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李世民传奇——功高盖主太子忧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7-20 23:28:10 0 李世民


(5)

唐高祖李渊的儿子不少,总共二十二位。不过,和窦皇后所生的却只有四位:大郎李建成、二郎李世民、三郎李玄霸、四郎李元吉。其余的十八位皇子,均是与其他嫔妃所生。窦皇后去世时,李渊还没有坐上皇位,不过,即便窦氏去世,李渊依然把她当成唯一的皇后,并未另立他人。

李渊这么做,并非全是因为感情,而是不想看到更多的儿子加入到皇位竞争中。

依照皇位继承顺序,继承皇位的首先是嫡系子,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四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也就成了当然的皇位继承者。不过,李玄霸很早就去世了,真正的皇位竞争者,也就在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身上。

作为嫡系长子,李建成在李渊继位的当天便被立为太子,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继承人,接下来是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

三位顺位继承人中,第二顺位继承人秦王李世民的功劳及所获荣誉,根本是第三顺位继承人齐王李元吉所不能相比的,甚至差了十万八千里。不过,与第一顺位继承人太子李建成相比,却只有一步之遥,甚至可以说,他们之间的距离还在缩小……

这种现状的出现,难免不让人胡思乱想,特别是天策府成立后。

李世民的天策府既设有长史、司马、录事、记室、参军这样的军事参谋职位,又设有十八学士这样的智囊团。

一个只是立了无数战功的皇子,为何要设立这样的职位?到底想干什么?

三位顺位继承人中,两位都因这天策府的存在,有了猜忌。最先有猜忌心的是齐王李元吉,而对此忧心忡忡的则是太子李建成。

李世民在他的天策府里为十八学士画像,这样的消息传到李建成的耳朵里时,那储存在内心的嫉妒和酸楚,以及埋藏在心底的担忧,瞬间都涌了出来,怎么按都按不下去,一向脾气很好的他,烦了!怒了!整日待在书房,坐立不安。

太子妃见状,很为他担心,亲自端去茶水点心,却也遭到了他的谩骂和驱赶。

“谁让你进来的?滚出去!”

他一反常态的言行举止,吓坏了太子妃。太子妃只是怔怔地愣在那里,手足无措。她不知她做错了什么,前几日她送来茶水点心的时候,太子不是还很高兴吗?

“没有听到吗?滚出去!”李建成烦躁地挥着手,顺手把太子妃为他亲自端来的茶水掼到了地上。

太子妃既委屈又害怕,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让太子如此生气。看着太子李建成焦躁地在书房踱来踱去,她无能为力,只能叹息一声,悄然退下。

书房里再次安静下来,然而,这段沉寂却并没让太子李建成的心平复下来,他越发烦躁。看到门口有人影在晃动,想进来又不敢进来,他大声问:“什么事?”

“太子殿下,韦大人求见!”

韦挺是李建成少时的朋友,以前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可自他入住东宫,韦挺便很少来了,此次来,想必一定有什么急事。正在气头上的李建成,并不想见任何人,就在他说“不见”后,又马上改成了“带他来书房!”

韦挺进书房后,李建成已经竭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了,可还是被韦挺看出了端倪,暗想,难道自己今天来得不凑巧?

“韦挺见过郎君(唐朝太子左右对太子的称呼)!”韦挺一边施礼,一边小声道,“本不该打扰郎君,只是确有急事,不得不来!”

“什么急事?”李建成没好气地说。

韦挺见李建成气不顺,不敢再亲热地称呼“郎君”。

“太子殿下可否知道一个叫史万宝的人?”他换了个称呼。

李建成没说话,好一会儿才说:“河南道行台民部尚书倒有个人叫这么个名字,发生什么事了?”

韦挺忙不迭地点头道:“太子殿下好记性,正是他。”

“问你何事?”李建成皱起了眉,他今天没心情听任何拐弯抹角的话,“有话直说!”

“韦挺听说,这史万宝对秦王有意见!”韦挺的声音低了很多,“还说想见太子殿下!”

“见本王?什么事?”

李建成对此人没有兴趣,有兴趣的是韦挺所说的,史万宝对秦王有意见。

“他说一定要面见太子殿下!”韦挺的语气放缓了很多,“还说一定对太子殿下有用!”

李建成沉思片刻道:“他现在在哪儿?”

“在宫外等着!”韦挺说。

“带他来书房吧!”李建成说,“对了!不要对任何人提起!”

韦挺答应一声,慢慢退去。

(6)

半个多小时后,史万宝来到了太子的书房,一见李建成便鞠躬下拜。经过了半个小时的调整,李建成将不好情绪隐去,又变得亲民起来。他让史万宝不要多礼,还让侍女送上了茶水点心。史万宝心想,这太子果然为人谦和,比那狂傲的秦王好多了。

李建成让随从、侍女和侍卫退下,书房里只剩他和韦挺、史万宝。三个人边喝茶边聊天,很是随意。几盅茶后,史万宝便发起了牢骚,说这些年大仗小仗,攻城拔寨,他史万宝和王君廊虽然不算首功,却也并非没有一点功劳,可回到长安后,秦王的功劳簿上凡是参加的人都有,唯独没有他们二人,想起来就窝火。

那次,李世民确实没有给史万宝和王君廊在功劳簿上留名,之所以不记功是觉得史万宝在虎牢关之战中,与夏军作战时,没战几个回合就撤了。而在一起合围洛阳时,史万宝又慢腾腾的,导致计划差点失败。至于王君廊呢,如果不是他当年无力守住洺水城,也不会有罗士信去换他,罗士信不换他,就不会丢了命。

不过,李世民虽然没有给他们记功,却也想到他们参与了,封史万宝做了河南道行台民部尚书,王君廊为彭公。当然,这些都是闲职。

王君廊还能安于现状。史万宝就不一样了,本就不爽,又见李世民的天策府热热闹闹,很想进去,未能实现,更加气愤。既然李世民的天策府不能进,那自己就去李世民“对手”那里。

李世民如今的“对手”是谁?当然是太子了。于是,史万宝去找韦挺,让韦挺给他引荐。

史万宝是什么人,太子李建成不是不知道,胆小如鼠,畏首畏尾,每逢大战,必临阵脱逃。这样的人,别说李世民没给他记功,就是他,也是不会给记功的。不过此时,李建成并没这么说,而是说:“这么说来,二郎确实委屈你们了!”

“秦王忘记我们的功劳倒是小事,可他不该把王世充宫里所获珍宝大部分私藏起来,不让朝廷知道。”史万宝说。

这史万宝也够大胆,这样的话都敢说。其实,他也知道这些话不能乱说,传到秦王府会掉脑袋的,可他知道,在太子李建成这里说很安全,不仅安全,还会得到好处。

李建成心里既惊又喜,此事齐王李元吉也和他说过,只是苦于没有证据。如果史万宝这里有证据,他近来的烦恼,不就解决了吗?李建成压抑住激动的心情,瞟了一眼韦挺,转而又对史万宝说:“史大人,此事非同小可,不可乱说!”

韦挺刚刚已经接到了太子的眼神暗示,忙插嘴道:“私藏战利品?你看到了?藏哪儿了?”

“这事怎么可能让我看到?藏在哪儿?也只有秦王和房玄龄、杜如晦知道吧!”史万宝白了韦挺一眼,心想,这事不明摆着吗?肯定不会让别人知道的。

“蠢货!”李建成在心里骂了史万宝一句。心想,没有证据,即便真有此事,又能怎样?

史万宝可不管李建成心里怎么想的,他端起茶盅,滋溜一声喝了口后,又说:“其实这也不算什么,只是,这秦王在天策府里,既揽猛将,又开文学馆的,还给什么十八学士画像,一定……一定有所……有所图谋……”

最后几句,史万宝说得也很磕巴,说完后看了看李建成。这些话恰恰击中了李建成的痛处,他的脸上慢慢有了愠色。史万宝心想,总算有反应了,心里很是高兴。

“不管封多少学士,这些人不还是朝廷的官员?可他为何要在他的天策府里封?还整天和这些人在一起,把这些人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什么意思?不就是想让这些人为他一人所用吗?”史万宝继续说,“那秦王……”

史万宝的这些话里,有着深深的妒意。

李建成的心里又是一震,他很想听下去,甚至也想发几句牢骚,但理智告诉他,他不能。于是,他摆手制止住了史万宝继续说下去。

“二郎被父皇封为天策上将,是父皇的圣恩。且这些年,二郎一直在外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是大唐之福!切不可在外面乱说!”

史万宝急忙伸手扇自己的嘴巴,说自己多嘴。不过他知道,他的话,太子李建成听进去了。

三个人又是一通闲话,之后,史万宝和韦挺离开。等他们离开,李建成陷入到了沉思中。李世民在外征战这么多年,收罗人才、囤积珍宝,不可能没有其他用意,自己不能大意,

可自己又该怎么做呢?他不知道……

(7)

所谓鸡有鸡道,狗有狗道。

韦挺和史万宝频繁进出东宫,被那杜淹知道了。杜淹为了在自己的侄子,秦王李世民的大红人杜如晦面前表功,立刻当成重大消息告诉了杜如晦。

“你确定?”杜如晦头都没抬。对于这个叔父,他既不信任,也不愿意搭理。不过,他和房玄龄的意见一致,此人一定要放在眼前,盯着他,这样才能防止他干危害秦王的事。

“千真万确!那韦挺还曾找过我,想劝我去东宫,可我没有答应!”杜淹说,一副讨好的表情。

杜如晦虽然对这个叔父讨厌到极点,但他知道叔父没有撒谎。盯着杜淹的人早就告诉他了,说韦挺找过杜淹。

韦挺找过杜淹,且让他去东宫,杜淹还真拒绝了,他说自己的侄子深受秦王信任,自己即便去了东宫,太子也未必会信任他。杜淹确实聪明,他知道不管他和侄子杜如晦关系多么不好,别人都觉得他和侄子是一路的。因而,他即便去太子府,太子也会防着他,而到了秦王府就不一样了,除了秦王声望越来越大,有取代太子的趋势外,还因为在秦王府,别人不冲别的,就冲着他侄子杜如晦,也不敢轻看他。

既然安心留在秦王府,就不能闲着,闲着会被人忘了的。他要立功。

杜淹所说之事,杜如晦没敢不放心上,他很快就告诉了房玄龄。两个人一番推敲后,觉得事情不简单,有必要让秦王李世民知道,也便一起说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听后,并不显得意外,只是淡淡地说:“乔松兄和克明兄怎么看?”

李世民巧妙地将问题抛开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太子想必也在笼络各方人才,培养自己的势力!”杜如晦说。

李世民不易觉察地一笑,心想:“那他动手动得有些晚了!”

“李艺、李瑗、裴寂……”李世民慢慢说,“太子府还有谁?韦挺,他和大郎可是很久的朋友了,还有那什么史万宝……哼!这些人……”

李世民又是冷笑一声,继续说:“除了李艺和李瑗,其他的这几个,一群乌合之众罢了!”

杜如晦看了看房玄龄,两个人用眼神略略一交流后,都在心里说:“秦王太小看这些人了!”

“大王!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自大王收复洛阳,声望越来越大,甚至有超过太子之势。这难免会有很多闲言碎语出来,这样的话多了,传到皇上耳朵里,对大王不利啊!”房玄龄终于说。

他很早就想说这些话了,但又不想打击李世民。现在见他如此轻敌,也便说了出来。

“闲言碎语?什么闲言碎语?都在说什么?”李世民又是冷冷一笑,依然不以为然。

“说大王把谁都不看在眼里,就是太子都不看在眼里!”房玄龄说,“不知大王记不记得打洛阳时,我们在涧水边闲聊时说的话?当时臣说大王‘功高震主’,那些人最后就说,那‘主’是指太子。”

房玄龄这话一出口,李世民认真起来。

“那些人?哪些人?”他问,“咱们在涧水边闲聊的话,那些人又是怎么知道的?”

“这正是微臣担心的事。据臣和克明兄了解,从谁的嘴里最早说出来,已经查不清楚了,可这些话最后又从东宫和齐王府传出来不会错。”

房玄龄刚一说完,杜如晦又接着说:“上次大王迁居弘义宫,齐王的脸色就很不好看,如今又传出这样的话来,看来太子和齐王与大王之间的罅隙已经慢慢呈现……大王不可不注意啊!”

李世民抚着下颚想了想,点了点头说:“二位言之有理,看来,我是有些……大意了!”

“东宫如今除了大王刚刚说的那几个人外,还有一个人,大王一定要特别留意!”杜如晦说。

“谁?”李世民忙问.他在想,还有哪个英才没被他弄到天策府?

“魏征!”杜如晦严肃道。

“这魏征可是个人才,可惜我们慢了一步,让他去了东宫!”房玄龄叹气道.他曾想将魏征拉进秦王府的,可惜还没行动,魏征便成了东宫的座上宾。

“更关键的是,皇上身边的裴寂,也是太子的人!”杜如晦又说。

……

这一夜,李世民彻夜难眠,皇位和权力,这个原本模糊的东西,在他被封为天策上将后,突然变得清晰起来,甚至似乎只要一伸手,就能抓住。

已然这样,他没有理由在能抓住的时候,放开它,不去抓它。

不过,他也清楚地知道,一旦他决定伸手去抓,那么,他和哥哥,甚至还包括那个与自己貌合神离的弟弟,他们之间的兄弟情,也便荡然无存……

天策府、太子宫、齐王府的较量,即将开始……

<meta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0002.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第十五章 杨文干事件

 

虎牢关一役,秦王李世民一战擒二王,一役取两地,可谓为李唐立下了盖世奇功。这完全超出想象的胜利,让唐高祖李渊在激动和兴奋之余,封其为天策上将,有了自置官属权,因而,天策府设了长史、司马、录事、记室、参军等职。

可这还没让李世民满足,随即他又设立了“十八学士”,自此,他的府里,既有武将,又有文官,且这些人对他唯命是从,到了只知秦王不知太子,甚至不知皇上的地步。

这引起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不安和疑虑,甚至有些让他们心惊胆战。

太子李建成的心惊胆战,源于觉得自己的储君位受到了威胁,而太子李元吉则是因为自此自己将永无出头之日。

想想看,秦王李世民位尊权重,身为太子,身为李唐名正言顺的储君李建成,又怎会甘愿示弱?甘愿被超越?

于是乎,充实东宫,纳幕僚、募英雄也便成了太子李建成迫不及待要做的事。

这种暗自的较量,李唐朝廷百官全都看在了眼里,内心也有了担心。即刻选边站还是看看再说,各有各的打算。

“秦王自恃有功,位居太子之下,心中不服,若不早立他为太子,则要尽早采取措施。”就是那位被皇上李渊、太子李建成,甚至秦王李世民都信任有加,看作自己人的封德彝,面对这种状况也为了难,有一日,终于对李渊说。

李渊何尝没有意识到宫内的暗潮涌动呢?

于是,他再次玩起了他擅长的平衡术。想要平衡,就要太子有太子样,秦王有秦王样。秦王,怎么着也都要在气势上,甚至能力上弱于太子。

就这样,李世民失去了给自己再建功勋,也最容易捕获人心的出征机会。李渊的目的很明显,不能再让他建功立业了,不能再让他野心膨胀、居功自傲了。他要用打压李世民的方式,让他别忘了自己的身份,别忘了自己的上面还有太子哥哥、皇帝父亲。

李渊的做法让太子李建成放心很多,原本在偷偷做的事也都大张旗鼓起来。你秦王府不是圈养勇士800名,号称天策军吗?那我也募更多的勇士。于是,李建成悄悄在外招募2000勇士,让其驻守在左、右长林门,并将他们称之为长林军。

太子李建成的长林军,从人数上超过了秦王的天策军。何况,太子李建成还有齐王李元吉这个同盟军。

按李唐府兵制度,东宫、秦王府、齐王府不允许有超过500名的府兵。可不管是东宫还是秦王府,如今的兵力都远远超过了500名。且东宫的长林军超出了秦王府天策军的两倍多。这还不算李建成的心腹可达志从幽州李艺那里调来的300名骑兵。

这300名骑兵是李建成的又一支隐形兵力,他们被李建成分散驻扎在了长安各坊间。

如此这般,秦王府(天策府)的兵力与东宫相比,劣势就更明显了。

三个儿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唐高祖李渊全都看在眼里,于他而言,太子李建成的势力强于秦王李世民是正常的,也是他所希望的,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况且,他知道,不管他们之间怎么勾心斗角,只要不明刀明枪地发生内战就行了。

虽然,东宫的长林军有2000多人,秦王府的天策军有800多人,但李渊还是坚信,这样的兵力是无法发动大规模战争的。李渊之所以这么自信,是因为李唐有独特的府兵制。

李唐府兵制又叫兵役制度,起源于西魏。李渊进入长安后,便将关中地区分为十二道,诸道又都设置军府,计十二军: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袱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豳州道为招摇军,西麟州道为游奕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

这十二军既是中央宿卫军,又是地方戍守军队,还是边疆防御军队。而这十二军里,士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从符合服役的男丁中来。

原来,隋末唐初,内乱外患不断,需要的兵力很多,可如果把符合服役的男丁全部招募来,没有了战争又该怎么办呢?养着他们?太浪费!况且,都将他们征来当兵了,那田地又要谁来种?让田地荒芜?也不可能。

于是,便有了没战事时,符合服兵役者在家老老实实地当劳民,扛着锄头种田;而一旦有了战事,他们便放下锄头,穿上铠甲,拿着兵器,从农民变成士兵。这些士兵又都由设在长安的骠骑、车骑西将军府统领。

不过,骠骑、车骑将军并没有权力调兵,他们直接听令于皇上。也就是说,李渊是将这十二军的大权独揽在自己手里的。

兵权都在李渊那里,没有了兵权的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再怎么争斗,也会因没有调动府兵的权力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也就是说,三兄弟不是不想打,是没那么多的兵力来打。

不过,即便大的战争不会发生,可为了争夺储君位,不能用武力解决,就文斗,斗智慧、斗心计……

这方面,李世民似乎又比李建成更擅长,于是便有了杨文干事件。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2690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