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三国英雄记——君臣相知之情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0-06-24 14:53:51 0


处斩黄元大约是在蜀汉章武三年(223年)三月,这时候诸葛亮已经赶到了永安。

刚到这里,诸葛亮就得知了一个消息,尚书令一职已经有了人选,这个人有点出乎诸葛亮的意料,是李严。

李严此时的职务是辅汉将军兼犍为郡太守,刘备任命他为尚书令后,已命人通知李严星夜赶来。

诸葛亮来不及细想,赶紧去拜见刘备。见了面之后,诸葛亮大吃一惊,没想到刘备病得如此严重。

刘备确实病得不轻,开始是得了痢疾,其后越来越严重,引发了其他疾病(转杂他病),一世英雄现在竟然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大概是因为没有见到诸葛亮和李严,他不放心,所以一直顽强地坚持着。

刘备见到诸葛亮,开始安排后事。

刘备对诸葛亮说出那段著名的话:“你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必能安邦定国,可以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值得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那块料,你可以自取(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从字面上看,“君可自取”这四个字的意思是“你可以自己干”,也就是把帝位让给诸葛亮。

诸葛亮闻言涕泣不已,立即向刘备表明心迹:“我一定竭尽全力,忠心辅佐,至死都不会改变(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于是宣布诏令,托孤于诸葛亮,以李严为副。

太子远在成都,刘备给太子颁布了一份遗诏。

在这份遗诏里,刘备首先说了自己的病情,说明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让他们兄弟不要悲伤。接着说射援来后,报告了刘禅的情况,他十分高兴。

刘备还说,你父亲德行浅薄,不要效仿他(汝父德薄,勿效之),平时要多读一些书,诏令中除了提到诸葛亮为刘禅手抄过的四部书外,还增加了《汉书》《礼记》和《商君书》三部书,刘备要求刘禅多读。

在这份不太长的遗诏里,刘备留下了一句名言:“不要以为是小恶就去做,不要以为是小善就不去做,只有具备了贤能和德才,才能够服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办完这些事,刘备稍觉安心,本来他已气若游丝,现在精神却有所好转,还与诸葛亮谈了一些其他事,其中谈到了马谡。马谡的哥哥侍中马良刚刚殉国,刘备知道诸葛亮与他们兄弟二人感情很好,但对马谡不放心。

刘备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说得多,实际才能达不到(言过其实),不能委以重用,你要明察!”

众所周知,马谡后来果然被刘备言中,大家都认为刘备看人很准。

这个谈话说明,刘备临终前跟诸葛亮就今后的国事和人事安排有过很多交流,谈到了马谡,自然也会谈到其他人。

回光返照之后的刘备终于走到了人生尽头,弥留之际他对鲁王刘永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把丞相当作父亲一样看待,你们和丞相只是共事而已(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鲁王刘永和梁王刘理此时都在永安宫,刘备只叫来刘永而没有叫刘理,可能是刘理年纪太小。刘备此时63岁,刘禅17岁,刘永、刘理大约都是刘备到益州后才出生的,所以年龄比刘禅小得多。

老来得子,舐犊之情更重。想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刘备心里一定十分难过,江山社稷、复兴汉室的大业固然重要,但亲情恐怕更是他割舍不下的东西。

刘备还给太子刘禅颁布了另外一份诏令,让他今后要好好地和丞相诸葛亮一块共事,要待诸葛亮像父亲一样(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在留给儿子们的遗言中,一再强调他们以后跟诸葛亮的关系是共事、从事,这在帝王的遗嘱中是少见的。刘备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他对儿子们的了解,知道靠他们的才能不足以延续蜀汉的基业,同时刘备更了解诸葛亮,深知他的才能和人品,说这样的话正是对诸葛亮的无限信任,这是一个父亲的拳拳之心和眷眷之情。

安排完这些事,刘备终于闭上了眼睛。

这一天,是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二十四日。

刘备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把后事留给了太子,也留给了诸葛亮。

在古代历史上,帝王临终托孤的事发生过数十次,但没有任何一次托孤事件比发生在白帝城永安宫里的这一次更有名,也更有争议。

说它更有名,是因为它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说它存在争议,缘于刘备临终前说的四个字:“君可自取。”

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此会有不同的解读,自那时开始,这就成为有争议的话题。

有的史学家认为,刘备此言出于至公之心,说明他内心里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心神无贰),是真心想以国相付,而诸葛亮的回答也表明了诸葛亮内心的忠贞,这次托孤事件反映出君臣二人内心的纯正无私,是一件值得称赞的盛举(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也有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刘备对诸葛亮的遗命实在太糊涂(备之命亮,乱孰甚焉),因为如果所托的人是忠臣贤良,就不用给他说这些话;如果所托的人有篡逆之心,就不应该托付给他。刘备这些话,属于欺诈之词(诡伪之辞)。幸好刘禅昏弱,而诸葛亮没有二心,不然的话一定会引起内部的猜疑和混乱。

但也有史学家认为此言并无不妥,因为他说的时候没有疑心,诸葛亮听的时候也没有愧色,他们君臣二人的相知和情分值得称赞。

还有的史学家说刘备对诸葛亮十分了解,他这样说是因为他了解当时的形势,也了解诸葛亮,他说这些话不仅没有猜疑之心,而且体现了他的胸怀坦荡。自先秦到宋代,还没有哪些君臣能像刘备、诸葛亮那样肝胆相照的(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

上面是史学家们的观点,如果也是帝王,会如何理解刘备的话呢?清代康熙皇帝的看法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

康熙皇帝在披阅史籍时说,刘备这番话是猜疑之语,既然已托孤于诸葛亮,就不应该再说自取的话,其目的无非是让诸葛亮公开表态效忠之心。康熙皇帝甚至就此引发感叹,认为整个三国时代的风尚就是谲诈,这是十分让人不齿的事(三国人以谲诈相尚,鄙哉)

康熙皇帝的观点看似有点儿偏激,影响却很深远。在一部分人看来,刘备表面仁义,其实一生不离权术,否则也不会被称为枭雄了。刘备临死前也不忘记权术,对诸葛亮说的那番话,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警告。结合刘备临终前突然任命李严为尚书令,持这一观点的人更有理由相信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是有限度的。

进入益州以来,刘备在人事安排上无外乎用了三类人:早期追随自己的旧部,由荆襄随同入益州的人士,益州的本土派。第一类人属于元老,人数已不多,他们地位尊崇,但除了关羽、张飞等人外多无实权。益州本土派人才济济,但至今仍鲜有进入核心决策层面的。而最得实权和重用的,是荆襄派。

这种派系分野无论有无明指,但在蜀汉政治格局中已事实形成并存在,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划分,诸葛亮就是荆襄派的领袖。刘备突然重用本土派李严,从政治权力结构上看,是平衡荆襄派的手段。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不得而知。刘备已驾鹤西去,也带走了他内心里最隐秘的那些东西。

不过,也许没有那么复杂。

刘备与诸葛亮相识相知十多年,对诸葛亮是充分了解和信任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刘备不信任诸葛亮,就不会任命他为丞相,甚至可以不考虑设置丞相。而临终之时,即使他心里有种种放心不下的地方,以刘备的睿智,也不会说一些实际上没用又容易引起猜测不安的话来。

但刘备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样的话,如何解释呢?

除了上面的那些观点,会不会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大家对这四个字其实误读了。这几个字的本意不是“你可以自己干”,而应该是“你可以另外找人干”,也就是说刘备的原意是,刘禅是那块料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你可以另外安排别人做这个皇帝。

另外安排谁?自然是刘永和刘理。作为刘禅的弟弟,他们也都有资格做蜀汉的皇帝。

如果是这个意思,刘备需要专门对诸葛亮交代一下吗?当然需要了,这等于是一个授权,有了这个授权,诸葛亮日后行废立之事就是合法的,如果没有这个授权,诸葛亮敢废刘禅等于谋逆。

看来,刘备不是对诸葛亮不放心,而是对刘禅不放心。大概刘备深知这个儿子生性暗弱,才能有限,与曹丕差得实在太远,本想亲自教导培养,却再也无法实现,只好交代给诸葛亮,要他今后视情况来定了。

在临终之前,刘备所思所想所说的一切,都是为了这打拼一辈子才辛辛苦苦得来的蜀汉基业。

这样理解,就简单多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180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