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朱棣

朱棣(明成祖)

一代雄主明成祖

朱棣简介

朱棣生平: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明惠帝朱允炆建文时期削藩,朱棣遂起兵攻打侄子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朱棣夺位登基,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其在位期间完善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国力发展到顶峰,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明成祖驾崩后,庙号太宗,葬于长陵。1538年,明世宗朱厚熜改其庙号为成祖。

历史评价:明成祖朱棣曾5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派遣郑和下西洋,前后7次(前6次在永乐年间,第7次在宣德年间),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国家之间的联系。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他盛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大力开展海外交流,使得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从而开创了“永乐盛

朱棣大事记

1360年 出生。

1370年 受封燕王。

1380年 就藩燕京。

1399年 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

1403年 命解缙等人编纂《永乐大典》。

1405年 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1420年 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

1421年 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

1424年 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葬于长陵。

人物关系

朱棣传记

戎马成长

▲明成祖朱棣坐像

明成祖朱棣出生于元末战乱时期。那时群雄并起,互相征伐,而朱元璋与陈友谅正打得不可开交,以至于连给儿子起个名字的工夫都没有。史书记载,朱棣为马皇后嫡生,但也有说他是贵妃所生,关于他的生世有许多的野史和传说,可谓众说纷纭。朱棣长大后被封为燕王,属地在北平(今北京)。1376年朱元璋将徐达长女册封为燕王妃。燕王是诸王当中势力最强的一个,在抵御蒙古诸部内扰的过程中,他得到了锻炼,展示了他杰出的军事能力,这也为他即帝位奠定了基础。

明朝藩王

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万人。明朝共封有9位边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明惠帝朱允炆画像

靖难之役

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办法就是分封诸王。洪武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诸王主掌北方军事,拥兵自重。藩王势力的膨胀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1399年起兵反抗朝廷。朱元璋在位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兵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力,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朱棣起兵之初,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力弱小,朝廷绝对占压倒优势。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欲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随后,朱棣采取内线作战,迅速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能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但在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因耿炳文军败,建文帝又改任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后李景隆指挥失当,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纳黄子澄之谋,派遣使者议和,以求缓攻,并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替代李景隆之职 。

1401年,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南北交战主要在河北、山东。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南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巩固。能始终据守者,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正在朱棣为此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已空虚宜直取的情报。于是朱棣决定跃过山东,直捣南京。进抵南京金川门时,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年号永乐。“靖难之役”历时四年,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靖难之役形势示意图

▲姚广孝(1335~1418), 明初政治家、高僧

大肆杀戮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注重君主强权。永乐初,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之后,又继续实行削藩。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空缺的问题。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举报不端行为。

朱棣上位后,大肆排除异己。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他也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朱棣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朱棣答应了他。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朱棣派人强迫他来见自己,方孝孺穿着丧服当庭大哭。要拟即位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明成祖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号啕,声彻殿庭,朱棣反复规劝,方孝孺就是不肯服从。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并大捕其宗族门生,每抓一人,就带到方孝孺面前,但他根本无动于衷,头都不抬。方孝孺的种种行为彻底惹怒朱棣,他把方孝孺的朋友们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全部凌迟处死!

九族

泛指亲属。但“九族”所指,诸说不同。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指岳父、岳母。

朱棣夺位后,为巩固自己的政权,发明了瓜蔓抄。因残酷诛戮,妄引株连,如瓜蔓之伸延,故名。杀戮之惨,株连之多,实为史所罕见。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最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凡事直接向皇帝报告,后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权力于锦衣卫之上。

永乐盛世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度及编修书籍等措施笼络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选择官吏力求因材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北京紫禁城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年即改北平为北京,并于1421年迁都北京,设六部,增设北京周围的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在东北的女真族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派人疏浚了会通河,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明朝对其他边疆地区的统治也得到加强。

朱棣注重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灾年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人盈羡”,达到明朝国力繁盛的顶峰。

解缙(1369~1415),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书法家。永乐初任翰林学士,主持纂修《永乐大典》。解缙善文,有才气,著有《文毅集》《春雨杂述》。

▲福建长乐郑和雕像

纂修大典

《永乐大典》原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并于1404年编成。收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全书正文22 877卷,目录60卷,装成11 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共8 000余种,可谓“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

▲明朝永乐年间货币——永乐通宝

▲明十三陵朱棣塑像

对外交流

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朝的影响,从1405年起,朱棣派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出使西洋,途径30余国,实乃明初盛事。永乐时派使臣来朝者亦达30余国,中亚的帖木儿帝国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浡泥王和苏禄东王亲自率使臣来中国,不幸病故,分别葬于南京和德州。1406年,朱棣派遣军队征战安南,次年在此设交趾布政使司。

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