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是非成败转头空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18:02 0

活祭

就在吕禄犹豫着自己该不该放弃朝中禁军统领的职务、放弃手中拥有的兵权,去做自己的一方之王——赵王时。一个人的到来加快了整个事件的进程,这个人就是他的心腹贾寿。

贾寿是朝中的郎中令,也是吕产最为信任的亲信。自从齐王造反后,吕禄和吕产在派灌婴去平齐王之乱时,还派出了贾寿去齐地探明情况。贾寿一路劳碌奔波,终于在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九月十日的大清早出现在了吕府前。

贾寿的出现成了这场变革的导火线。他一大清早就在吕府里对吕产叽里呱啦说个不停,内容当然是齐王造反的事,中心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兹齐王和灌婴联军,其势强大之极,大事不妙也。

吕产听了他的汇报也是一筹莫展,两人正在商量如何应对时,却不知此时吕府出现了一名偷听者。当局者言,观旁者听。这个偷听者便是御史曹窟。曹窟是前相国曹参的儿子,因为有事,他一大早就来找吕产,结果却无意中听到了吕产和贾寿密谋的事。于是他选择了悄然离开。仆人们对曹窟都很熟悉,还以为他见过吕产才出府的,因此也没有一个门卫来盘问。

曹窟出了吕府,直奔陈府。陈平此时已和周勃形影不离了,听了曹窟的转述后,觉得不能再等了,于是当机立断,作出了马上采取“军事行动”的部署。陈平和周勃针对吕禄和吕产,采取了分而制之的行动方针。

关键时刻,郦寄还得派上用场。周勃马上把郦寄叫来,对他进行了密示。郦寄此时只得赶鸭子上架了。他一到吕府,首先对吕禄来了个下马威:“我奉皇帝之命而来。”这句话大大加大了他话语的分量,吕禄不知是真是假,被震得云里雾里。

郦寄不给他喘息的机会,接着道:“现在大王在朝中已成众矢之的,皇上要大王赶快去封地。否则大祸临头啊!”

吕禄早些时候对郦寄的“丢兵权保封地”的方案虽然有点犹豫,但毕竟他本人的意愿还是偏向去封地做一方之王的。只是迫于家族人的反对,他才没有最终作出抉择。此时得了郦寄的“皇令”,他也觉得现在能平息齐王和周勃的叛乱,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交出京城北禁军的兵权,然后去赵国当他的赵王去。

面对和他吕家最为亲近的郦寄投来的殷殷期待的目光,吕禄终于作出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决定,他拿出印权交给郦寄,并且说了这样一句话:传令下去,由太尉(周勃)接管北军(禁军)。然后,他带着家人上路去封地了。就这样,郦寄凭着和吕家的交情,凭着一张利嘴就把吕禄给搞定了。

周勃接任北军禁军后,马上就对士兵进行了整改,他号召士兵们都起来反吕,并且充分发扬民主的作风,给了他们二次选择的机会,愿意效忠吕氏的袒露右臂,愿意效忠刘氏的袒露左臂。这些士兵们也早就对吕氏不满了,此时自然呼啦啦地袒露左臂加入到扶刘灭吕的行动中来了。

要消灭吕氏,只要搞定掌握南北禁军头领的吕禄和吕产就行了,现在吕禄被搞定了,那么接下来就只剩下吕产了。只要把吕产搞定,诛吕行动就再无悬念了。

而吕产听到贾寿的“前方工作”汇报后,马上意识到了情况不妙。特别是贾寿的那句“怕是现在交了将印去封地也为时已晚”,更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他决定到皇宫去找皇帝“评评理”。皇帝还只有几岁,什么都不懂,找他评个啥理啊!很简单,吕产想对皇帝“动武”,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吕产带了几个得力武将直奔未央门去找皇帝。哪知他一到未央门就吃了闭门羹。

这宫廷之内竟然有人敢来阻拦他,他恼羞成怒,正要叫一起上,宫里却突然涌现出几千名手持刀剑的士兵来。为首一个器宇轩昂,虎虎生威,竟然是朱虚侯刘章!

原来,周勃和陈平早就分好工了,周勃负责去搞定吕禄的北军,陈平去搞定吕产的南军。陈平料敌于先,早已叫刘章带了几千人守在内宫,以防吕产在宫内发动政变。

几人对数千人,吕产并没有惊慌失措,他甚至认为他有强大的吕氏作为后盾,他有数万南禁军做为依靠,刘章能拿他如何?而刘章奉陈平之命带着几千人守在这里,却没有接到“斩杀吕产”的正式命令。因此,两人就这样大眼瞪小眼地对起眼来。

对了一阵眼,天生敏感的吕产终于闻出了一丝不妙的气息。他是来发动宫廷政变的,但此时刘章却带着人来保卫皇宫,难道事情已经败露了。更何况,他来的时候也派人去联络吕禄了,叫他随后来接应,可现在呢!连吕禄的踪影也没看见(他不知道此时的吕禄已交了兵权去赵国的封地去了)。难道发生了什么意外?吕产心里突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于是,两人在对视一阵后,吕产不再浪费时间了,决定暂时放弃挟持皇帝的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然而,一切都已经晚了,刘章虽然没有接到“杀无赦”的命令,但此时已在对视中饱含了怒火,吕氏家族在他们刘氏家族人面前作威作福不堪回首的一幕又浮现在脑海里。眼见吕产想走,他不干了,他大声叫道:“吕产想造反,大家抓住这个叛贼啊!”

那几千士兵早就等他这句话了,于是一窝蜂冲向吕产。那吕产就算有三头六臂也只有逃的份儿了。幸亏他带的几个武士本领也非同小可,用血肉之躯挡住了他们追击的步伐。

半路上,吕产终于等来了他的支援部队。刘章的几千人马面对上万的禁军,情势突然发生了逆转,已变得凶多吉少了。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老天再一次显灵了(可能是托刘邦的洪福)。突然间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就在这时,刘章显示出一个将才的气魄和才干来,他大声叫道:“这是天要灭吕氏啊!大伙杀啊!”

他的话一出口,数万禁军也惊得云里雾里,说实话,他们虽然是吕产的部下,但也都早已对吕产不满了,此时又见老天也站在正统的刘氏家族一方,一时间再无斗志,一些人逃命去了,一些人反戈一击反而加入了诛吕行动中。总之,在一瞬间,数万禁军竟然烟消云散了。

吕产见自己大势已去,只好使出吃奶的力气逃命了。现在对于他来说,什么都可以不要,只要能留下一条性命就行了。然而此时周勃派来支援的人也到了,吕产已被包围了,他能往哪里逃呢?

最后吕产逃到了一座花园,花园的厕所成了他人生的最后归宿。刘章那饱含怒火和怨气的一剑终于结结实实地刺在了吕产身上,血花如许……

随后周勃马上派人追上了正在去封地路上的吕禄,也给了吕禄当胸一剑。至此吕家两大支柱人物吕禄和吕产都搞定了。

接下的事就很简单了,吕氏家族的成员都成了阶下囚。而吕氏家族中辈分最大的人物吕媭因为不服陈平和周勃的叛乱,用恶语对陈平和周勃进行人身攻击,结果以“诽谤罪”被乱棒活活打死。

吕氏家族其他几个主要人物的结果是:燕王吕通被杀,鲁王张偃被废,济川王刘太被改为梁王。树倒猢狲散,至此,吕氏家族杀的杀、逃的逃、走的走、散的散,四个字:灰飞烟灭。

祸福由天定

从反吕行动开始到吕氏集团彻底瓦解,似乎只在一刹那,然而,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场政变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那一刹那的惊心和动魄、那一刹那的艰辛和苦楚、那一刹那的永恒和升华。

一切的一切都随着吕氏政权的毁灭而烟消云散了,一切的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长安城又得以平静下来。只是这看似平静的长安城里,谁又会知道,宫殿之内,正进行一场激烈的会议。

参与会议的包括陈平、周勃等主要朝中重臣,这次会议很重要,重要到关系国家的命运。因为他们在议论选新皇帝的事。值得一提的是,少帝刘恭名义上是刘盈的儿子,但实际上却是“借种”的吕氏血统的人(当年吕后干的好事),因此废立皇帝也就是情理当中的事了。

新皇帝的正式候选人共有三个。

候选人一:刘章。

提名原因:第一个吹响反吕革命号角的人。

优秀事迹:诛吕行动可以说是刘章最先拉开序幕的。他先是在吕后在世时的年会上,借用“军法敬酒”计谋斩了一个吕氏家族的小字辈,给了吕氏家族一点颜色看。吕后归西后,吕产和吕禄联合吕氏家族准备诛灭朝中全部大臣,来个宫廷政变,但终因“条件”不成熟而宣告流产(主要是惧怕荥阳手握重兵的灌婴)。刘章从他夫人吕氏那里知道这件事后,意识到再这样等下去,一旦吕氏真的付诸行动,只怕这天下真的要变成吕氏了。于是他和弟弟刘兴居联手给兄长齐王刘襄写了一封里应外合的密信,并许以事成之后“皇帝之位”侍之。齐王本来就是一个抱负极高之人,再加上“皇帝”这样的职务太诱人了,所以他不顾一切(甚至还除掉了阻止他造反的丞相召平),然后又利用刘氏宗亲的关系,把叔叔刘泽手下的兵马也夺了过去,最终声势浩大地打出了造反的旗帜。

优势:少年有为,敢打敢拼,富有年轻人特有的朝气。

劣势:辈分太小,威望不足,在刘邦的孙子辈中都排到中下游去了。

结论:自古废长立幼乃取乱之道也。说白了,就是这皇位再怎么轮也轮不到你刘章的身上来。因此,第一热门候选人因“先天条件不足”被排除在外,较为可惜。

候选人二:刘襄。

提名原因:第一个“拉大旗作虎皮”公开反吕。

优秀事迹:刘襄被刘章拉下水后,高举“反吕大旗”直接向吕氏“动武”。吕氏家族的两根顶梁柱吕禄和吕产面对刘襄的“兴风作浪”,倒是显得很人道主义,他们也许是知道刘襄虽然联合了刘泽的人马,但毕竟还是有限的,于是派灌婴去“支援”。灌婴也不客气,两军接上头后,就真的来了个大联盟,从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使吕氏家族的人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陈平和周勃在宫内给了吕氏家族的人上了最后一堂军事课。就这样,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把吕氏这反革命集团彻底给毁灭了。可以说在整个过程中,刘襄功不可没。

优势:刘襄作为刘邦的长孙,又有“牵敌之功”,是入选呼声最高的一位。

劣势:刘襄的“外史”太强,其舅舅驷钧为人暴恶,和吕后完全有的一拼。

结论:吕氏因为外戚强大,才横行一时。假若立刘襄为帝,驷钧会不会仗着“国舅”这块金牌子打造出第二个“吕氏春秋”来呢?因此,皇帝的又一大热门人选因“家庭作风问题”落选了,亦为可惜。

候选人三:刘恒。

提名原因:两大热门人选刘章和刘襄相继落选后,代王刘恒捡了个便宜。

生平事迹(无优秀事迹可言,还是改为生平事迹实际些):代王刘恒是当年刘邦后宫第三人薄姬的儿子。这个薄姬当年见戚姬和吕后两人在后宫争得不可开交,她知道这场后宫的战役无论谁胜谁败,她这个同是后宫的人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于是,当年刘邦立刘恒为代王时,她便以儿子年幼为由,亲自陪儿子去上任了,从而巧妙地避开了后宫之争。到了代地后,他们母子也从不张扬,而是诚诚恳恳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从来不轻易得罪某一个人,也不去主动结交某些人。事实证明,他们这种淡泊名利的做法是很成功的,因为无论朝中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都能确保一方平安。

优势:刘邦众儿子中,现硕果仅存两个,刘恒年龄又较长,又有仁孝之名,不愧为君。另外,刘恒的母亲薄姬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从不曾参与政事,没有后患之忧。

劣势:暂无。

结论:刘恒在诛吕行动中虽然寸功未立,却拥有两大得天独厚的优势,刘邦众子孙中无人能望其项背。因此,“老好人”刘恒一经提名,众人齐刷刷举手全票通过。

刘恒继位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接到一张被录取为“皇帝”的通知书,刘恒也是既惊又喜,于是马上召集僚属(西汉的藩王有权自行招聘、选任文职僚属,设置府署,帮助处理军政事务,称为“开府”。而统率左右的称为僚属)进行了一次内部会议。

郎中令张武第一个站出来说话:“大王,现如今朝中重臣都是高祖的旧将,他们身经百战,精通兵法,擅长使用雕虫小技。高祖和吕后相继驾崩,现在他们已诛灭了吕氏一族,正是人生得意之时。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大王不应轻信来使,不可贸然前去京城,要静观其变。”

“先生此言差矣!”中尉宋昌马上站出来反驳。反驳的理由如下:

1.秦朝失政后,一时间多少英雄豪杰,哪一个不想称帝?但最终帝位归刘家,天下人也不敢再存奢望之心。

2.高帝分封子弟为诸侯王,五湖四海都有刘氏封王的踪影,刘氏江山稳如泰山、坚如磐石,天下莫不畏惧也。

3.汉朝建立后,废除秦朝苛政,施以仁德,百姓安居乐业,莫不服也。

4.吕后专政,吕家封王何其多,“吕氏春秋”何等威风,然太尉周勃仅凭一人之力,振臂一挥,士兵们皆袒露左臂助刘诛吕,天意归刘,并非人力所能动也。

5.朝中内有朱虚、东牟这样的宗氏大臣,外有吴、楚、淮南、齐、代等强大无比的宗室诸国,朝中大臣想必不敢再生邪念。

6.高帝子嗣中,只存淮南王与大王健在,大王又年长,且以贤圣仁孝之名如雷贯耳,大臣们顺应民心,迎大王为帝,此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也。

最后他进行了总结性的发言:大王放心地去吧!切莫再多疑了。

好精辟的论述,众人听了皆拍手叫好。刘恒在两种相左的意见之下,也没了主意,于是宣布散会,然后直奔后宫去找其母薄姬商议这件事。知子莫若母,薄姬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对他说了一句禅语:“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刘恒不傻,自然明白母后的意思。是啊!人的命运冥冥中自有天意,那么我的命里是不是有当皇帝的命呢?刘恒于是召来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占了一卦之后,说道:“吉,大吉,吉上加吉。王,大王,王上加王。”

刘恒问:“王上加王是何意?”

算命先生答:“王上加王乃皇帝也。”

听了算命先生的话,刘恒心中稍安,但他天生谨慎,心里还是感到不踏实。于是他决定来一次“投石问路”,派舅舅薄昭去朝中看个究竟,办事之稳可谓是年轻后辈学习的楷模。

薄昭到了京城,得到了周勃的热情招待。周勃的话很简单:诚心诚意迎齐王,一心一意为大汉,全心全意为人民。薄昭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又见朝中其他大臣对立刘恒为帝的态度也非常坚决,这才回去如实报告。刘恒吃了一颗定心丸,这才起程去长安。

长安城外的渭桥边。文武百官齐刷刷地跪了一地,异口同声地道:“臣等恭迎大王为帝。”这一刻刘恒感动得热泪盈眶,忙下车答拜。周勃当即欲献上天子印玺,刘恒推让道:“等到了宫中再议吧!”

到了宫中,当众人拥立他为帝时,刘恒充分学来了刘邦当年的推让作风,左一句无德无才,右一句无才无德,当真是好一阵推来推去,最后眼看要闹出人命来了,刘恒这才极为“痛苦”地接过了印玺。顿时“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之声不绝于耳,响彻云霄。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刘恒入住皇宫的同时,少帝早已被赶下皇帝的宝座。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考虑到少帝年纪太小,一个人去另一个极乐世界未免太孤独、太寂寞了,梁王刘泰、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三人皆系非刘氏血统)主动相陪,可谓仁至义尽。

历史真会开玩笑,当年戚姬想方设法把她宝贝儿子如意扶上权力的最高峰,结果非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而且还赔上了她母子二人的性命。而清心寡欲、自知无力同吕后和戚姬抗衡的薄姬,从来都没有过“非分”之想,低调而隐忍,只想平安顺利地过一生,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从来都没有参与过争斗的薄姬笑到了最后。

此时的薄姬虽然已是风烛残年之人了,但她终于看到了夕阳落山时最绚丽、最灿烂的时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她的儿子刘恒站在了权力的最顶峰,俯视着全天下的黎民百姓。

当晚,刘恒入住未央宫,正式宣布登基。刘恒便是汉文帝。

这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莫道功名如粪土,富贵无常谁能定?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238.html

上一篇:百废待兴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