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书生本色董仲舒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1 00:14:05 0

时间:前179~前104

董仲舒以书生起家,作“天人三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先河,因此被称为汉代儒宗,书生事业可谓极盛。但董仲舒对于现实政治中的翻云覆雨却是一窍不通,曾经三度遭贬,一生未得大用。

经学起家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人,他从少年时代就师从当时大儒胡毋生学习《公羊春秋》学,学术精湛,名动一方。景帝前元元年(前156),朝廷选立博士,董仲舒竟与胡毋生一起当选。师生同为博士,一时传为佳话。

书生本色董仲舒

古诗十九首

这些诗歌是汉代文人在乐府民歌影响下写作的五言抒情诗。梁太子萧统选其十九首编入《文选》“杂诗”类,标题为《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在诗歌艺术上成就相当突出,它们上承《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诗的营养,对后代诗歌创作有深远影响。

对于很多人而言,学术只是官场的敲门砖,门敲开之后除了可以装点一下官场的得意外,并无任何实际作用。但董仲舒不这样想,在做博士的前后16年里,他没有把丝毫精力投入钻营奔走中去,几乎是闭门不出地研究经学。他是如此专心,以至于对窗外的一切都视而不见,留下一个“三年不窥园”的美谈,流传至今。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蜗居一室的董仲舒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而窗外的天下,已经暗换新颜了。建元元年(前140),武帝即位,锐意革新政治,向各地推荐的贤良征询国策。董仲舒也应征上书对策,武帝看完后,觉得意犹未尽,又重复请教,往复三次才作罢。这三篇对策文,就是后人常说的“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的主要内容是以《公羊春秋》学为理论基础,从天人相应出发,论证大一统是天下必然之势,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必要性。董仲舒同时又提倡礼乐教化,主张办大学,求贤养士,实行量材授官,建议州郡举荐茂才孝廉。武帝对这一系列建议主张赞赏不已,将董仲舒提拔为江都相,辅佐江都王刘非。

书生本色董仲舒

盘羊头杖头饰·西汉

官场失意

刘非是武帝的哥哥,一向都很骄横。董仲舒一介书生,虽然能用道德礼义屡次劝谏他,终究还是制约不了他的行为。刘非在国内大治宫馆,招纳四方亡命之徒,骄奢放纵,所用的礼仪甚至超过了皇帝。元光五年(前130),不知道哪根脑筋不对,刘非上书武帝,表示愿意领兵出击匈奴。武帝非常恼火,心想你小子在封国内胡闹也就罢了,还要给我四处去丢人吗?武帝严诏斥责了刘非,董仲舒也因教导不善被贬为中大夫。

不久,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按照天人相应的原理推究火灾原因,认为这是施政上有所不善所致。他将这个意思写成草稿,尚未润色其中一些尖锐提法,就被一向嫉妒他的大臣主父偃私下看见了。主父偃将草稿偷出来上奏武帝,武帝交由朝中的各位儒学之士审阅。当时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也在其中,可他并不知道文章是老师所写,就发言说这文章纯粹是虚妄之言。武帝一怒之下,就把董仲舒下了大狱,虽然不久后又将他放了出来,但董仲舒从此再也不敢谈论灾异了。

书生本色董仲舒

彩绘陶壶·西汉

专心著述

元朔五年(前124),董仲舒少年时在胡毋生门下的同学公孙弘封侯拜相。公孙弘也是以治《公羊春秋》起家,学问远远不如董仲舒,但奉迎功夫出众,所以官做得比董仲舒大。董仲舒看不起他,屡次出言责备他不走正路,公孙弘因而怀恨在心,盘算着找机会报复。公孙弘知道武帝的哥哥胶西王特别骄横放纵,前后杀了几任胶西相,便对汉武帝说:“只有董仲舒才能胜任胶西相。”于是武帝调董仲舒为胶西相。胶西王向来听说董仲舒大名,知道他是德行君子,因此对他礼敬有加。但董仲舒还是怕时间长了难免出事,于是推病辞去胶西相之职,回家专心著书立说。

董仲舒最后老死家中。他死后几十年,儒学大兴,他的陵墓也成了后进儒生的圣地。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是经过董仲舒的墓前,无不下来步行以示对这位儒学宗师的尊敬,董仲舒的陵墓也被称为“下马陵”。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552.html

下一篇:戾太子刘据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