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杨嗣昌

杨嗣昌(明朝兵部尚书)

杨嗣昌简介

杨嗣昌:杨嗣昌是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历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天启三年因受阉党排挤,称病归乡。崇祯元年复出,因通晓历史、善于言谈而深得崇祯帝信任,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主持镇压农民起义军。他力主“安内方可攘外”,并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策略,计划用三个月消灭农民起义,但终以失败告终。当张献忠占领襄阳,杀襄王;李自成攻陷洛阳,杀福王后,杨嗣昌畏罪忧死。

杨嗣昌传记——

杨嗣昌,字文弱,万历十六年(1588 年)出生于湖广武陵碴口坡( 今湖南常德)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杨鹤以督兵著世,官至兵部右侍郎,曾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杨嗣昌自幼熟读经史,熟悉历代典章制度。

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杨嗣昌考中进士,步人仕途。历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

天启三年(1623 年),杨嗣昌因受阉党排挤,称病辞职归乡。

崇祯元年(1628 年),思宗朱由检登基后,杨嗣昌起用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

崇祯五年(1633 年),杨嗣昌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关等处。

崇祯七年(1635 年),杨嗣昌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不久,因为父母相继去世而回籍T忧。

崇祯八年(1636年), 各路起义军将领大会荥阳,之后共同作战,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崇祯十年(1638 年),在家守制的杨嗣昌被夺情起复,提前回京。朱由检召见杨嗣昌,他力主“攘外必先安内",并以通晓历史、善于言谈而深得朱由检的欣赏,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主持镇压农民起义。他随即制定了“ 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策略,也就是“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并计划自本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为“灭贼之期”。为了实施“十面之网”,杨嗣昌增兵十四万,加饷二百八十万两。由熊文灿总理五省军务,剿抚兼施。十一月,张献忠、罗汝才等农民军兵败后接受招安;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溃败,仅剩残部十七人逃往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杨嗣昌的计划初见成效,于是他更得崇祯的信任。

崇祯十一年(1639 年)三月,由于“灭贼之期”已过,而农民义军的声势仍然相当浩大。因此朝廷大臣纷纷弹劾杨嗣昌“灭贼逾期”。由于崇祯帝的保护,没有被定罪。同年六月,改任礼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仍掌管兵部事,成为明末权倾一时的宰相式人物。

崇祯十二年(1639 年),后金军三路大军第四度南侵,蓟辽保定总督吴阿衡醉酒中被后金军杀死,蓟州失守,京城危在旦夕,朝廷急召卢象升率军增援。卢象升由于主战而与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杨嗣昌意见不合,杨嗣昌命令诸将不要轻易与清军交战。但卢象升主张坚决抵抗,于是率诸将分道出击,与后金军在庆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发生激战。参战将士本来就惧畏后金军不敢迎战,于是趁机按兵观望,导致许多城池相继失守,卢象升屡战失利,最后战死沙场。杨嗣昌因此被降三级。同年五月,伪降的张献忠在谷城再度起兵,罗汝才也在房县响应,李自成也杀出商洛山,农民起义烈火复燃。崇祯帝急忙任命杨嗣昌为督师,赐尚方宝剑,再次加紧进行镇压。杨嗣昌制定计划,想先集中兵力,包围张献忠,然后一举消灭。

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月,杨嗣昌与陕西副将贺人龙、李国奇在太平县玛瑙山(今四川万源县)夹击张献忠。张献忠奋力突破包围,撤人四川,杨嗣昌挥兵追击。张献忠采取“以走制敌”的战术,使明军疲于奔命,士气涣散,明军将士开始消极怠战。此时明朝官军内部也矛盾重重,诸将多不用命,贺人龙与左良玉都拥兵自重,不听使唤。杨嗣昌虽然屡次下令进剿,但是他们却都按兵不动,使大败之后的张献忠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崇祯十四年(1641 年)初,休整后的张献忠挥师沿江东进,连连打败明军,二月,张献忠一日急驰三百里出四川,奇袭襄阳,在西门城楼杀襄王朱翊铭,朝野震惊。当时杨嗣昌正在夷陵,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害怕,急忙上奏请死。不久,杨嗣昌又听说李自成攻陷洛阳,杀福王朱常洵,更为担忧。三月,忧惧交加的杨嗣昌旧病复发,不久死于湖北荆州,时年五十四岁。崇祯帝闻讯对朝臣叹息说:“自杨嗣昌殁,无复有能督师平贼者。”杨嗣昌死后,定国公徐允祯等上奏按照失陷城寨给他定罪。崇祯帝称赞他“临戎二载,屡著捷功,尽瘁殒身,勤劳难泯”,不仅没有给他定罪,反而赐祭,并进太子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