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明代120岁得道高人王士宁的长寿秘诀是什么?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1-08-17 00:23:29 0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这是历史的魅力,一起来研究下“明代120岁得道高人王士宁的长寿秘诀是什么?”的话题,感受历史的心境。

要说历史上真正活得逍遥自在的人,我推选庄子,他写得逍遥,活得自在。

庄子的养生观点是“少私、寡欲、清静、超然”。前六个字看起来很浅显,做起来很难,做不到就不要奢谈生命与长寿的学问。庄子认为“静默祛病”,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病都是自己“作”出来的,心力交瘁恰恰都是因为这一个“作”字,不“作”不病,不“作”不死。静下来,慢下来,平和下来,病就不来。

知易行难,但并不是做不到。有一个明代的大隐士就做到了庄子说的这三点,记载里说他活到了120岁,基本上达到了《黄帝内经》里说的“上寿”标准。其实按他的那个活法,兴许再活几十年也没问题,只是后来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他嫌麻烦,认为影响到了他的修行,“大败吾事”,所以隐遁而去也未可知。

这位大隐士名王士宁,根据明代郑晓所撰的史料笔记《今言》的记载,他出生于元代至正甲辰年,至少活到了明代成化的癸卯年,享年120岁。

这位王士宁“少慕养生”,说是“少”,至少也是到了有独立思想的年龄,所以能做到几乎是“苦行僧”才达到的三条标准:“不受室、不饮酒、不食肉。”即戒色、戒酒、戒肉。一个年轻人能有这样的境界,应该说天生是一位异人,或者说,在我们一般俗人的眼里,他天生就是个怪人。

也确实够怪,王士宁做到了如此高标准的三条清规戒律,仍然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够,还要外出去寻访求教高人。于是就离家出走了。

他本是海州人,在今天的江苏连云港一带。他这一走就入了川,跋山涉水,露宿风餐。寻访高人不光需要苦行,更需要运气。王士宁终于在一座雪山上有了奇遇。

在一个深洞里,他遇到了一位老人,披着毡衣,高卧在石床之上。仔细一看,这位老人简直已经返老还童,他只有三尺多高,但皮肤细嫩,五官和手足都像小孩儿一样。

王士宁知道这一次踏破铁鞋,总算遇到高人了,赶紧给老人行了大礼,长跪参拜,但老人根本不搭理。正像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参见达摩时一样,不理就不理,反正来了就不打算走。于是,王士宁默默当起了侍者,把洞里的活计全都承担了下来。

其实也没有多少要干的,连饭都不用做,因为老人压根就不吃饭。在他的石床一侧悬着一个布袋,里面装着像面粉一样的东西,他饿了就抓一把吃,渴了就用手捧一口山涧里的水喝。

王士宁饿得挺不住了,“跪乞食,老人与囊中物,苦涩不能下咽”。后来王士宁就跑出去找山果、挖野菜充饥,就这样,他坚持了三年。

终于有一天,老人被他感动了,说:“你可以学习我的秘术,但你以后出去,遇不到合适的人千万不要传授。”

王士宁当然谨记师父教诲,学成之后,他就离开了雪山,一路辗转来到了济宁。在这里,他发现城东的深巷里有破屋无人居住,自己就住了进去。

谁能想到,这一住就是整整一个甲子——60年。

时间长了,王士宁引起了济宁人的注意。有人开始窥视打探,他们发现,这位怪老人根本不开伙,每天就吃几颗枣,或者只吃几根菜,再喝点水。

有好心人觉得他可怜,给送了种种吃的,王士宁一概谢绝。

真是怪人怪事。后来这事传到了济宁卫指挥使王宣的耳朵里,这位指挥使大人是正三品的高官,恰巧也是海州人,于是就很好奇地前往。一见到王士宁,当时他就大吃了一惊:“我有一位叔祖讳士宁,当年因为好道离家而去,后来不知所终,难道老人家您就是吗?”

王士宁点头,王宣问了一些家事,都一一吻合,这才相信眼前这位高人正是他的叔祖,于是开始走动往来。

后来,这位隐士的事不胫而走,传到了成化皇帝朱见深的耳朵里,皇帝对于长生的事当然是最好奇的,于是专门下诏到山东,征召王士宁进京。皇帝想得还很周到,如果人太老行动不便,就专门安排坐车前来。

当时奉命来济宁请王士宁的是一位翰林院的编修杨守陈,后来升为成化帝的侍讲学士,他亲自来到了王士宁的破屋里,请教长寿的秘诀,王士宁仅回答10个字:“静坐寡欲,坐久瞑目闭息。”

杨守陈就请王士宁进京面圣,但被婉转回绝了:“我老无能,朝廷召我去也没用。我并没有得道,只是‘习静’的时间很长罢了。”接着他又很不客气地补充了一句,“近乃日与人接,大败吾事”。这段时间每天都在与人交际,一点也静不下来,对我影响太大了。

杨守陈应该是比较尴尬,但他曾经编过《文华大训》,后来又修过《宪宗实录》,对元末明初的历史非常感兴趣,遇到这样一位“活化石”,当然想一一请教。但王士宁显然是不想跟他再谈了,淡淡地说了一句:“一身之外,百无所知。”

这八个字真够杨守陈在回京时琢磨一路了。王士宁的事书中记载至此,至于何时物化,无由得知。到了他那个境界,换个地方,继续清净地活着也太容易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3152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