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1 13:44:38 0

>>时间:493~499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杰出的政治家,他的许多重要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后来的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大规模营造龙门石窟,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他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当时北魏的朝廷大权全部把持在冯太后手中,拓跋宏出生后,冯太后就把大部分政务交还给献文帝,然后亲自抚养拓跋宏。皇兴五年(471),献文帝把皇位传给了年仅5岁的拓跋宏,是为孝文帝。孝文帝在冯太后的教导下,从小就对汉族文化很有好感,而且对祖母冯太后非常孝顺,并没有对冯太后专断朝政有任何不满。太和十四年(490),冯太后去世,23岁的孝文帝开始独自决断北魏朝政。这位精通儒家经典、才华过人的皇帝终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乾纲独断。

迁都洛阳

孝文帝即位之后,就决心延续祖母冯太后的改革,继续推行汉化政策,而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是迁都。当时北魏的都城在平城,平城地理偏北,天气寒冷,暴雪风沙天气常见。再加上平城人口稀少,离中原地区偏远,不利于北魏对富饶的中原地区的控制,孝文帝就打算迁都古城洛阳,把北魏的统治中心南移。

北魏孝文帝改革

九色鹿本生壁画

北魏壁画,位于敦煌第257窟西壁中层,全图纵96厘米,横385厘米。此画取材于佛经故事,九色鹿从恒河中救起一溺水者,溺人向鹿保证不露其行止。王后夜梦九色鹿,欲得其皮作褥,得其角为饰,国王悬重赏求鹿。溺人背信告密,引国王捕杀九色鹿。鹿见国王,慷慨陈词,诉说溺人忘恩负义。国王深为感动,下令保护九色鹿。本图为国王与鹿对话的情景。

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召集了北魏的文武百官,宣称要对南方的萧齐王朝发起进攻,然后计划在南征途中迁都洛阳,逼迫百官接受迁都的事实。在朝会上,孝文帝让掌管宗庙祭祀的太常卿王堪占卜,以测南征的吉凶,结果得到了“革卦”。在《周易》中“革卦”的意思就是“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于人”的意思。孝文帝觉得这对迁都大业非常有利,就对大臣说:“这卦不错呀,就这么定了,出兵征齐。”文武百官不敢打扰皇帝的兴头,只有任城王拓跋澄出声反对。孝文帝生气了,怒喝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任城王还想逆我的意思吗?”拓跋澄也是个固执的人,反驳说:“国家是陛下的国家,可我也是国家的大臣,我不能看到国家有危险而闭口不言。”孝文帝一看拓跋澄这么理直气壮,也有点气馁,就低声说:“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点不同意见很正常。”

散朝之后,孝文帝独自召见了拓跋澄,微笑着安慰自己的诤臣说:“朝堂上我之所以那么声色俱厉的,就是怕大臣们个个发言,破坏了我的计划,所以故意吓唬大家呢。我们拓跋鲜卑兴起于塞外,当时以险要的平城为都城,是为了战争的需要。现在国家百废俱兴,正是需要文治的时候,我才打算迁都洛阳,你意下如何呢?”拓跋澄一看孝文帝原来是这样打算,就坦率地说:“陛下的迁都打算很正确,洛阳是西周和东汉的都城,是经略天下的地方,臣支持你。”孝文帝很高兴,又问:“可大臣们都是北方人,恐怕他们会阻挠迁都计划。”拓跋澄回答说:“非常之事,本来就不是一般人想得到的,这种大事需要陛下你乾纲独断。”孝文帝一看拓跋澄这么支持自己,就高兴地说:“任城王,你真是我的张良啊。”

北魏孝文帝改革

彩绘石雕立佛像·北魏

佛像为青石雕像,高126厘米,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佛为立姿,但双手已残损。造像丰腴合体,面相圆润,嘴角微上翘,满含笑意,令人感到慈祥亲切。头光圆形,中心是莲花。通身舟形背光,中间是二飞天捧香炉,两侧又各有二供养飞天,体姿灵动。

同年八月,孝文帝拜祭了冯太后的陵墓,然后带着文武百官和百万大军从平城出发,南征萧齐。当大军行至洛阳的时候,正赶上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士兵困苦不堪。大臣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孝文帝的马前,请求停止南征。孝文帝故意装得非常生气,呵斥大臣说:“我刚刚想平定天下,你们就来唠叨,小心我的斧钺无情。”骂完之后,孝文帝正要策马而出,安定王拓跋休和尚书李冲等人哭着跪在马前,冒死进谏。孝文帝一看时机差不多了,就说:“我们百万大军南下,总不能就这么算了吧,不如就迁都洛阳吧。你们同意迁都的就站在左边,不愿意迁都的就站在右边。”可孝文帝话还没说完,拓跋休等几个大臣就站到了右边,南安王拓跋桢怕事情搞僵,赶忙打圆场说:“从来成大功的人都是自己做决定。陛下如果能停止南征,迁都洛阳,这是臣等渴望的事情。”当时拓跋氏的王公贵胄们虽然不愿意迁都洛阳,可他们更怕打仗,也就只好同意了迁都洛阳的决定。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玻璃瓶·北魏

改风易俗

迁都洛阳后,大批鲜卑人拖家带口地来到了洛阳。可这些鲜卑人仍然穿着鲜卑人的传统服饰,说着鲜卑人的话,过着游牧生活,根本无法适应迁都后的生活。为了稳定局面,孝文帝在迁都后立刻决定改革风俗,全面推行汉化政策。孝文帝下诏,规定鲜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一律改穿汉人的衣服,文武百官也换穿汉族官吏的朝服。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又下诏命令禁止使用胡语,一律改说汉话;所有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全部葬在河南,不得再迁回平城。于是,迁到洛阳居住的鲜卑人开始经营土地,开始向汉族人学习耕种技术,北魏政权下的鲜卑人和汉人开始在文化、生产和风俗上日益融合。

提拔门阀

太和二十年(496),雄心勃勃的孝文帝为了加快汉化过程,又下达了改名的诏令,命令鲜卑人的王公贵族将鲜卑人复杂的姓氏改为单音的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为元氏。改名令一下,鲜卑人纷纷摒弃了原来艰涩难懂的部族姓氏,改为和汉人相同的姓氏。为了恢复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孝文帝特意在鲜卑贵族和汉族官吏中划分姓的高低。在规定姓氏高低的过程中,孝文帝以功劳的大小和官职的高低作为评判原则,把姓氏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级别,将各州的汉人姓氏分为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使中原的门第等级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平定叛乱

孝文帝的改革刚刚有了一个不错的局面,一场叛乱风潮就在鲜卑贵族的策动下爆发了。孝文帝的儿子元恂平时就讨厌汉人的儒家课本,而且他体态肥胖,讨厌炎热的洛阳,就趁着孝文帝出巡的机会,杀死了大臣高道悦,盗取了宫中御马,准备逃回平城,结果却被洛阳城中的禁军抓获。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头像

第二天清晨,尚书陆赶快派人报告了孝文帝。孝文帝闻讯大怒,率领禁军星夜返回了洛阳。回到洛阳后,孝文帝立刻召见了元恂。被儿子气得半死的孝文帝,先是列举儿子的罪行,命令咸阳王元禧代替自己打了元恂一百多杖,然后宣布把元恂废为庶人,将其发配河阳无鼻城。

就在元恂被废的同时,北魏的桓州(州治所就在平城)刺史穆泰、定州刺史陆叡勾结了驻守平城的鲜卑贵族,准备占据桓、定二州谋反。孝文帝得知这一消息后,急忙派卧病在床的任城王元澄带军平乱。元澄也没有辜负孝文帝的信任,先派人悄悄入城作叛军的思想工作,然后再以大军围城,叛军顿时土崩瓦解,穆泰和陆叡也被抓获,针对变法的军事叛乱被镇压了下去。

太和二十三年(499)三月,正率领北魏大军南征萧齐的孝文帝身染重病,被迫退军返回洛阳。当大军行至古塘原时,孝文帝感觉自己恐怕熬不到洛阳,就下诏命北海王元祥、镇南将军王肃等六人共同辅政。孝文帝在病榻前对这六位大臣说:“我原想迁都洛阳,再带领你们扫平南方,统一国家。可想不到重病缠身,我恐怕要离开你们了。希望你们好好辅佐太子,兴旺我北魏,大家尽力去做吧。”四月一日,北魏少有的明君孝文帝病死于古塘原行宫,年仅33岁。


历史词典

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472~527),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县)人。郦道元从少年时代他起喜欢博览群书、野外旅行,足迹遍及相当于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资料。三国时的桑钦曾写《水经》一书,记载当时主要的137条水道,共一万多字。郦道元感到这部著作涉及的地域辽阔,就决心为《水经》作注。最终,郦道元在一万多字的原著基础上,写成了一部共有40卷、30万字的鸿篇巨著,所记载的河流达到了1252条。所以此书名为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水经注》一书除了水文地理以外,全书对沙漠、山脉、丘陵、火山、温泉、喀斯特地貌、溶洞、峡谷等等自然地理情况,也有丰富的记载,其内容显得格外的生动、细致,皆是作者亲临观察之所得。此外,《水经注》中还记载了古代冶炼业、煮盐业、农业等经济地理方面的情况以及大量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资料,相当于北魏以前中国古代地理的总结,是代表6世纪初中国最系统、最全面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589.html

下一篇:北魏冯太后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