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天子守国门”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经济规律?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1-08-23 00:53:18 0 朱棣

探索历史足迹,讨论历史话题,关于““天子守国门”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经济规律?”的相关问题,相信大家都很感兴趣。

01

说起明朝,常有句话:“天子守国门。”这话没错,但是除了宋朝以外,历代王朝几乎都是天子守国门。所以,这句话其实怎么说都没错。

这个故事,我们从头说起。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关中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曾经戎狄杂居的牧场,被改造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秦汉时期帝国的首都,其实是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地缘板块的集大成者。朝廷只要定都咸阳或长安,就可以凭借发达的经济,以及优质的地理环境来制衡天下,不怕任何来自关东的挑战,除非堡垒从内部被攻破。

但是“守国门”的意思是防备外患,秦、汉的外患在哪里呢?西方和北方。匈奴经常从北地郡、上郡侵略汉朝,汉军也经常从上郡出塞,这两个郡就在如今的陕北。

彼时的陕北是水草丰美的草原,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地位,不论匈奴还是秦、汉帝国,谁得到它就能养活庞大的骑兵。所以,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修建了咸阳直达河套的驰道,保障快速运送兵员和物资到达前线。蒙恬可以“逐匈奴七百里”,这条重要的后勤保障线路功不可没。

匈奴强大以后,势力一度延伸至河西走廊,原本自由自在的部落,被纳入匈奴管辖。西方也不安全了。

定都长安的汉朝,是不是天子守国门呢?

后来霍去病向西出击,占领河西走廊,卫青也屡次向北出塞,他和匈奴争夺的高阙、河南都在长安正北方向。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秦、汉帝国的经济、政治、军事中心都在关中,逐水草而居的匈奴王庭也在河套以北。从长安到王庭,可以画一条垂直线。

也就是说,当时的经济中心靠近西边。游牧民族纷纷在经济中心建都,或者说只有处于经济中心的势力,才能获得建都的机会。这也可以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李广总是二线部队,他经常坐镇北平和渔阳,明显不重要嘛。

这是不以英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白山黑水间的东胡不行了,关东六国也被干趴下了,就连百战百胜的西楚霸王也扛不住刘邦恐怖的后勤投送。这种看似偶然的巧合,其实大有脉络可循。

02

草原民族没有农业和手工业,唯一的资产是牛羊,比农业还靠天吃饭。哪里的河流多,哪里的草茂盛,各个部落就向哪里汇聚。为了争夺水草,战争不可避免。水草的变迁,又决定了游牧部落的实力消长。经过千年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之后,草原终于角逐出了最强大的胜利者:匈奴。

匈奴发迹于何处,已无迹可考,但匈奴祭祀的地方在鄂尔多斯,说明王庭也不会太远。虽然王庭的游牧经济发达,但自然资源极度匮乏。套马大哥每天吃着烤全羊,就算没有孜然,也得撒点盐吧。不好意思,草原不带这项技能。

他们不会炼铁,导致烤羊的叉子、捕猎打仗的箭头都没有,于是他们只好把野兽骨磨锋利点,凑合着用吧。

一旦汉朝搞贸易战,匈奴就得喝西北风。

匈奴单于想改善牧民的生活,于是号召大家去抢劫——向南,越过长城,抢钱、抢粮、抢铁、抢盐。陕北是草原,实在没什么可以抢的,所以抢劫的地点集中在山西,比如雁门关、大同等地。至于河北,只是捎带,不算重点照顾对象。

可汉武帝认真以后,把匈奴抢劫的路给断了。怎么办呢?匈奴不能抢劫,还可以跟汉朝做生意。于是,匈奴用牛、羊、马、皮做资本,和汉朝交换盐、铁等物资。

总体来说,这条贸易线路是顺畅的。除了交战时期会暂时关闭以外,平时都是官方贸易和民间走私同步进行。

既然是做生意,总要有交易地点吧。陕北是草原,城镇不多,不适合商人存放货物和摆摊。河北又太远。于是,最佳贸易路线就设在了山西。汉朝商人带着货物汇聚到太原,然后继续向北参与贸易。汉朝和匈奴双方各取所取,维持了很多年的和平。

那时的山西是农牧交流的通道,数不清的财富沿着汾河流过,成就了太原千年的辉煌。这点和新加坡、中国香港很像。只要有海量资金经过,就能吸引各方人才到山西定居。而人才和资金的结合,又能带动本地的全方位发展。

史书中山西名人很多,但处于第一梯队的几乎都来自第一个千年。宋朝以后,再也没有响当当的山西人。比如汉朝的卫青和霍去病,三国的张辽,唐朝的王勃王维郭子仪薛仁贵狄仁杰……宋朝以后还有谁?

这些人杰的出现,其实是贸易路线的产物。钱在哪儿,事就在哪儿,人才也容易在哪儿扎堆。繁荣的贸易成就实力强大的地区,所以北魏建都大同,高欢在太原成立霸府,李渊李世民也在太原起家。与其说是英雄成就地域,不如说是地域经济造就英雄。

当李世民荡平突厥后,这条贸易路线在唐朝变得更加繁荣,南北方的物资在太原交换,西域的葡萄酒在山西扎根。太原也和长安、洛阳一起,进入大唐的核心城市群,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正因如此,只有两三万人的沙陀部落在占据山西后,足以横行黄河南北几十年。五代十国中的四个王朝,都是沙陀势力建立的。从根本上来说,赵匡胤是沙陀势力出身,但赵光义亲手终结了太原的辉煌。而在此之前,长安已经失去了首都的地位。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03

恐怕再也没有比长安更辉煌的城市了。主要是关中的地缘板块太优秀了。北方是茂盛的草原,南方是四川粮仓,西方又是陇西大山,秦、汉帝国只要坚守潼关,就可以成就万世基业。

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长安则是中原和西域贸易的中转站,铜钱唱着歌、跳着舞就跑到了皇帝的兜里。汉唐时期的长安不仅是最优秀的地缘板块,也是连接四面八方的枢纽。如果在地图上画一个十字的话,你会发现长安处于最中间。这是汉、唐帝国的天赐王座。

而渭河灌溉的关中平原,又是王座的天然基石。那些朴实的农民是最强战士;拥有万亩良田的豪强,则是累世勋贵的军功地主。经济和军事,一起撑起了汉、唐帝国的统治。

但是话说回来,成也地缘,败也地缘。随着定都长安的时间越长,关中越来越难以承载巨大的压力。无数良田被贵族改造成宅基地,水利设施也荒废日久。西汉时还没什么,到唐朝就出事了。曾经能灌溉秦汉帝国4.5万顷田的水利系统,到唐朝时,只能灌溉6000千顷。富裕的关中已经不能养活大唐的长安。

陕北草原也逐渐退化成黄土高坡,不仅没有畜牧产品供应,而且不足以驯养骑兵的战马。

到了安史之乱以后,繁荣的河西走廊被吐蕃霸占,长安又失去了坐地收租的资格。从此以后,长安的经济来源只有东、南两个方向。可事实证明,东面的路也被堵死了。

说到这件事,就不得不说说隋炀帝。隋炀帝为了促进内需,大力修建了京杭大运河。这条运河北起涿郡,南抵余杭,中间还能连通洛阳,基本把河北、江南、中原都连接了起来。所以,隋炀帝刚刚登基就迁都洛阳,目的就是要占据交通枢纽,能够快速消化河北和江南的资源。

后来李渊为了获取关陇门阀的信任,一定要表现得拨乱反正,于是重新定都长安,实行关中本位政策。难道就不能把运河修到长安吗?说实话,还真不行。长安和洛阳之间是崇山峻岭,根本没法挖河道,而且其中的一段必经之路全是石头。虽然仅仅几公里,但直到唐玄宗时代都没能凿通。

当长安的物资不足时,唐朝皇帝只能巡幸洛阳,到物资丰富的地方“就食”。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隆基都做过这件事。“安史之乱”后,河北的资源彻底断绝了,洛阳又离敌占区太近,大唐朝廷只能仰仗江南运来的粮食吃饭。有一次,江南运粮船晚点,唐德宗差点被饿死。由于战乱和河道改迁,从江南运来的粮食和物资只能汇聚在开封,然后再到洛阳,最后才能运送到长安。

仅仅依靠四川,不足以支撑长安复兴。于是,一座新兴的开封城,出现在世人面前。

既然开封成为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就足以解释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朱温占据开封,就能做实力最强大的节度使,并且把唐朝皇帝拉下马;除了以复兴唐朝为己任的后唐,其他四个王朝都定都开封,为的就是在经济中心重建军政中心;继承后周的宋朝,也定都开封,甚至当赵匡胤想迁都洛阳时,却被满朝文武批评得无话可说,只好闭嘴。

也就是说,经济中心向东移动了,西边不再是财富汇聚的经济中心,长安也永远失去成为都城的条件,只能做地域性质的省会。因此,依附于长安的太原贸易线,就不可避免地没落了。只有洛阳离开封近,才能延续繁华。

所以我们会看到,北宋的很多宰相、将军都来自河南,虽然不是全部,但是比例相当大,北宋末年还有岳飞出头。还是那句话:钱在哪儿,事就在哪儿,人才也容易在哪儿扎堆。

04

伴随中原经济中心东移,草原的经济中心也向东移动。还记得匈奴王庭在哪里吗?河套和阴山附近。而比北宋早几十年崛起的契丹,则处于内蒙古东部,离辽东和北平郡都不是太遥远,画一条不太垂直的线,正好可以连接开封。

游牧经济中心的东移,再加上燕云十六州的农业区,两大经济区的结合让契丹如虎添翼。他们经常南下欺负北宋。北宋直说:“我太难了。”

北宋没法用天子守国门,所以不得不在河北和陕西地带屯驻重兵,以防御契丹和西夏。海量的军费和资源流向不同的方向,让本来就不再富裕的朝廷更是雪上加霜,财政永远是无底洞一般地投入。糟糕的财政,最终拖垮了富裕的北宋。

其实,苗头在唐朝已经出现了。武则天经常和契丹开战,唐玄宗时代更是疯狂地在东北、西北打仗,最终发展出河西、范阳两大军事集团。安禄山出自东北,哥舒翰李嗣业、高仙芝出自西北。后来,安禄山造反,负责平叛的主力就是西北军队。历史兜兜转转,又在北宋回到了原点。

宋朝没有建立新的秩序,却延续了旧王朝的包袱,并且孕育出了下一个时代的内核。

北宋亡于靖康之变。虽然契丹的实力强大,但是他们被更东边、更野蛮的女真所灭。女真又沿着河北平原南下,一路攻入开封。这个时间点也很巧合。先是定都于东蒙的契丹,后是定都于开封的北宋,相隔仅仅几年,都被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一锅端。女真先是继承了契丹的胡汉政策,后期又继承了北宋的制度建设,还没消化完,就和南宋一起被生猛的蒙古一锅乱炖了。

既然是经济中心东移,那么以长安为中心的农业经济结束后,即将开启的就是东部沿海经济。北宋和契丹不东不西,明显是个过渡。元朝定都北京以后,中国的经济、军政、地缘格局基本定型。

北京这座城市,曾经是燕国都城,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但北京从来都是地域型城市,在元朝以前的历史舞台上存在感不强,自从元朝定都以后,瞬间变得高大上起来。

从地缘来看,北京是东北、蒙古、华北、海洋的交汇点,定都北京可以有利控制海陆的万里江山。而且江南成为新的经济中心后,资源可以通过重修的京杭大运河直通帝国的首都。这样一来,定都北京的朝廷拥有东北、蒙古、华北、江南的资源,收钱方便,花钱也方便。

但是元朝的统治术太差了,不到百年就被朱元璋赶回了老家。新崛起的明朝也不能改变经济规律,即便是朱元璋也得照章办事。朱元璋的朝廷定都南京,获得江南财富的养分,但北方的地缘板块和对外防御不能放弃啊。除了遍布各地的卫所屯军,朱元璋又把儿子们分封出去。朱家军和子弟兵一起上,双保险。沿着长城,朱元璋分封了辽王、宁王、燕王、代王、晋王、秦王,向南的中原有齐王、周王、鲁王,再往南则是湘王、楚王等。

这些藩王不仅有地位,还有兵马。一旦发生战争,藩王可以调动亲兵出征,也可以做各地军队的统帅,保卫大明江山。里三层、外三层的藩王防御线,是朱元璋留给孙子的遗产,也是经济中心的都城应对地缘板块的对策。

这套制度好吗?好,但只有朱元璋能玩得转,反正都是亲生儿子,自己又是创立江山的开国皇帝,谁敢跟他找麻烦呢?

传到朱允炆手中就玩不起来了。外地藩王都是手握重兵的叔叔,年轻小伙子心虚啊,于是开始削藩。一不留神,燕王朱棣就起兵了,这就有了靖难之役

这场战争有很多悬念和巧合,没有太多的理所当然。问题在于,朱棣胜利之后,依然要面对藩王和蒙古的威胁。既然朱老四能起兵造反,那么别的藩王也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对朱棣来说,藩王制度不能留了。他用了20年的时间,把自己曾经反对的事情又做了一遍。

蒙古的威胁依然存在,如何保卫大明江山的安稳呢?藩王不能分封了,卫所大将又有变成安禄山的风险,朱棣只好迁都北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就是天子守国门。

所谓的南京没有王气,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中心和地缘板块的割裂。想要经济中心,必然要放弃地缘板块;而拥有地缘板块,则可以把经济中心收入囊中。秦汉不存在的问题,明清以后是大问题。

05

天子守国门是很划算的买卖,除了直接管理、方便分配资源、不容易出安禄山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首都的地位,汇聚全国资源用于外战。

国家什么地方最尊贵?当然是首都。全国的资源必然会汇聚首都,如果首都不在地缘板块的交汇点,来回运送、分配的成本实在太大。建都北京的明朝,可以及时给九边重镇援助,节省来回运送的成本。而且外敌来袭时,可以利用首都的地位凝聚人心,更容易保住重要的城市,毕竟没人希望首都陷落。如果明朝一直定都南京,会发生什么?北京恐怕会成为蒙古的后花园,还有山西、河北也将成为抢劫的最佳地点,就算围城也不会有大军援救。勤王?嘿嘿,王在南京呢。

06

根据经济中心东移的规律,王朝选择北京做首都几乎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新的经济中心有新的贸易线。长安、洛阳、太原是汉、唐帝国的铁三角,经过宋朝的开封、泉州过渡之后,明、清帝国形成了更大的铁三角。

北京作为军政中心,当然是最重要的地方。扬州和苏杭逐渐形成长三角经济区,曾经的贸易城市广州也一步步做大做强。虽然个别城市有所变化,但基本上是北上广的格局。这些城市都在沿海,根据我之前的说法,钱在沿海,很多事情也必然发生在沿海。

明朝的倭寇发生在江浙,郑芝龙的霸业在福建和日本,葡萄牙人到了澳门,太平天国起自两广……明朝后期的法定货币是白银,而白银也自大海而来。

当然,沿海的不止东南,还有东北。

中原的经济中心转移到江南,草原的经济中心也转移到东北,此时的蒙古已经落伍了。满洲是渔猎民族,但水草丰美的地方总是有更多资源,比如人参、貂皮、狍子等,蒙古压根儿没有,可这些东西是稀缺品,这也是满洲超越蒙古的重要经济原因。

满洲用东北特产和朝鲜、晋商开展贸易,赚了很大一笔钱。他们用这些钱来武装军队,然后和蒙古、明朝打仗。晋商有钱很好理解,他们的钱来自贩盐和贸易。那么朝鲜的钱从哪里来的呢?其实是从海上来的。西班牙发现特大银矿,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了明朝,还有一部分流入了朝鲜。

当时的世界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贸易线,满洲也不可避免地参与了进去。他们用贸易赚到的钱抢劫中原,越抢越开心,越开心越抢,最后抢到了整个中国。东北就不用说了,人家就是从那里来的;蒙古也全部归顺,并且尊满洲可汗为蒙古可汗;还有,1644年清军入关后迅速吞并华北。

三大板块被满洲牢牢地握在手里,分散的汉人怎么斗啊?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经济中心东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由关中到江南这么简单,而是脱离大陆转移到海洋。但是明、清两朝违背了经济规律,止步于海岸线。既然没有深度参与世界贸易线,那么衰落则是必然的。只不过曾经衰落的是山西和关中,如今衰落的是整个中国。

那些深度参与世界贸易的国家,后来都成了强国。所以,天子再也守不住国门了!

07

经济中心东移的原因是气候和环境。秦、汉的关中非常适合农业耕作,周围的地理环境也特别好,就连河西走廊也很宜居,可以农耕,可以放牧,简直是开局的好地方。

唐朝的环境也很好。长安周围有很多湖泊和鱼塘,和现在的江南没什么分别。别看现在的山西自然环境不太好,可汉唐时期的太原,南边有一个湖,和如今的太湖差不多大。

我们从流传下来的壁画、侍女图中可以看出,唐人的衣服雍容大方,根本不是严严实实的。除了风气开放,主要是温度高啊。也正是从唐朝开始,中国的环境和气候开始逐渐恶化。山西和关中的湖泊消失了,甘肃和陕北的草原逐渐沙化,气温越来越冷。在农业时代,这是很要命的。

田里不长庄稼,人吃什么呢?所以大家不得不向东南转移,寻求更适合生存的地方。这种气候变化也影响着草原。看看现在遍地沙漠的西内蒙古,怎么都不像草原的经济中心,所以东方的游牧民族势必崛起。

气温在1644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也正是在那年,北京城鼠疫盛行,李自成兵不血刃地进入北京,一个月后,江山再次易主。

那么顺着思路捋下去,既然西边不适宜生存,那就向东迁徙。大力开发东部沿海的土地后,可不就是面临大海吗?

那些王侯将相的传奇,无不屈服于历史和经济的规律,而历史和经济规律又受制于环境的变幻莫测。

说什么人定胜天,鸡汤而已。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3166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