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通俗讲史

我家门前有条河 ——杨广修大运河

历史大观园 通俗讲史 2020-06-24 00:31:29 0

在上古传说中,大禹通过疏通水道的方式治理水患,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得到后世的称颂。隋文帝杨坚之子——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做了类似的事情,开通了一条堪称“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大运河。但后世的评价却是“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杨广和大禹的功绩相似,得到的评价却有天壤之别,这又是为什么呢?

604年的一天,洛阳城内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日上三竿的时候,一支庞大的车队浩浩荡荡,驶进了洛阳城。

街道两旁围观的百姓纷纷议论。

“这是谁啊?这么大排场!”

“没看那是六匹马拉的豪华马车吗?里面坐的一定是皇帝。”

“陛下驾临咱们这儿来干什么呀?”

“这你都不知道啊,咱们大隋朝要营建 东都了!”

百姓们猜得没错,坐在马车里的正是皇帝杨广。在洛阳营建东都的诏书也随后正式颁布天下,这是杨广即位之后做的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杨广为什么要在京城长安以东的洛阳营建副都呢?一个重要原因是,洛阳位于全国的中心位置,交通发达,又是北方富庶之地,粮食和物资供应都很充足,以此为基地易于管控四方。

605年春,杨广命尚书令杨素带领一众大臣营建东都洛阳,还命令周边城市的居民以及各地富商数万家迁徙到东都,以加速东都新城区的发展。杨素是两朝老臣,文武兼备,他接到杨广的命令后,征发了两百万民工日夜赶工。可杨广依然觉得工程进展太慢,他又一次来洛阳,专程视察东都的修建情况。

在杨素等大臣的陪同下,杨广登上了洛阳城楼。他看到营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车夫拉着建墙用的材料一趟趟运往工地,工匠们在城墙上忙着把土夯实,一座座崭新的宫殿即将拔地而起。

杨广脸上露出了笑容,问身旁的杨素:“这东都洛阳的宫殿,何时能够完工?”

杨素掐着手指算了算:“启禀陛下,最快需要一年时间。”

杨广闻言,脸色一沉:“营建东都,事关军国要务,岂能等上一年!”

杨素面露为难之色:“陛下,洛阳水路不通,营建东都所需要的木材、石料等运送过来十分困难,一年造好,已是十分不易。”

杨广皱起了眉头:“水路不通,那朕就将它打通!”

“陛下的意思是……”

“开通一条运河,连接天下水路,到时不仅可以运输木材和石料,日后还可以运送粮草和兵马。”

“陛下,这万万不可。如今为了修建东都,已经几乎动用了国内所有的民力与物力,哪还有精力去挖一条大运河呀?一旦国力空虚,发生民变,后果将不堪设想啊!”

“你多虑了。运河一旦修成,南北贯通,到时经济繁荣,百姓获利。他们感谢朕还来不及,怎么会发生民变呢?”

杨广见杨素还是犹豫,就拍着他的肩膀说:“如此伟业,朕希望你能够与朕一起完成。”

“臣遵旨。”

随着杨广一声令下,举世瞩目的大运河工程就这样开工了。东都只花了十个月就建成了,可修建大运河却花了整整六年时间。整个运河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通济渠,以洛阳为起点,直达山阳(今江苏淮安);第二部分叫邗沟(Hán gōu),又叫山阳渎,引淮水至扬州入长江;第三部分为永济渠,使洛阳连接到涿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带;第四部分叫江南河,以京口(今江苏丹徒)为起点,直至余杭(今浙江杭州)。

我家门前有条河 ——杨广修大运河

在前后征发三百万民工参与修建工程后,这条长达近两千千米的大运河终于开通了。早在运河开通之前,杨广就命人打造了长达数十丈的龙舟,上面建起了四层楼阁,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他多次乘坐龙舟巡游,行驶在运河之上。随行的大小战船、随从座船有成百上千艘。整个船队连绵不绝,长达一百多千米,宛若一座移动的城堡。沿路州县官府不得不竭尽全力保障船队供给,接待工作筹办得铺张奢靡;否则当地官员就会挨批获罪,甚至被处死。

龙舟上歌舞升平,大运河两岸却是一片悲惨景象。八万多纤夫拉着运河上的航船,怨声载道。

“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唉,为了修这条河,我们全家已经搭上三条命了。”

“修完东都修运河,修完运河,又要征兵,再这么下去,咱们老百姓没活头儿了。”

一条运河,功过两端。它的开通征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以至于男劳动力不足时不惜强令妇女服役。为了满足杨广巡幸游玩的开销而广征赋税、榨取民脂民膏,消耗了国力,激起了民怨,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条大运河又给后代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它在兴建后沟通了南北地区,成为隋朝以后历代王朝往来运输的重要通道。今天,大运河的部分河段仍然在发挥作用。大运河的修建,可谓罪在“当代”,利在千秋。

唐代诗人皮日休曾在一首名为《汴河怀古》的诗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在皮日休眼中,若是没有在运河上游玩享乐的事,杨广的功绩足以和治水的大禹相媲美。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lstkp/1163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