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爱新觉罗·多尔衮

爱新觉罗·多尔衮(皇父摄政王)

爱新觉罗·多尔衮简介

爱新觉罗·多尔衮生平:多尔衮(1612~1650),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15岁封贝勒,25岁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32岁辅政,称摄政王。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问鼎中原,后封皇父摄政王。39岁去世后,先被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后被顺治帝追论谋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历史评价:多尔衮死后遭到清算,对于他辅政或摄政的功过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帝才给多尔衮以比较公正的历史评价:“定鼎之初,王实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劳未可尽泯”;但指出他“摄政有年,威福自尊”。太后下嫁源于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上寿筋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多尔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人物,其功过是非令人一言难尽,单是那桩以他为男主角的“太后下嫁”疑案,已经让历史学家们千考万索,也令老百姓至今还在街谈巷议。

爱新觉罗·多尔衮大事记

1612年 出生,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生母阿巴亥。

1620年 以八龄幼童跻身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

1626年 努尔哈赤去世,其母殉葬,失去依靠。

1628年 初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立下战功,继任固山贝勒。

1631年 参加大凌河之役。

1635年 率军肃清察哈尔部残敌。

1640年 作为松锦决战的主将之一走上战场,迫使明守将祖大寿投降。

1644年 率清军入北京。不久成为叔父摄政王。

1648年 称皇父摄政王,掌握军政大权,成为清的实际统治者和最高决策人。

1650年 卒,福临亲政。

人物关系

爱新觉罗·多尔衮传记

智勇双全 少年得志

▲多尔衮朝服像

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只有15岁。但他懂得明哲保身。他一方面紧跟皇太极,不断博取欢心和信任,又绝不显示自己的野心;另一方面在战场上以超人的勇气和才智,不断取得战功。1628年,他初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不久就继任了固山贝勒。多尔衮少年得志,这为他将来的进取奠定了基础。

当然,使他名声大振的是征服朝鲜和攻击蒙古察哈尔部之役。两役之后,战局顿时改观,皇太极解决了后顾之忧,便可全力对付明朝。皇太极在1636年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南面称帝,与明朝已处在对等地位。多尔衮在这两大战役中所立的战功,也使他的地位继续上升。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在此之后,多尔衮几次率师攻明,均获辉煌战绩。多尔衮并不是一介武夫,这点连皇太极也看得很清楚,他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他统摄。在统辖六部的过程中,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为他后来的摄政准备了条件。

根据多尔衮的建议,皇太极对政府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确定八衙官制。文臣武将的袭承升降、王公贵胄的管理也要经他之手。

▲多尔衮(右)与豪格(左)画像

拥立幼主 以退为进

1643年,皇太极突然死去,并没有对身后之事任何安排,表面上王公大臣一片哀痛,实际上各方势力暗流涌动。竞争最激烈的是豪格和多尔衮。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就开始积极活动,进而由幕后转为公开。阿济格和多铎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观察形势,没有立即答应。多铎转而又提代善为候选人,代善则以“年老体衰”为由力辞,既提出多尔衮,又提出豪格。豪格见自己不能顺利通过,便以退席相威胁。多尔衮见机行事,迅速提出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自己和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这一建议,大出众人所料。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一步,但是却掌控着国家的主权。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这一方案不仅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稳定。

定鼎北京 统一全国

多尔衮善于抓住战机,亲率大军挥师入关,定鼎北京。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京城一片惶恐疑惑。多尔衮亲自集结军队,向山海关进发。他充分利用了汉族内部的阶级矛盾,挟制了吴三桂,使他不得不充当清军入主中原的马前卒。清军在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兵临北京。在稳定北京及周边局势的情况下,多尔衮迎接顺治帝从沈阳来到北京,宣布福临在北京定鼎登基,从而宣告了明朝的灭亡和清朝政权对全国的统治。

多尔衮占领北京之后,严禁抢掠,停止剃发,为崇祯帝发丧,博得了北京士绅的好感,很快便稳定了形势。

▲摄政王多尔衮敕谕

清朝虽已定鼎北京,但是退居西安的李自成大顺军仍有几十万军队,另一支农民军在张献忠的率领下已建大西国于成都。残明势力拥戴福王朱由崧为帝,定都于南京,改年号为弘光。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的战略是:对农民军的主要力量坚决消灭,其中对地方小股起义、“土贼”则剿抚并用;而对南明政权则是“先礼后兵”。至顺治二年(1645),农民军连战失利,李自成死于九宫山。这时多铎军已克扬州,接着,清军渡长江,南京不战而降,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权灭亡。

理藩院开始主要掌蒙古事,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成为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

▲《多尔衮摄政日记》书影

权倾朝野 不得善终

顺治元年十月,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后,俸禄、冠服、宫室之制均超过一般亲王。第二年,多尔衮称“皇叔父摄政王”,重新规定了各项仪注,如跪拜等,几乎与皇帝没有区别。到顺治五年,他成为“皇父摄政王”,权势地位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接管国家的大小政务。在政治体制上,多尔衮将明朝制度和满族制度相结合,运用到管理国家上。除满官权重这一点外,还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理藩院等机构。对于吏治,除整顿旧官之外,多尔衮还注意选用新人,规定了重开科举的制度。在经济上,多尔衮发布“大清国摄政王令旨”,向全国人民宣布取消明末加派,恢复和发展经济。清政府按万历年间则例征派赋税,免除了天启、崇祯时期的加派,不过,万历末年加派之辽饷共520两照征如故。另外,由于连年战争,经济支出庞大,所以一些“杂费”的征派也在逐年增加。在民族关系和对外政策方面,他继承了其父兄的政策,对漠南蒙古友好相待。

随着权力的迅速增长,多尔衮的个人欲望也变得越来越膨胀。睿王府金碧辉煌,宏伟壮丽,比皇宫有过之而无不及。顺治七年,多尔衮病死在边外喀喇城,年仅39岁。福临下诏为他举行国丧,追尊其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但不久,福临就开始对多尔衮进行清算,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多尔衮死后两个月,突然从荣誉的顶峰跌落下来。

多尔衮死后突然从荣誉的顶峰跌落下来,但他对清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绝不是政治对手们对其的几条欲加之罪所能掩盖的。

六大功绩 六大弊政

多尔衮的六大功绩:第一,文武兼长,屡立战功。多尔衮能文能武,多次统军出征,屡立大功。第二,皇位让贤,能识大体。两次争夺皇位,特别是第二次争夺皇位,多尔衮以满洲整体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退出皇位之争。做摄政王后,他克制了对皇权的欲望,没有做出篡权夺位的举动。第三,抓住时机,统兵入关。在闯王陷京、崇祯自缢的重大历史关头,多尔衮抓住时机,统兵进关;辅佐年幼的顺治皇帝,移都北京,定鼎中原,建立清朝统治。第四,定鼎北京,保护皇宫。多尔衮力排众议,迁都北京。在中国皇朝历史上,大一统皇朝利用前朝宫殿,仅此一例。 第五,安定官民,废除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多尔衮进关后,宣布“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和宣布“废除三饷”等重大政策。 第六,重用汉官,统一中原。对投降的汉族官员加以任用,迅速稳定政局。

多尔衮的“六大弊政”,即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这些错误的做法扰乱社会秩序,破坏中原经济,加深民族矛盾,带来严重后果。所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人数字可能有出入,但多尔衮违背皇太极对汉人的政策,杀人过多,是其重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