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通俗讲史

三步棋搞定天下 ——姚广孝

历史大观园 通俗讲史 2020-06-24 00:55:45 0

1400年,朱棣围攻济南,久战无功。就在此时,朱棣收到了一个神秘人的来信。这封信是何人所写?它又是怎样给朱棣指出明路的呢?

给朱棣写信之人是个和尚,法号道衍,俗名姚广孝。信的内容只有六个字:“师老矣,请班师。”这是告诉朱棣,三军士气疲惫,赶快撤兵吧。

接到书信,朱棣迅速撤兵,回到了北平府。他为何会对姚广孝言听计从呢?

其实,朱棣还没有起兵造反的时候,姚广孝就是他的头号智囊,是他坚定的支持者,也是他造反之路的指路人。可以说,姚广孝就是朱棣的“诸葛亮”。

姚广孝之所以让朱棣赶快撤兵,是因为朱棣在济南作战时,大将平安正打算绕到朱棣背后,截断燕军的退路。朱棣被铁铉缠在济南,久战无功,士气低落,如果退路再被截断,那么这支燕军将面临灭顶之灾。朱棣身上有着一种超乎一般帝王的勇猛和执拗,他在济南城下和铁铉杠在一起,不愿轻易罢手,直到姚广孝的书信送到,他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朱棣进攻济南,就像是伸直胳膊打人,而姚广孝给他的建议是,胳膊伸得太直,用的是蛮力,不妨先把胳膊肘弯一弯,这样出拳才更有爆发力。这是姚广孝为朱棣夺取天下走的第一步棋——以退为进。

朱棣回北平府休整了一个多月,再次踏上征程。这次他对外宣称是挥师辽东,朝廷听到这个消息,不由得放松了警惕。可结果,朱棣率军走到通州的时候忽然全力南下,一连占领了好几座城池。这是姚广孝与朱棣商议的第二步棋——声东击西。

虽然朱棣一开始用这个战术打得朝廷措手不及,但是朝廷当时部署在前线的文臣武将都是能征善战之人,因此,朱棣的闪电战没有打多久就被强大的对手拦住了。他无法冲垮朝廷的防线,只好再次返回北平府。

1401年底,应天府的内应给朱棣写了一封密信,说应天府守备空虚,请朱棣火速南下。事关重大,朱棣一人难下决心,急忙传召姚广孝到燕王府,共同商议。

姚广孝看完密信,淡定地问道:“燕王殿下意下如何?”姚广孝这年六十六岁,已然老态龙钟。据史料记载,此人长着一对三角眼,眼角下垂,如同一头病虎,看似弱不禁风,但眼眸中透着凌厉。

朱棣犹豫片刻,缓缓说道:“朝廷主力目前都在前线,京城守备空虚,直捣黄龙,正得其时,但是……但是风险太大,如果被朝廷军队截断退路……就只有死路一条啊!”

“燕王殿下,起兵快三年了,我们占地多少?”

“三个府而已,北平、永平、保定。”

为什么朱棣起兵三年才占了三个府呢?因为他的兵力有限,分不出人手去占领更多的城池,又怕失去民心,不敢强行征兵。因此,他今天占了这个城,明天就被夺回去,看似几年来屡战屡胜,攻城略地无数,可是大多不过在他手里过一下而已。

“燕王殿下可曾想过,得到京城,就得到了天下,若只是固守此地,怕永远僵持不下呀。”姚广孝说道。

朱棣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理我自然都懂,可千里奔袭京城,胜算能有多大?”

听到这话,向来淡然的姚广孝猛地站起来,走到朱棣面前,疾言厉色道:“机不可失!若是继续观望,一旦将来失败,我还能遁入山野,而燕王殿下您,天下之大,可有您容身之处?”

姚广孝的这番话让朱棣惊出了一身冷汗,他继续说道:“为今之计,燕王殿下不要再与铁铉、平安纠缠,应该绕开这些大城,火速突袭京城,如此才有一线生机。”

朱棣沉思片刻,猛地拔出剑来,一剑斩落桌角,厉声说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此次出征,成则成矣,不成则死!”

三步棋搞定天下 ——姚广孝

不久,朱棣集中全力,再次出征,这一次他绕到了朝廷军队的背后,杀向应天府,直取朝廷的心脏。这就是姚广孝为朱棣谋划的第三步棋——避实击虚。

这样一来,铁铉、平安大惊,他们匆忙调兵遣将,回救应天府。可是他们的援军未到,朱棣已经杀到了应天府外。在内应的接应下,朱棣兵不血刃攻入应天府。之后,建文帝在动乱中失踪,朱棣登基称帝,改元“永乐”,他就是明成祖。

朱棣登上帝位之后,感念姚广孝的大功,曾经建议他还俗,赐给他一座府邸和诸多财宝,并且册封他为太子少师,而姚广孝只接受做太子少师,其余悉数拒绝。平时上朝,他穿着朝服;下朝之后,他就换上僧衣,依旧在庙里做和尚。

除了军事才能,姚广孝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在他的辅佐之下,朱棣登基之后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为大明王朝走向巅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姚广孝精通儒、释、道,整理了《道余录》,还与谢缙先后主持编修了旷世大典——《永乐大典》。姚广孝在朱棣登基前后,均出力甚巨,为明王朝做出了突出贡献。

后来,明仁宗在位期间,更是给予姚广孝至高无上的荣誉,他把姚广孝的灵位移到了皇家宗庙,与列祖列宗一同享用香火和祭祀。当时,得到这种荣宠的功臣大多都是武将,只有姚广孝一人是文人出身的僧官。

明朝末年的政治家李贽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国家二百余年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功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lstkp/1164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