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典故

军事典故——退避三舍

历史大观园 历史典故 2020-06-17 16:00:46 0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左传》中的这段文字意思是说,晋国和楚国交战于中原地区,晋军主动退师回避九十里。古汉语中的“辟”同我们今天的“避”,“舍”是春秋时期表示军队行军作战距离的计量单位。一舍相当于三十里。故事呢,要从重耳亡楚开始说起。

春秋时期,由于权位之争,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被杀,重耳为躲避陷害,被迫远走他国。在楚国避难时,楚成王以礼相待,不仅陪着重耳打猎聊天,而且吃、住均享受王侯的待遇,有国不能回的重耳很是感激。在一次招待重耳的宴会上,酒过数巡,楚成王漫不经心地对重耳说:“公子将来如果回到晋国,有朝一日做了国君,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各种宝物你都有,我真不知道用什么东西报答你。”楚成王笑着说:“即使这样,也一定要有所报答呀。”重耳回答:“如果仰仗你的威力,我能够复国,愿与楚国交好,使百姓安居乐业,要是万一发生战争,战场上我愿退避三舍以报答你的大恩。”

公元前636年,晋国内部发生动乱,重耳在秦国穆公的支持下,由秦国的军队护送返回晋国。强大的秦军一连攻克晋国几座城池,朝野震动。人心所向,重耳终于结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坐上了国君的位置,称为晋文公。以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发展的内外政策,晋国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633年,为解救邻国,晋楚两国兵戎相见。

两军刚扎下营垒,晋文公就急于与楚军交战。大臣狐偃提醒他说:“主公当年曾对楚王说过,如果在战场上相见,晋军退兵三舍。现在就与楚军交战,是言而无信。主公不失信于普通人,更不能失信于楚王。”晋文公认为狐偃言之有理,就下令三军退兵九十里,来到城濮,也就是今天的山东鄄城西南。楚军以为晋军怯阵,跟随着追上来挑战。其实,晋军是把楚军引入了对自己有利的战场。

战争开始时,楚军占优势。晋军退却九十里,集中优势兵力,先选择楚军力量薄弱的右翼,给以沉重打击。同时,将主力伪装退却,诱使楚军左翼追击,然后两面夹击,又击溃了楚军的左翼。楚军终于大败而归。主将成得臣自知无颜回国见父老乡亲,但心存侥幸,派儿子成大心代己向楚成王请求免予死罪,楚王不允,成得臣不得不拔剑自刎。

后来,人们就常用“退避三舍”这句成语来表示暂时的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以至最终化被动为主动这样一种状态。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到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时就以晋、楚城濮之战为例来说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情况。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dg/863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