此瓷仓为随葬明器,高32厘米,上部为双层圆塔形。覆两坡顶,下部作罐状,于腹部刻出一对斗拱图,斗拱之间有用数字加以标识的楼层象征图案,由此可见宋朝当时的建筑技艺。

北伐失败,受困于“孝”

孝宗登基后,和贪图安逸的高宗不同,他年轻气盛,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他恢复了名将岳飞的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罢斥了一批秦桧的党羽,鲜明地表现自己主战反和的立场。但是,他的立场却与高宗发生了冲突,倍受压抑。

孝宗命老将张浚北伐中原,可惜却因为准备不足,遭遇金军阻击,大败而归,损失惨重。主和派大臣趁机向孝宗施压,鼓吹宋金势力相差悬殊,只有求和才是上策。而主和派之所以如此嚣张,就是因为他们有高宗赵构作为靠山。

高宗虽然已经闲居德寿宫,不理朝政,但是偏安求和的一贯思想却没有丝毫改变。孝宗对他的孝顺,成为主和派的砝码。

高宗一方面牵制孝宗北伐;另一方面极力敦促孝宗达成和议,维持偏安的现状。有一次,孝宗赴德寿宫探望太上皇赵构,兴致勃勃地谈论起了抗金大计,在高宗听来却是格外的刺耳,他粗暴地打断了孝宗的话,严厉地警告孝宗:“等我百岁之后,你再谈论此事也不迟!”

按照高宗的逻辑,孝宗反对议和等于就是反对他在位时的既定国策,这就是不孝。“孝”成了约束孝宗大展宏图的紧箍咒。在高宗和孝宗的较量中,高宗占了上风,孝宗的态度开始动摇,再加上金朝的军事打击,孝宗不得不作出让步,签订了“隆兴和议”。

第二年,孝宗改元“乾道”,(孝宗共有三个年号,乾道是其中之一,自1165年至1174年)一心处理南宋内政。孝宗治国有方,惩处贪官,整顿吏治;频繁更换宰臣,集中皇权;发展农业,五谷丰登,出现了百姓富裕,社会太平,人心安乐的“乾道之治”。

守孝禅位

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太上皇赵构病卒,享年81岁,死后谥号为“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在高宗病重期间,孝宗多次前往德寿宫探望。不仅如此,为了给太上皇祈福,孝宗大赦天下,分派群臣前往宗庙、社稷祭祀。后来索性不上朝,专心看护高宗,遇到朝中大事则由宰相到内殿禀报。

高宗驾崩后,孝宗诏告群臣按照以日代月的惯例为高宗守孝,而自己则坚持守孝三年。后来,在百官的一再请求下,孝宗勉强听政,但开始让太子赵参预政事。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孝宗正式禅位于太子,是为宋光宗,自己则当起了太上皇,闲居重华殿,继续为高宗服丧。

此时,“孝”变成了孝宗逃避现实的挡箭牌。孝宗以守孝为名退避朝政,此时的他早已没有年轻时整顿吏治、重塑皇权,力图中兴的豪情壮志。淳熙后期,孝宗的北伐心愿一再受挫,对朝局的把握渐渐力不从心,厌倦繁琐的政事,最终选择了仿效高宗,退位禅让,终其一生也没有摆脱高宗的影响。

孝宗之孝

西湖柳艇图·南宋·夏圭

此图画面柳堤回环,其疏密、远近,和穿插点景的木桥、屋宇、小船等,相互配合,生动而有变化,表现了西湖春光的佳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776.html

上一篇:女词人李清照
下一篇:隆兴和议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