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典故

老子的智慧——欲取先与

历史大观园 历史典故 2020-07-19 21:50:42 0


“要想最后得到,就得事先给予”,这句话凝聚了中国丰富的生活智慧、政治智慧和军事智慧,从君临一切的国王到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从坐着豪华轿车的权贵到骑自行车上班的小民,从腰缠万贯的大亨到不名一文的穷光蛋,无不熟悉并运用过这种智慧。它在长期的运用和实践中,还获得了更生动、更形象、更通俗的表达方式:

“不放出野山鸡,就引不来金凤凰。”

“不放诱饵,就钓不到大鱼。”

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先慷慨地四处联络感情;为了做成一笔交易,先不惜大方地请客送礼。这些包藏着功利目的的脉脉温情,这些吃小亏占大便宜的处世之道,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现在我们来看看“欲取先与”这一智慧在政治军事上更为复杂的运用。

春秋时晋献公准备偷袭虞国,先殷勤地给虞国国王送去了宝璧和骏马,请求借虞国的道路去讨伐虢国。虞国国王拿了人家的东西手软,一口答应了晋兵借道自己国土的要求。虞国大臣宫之奇听说跑去进谏虞王说:“虢国是我们虞国的门户和屏障,虢国要是灭亡了,虞国还能存在下去吗?借道给晋兵就刺激了它的贪心,万万不可对侵略者掉以轻心。两年前那次借道给晋军就已是很过分了,现在怎么还能再借道给晋军呢?俗话所说的‘唇亡齿寒’,正好用来形容虢国和虞国的这种关系呵!”

虞王哪里听得进宫之奇的劝告呢?他舍不得失去晋国送来的宝璧和骏马,漫不经心地对宫之奇说:“晋国与虞国同宗同姓,难道还会害我吗?”宫之奇不以为然地说:“要说到同宗同姓,晋国与虢国的血缘还近些,晋国与虢国应比与我们更亲,现在晋国连虢国都准备消灭掉,怎么还会爱到我们虞国头上来呢?”虞王听不进这些劝告,他边听宫之奇的话边摸着晋王送来的宝璧,仍然不改变先前答应晋使借道的要求。宫之奇见虞王如此昏庸贪财,很快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

果然不出宫之奇所料,晋人消灭了虢国以后,回师时顺便吃掉了虞国,虞王当了他所谓“同宗同姓”人的俘虏。

晋国对“欲取先与”这一手好像特别在行,在政治和军事中屡次运用后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下面一则故事说的又是战国时期的晋国:

晋大夫知伯想伐仇由这个小国,恼火的是道路艰险难行,于是他就铸了一口大钟赠给仇由国王。这个小国的国王难得收到别国的礼品,想不到竟收到了一口大钟,而且是强大的晋国送来的,高兴得昏了头,连忙命令人修通道路去迎接晋使。仇由的大臣赤章曼枝说:“此事万万使不得。从来只见小国铸大钟贡给大国,而今天大国向我们献大钟,它的军队一定会跟着大钟而来。我看大钟不能接受。”仇由国王一心想着过一下别国向他进贡的瘾,赤章曼枝的话使他大为扫兴,他狠狠地瞪了这位不会察言观色的呆子,把他的话当成了耳边风。他急急忙忙修路以迎接晋使。很快他收到了晋国的大钟,同时也迎来了晋国的大兵,收钟之日也就是他的灭亡之时。

可笑的是这个贪婪成性的知伯最后竟然也死于“欲取先与”这一政治智慧,也就是说别人用“欲取先与”这一方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知伯灭掉仇由不久,很快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遭到了魏桓子的拒绝。

魏大臣任章听后对魏桓子说:“为什么不把土地给予知伯呢?”魏桓子说:“无故索地,所以不给。”任章向魏桓子分析说:“知伯无缘无故向别国索要土地,邻国必定恐慌;他这样欲壑难填贪得无厌,天下人必定害怕。您如果给予他土地,他就会变得骄蛮。骄蛮则会轻敌,邻国恐惧就会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伯的命大概不会太长吧。《周书》上不是早说过‘准备打败它,一定要先帮助它;准备得到它,一定得先给予它’这样的话吗?您不如姑且先给予他土地以使他骄蛮起来。干嘛不以天下人的力量来打败知伯,而独独让我国成为知伯的靶子呢?”

魏桓子听后如梦方醒,连忙称道这是个妙主意,于是给知伯一个上万家的采邑。

知伯果真飘飘然起来,接着他又向赵索要蔡、皋梁等地,赵没有答应他的无理要求,他因而围困赵的晋阳。

这一次韩国、魏国和赵国联合起来抵抗知伯,韩、魏反之于外,赵接应于内,不久就消灭了知伯。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dg/2643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