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玄奘西行历险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1 16:48:26 0

>>时间:602~664

一部《西游记》脍炙人口,流传数百年而经久不衰,书中的主要人物孙悟空、唐僧等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而《西游记》一书中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贞观年间孤身前往西域取经、为中国及世界佛教发展史写下了重重一笔的玄奘法师。

玄奘(602~664)世称唐三藏,俗姓陈氏,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他的父亲陈慧曾做过江陵县令,后辞官归乡。当时隋朝全国由于隋炀帝的大力倡导,举国上下都沉浸在一片笃信佛教的氛围中,玄奘的哥哥便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因家贫便带玄奘一起住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内。幼年的玄奘每日里便在净土寺内潜心学习各种佛经并研习辩论的技巧。

玄奘西行历险

慈恩寺大雁塔

慈恩寺位于陕西西安南郊雁塔村,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初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将其扩建为大慈恩寺。寺内大雁塔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以保存玄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和佛像。

剃度出家

大业十年(614),大理寺卿郑善果曾奉旨到洛阳剃度僧人。此时玄奘年仅13岁,听到消息后也赶去剃度,但因年纪太小而被拒绝。少年玄奘并未气馁离去,而是苦苦哀求,最终感动了郑善果,被破例收录,剃度出家为僧。出家后的他,从此舍去了俗家姓名,取了法名“玄奘”。

出家后的玄奘依旧留在洛阳的净土寺内潜心钻研佛经。当时洛阳城内慧日道场经常有讲解《摄大乘论》与《涅槃经》的法席,玄奘经常去听法师的演讲,回到净土寺后再结合自己对佛经的理解思索探求。玄奘尤其喜欢《摄大乘论》这部注重理性思维的佛经,此时的玄奘虽然才15岁,但同寺的僧人却都对他的学识与气度感到敬佩,而他的名望也早已经同他哥哥一样传出了净土寺。

玄奘西行历险

《大唐西域记》书影

《大唐西域记》12卷,玄奘口述,辩机撰文。本书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贞观二十年(646)成书。书中记述了玄奘亲历城邦、地区、国家的见闻和概况。

四处求学

到大业十四年(618)的时候,天下已是一片动荡不安,地处中原的东都洛阳更是成为了战乱的焦点。民众四处逃避战乱,无心顾及佛法。玄奘听说道基法师在四川地区传扬佛法,便动身前往。玄奘先到长安,暂住在庄严寺内,随后朝向西南前往成都。在道基法师的法席中玄奘充分展示了他惊人的记忆力与对佛经的理解,道基法师感慨地说自己自幼年起游学四方,从未见过有人能如玄奘一般在少年时就对佛经有如此理解。

后来玄奘又辗转到过荆州、扬州、苏州、相州等地,经过长达八年的时间,他遍访名师,以谦虚的态度与精湛的学识获得了全国各地得道高僧的一致赞扬,最终玄奘于唐武德八年(625)回到了长安城。此时的他已经跻身于当世高僧的行列。


历史词典

大唐西域记

贞观十九年(645),高僧玄奘结束了17年的留学生涯,携带657部梵本佛经及若干佛像、舍利回到国都长安。玄奘西行求法,行程二万五千多千米,到过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时最有名的旅行家。玄奘弟子辩机根据玄奘在旅行中的丰富见闻的口述,撰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共12卷。《大唐西域记》以玄奘赴五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游学亲历和见闻所及的138个城邦、地区为目,记述了各地的地理形势、水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政治、经济生活、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各地宗教寺院的状况和佛教的故事传说,都作了详细的记载。全书总计12万多字,是研究中亚、南亚社会历史和中外交通的珍贵历史文献。19世纪以来,该书先后被译成法、英、日多种文字,中文本以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季羡林等校注版最佳。


西行求法

通过这八年来在全国各处的讲筵所闻,玄奘逐渐认识到汉文佛经版本不一所带来的矛盾说法以及来自佛教教义的混沌不清,特别是当时摄论与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不相同,所带来的矛盾时常使佛教信徒感到迷惑不已。为了解决这些疑惑,玄奘萌发了前往佛教发祥地的天竺(今印度)求取佛经真解的想法。为此他努力学习梵文,克服语言障碍,并不惜放弃长安城内庄严寺方丈之位。

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求唐太宗允许自己西行求法,但却未获批准,他决心私自前往天竺。

玄奘西行历险

鎏金龟负论语玉烛银酒筹筒·唐

此器出土于一座唐代金银器窖藏中。下为形态颇为生动的伏龟,背驮仰莲座,上承长体圆酒筹筒,上覆荷叶边形筒盖,中央结成宝珠钮。在筒身双线长方框中刻“论语玉烛”四字,并刻饰龙凤等图案。与酒筹筒同时出土的还有50支酒令筹,上刻文字,上半段文字采自《论语》,下半段为行令章程。这正是唐人饮酒时行令的酒筹。

漫漫西行路

贞观三年(629),玄奘终于冲破关禁的阻力,偷偷越出国境,向遥远的天竺前进。西行取经,玄奘并非第一人,早在东晋时便有高僧法显成功取经的先例,但即使如此,玄奘西行的困难仍然很大。《西游记》中描述唐僧师徒经历八十一难方才到达,而玄奘一路上也长途跋涉五万余里,途经无数国家,历时三年才踏上了天竺的土地。

这时的天竺并非统一的国家,玄奘在天竺的岁月里,足迹遍布天竺各地,其中在被佛界尊崇为圣地的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待了五年,玄奘还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高僧之一,得到天竺佛界的认可。

而在曲女城(今印度邦卡瑙季),玄奘出席了戒日王专为他举办的佛法辩论大会,玄奘在当时到场的十八个国王、三千余大小乘佛教学者面前,结合他这些年来的见闻以崭新的说法阐释佛经,诠释佛法。当时全场竟无一人能够驳倒他,引起听众欢声雷动,并让大乘、小乘两派心悦诚服,大乘派教徒尊玄奘为“大乘天”,而小乘派教徒则尊玄奘为“解脱天”。

戒日王也为玄奘的精彩表现感到震惊,会后他邀请玄奘留在国内,但被玄奘婉言拒绝。无奈只好又坚持请玄奘参加历时七十五天的无遮大会,会后戒日王亲自派兵送玄奘回国,并请沿路各国接连护送,一路将玄奘送回到了唐朝边境。

回国译经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史书记载,当时长安城内,不论僧俗,万人空巷夹道欢迎玄奘。史书中一句“倾都罢市”,就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盛景。

玄奘婉言拒绝了唐太宗劝其还俗出仕的建议。这时的玄奘本打算去嵩山少林寺,但在太宗的安排下留在了长安弘福寺内译解经文。同年九月,玄奘译成了20卷的《大菩萨藏经》。此后玄奘又陆续完成了《显扬圣教论》20卷,《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瑜伽师地论》100卷,《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等经文,并由其弟子辩机协助撰写了记录玄奘所到之处风土人情的《大唐西域记》。

唐高宗李治登基后,在慈恩寺内建石塔以安放玄奘带回国的经本佛像,玄奘亲自搬运砖石。塔成后极为壮观,为长安一景,后人称大雁塔。

龙朔三年(663),译完《大般若经》这一恢弘巨作后,在大慈恩寺玄奘渐感心力交瘁。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第一卷后,玄奘便溘然辞世。玄奘一生共留下了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后人将其所译经文称为“新译”。

玄奘西行历险

长安玄奘墓塔

此塔在西安市南郊长安县杜曲之东少陵原畔的兴教寺内,始建于唐总章二年(669),为玄奘法师埋骨处。到大和二年(828),塔又彻底重修,才成为现在的形状。此塔不仅因为埋葬高僧玄奘而驰名,而且在建筑艺术和形式上,也是早期用砖砌仿木构楼阁式塔的典型代表作品。

玄奘西行历险

褚遂良书《大唐三藏圣教序》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662.html

上一篇:布衣宰相
下一篇:明君的选择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