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韩信失兵权,刘邦做皇帝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6 22:57:26 0


刘邦对于韩信的心态是非常矛盾的。

虽然项羽的人头是吕马童等人送到他案子上的,但刘邦心里清楚,桃树是韩信种下的,吕马童等人只是个摘桃子的,然后把桃子交给地主刘邦。没有韩信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种桃树,刘邦就吃不上桃子。

刘邦的用人艺术炉火纯青,他当然知道人都是无利不起早的,韩信为自己种了桃树,他比任何人都有资格享用桃子。吕马童等五人因为抢割了项羽的尸首,被刘邦封为列侯,韩信又应该封什么呢?

早在垓下围楚之前,刘邦已经在韩信的变相胁迫下封韩信为齐王,这让刘邦对韩信之前并不多的好感几乎骤降为零。人都是痛恨雪中抢炭的,韩信不成熟的江湖阅历使自己在刘邦心中的形象日益恶劣。不过刘邦此时应该没有杀韩信的心思,他要做的,只是给韩信调动“工作岗位”,绝对不能再让韩信做齐王了。

这还是刘邦对韩信的一贯思路——限制韩信在军中发展自己的嫡系势力。虽然韩信在齐国停留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但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训练出近四十万精兵让刘邦感觉到脊背发凉。如果任由韩信在齐国发展,用不了多久,韩信将牢牢控制齐国,齐军将比楚军更能威胁到刘邦的统治。

给韩信挪个窝吧。

韩信最好的去处,自然是淮阴,这是韩信终生都无法忘却的地方。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天下皆知,让韩信衣锦还乡,也算是刘邦送给韩信的一份大礼。至于爵位,当然还是王爵,只不过由齐王变成了楚王。

刘邦现在还不清楚韩信是否愿意回淮阴做楚王,论富庶程度,楚不如齐,韩信是否会贪恋齐之繁华而拒绝赴楚?刘邦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不管韩信愿不愿入楚,齐军的指挥权都不能继续放在韩信的手上,否则刘邦是睡不安稳的。

先夺回齐军的指挥权,光棍韩信将没有和自己讨价还价的本钱,自然会听话的。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可能还有一层深意:项羽之前也是楚王!项羽的下场,韩信是知道的,如果韩信能猜透刘邦这层深意。

这次刘邦北上屠鲁,韩信虽然也随军北上,但他并没有到鲁县,而是驻扎在定陶休养,这里是当年武信君项梁被秦军击杀的地方。韩信驻扎在定陶,应该是刘邦的意思。韩信出道以来,战功无数,而刘邦却成了一个不起眼的配角,让刘邦如何不“羡慕妒忌恨”?

随着天下的逐渐平定,以后战事会越来越少,刘邦难得有机会立次像样的战功,所以踢开韩信自己伐鲁。而以韩信的智商,他也应该能够看出刘邦的这层意思,如果战功都让韩信得了,刘邦会在群臣面前没面子的,韩信自然顺水推舟,成全刘邦。

定陶距离鲁县有三百多里,远离了刘邦,反而让韩信感受到自由的珍贵。刘邦文不成,武不就,但他身上的那股雄图霸气还是让韩信感觉到了压力,这是项羽所不具备的气场。

刘邦不在身边的这些日子里,韩信每天也基本无事可做。项羽已经死了,天下大势初定,韩信以后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少,韩信总会不由得产生一种孤独感,甚至是恐惧感。韩信不知道如果自己不带兵打仗,他还会做什么。

也许韩信已经把目光投到了北方辽阔的大漠草原,那里纵横着一支让中原人心惊胆战的匈奴骑兵。匈奴连年扰边,是中原的心腹大患。韩信打败了中原的敌人,他一定非常渴望去和匈奴王冒顿进行铁血较量,但他不知道刘邦会不会给自己这样的机会。

韩信的担心很快就成为了现实,还没有等韩信反应过来,刘邦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进定陶大营。一阵旋风刮过,然后鸡毛乱飞,韩信案上的印玺被刘邦搂在怀里。

……

韩信目瞪口呆地看着刘邦,刘邦抱着印玺,皮笑肉不笑地看着韩信。

任由刘邦苍白而无力的辩解,韩信明白了,刘邦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朋友,他对刘邦的无限忠诚换来的只有刘邦对自己的极力压制。韩信并非不能交出齐军的指挥权,刘邦好言相与,他会很痛快地挪窝,但他已经很难再忍受刘邦用这种偷鸡摸狗的方式。

《史记·淮阴侯传》记载“高祖袭夺齐王军”,而且这并不是刘邦第一次偷韩信的兵符。刘邦三番两次偷兵符,说明他完全信不过韩信,如果走公开渠道,韩信未必肯交出军权。

韩信辛苦训练出来的数十万齐军,又被刘邦嬉皮笑脸地偷走了。自项羽死后,韩信无可争议地成为刘邦最危险的敌人,在刘邦看来,只有无兵无权的韩信,才是刘邦可以容忍的韩信。如果老虎不被拔掉尖牙,剪掉利爪,谁敢和老虎同处一室?

韩信的愤怒刻在心里,脸上却平淡如水,他已经习惯了刘邦的这套王八拳路数。至少韩信问心无愧,他从来没有背叛刘邦的想法,而且他是汉国大将军,汉王调动兵权也是他的权力,韩信也不好说什么。

史料上并没有记载刘邦夺兵权后对韩信都说了什么,但肯定涉及韩信改封楚王的事情,齐国你不能再待下去了。你为汉国立下汗马奇功,刀山火海中为朕取天下,却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如今天下初定,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你是楚人,就做楚王吧,顺便回淮阴耀武扬威。

韩信对此没有表示任何异议。

韩信已经很多年没有回淮阴了,每到夜深人静时,韩信都会想到他在淮阴生活的点点滴滴,亭长夫人、漂母、恶少的身影经常在韩信的脑海中穿越,是时候回去了。

衣锦还乡的,不仅有韩信,还有英布以及彭越等人。

英布的家乡在六安(今安徽六安),而他又被刘邦封为淮南王,也算是衣锦还乡。实际上早在项羽时期,英布就被封为九江王,管辖六地。不过英布后来背叛项羽,被打成了光棍,自归汉以来,英布也立下不少奇功,所以这次算是第二次衣锦还乡。

彭越是齐国昌邑人,他不属于刘邦最亲信的沛人集团,也不属于项羽的楚人集团,但彭越在汉灭楚的战争中立下的功劳仅次于韩信。从艰苦程度上来说,彭越的处境要比韩信更为险恶,毕竟韩信之前的对手实力都相对较弱,而彭越一支孤军在楚国腹地打游击,和项羽直接刀兵相见。

如果说刘邦在河南与项羽的对峙客观上帮助了韩信的北线战略,那么彭越在楚国腹地打游击,“以少击众”,削弱楚军实力,客观上也帮助了刘邦。因为彭越长期在魏地作战,并担任魏丞相,所以刘邦封彭越为梁王,管辖魏国疆域,彭越受之无愧。

出于对异姓王的限制,彭越所封的梁国国都并不在重镇大梁,而是在定陶。基于同样的原则,韩信也没能从刘邦那里得到几颗好果子,韩信虽然受封楚王,但楚国国都也不在重镇彭城,而在彭城东南一百余里的下邳(今江苏睢宁古邳镇)。

刘邦大搞异姓王分封,并非出于他的本意,从刘邦出三秦以来不断夷诸国为郡县上就可以看出来,刘邦坚定地执行秦始皇的天下主义路线。只是从地方主义过渡到天下主义,要有一个缓冲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封异姓王,至于以后怎么做,刘邦心里已经打好了草稿。

同时受封的异姓王还有韩王信被封为韩王,定都阳翟,这是之前就定好的。韩王信加上韩信、英布、彭越,是汉初四大异姓王,特别是后三个,和刘邦都没什么私人交情,这三位也是刘邦重点防备的对象。

至于其他异姓王,比如原衡山王吴芮封长沙王,定都临湘。吴芮的封国过于偏远,影响不到中原大局。燕王臧荼实力弱小,无足轻重,还有就是江东的闽越国、岭南的南越国,都不会引起刘邦的猜疑。

棘手的异姓王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刘邦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登基称帝。项羽只称霸王,说明他走的还是诸侯分治路线,而刘邦称帝摆明了要夷诸侯为郡县,只是以韩信为首的异姓王们并没有从中嗅出血腥的杀气,他们还沉浸在衣锦还乡的喜悦中。

韩信等人此时还没有回到封地,而是以诸侯王的名义联名上疏,请汉王刘邦即皇帝位。《汉书·高帝纪》记载这道劝进疏如下:“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儗,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

刘邦够虚伪的,明明他想做皇帝,却偏偏假意辞让,无非说什么“寡人无才无德,请择贤而尊之”的假话。韩信等人知道刘邦假模假样惯了,自然要给汉王面子,再三劝进。刘邦“被逼”无奈,才“不得不勉为其难”,愉快地接受了诸侯的劝进。

汉五年(前202)春二月初三,天地回暖,柳绿花红,身着衮冕的汉王刘邦在侍人的搀扶下,意气风发地登上了设在氾水之阳(一说为河南荥阳,一说为山东定陶)的登基台上,接受诸侯王及群臣的拜贺。

诏下:汉从火德,服色尚赤,定都洛阳。尊王后吕雉为皇后,王太子刘盈为皇太子,追尊亡母为昭灵夫人。至于老父刘太公,刘邦还没有想好如何给父亲一个合适的名分,所以刘太公的身份还是臣下,见了刘邦都要行君臣大礼,当然刘邦不敢接受。

对一个刚建立的政权来说,最重要的事情,除了宽刑减赋、安抚万民之外,就是分封功臣。刘邦的功臣簿上有三种类型的功臣:

一、外臣,如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为汉朝建立立下大功的异姓诸侯王。

二、内臣,多是沛人集团骨干,如萧何、曹参、樊哙,张良虽然不是沛人,但也是刘邦的私交好友。

三、远臣,即闽越国、南越王这些半独立的割据政权。

刘邦首先要把这些和自己没什么私交的外臣打发掉,之前已经确定了诸侯王的封国,现在全都把他们赶走,回到各自的地盘上称王称霸去了。远臣们和刘邦也没什么交情,都各守封疆,不要和朝廷作对,否则没好果子吃。

至于沛人集团,刘邦暂时还没有对他们进行分封,这并不代表刘邦无视沛人集团的贡献,恰恰相反,这更说明了刘邦对沛人集团的重视。常理都是这样,先封外人,后封自己人。

而且内部分功问题远比处理外臣问题更为复杂。疏远的关系可以直接使用暴力解决问题,但亲信集团却不能这么做,只能用文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沛人集团的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让刘邦头疼不已。

直到两年后,也就是汉六年(前201)十二月,刘邦才开始论内臣之功。旨意一下,群臣们就开始争功,互相撕咬,气得刘邦破口大骂。武将们对刘邦定萧何为功首大为不满,他们找刘邦要说法:我们身经百战,身上伤痕累累,而萧何文墨吏而已,有何战功,可居功首?

刘邦为了摆平这伙闹事的武夫,抛出了著名的“功狗论”:“你们虽然勇猛善战,但就像是猎狗一样,受主人的指令追杀野兔,是为功狗。而萧何则是发指令的主人,是为功人。”在刘邦的强压之下,武夫们才不敢继续闹下去。连韩信、曹参这样的功勋大将都对萧何居功首没有异议,他们又有什么资格对萧何指手画脚?

萧何镇国家,抚百姓,供粮草,功劳确实很大,但要居功首,似乎欠妥。刘邦坚持定萧何为功首,实际上是对外发出明显的政治信号——天下已定,以后要以文治国。再联系到刘邦所提出的“功狗论”,说明刘邦要有意“废掉”这群嚣张跋扈的武夫,对韩信这样,对樊哙、郦商等人也是如此。张良和陈平看出了刘邦的深意,他们都不想蹚这塘浑水,陈平大隐隐于朝,而张良则大隐隐于市,居家一年多,不问世事。

随着天下初定,统治者实行“扬文抑武”的政策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些功臣多和刘邦有故旧,刘邦不可能对他们痛下杀手,只能想办法限制功臣们的权势。谋士刘敬劝刘邦放弃定都洛阳的决定,迁都关中,而功臣大将因为多是关东人,离洛阳较近,都不想去相对偏远的关中,纷纷反对。

张良则支持刘敬的建议,认为关中四塞之国,易守难攻,且可内仰巴蜀之粮,外仰胡马之利,足为万世立基。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觉得张良所言甚有理,立刻西迁关中,定都长安。刘邦决定迁都,也是有意切断关中籍功臣们和关中的人脉联系,把他们控制在关中,相对更安全一些。

至于以韩信为首的异姓诸侯王,刘邦暂时没有动他们,他需要时间来稳定朝局,他知道他应该怎么对付韩信们。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054.html

上一篇:衣锦还乡
下一篇:项羽之死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