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被撤掉的凳子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1 22:16:07 0

>>时间:北宋初年

从秦汉至唐宋,皇帝对待宰相的礼仪逐渐降级。宋太祖废除“坐而论道之礼”后,宰相失去了与皇帝对坐的权利,其实他们失去的,又何止是一张凳子呢?

“独制天下”的障碍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政府最高行政官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意思是管理家务与奴隶的人,西周开始作为官员的称谓,出现了执掌国政的太宰,负责贵族家务的冢宰,以及管理乡邑的邑宰等。“相”的本意为“相礼之人”,带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指的是在朝廷中主持政事的高级官员。不过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只有辽代以“宰相”作为正式官名,在其它朝代,宰相往往是朝廷行政方面最高官职的代称。

建隆元年(960),34岁的宋太祖赵匡胤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才能够结束自安史之乱以后长达二百余年的乱世,让赵家王朝永延国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宋太祖精心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官僚体系,层层叠加的政府部门、强干弱枝的军政制度与文人出身的官吏是这个体系的最大特色。然而在宋太祖看来,即使将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也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唐五代以来“君弱臣强”的问题,因而需要进一步牵制和削弱文武百官的权力,使由地方集中到朝廷的权力,最后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以达到赵氏皇帝“总揽威柄”、“独制天下”的目的。

百官之中权力最重的宰相,就成为宋太祖首先开刀的“对象”。

被撤掉的凳子

宋朝文官服

宋朝百官常朝视事,皆穿公服,惟在祭祀典礼及隆重朝会时穿著祭服或朝服。公服幞头,一般都用硬翅,展其两角,只有便服才戴软脚幞头。

宰相的凳子

宋太祖取代后周以后,以范质为侍中,称为昭文相;以王溥为司空,称为史馆相;以魏仁浦为右仆射,称为集贤相。三位宰相并设,而不置副宰相。以上几人都是五代的旧臣,早在后周就进入朝廷的权力中枢,范质更是后周世宗柴荣的托孤重臣。宋太祖对他们忌讳甚深,之所以使他们出任要职,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巩固统治,并趁机将其由要害部门调出而已。就在这一年,宋太祖的心腹赵普取代了范质、王溥,开始主持掌握军机的枢密院,朝廷政务实际上操纵在宋太祖和赵普等人手中。这一时期,宋朝中央机构的运作远不能说是一种正常状态,担任枢密使的赵普所起到的是宰相的作用,地位比赵普更尊崇的范质等人反而类似副宰相,只是处理一般政务,起辅助作用而已。

被撤掉的凳子

金背光银菩萨像

银质菩萨像,背光为金质。菩萨双目微睁,慈祥的神态中蕴含庄严。背光上的火焰纹,愈显金光闪烁。这是北宋时期大理国佛教造像中的珍品。

就算三位宰相的权力已经被巧妙地架空,他们百官之首的身份依旧让宋太祖觉得不安。按照封建王朝的传统礼仪,宰相同皇帝商议重大事情时,皇帝必须赐予他们座位,君臣对坐讨论政事,这就是三公坐而论道的“坐论之礼”。这种待遇无疑是宰相地位崇高的体现,自然也是增强皇权的阻碍。

一天早朝,宋太祖忽然对范质和王溥说:“我眼睛有些昏花了,你们把奏疏送上来。”在范、王二人离开座位时,宫廷侍卫乘机将他们的凳子搬走。这一动作到底意味着什么,久经官场的宰相们心领神会。从此在朝会的时候,他们便主动将奏折递交皇帝,不久又上疏要求废止“坐论之礼”。宋太祖当然接受了这一建议,从此宰相们只能和寻常官员一样站立在朝堂之上。

宰相自贬身价的作为,无疑大大降低了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以及在百官之中的威信。即使是这样,宋太祖仍旧对这三位老臣心怀疑虑。在乾德二年(964)正月,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宰相同时被免去职务。就在同一月,赵普官拜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当时唯一的宰相。从这时起直到开宝六年(973)八月,“上视(赵普)若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但是即便赵普如此为宋太祖恩宠信任,他也只能在站在庙堂中与皇帝说话了。

被撤掉的凳子

渔夫图(局部)·北宋·许道宁

许道宁是北宋著名山水画家,多为官僚贵族作壁画卷轴。《渔夫图》代表了许道宁晚期的画风,表现了山峦溪谷交错的北方山野风光。

皇权的加强

其实自秦汉以后,中国的封建王朝就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和削弱相权。早在隋朝,宰相实际上就已经是一个群体,即皇帝以外的朝廷最高领导阶层,而非哪一个具体的官职。宋朝延续唐朝旧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乾德二年(964)以后,朝廷虽然依旧设立三省六部,但是这些部门的长官不经特许不能管理本机构的事务,实际上成为安排元老旧臣的闲职。真正行使行政权力的是“中书门下”这一机构,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政事堂还设有参知政事,这个相当于副宰相的职位分割了同平章事的部分领导权。又以枢密院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二府”之外又有户部、盐铁、度支“三司”,这三个部门主管财政收支,号称“计省”,其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二府三司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组成最高行政机关。经过宋太祖的这样一番调整,宰相的权力与地位大不如前,再也不能影响到皇帝的决策权。


延伸阅读

 二府制

宋代朝廷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和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一文一武对掌大政,合称“二府”。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政府、东府,设在宫城中,是宰相和副相办公处。宰相包括侍中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平章事。宰相兼领三馆,并以所兼任昭文馆大学士、史馆监修国史、集贤院集贤殿大学士作为上相、次相、末相之序。副相指参知政事,习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参知政事升政事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中书下设孔目、吏、户、兵礼、刑五房办事机构,习称中书五房,分理政务。枢密院习称枢府、西府,主管军队的调遗和移防等,长官为枢密使、副使,也称为执政,下设办事机构为枢密院承旨司,设承首、副承旨,后设承旨、副都承旨。承旨司下又分设兵、吏、户、礼四房,后增设刑房及处理边防事务的北面河西房。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721.html

上一篇:最著名的酒局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