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拖雷家族——察必皇后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6 13:49:55 0


元朝也实行一夫多妻制,忽必烈拥有众多后妃。在众多妃嫔中确立四位为正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皇后,沿袭蒙古帝国旧制,分别守四个斡耳朵。当忽必烈想要她们中某人陪伴时,或是召进宫,或是亲自前去。

据史料记载,察必(昭睿顺圣皇后)守第一斡耳朵,南必皇后守第二斡耳朵,塔剌海皇后、奴罕皇后守第三斡耳朵,伯要兀真皇后、阔阔伦皇后守第四斡耳朵。守斡耳朵的正宫,遂都被册立为皇后,但地位并不平等,只有第一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才有继承皇位的权力,如果第一皇后无嗣,则由第二皇后的嫡长子继承,以此类推。

由嫡长子来继承皇位是从周朝开始的,周王实行以嫡长子时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忽必烈时代的选美程序颇为复杂,除皇后外,大量妃嫔均来自一个叫弘吉剌部的地方。马可·波罗用赞美的笔触写道:“吉剌的居民以面貌秀丽、肤色光洁著称。”

当年,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抢来的新娘就是弘吉剌部落的美女诃额仑,成吉思汗娶弘吉剌部特薛禅之女孛儿帖(忽必烈的祖母)为妻,又特下谕旨:“弘吉剌氏生女,世以为后;生男,世尚公主,世世不绝。”此后,黄金家族与弘吉剌部结为世代姻亲关系。蒙哥、成宗、武宗、泰定帝、文宗、宁宗、顺宗的皇后都为弘吉剌氏。

得益于“近水楼台先得月”,蒙元时期,弘吉剌部共走出十八位皇后,十六位驸马。

当选美大臣到达弘吉剌部,先把所有年轻女子召集起来,由指派的审美专家对她们的面貌、头发、口、唇、眉毛和其他部位是否与全身的搭配相称,进行极其精细的甄别考察,以评分标准定出等级,分为十六、十七、十八、二十或十二等级。只有获得二十分以上者,才有幸被选美大臣送入元朝的宫廷。

进宫以后,忽必烈又任命另一组更为高级而苛刻的选美大臣根据美丑等再次审查,精选出三四位美貌绝伦的女子填充忽必烈的寝宫。接下来,这些尊贵的宫娥被一些年长资深的伺宫夜间认真照看考察。确认她们的玉体是否有什么隐秘的瑕疵,睡态是否安静,是否打鼾,体香是否芳香如兰,全身各处有无异味。

经过严格审查择优录取后,剩下的少女才被最后分为五组,轮流在忽必烈的内宫服侍三昼夜。一组在寝宫里言听计从,接下来的一组在寝室外随时候命。忽必烈需要什么饮食,寝宫内的一组可传令寝宫外的一组办理,忽必烈马上就可以得到所需之物。侍奉忽必烈寝宫的责任全由这些女子来担任。

至于姿色稍次的女子就被分派到诸王的府邸,练习裁缝,学习烹饪和其他适合女子承担的工作。凡元廷中的文武百官想要娶妻,忽必烈便在这些女子中选出一人赐婚给他,且陪送一大笔丰厚的妆奁。

在元朝众多的皇后中,察必皇后以敏锐的政治眼光,辅佐丈夫忽必烈建立帝业,治国安邦,是中国历史上一名功勋卓著的女政治家。忽必烈虽然妻妾成群,但他一生中最宠爱的是皇后察必。不仅因为她美轮美奂,思维敏捷;此外,她还勤俭质朴,仪态娴雅,统率后宫,具有蒙古妇女的传统美德。她还兼具经纬天下的政治手腕,帮助忽必烈“鼎新革故”,在蒙古妇女中无人能及。

察必出自弘吉剌部,是元朝外戚济宁忠武王按陈之女。史载:“其生性仁明,随事讽谏,多裨时政。世祖在位三十年,察必立为皇后,始终勤俭自律,事事用心。”

忽必烈在位期间,察必皇后生性仁明,随事讽谏,多裨时政,忽必烈对其建议往往也采纳。同时又勤俭自律,事事用心。在生活中以丈夫的事业为重,无论忽必烈如何待她,都绝无半点儿怨言,这一点,许多女人都做不到。所以,她得到了忽必烈的敬重。

生活中,无论王孙贵族还是黎民百姓,夫妻之间,爱情是可以拥有的,敬重不是谁都能轻易得到的。察必以一个女人的淡泊姿态,在丈夫忽必烈未得志和当皇帝后,能始终如一得到他的尊重,与她的修为和品德是分不开的。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站着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察必,就是站在忽必烈身后睿智女人。

察必在政治舞台上一登场,就惊诧了所有历史学家的目光。察必嫁给忽必烈后,先后发生了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足以成就忽必烈的一生。一是忽必烈以治理漠南的政绩和财力、威信、武力对蒙哥汗权造成威胁之际,被解除兵权,忽必烈为避嫌,按幕府之计把妻子、子女送到汗庭做人质,亲见蒙哥,表明心无二志。这件事情中,察必和子女,与忽必烈生死与共,这份大义,一般柔弱的女子根本无法企及。察必的另一明举,就是忽必烈继承大汗之位时所需的当机立断。没有察必适时的提醒,忽必烈仍蒙在鼓里,在南方攻伐中原呢。所以,察必在忽必烈主汗这件大事上,在元朝乃至中国的历史上,都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功不可没。1259年,蒙哥汗战死蜀中前线,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元人将此名译为阿里不哥有循儒家思想指斥其对兄长不忠顺之意)伺机夺取汗位,遣阿蓝答儿四处签发蒙、汉兵,留守开平的察必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察觉到和林上空弥漫着一种黑云压城的气息,一面抵制签军,一面派脱欢、爱莫干,驰往忽必烈军营,请忽必烈停止伐宋,火速北归,问鼎汗位。

身为皇后的察必,并不颐指气使,依然简朴谦逊,以自己的贤淑聪敏,尽心尽责地辅佐忽必烈,不管富贵贫贱,始终不离不弃。值得庆幸的是,忽必烈对察必皇后,也有情有义,并不始乱终弃,就算有新欢,总未忘结发之情。

大都建成后,以游牧见长的忽必烈,为讨草原诸王的欢心,同意割取京师城外百姓的土地辟为狩猎场。当怯薛官将圈定的征收土地绘成蓝图呈给忽必烈时,闻讯而至的察必,谴责在场的刘秉忠:“陛下要征收京郊的农田为游猎场,像这样的大事,你作为国家重臣,怎么不知道呢?土地在国都没迁来之前,已经分配了。如今,新征收游猎场,土地的主人岂不要流离他乡,会引起百姓的怨气,势必造成社会混乱。皇上事多,日理万机,像这样的小事想不到也是情有可原的,你们做臣子的应及时提醒。若陷陛下于不仁不义之中,可怎了得?”刘秉忠会意地笑了笑说:“我马上带蓝图亲自查看,然后再作禀报。”察必皇后说:“这么做就对了!”察必皇后与刘秉忠对话,忽必烈听得一清二楚,掀起他对国计民生的歉意,后来便命令刘秉忠先去视察,然后收回成命。

对被俘入元廷的南宋小皇帝,察必极力阻劝忽必烈不要行侮辱性的受俘之礼,说:“自古无不亡之国,奈何辱其末帝 ,本朝子孙若能幸免亡国,方可庆幸!”这与西晋末年匈奴对西晋怀、愍二帝的“青衣侑酒”“洗爵张盖”的侮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不仅在紧急关头,察必提醒忽必烈其中轻重,对服装设计也很有造诣。之前元朝人戴的胡帽没有前檐,一次,忽必烈打猎回来,不无遗憾地告诉皇后:“今天打猎时,因阳光刺眼,竟然让一只猎物从眼皮底下跑掉了。”察必想了想,便在忽必烈的帽子上缝了一个檐,后来再一试,果然解决了阳光刺眼的问题,忽必烈非常高兴,以后就成为蒙古帽的定式。

还有一次,察必发现忽必烈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便骑马弓射,于是就尝试着做了一种新式衣服,用旧衣改制而成,后边比前边长,没有领子和袖子,两边各缀一排襻扣,穿起来舒适方便。察必还给这种新颖的衣服起了一个漂亮的名字,叫“比甲”。这种衣服便于弓马,而且形式特别,穿上去感觉非常潇洒,因此时人争相仿效,或许这就是现在马甲的由来。这两件小发明都是缘于察必对忽必烈的爱。

另外,察必亲煮宫弦,自织丝帛,富有创新的精神,一时被朝臣传为佳话。察必让宫女收集废弃的弓弦,继而煮之练之,织成绸帛,然后做成衣服,竟然非常坚韧密实。后来,有人专门赋诗褒扬察必的俭朴美德。诗赞曰:“深宫篡组夜迟眠,贴地羊皮步欲穿。漫道江南绫绮好,织?方练旧弓弦。”一百多年后,明太祖马皇后听说前朝有此轶事,以为贤德,于是效仿元朝的察必皇后,在宫中亲自织布纺纱,也被传为美谈。

察必缝制的衣服,不仅让忽必烈视为珍宝,有时还被他用作笼络人心的利器。忽必烈对于汉学儒术非常感兴趣,在他还没做皇帝之前,闻听儒士赵璧很有才干,就把赵璧召至身边重用。为表示尊重,只呼赵璧为“秀才”,而不直呼其名。此外,忽必烈还让察必亲自给赵璧缝制一件蒙古长袍。做好后,忽必烈让赵璧试穿一下,有不合适的地方,还叫察必一一修改。由此可见,察必不但能够为夫君缝补衣物,也可以缝补天下。

史载为贫穷丧志的男女不计其数,而在富贵之中不忘勤简之人,除了察必之外还真很少见。一般都是富时贪图享受,贫时不能共患难,就这一点上来说,察必确实与众不同,难怪史称“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后有力焉”。

虽然历史上弘吉剌部出了十八位皇后,察必只是其中一位皇后,但却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位。她容貌美丽,贤淑知礼,从不把钱财放在第一位,始终以社稷利益为重,忠诚辅佐忽必烈皇帝,呕心沥血,操劳一生。创业守业,她当之无愧为一代国母的典范。

1281年二月,察必逝世于燕京,死后追尊昭睿顺圣皇后。忽必烈的心情非常沉痛,感叹世上再没有人像察必一样关心自己了。看来,忽必烈把备受宠爱的察必看成政治和生活中的终身伴侣。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787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