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为什么说1644年是千年国运的转折点?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1-08-24 06:43:17 0 朱由检

也许,历史不是你认为是那样的就是那样的。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当事人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个事件是如何发展出来的。这篇文章“为什么说1644年是千年国运的转折点?”或许能够给您答案。

01

1528年,文徵明和王宠同游楞伽山。彼时,59岁的文徵明早已辞官归隐,放弃了一生追求的功名利禄。而王宠依然挣扎于仕途不可自拔,二人读书之余一起游山玩水。

那一天,他们借宿在楞伽山的寺庙中。一杯清茶、一个蒲团、一张几案,窗外是漫天飞雪,师生二人品茗谈心。此情此景,颇有魏晋遗风。看着窗外美景,王宠拿出笔墨纸砚,让文徵明帮他画下来,希望把难得的美景留存于纸上。文徵明接过纸张,开始磨墨动笔。这一画,足足五年。

1532年,《关山积雪图》终于完成。画中冬日群山壮阔,虽白雪皑皑,但有青松点缀,别具一格。四百年后,这幅画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宝诞生,也有特殊机缘。

明朝正值小冰河时期,气温骤降,从北京到广州,寒冷远甚如今,大雪压垮房屋也是常事。文徵明作画的五年,恰好是小冰河时期的低谷,大寒大雪给了两位不得志的文人以灵感,因此留下了这幅传世之作。

崇祯年间,小冰河进入极寒期,气温也降至历史的最低点。那些年,太湖也可以结出厚厚的冰层,苏州、无锡人可以驾着马车穿越湖面直达湖州,广州也不再四季如春,城内、城外的居民成百上千地被冻死。

大寒过后,往往是大旱。气温过低,天气又干燥不下雨,导致粮食减产,本来就收入不多的百姓面对官府的逼税,只能抛家弃田,到外地求活路。茫茫四海,哪有什么世外桃源。老百姓成群结队在中原大地游荡,犹如鬼魅。实在饿极了,只好举刀砍向身边人,人相食早已司空见惯。

大明江山,已是修罗场。

02

1629年,刑科给事中刘懋上书,建议整顿全国驿站,这样一年下来能省几十万两银子。

说是整顿,其实是裁撤。得到崇祯皇帝的许可后,刘懋雷厉风行,很快就裁撤全国大部分的驿站,虽然每年可以节省68万两银子,却也砸了几十万人的饭碗。

砸人饭碗,犹如杀人父母,李自成就是失业大军中的一员。他失去了糊口的工作,而且没有任何失业补助。人才市场也人满为患,他连大门都挤不进去。此时正好是小冰河的极寒期,饥荒开始在陕北蔓延。饥民成群结队地去挖野菜,野菜吃光就只有树皮、观音土,反正走投无路,他们只能自力更生。

李自成带着侄子李过到甘肃当兵,不求升官发财,只想混口饭吃。可他不知道,军队也没有余粮。卢象升当宣大总督时给朝廷写报告:“所辖之军,其饷银自去年十一二月到今,分毫未领也。各军兵虽复摆墙立队,乘马荷戈而但有人形,全无生趣……况时值隆冬,地居极寒,胡风朔雪,刺骨寒心。微臣马上重裘,犹然色战难忍,随巡员役,且有僵而堕马者。此辈经年戍守,身无挂体之裳,日鲜一餐之饱。夫独非圣明宇下苍生、臣等怀中赤子乎?铤而走险,所不忍言,立而视死,亦不忍见。一镇如此,三镇可知。”

意思是说,大同军队已经一年没有军饷了,为了养家糊口,武器装备都已经被卖了,即便如此,也没有多余的衣服御寒。大同的冬天经常是零下二十多摄氏度,这么冷的天气,卢象升穿着裘皮大衣都冷得不行,何况那些穿着单衣又吃不饱饭的士兵?大同号称重镇都是如此,何况甘肃。

李自成所在的军队因为缺衣少食,不得已杀官造反。他们终究没有逃脱时代的宿命,从此以后,李自成加入农民起义军,从队长、闯将一直成为闯王。他们没有理想和目标,只是被时代的洪流推着向前,生或死,成与败,都不由自己做主。他们最初的动机,不过是想吃饱饭。

当然,崇祯皇帝也给过他们机会。1631年,三边总督杨鹤对崇祯皇帝说:“饥民造反是因为没饭吃,只要拨款赈济,一定能平定叛乱。”他主张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崇祯拿出十万两私房钱,交给杨鹤用来招抚。不得不说,这一招效果很好。除了渡过黄河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留在陕西的起义军大部分都投降了,排队领到救济补助后,纷纷回老家安顿家人。

不过,有效期只有半年。半年后,他们的补助早已用完,但地里没有庄稼,再过一段时间还得交公粮,而崇祯再也拿不出钱了。怎么办?只有重操旧业。这是一个无解的死局。从此以后,农民军在中原纵横多年,犹如熊熊烈火,始终不灭。

杨鹤失败后,朝廷主剿派上场。他们极力攻击杨鹤的绥靖政策,于是杨鹤被朝廷革职拿办。对于杨鹤的结局,他的儿子杨嗣昌很痛心。1637年,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并在第二年进入内阁,成为皇帝的头号亲信。他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策略,想把农民军一网打尽。

除了作战计划,杨嗣昌还有口号:“不做安安饿殍,犹效奋臂螳螂。”意思是说,农民不在家老老实实地饿死,还敢出来螳臂当车?!

可见,杨阁部真的不懂这个世界。

03

然而,不懂这个世界的,还有崇祯皇帝。

原本按照朱元璋的设计,明朝应该是武将、文臣、藩王相互制衡,这种权力结构可以保证皇帝大权独揽。可日后的历史走向,却出乎朱元璋意料。

藩王和武将都被废去了“武功”,只留皇帝和文臣相互博弈。为了寻找盟友,皇帝不得不培养太监。明朝的太监被人骂了很多年,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太监强势的时期,也是皇权鼎盛的年代,比如刘瑾魏忠贤时期。崇祯皇帝不懂,他一出手就把魏忠贤废掉了,但是他又没有培养出自己的盟友,因为他相信,文臣都是正人君子,值得信赖。

从这一点来看,崇祯有点像王莽。他抱着理想主义的心态去闯荡现实主义的世界,结果一定会头破血流。于是,他在17年内更换了18个内阁首辅,杀了好几任兵部尚书、巡抚、总督,却始终不能贯彻自己的意图。不论是财政还是作战,他孤身一人面对庞大的文臣豪绅。他可以轻松撤掉任何一个人,但对整体无能为力。

当然,崇祯的人品也有问题。1638年,卢象升在河北和清军作战,但是大部分兵力被太监高起潜分走,最终力竭战死。最后高起潜投降清朝,依然过着好日子,卢象升却被“八十天不准收尸”,连抚恤都不给。

1642年,松锦战役失败,辽东门户大开。崇祯暗示兵部尚书陈新甲跟满清议和。陈新甲办事很利索,马上就准备签约了。恰好,陈家仆人在收拾书房时看到了议和的草案,转头就当作大新闻给说出去了。结果崇祯不承认有此事,一刀就把陈新甲给砍了。换作是你,遇到这样的老板你不辞职吗?

再说说“君王死社稷”。

1644年,李自成即将进入北京,江山马上就要易手。崇祯也想效仿宋高宗,到江南建立流亡政府。但是他不自己说,好几次上朝,他都暗示大臣请他南巡,然后自己再批准。陈新甲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意思,但就是没人帮他。崇祯气得冲下去一人一脚。

南下渡江的计划在君臣的推诿中蹉跎了一个月,直到李自成兵临城下,他们依然没有做出决定。崇祯等不及了,他要自己行动。但他哪里还能走得了?各门的禁军都忠于职守,死活不让皇帝出宫,最后实在没办法,才去景山自缢。

明朝灭亡,崇祯至少要负一半责任,另一半则是祖宗留下的烂摊子。

04

明朝的烂摊子,恰好清朝都能医治。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是建州酋长,也是明军都指挥使,在李成梁“养寇自重”的自保策略下,苟且偷生于辽东。

1583年,李成梁攻打古勒城。城主阿台是觉昌安的孙女婿。为了孙女的性命,觉昌安就和儿子塔克世入城劝降,结果明军突然攻城,父子俩都在城中被明军杀死。

为了给父祖报仇,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踏上创业开国的不归路。他创业成功的关键,是优秀的组织制度建设。女真人很原始,基本没有社会组织。于是,努尔哈赤就把部族人口全部组织起来,分别用正黄、镶黄等八旗命名,其下有甲喇、牛录等单位,分层级管理。在旗之上,努尔哈赤又让子侄分别担任旗主、贝勒,家族成员牢牢掌握管理大权,这就是“八旗”制度。

八旗不仅是军队管理方式,还兼管女真的民政、司法、财政。换句话说,女真的所有社会资源,都被纳入了八旗中。有了八旗制度,女真虽然弱小,但也可以集中全部资源,用于战争,甚至开疆扩土。明朝虽然资源多,但是都分散在豪绅和藩王之手。明朝的军饷、人事、派系都十分散乱,就像一个虚弱的胖子,所以在局部战场上总是失败。

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一年前,努尔哈赤誓师讨伐明朝,接连攻破抚顺等地。万历皇帝感觉事态很严重,于是决定派兵支援辽东。援兵从四川、甘肃、浙江、福建和朝鲜而来,不熟悉环境又没有充足的粮食和军饷,最重要的是,将帅都互相掣肘。这还怎么打?

努尔哈赤说:“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但这种战术的前提是集中。除了兵力,粮食、军饷、纪律都要统一,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明军兵败如山倒,女真崛起。此后,努尔哈赤的子孙以满洲为族名、大清为国名,他们击败林丹汗,横扫漠南蒙古,结成满蒙联盟。在1644年前,清朝已经是横跨内蒙古、东三省的巨无霸。而巨无霸的大本营虽然有时也闹矛盾,但在大方向上都很团结。

明朝和汉人,就是输在不团结。

05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请茹太素吃饭。赏赐了一杯御酒后,他突然说了一句文绉绉的话:“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意思是:即便酒桌上的关系再好,但是该杀你全家还杀你全家。而茹太素的回答也挺有意思:“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我只求报效国家,你对我好不好都没关系。

一语成谶。朱元璋屡次掀起大案,诛杀无数官员,但明朝依然收获了无数刚烈、正气的大臣,比如于谦方孝孺、王阳明……皇帝动不动就在朝堂上把大臣的裤子扒开打屁股,依然不能阻止他们忠君爱国的小红心。但这一套在明末就不灵了。

1642年以后,李自成在河南、湖北接连取得大胜,一年后打败孙传庭回到陕西,这时三分天下已有其一,改朝换代的局势已经很明朗了。文官和士绅开始投靠李自成,希望能保全自己的家业,也想在未来的新王朝中谋求有利的位置。

李自成宣布农民三年免税,但庞大的军队和政府也需要粮食和白银啊,于是,他的军队到什么地方,都要屠杀当地的宗室藩王,把藩王多年积攒的粮食和财富全部充为军费。

1644年农民军进入北京后,追赃助饷的范围已经不止于藩王,而是扩大到了勋贵和全部官员。中堂10万两、部院7万两、科道5万两、翰林3万两……至于累世公侯之家,务必要人财两尽。不到一个月,抄家就得到7000万两白银。这可是和全体官员为敌啊!

于是,当初把李自成比喻为“沛上亭长、太原公子”的士大夫们,转身就骂他贼性不改,并且十分怀念明朝。同一时刻,远在辽东的吴三桂已经准备投降了,他甚至在卢龙县张贴告示:“我是来朝见新皇帝的,都是自己人,你们千万不要惊慌。”吴三桂和其他人一样,也希望在李自成的新王朝立足,况且他的爵位和实力足够高,很可能成为新王朝的新贵。

可是从北京传来的两个消息让吴三桂很是担忧:第一是陈圆圆被刘宗敏抢走了;第二是追赃部门要求吴襄吐出20万两。吴襄是吴三桂之父,相比陈圆圆来说,他爸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可以肯定的是,吴三桂从这件事就能知道,李自成和自己不是一路人。再加上追赃助饷的消息不断传来,吴三桂终于下定决心,他带着部队向东而去,攻破山海关后立刻给清朝写信,请求摄政王多尔衮出兵救援,并且拍着胸脯保证:“如果肯来的话,我带路。”

事实证明,清朝早已做好了准备。多尔衮收到信时,正好是动员八旗倾国而来向山海关进军的路上。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攻占山海关的消息后,立刻整顿兵马,带着吴襄和明朝太子北上平叛。双方一见面就打得天昏地暗,当天晚上吴三桂就撑不住了。

多尔衮没有出动,而是在欢喜岭等待时机。他怕吴三桂是诈降,想看看李自成和吴三桂到底是什么关系。吴三桂没办法,只得亲自到欢喜岭求见多尔衮,请求八旗军队援助。这时多尔衮这才相信他。为了和李自成的军队区分,他让吴军在肩膀上绑上白布,以免误杀,随后便带着军队进入山海关,和吴三桂并肩作战。

二打一,李自成根本扛不住,只好连夜撤退。正是这一天的战斗,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相当于在爵位上连升三级。

事实证明,吴三桂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多尔衮和吴三桂向北京前进时,李自成已经向西安撤兵。城中的官员传言:“吴大帅打败李自成,迎接太子回来登基了。”于是,朝中大员带着礼器到郊外迎接吴大帅,没想到,迎面走来的却是清朝的八旗军队。他们马上修改台词:“恭迎王师定鼎京师,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们也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多尔衮承诺明朝官员,只要归顺就可以官复原职,被农民军追讨的家产也物归原主。从此以后,中原各地冠冕依旧。

李自成兵败如山倒,只带着少量兵力逃回北京,匆忙举行登基典礼后,又带着财物奔向西安。没有文官和士绅的支持,他已经无法在北京立足。

1644年,士绅有两张面孔:在李自成的占领下拼命造反,在清朝的占领下一腔热血地表忠心。矛盾吗?一点儿都不矛盾。他们很清楚谁是真正的朋友,谁是真正的敌人。至于国家危亡、民族大义什么的,他们已经顾不上了。

06

1644年,北京是一座大舞台。崇祯皇帝收拾好道具,放下话筒,结束了明朝276年的表演,向台下观众鞠躬致敬,走向了景山的歪脖子树;李自成立足未稳,被观众用臭鸡蛋、香蕉皮轰下舞台;多尔衮带着清朝倾国而来,优雅的舞姿魅惑人心。满洲人获得了舞台的使用权,将继续为观众表演绝活。

有欢笑,也有泪水;有人离场,有人进场。无论舞台上有怎样的风云变幻,观众席始终是一样的人。唯一不变的是他们都保持统一的审美,一起鼓掌,一起愤怒。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3167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