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张居正传——最后的交流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0 13:10:58 0


1581年四月下旬,江苏、安徽等地发生水灾,很多百姓无衣无食,起来造反。张居正拿着南京方面的奏疏来见朱翊钧。朱翊钧看了奏疏,问道:“这淮安府、凤阳府每年都有灾情,怎么回事?”

“这两处地方从来都多荒少熟,元末之乱就起于此。”张居正的回答中规中矩。

朱翊钧“哦”了一声,忽然问道:“天灾人祸,恐怕也有人为因素吧?”

张居正很高兴:“皇上英明,当地政府官员不作为,也是天灾无限扩大的原因之一。”

朱翊钧有点沾沾自喜,张居正抛出了用意:“皇上应即刻下旨,发赈灾物资给这两处,同时动员其他未受灾地区的民众捐款捐物。如果这些还不够,便就地取材,南京方面储存的银米也能派上用场。民为邦本,不可忽略。”

“就依先生的意思。”

张居正思考了一会儿,缓缓开口道:“皇上刚才说天灾人祸,真是极有见地。其实如果没有人祸,天灾就不会泛滥,因为有了人祸,天灾才更成为大灾祸。”

“张先生这话的意思是?”

“天灾无可控,但天灾之后的救灾却能控。无奈外省官员良知丧尽,一遇天灾,先想自己的前程,眼睁睁看着百姓前仆后继死于道路。等中央政府知道了,他们才假惺惺地上疏要求赈济,但无数百姓已死于沟壑。救灾物资一到,他们又中饱私囊,中央政府发出十两银子,到了灾民手中连一两都不到。”

朱翊钧跳起来:“这些人渣,捉住一个重惩一个!”

张居正见朱翊钧动了火气,急忙说道:“以后有这种人,当尊皇上之意,定重重惩处。”

朱翊钧气鼓鼓地说:“张先生,为何天下有这种官员,只顾自己不顾百姓?他们为何不惧王法?”

这种问题,张居正实在不知该从何回答。他想到多年来,虽有考成法严苛压逼着官员们,行政效率的确有所提高,可仍有官员徇私舞弊,用尽各种办法推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谁能让这种人放下算盘,专注民生和国家?

朱翊钧这个问题的答案,张居正认为不必说,说了也无用。他不是那种通过教化来改变世界的人,他没有时间。

不过朱翊钧的话让他想到了另外的问题,于是他开始借题发挥:“近年来,赖祖宗和苍天眷顾,国库充盈,这都是考成法的功劳。但各处用钱也是挥金如土。大江南北每年都有灾情,形势越来越严峻,近年中原地区又有风灾,所以今年的国库收入肯定不如往年。希望皇上能量入为出,宫中一切用度可减则减,赏赐方面也量力而行。太后的慈悲心万民瞩目,何必再建造寺庙?用这些钱拯救灾民于水火之中,岂不是无上功德,何必再做功德?”

这话简直太大胆,但又发自为国为民的责任心,如果他不说,他就不是张居正。

朱翊钧想了一下,说了一个字:“嗯。”忽然觉得这个字不够分量,又补充道,“就依张先生的话,今年宫中用度皆从俭。赏赐呢,就按常例。”

语气不冷不热,张居正有些恼,发出质问:“皇上的‘按常例’是什么意思?”

朱翊钧不假思索:“近几年相沿袭的规矩啊。”

“这不是常例!”张居正也不假思索,“如果近几年相沿袭的是常例,那今年暂行,是不是就成了明年的常例?”

朱翊钧“呃”了一下。

张居正接着说:“臣认为常例是从前祖宗们定下的,并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异议的规矩。比如太祖时期,宫中用度极为简朴,这就是常例。嘉靖时期,虽用度提高,但仍有富余,这也是常例。常例应该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今天有一个馒头,吃半个,这就是常例。如果有一个馒头,全部吃掉,臣认为这就不是常例。”

朱翊钧马上反应过来了:“张先生,您说的这些和救灾没有一点关系嘛。”

“有极大关系!”张居正青灰的脸越发可怖,“如果入不敷出,当然谈不上救灾。要救灾,就必须有余钱。余钱就是从平时的省吃俭用中得来的。天下就只有那么多钱财,用到彼,就不能用到此。希望皇上平时能节俭,苍生就有福了。”

朱翊钧极不情愿地点了点头。张居正暗自叹息,他明白朱翊钧没有听进去,正如一块石头,油盐永远进不去。这是君臣二人最后一次气氛和谐的谈话,从此再也未发生过。

张居正走出宫门时,太阳高照,阳光刺眼。他却浑身发汗,是虚汗。连日来,他始终处于亚健康状态,肛肠病越来越严重。这似乎不是个太好的兆头。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16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