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通俗讲史

一点儿都不浪漫的求婚 ——吐蕃千里迎娶公主

历史大观园 通俗讲史 2020-06-24 00:30:22 0

在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边疆的和平与民族关系的和睦,往往会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联姻。比如,西汉时著名的昭君出塞,王昭君的使命就是用联姻的方式来加强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这种民族交往方式,即使到了强盛的唐代,依然在有效地发挥作用。

湛蓝无际的苍穹下,青绿辽阔的草场上,一群野牦牛正在狂奔逃跑,后面紧跟着十几个策马疾驰的骑士,冲在最前头的那个人,就是吐蕃赞普 松赞干布。这一年,他刚刚二十岁出头。只见他双手持着弓箭,撒开缰绳,却依然能稳若磐石地坐在马背上。

忽然,远方的行营里传来了一声号角,这是一个信号,意味着有要事呈报。松赞干布轻吁一声,迅速掉转马头,奔往行营。行营大帐里,气氛紧张而沉重,他的部将们正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松赞干布一进来,大帐里瞬间安静下来。

“号角所为何事?”

“赞普,出使唐国的使者回来了。”

“哦,他在何处?”

松赞干布问话刚出口,大家突然又沉默了。

松赞干布察觉到情况有些不对,却依然沉静地说道:“传他进来。”

不大会儿,一脸惶恐的使者小步跑进大帐:“小人有负赞普重托,罪该万死。”

原来,五六个月前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出使大唐,请求迎娶大唐公主为妻,但是唐太宗李世民没有答应。使者说自己有负所托,指的就是这件事。

“那大唐的皇帝怠慢于你了吗?”

“他们待小人如上宾。这亲事原本大有希望,都怪吐谷浑的使者从中作梗,暗中挑拨,大唐皇帝才改变主意。”

松赞干布听罢,脸色一沉。

在座的部将们没几个人去过长安,但都知道大唐王朝是强国。因此,大家看到松赞干布脸色不好时,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唯恐他一怒之下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可是,松赞干布皱眉沉思了一会儿,却高深莫测地笑了笑:“你起来吧,恕你无罪。”

众人纷纷长舒了一口气,可这口气还没舒完,松赞干布又说:“传令,操练兵马,囤积粮草,十天之后出征。”

“赞普,万万不可!那大唐……”

松赞干布一挥手,打断了使者的话:“我意已决,自有分寸。”

松赞干布虽然年轻,但并不鲁莽。他知道大唐称雄宇内,与之兵戎相见,胜算渺茫。因此,他想了个一箭双雕的计策,那就是以吐谷浑阻挠他与大唐联姻为由,进攻吐谷浑。

为什么说这是一箭双雕呢?吐谷浑是邻近吐蕃的另一个地方民族政权,双方时常发生摩擦,松赞干布早就想消灭对方。出兵吐谷浑,不仅可以在避免直接与大唐为敌的前提下一展吐蕃实力,还能试探大唐的态度。

松赞干布这个计划的逻辑是:在这个策略之下,我攻克吐谷浑,不是不尊重大唐,而正好是为了讨好大唐,努力娶大唐的公主为妻。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唐怎么也会照顾点儿面子,按兵不动吧。

不管怎样,最终结果正如他所愿,吐谷浑被吐蕃一举攻克了。于是,松赞干布再次派人出使长安,使臣肩负的使命依然是求亲。

朝堂之上,使者说完来意,通事 把他的话翻译成汉语,转奏给李世民。

唐太宗微微沉吟,说道:“联姻之事,朕不会答应。”

通事又把这话翻译成了吐蕃话。吐蕃使者听完,脸色一变,扬起眉毛,傲慢地说了一句话。瞬间,通事脸色大变,抬眼偷看唐太宗,欲言又止。

唐太宗见状道:“吐蕃人说了什么,直说无妨。”

“请陛下恕臣无罪。”

“何必吞吞吐吐,恕你无罪。”

通事结结巴巴地说:“他说……说……如果陛下不同意这门亲事,吐蕃就……就……率军攻破长安城。”

为什么吐蕃使者敢说这样的大话呢?原来,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松赞干布不仅消灭了吐谷浑,还出动了二十万大军,陈兵唐朝边境,然后向松州(今四川松潘)唐军发动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并取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正是因为有军事做后盾,这个使者才敢在此口出狂言。

听了通事的话,唐太宗不但没有发怒,反而笑着说道:“我大唐国力强盛,猛将如云,但向来与四邻和平相处,从来不炫耀武力之威。你们在松州只是小有所获,就妄图迫使我大唐联姻,真是做白日梦!回去告诉你们赞普,要战就战!”

使者听不懂汉语,但看脸色,便大概猜到了唐太宗说的是什么。因此,他当即起身离席,无礼地告辞,拂袖而去。

其实,当初吐蕃使者第一次求亲的时候,唐太宗不同意,主要是因为对吐蕃不了解。后来,唐太宗知道吐蕃进攻吐谷浑,却没有出兵援助吐谷浑,主要是因为他政务繁忙,腾不出手,而且,吐蕃并没有直接对大唐宣战,他也不方便插手。但如今吐蕃主动找上门了,他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教训一下这个新崛起的骄傲的地方民族政权。唐太宗当即调兵遣将,部队迅速开拔,直奔松州。

唐军进入松州后,吐蕃军轮番攻城,进攻了十几天也没有攻进城去。后来,唐军的前锋部队抓住一个机会,趁吐蕃军不备,一举大败吐蕃军。唐军好几万主力部队还没有上战场,这场仗就赢了。

接到大军溃败的消息,松赞干布大为惊恐。几经思量,他打算派人到长安服软认错,将占领吐谷浑的土地物归原主,向大唐称臣,并再次提亲。他的这个想法有很多人支持,也有很多人反对。

“赞普,这只是一次战场上的偶尔失利,不用放在心上。您贵为一国之尊,却向大唐的皇帝认错称臣,这不是有失国体吗?”

一点儿都不浪漫的求婚 ——吐蕃千里迎娶公主

松赞干布却想得很长远:“吐蕃与大唐实力上有天壤之别,我们绝不是大唐的对手。我身为赞普,如果不思体恤百姓,穷兵黩武,只会招致天谴!大唐皇帝君临万国,可我听说他有过必改。他身份如此尊贵尚且从善如流,我所掌管的只是吐蕃一地,又怎能固执?”

于是不久之后,吐蕃使者又一次来到长安城。被宣上朝堂之后,吐蕃使者代表他们的赞普松赞干布恭恭敬敬地向李世民认错,并第三次提请联姻。万万没想到,这一次,唐太宗竟然同意了。

按照常理,如果唐太宗打不过吐蕃才应该答应联姻,如今打赢了,为什么反而答应将公主下嫁吐蕃呢?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策略——如果唐太宗在战场上打输了,然后同意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那就是唐太宗屈服了,这意味着他低人一等。这样的话,其他的地方民族政权首领也会瞧不起大唐。今天嫁出一个公主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明天是不是还要向四面八方送出更多的公主啊?大唐又有多少个公主可送?再者说了,今天送公主管用,明天恐怕就得送土地才管用了。

可是反过来,唐太宗先把吐蕃打得服服帖帖,再把公主嫁到吐蕃去,这就叫恩威并施,意义就完全变了:既让吐蕃知道了大唐的厉害,又能感化吐蕃,也能向周边其他少数民族展示大唐不计前嫌、海纳百川的气度。说白了,唐太宗这一次答应联姻,那就是先打了吐蕃一个巴掌,再给它个甜枣吃。况且,过去这段时间里,唐太宗已经摸清了吐蕃的实力,并了解到了松赞干布的为人。吐蕃的实力虽然无法与大唐相提并论,但是在遥远的西南边陲,其影响力仍是数一数二的。如果和吐蕃联姻,大唐就可以很好地加强对西南边陲的控制。

在松赞干布之前,吐蕃四分五裂,各个部落连年征战。松赞干布是个少年英雄,十七八岁就南征北战,统一吐蕃的时候才二十岁出头。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他骁勇善战,但并不是“战争狂”,他爱惜民力,而且心胸开阔,愿意吸收中原先进文化。

经过隆重的筹备,贞观十五年,大唐皇室一位公主毅然肩负家国重托,离开长安,千里迢迢地来到了吐蕃。唐太宗命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主婚,一路护送公主到吐蕃。

松赞干布大喜,亲自率领仪仗队伍到离国都数百里外的地方迎接。他高兴地说:“我居然能娶到上国公主,上苍对我真是青眼有加。”

这位嫁到吐蕃的公主是谁呢?她就是名垂青史的文成公主。当时的大唐是整个亚洲最为先进的国家,文成公主入藏之后,不但把先进的文化带到了吐蕃,为吐蕃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加强了汉藏两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lstkp/1162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