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修建郑国渠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5-31 23:14:38 0

>>时间:战国后期

无心插柳柳成荫。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建议修筑水渠。其最初目的是消耗秦国的力量,使它无力东顾,结果却起到了加强秦国经济基础、使秦国更加强大的作用。

“疲秦之计”

战国后期,秦国逐渐强大,出兵吞并其他各国。韩国离秦国近且实力最弱,成了秦国讨伐的首选目标,形势岌岌可危。

想到秦国大兵压境、遭到吞并的情景,韩国的韩桓惠王不免忧心忡忡。一天,桓惠王又召集群臣商议退敌之策,一位大臣献计说:“秦王好大喜功,经常兴建各种大工程,我们可以建议秦王在国内修一条大型水渠,借以消耗它的人力、物力,使其无力进攻我们。”韩王听后,喜出望外,立即下令物色一个合适的人选去实施这个“疲秦之计”。后来水工郑国被举荐承担这一艰巨而又十分危险的任务。

郑国到了秦国,见到秦庄襄王,陈述了修渠灌溉的好处,极力劝说庄襄王开渠引泾水、洛水灌溉关中平原北部的农田。庄襄王觉得关中平原确实急需灌溉,就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委托郑国负责在关中修建一条大渠。于是,秦国开始征调大量人力、物力在泾水、北洛水之间开凿了一条300余里的渠道灌溉农田。

修建郑国渠

郑国渠渠首遗址

郑国渠是引泾水入洛水的一条300余里的灌溉渠,使原来贫瘠的渭北平原变为“无凶年”的沃野。

工程正在进行时,秦王发觉了郑国借修渠工程耗费秦国人力、物力的真实意图,就把他逮起来,准备将其处死。郑国从容不迫地说:“开始时我确实是想通过让秦国修渠以达到削弱秦国力量,使秦国无力攻打韩国的目的。作为韩国人,这是我分内的事,我死而无憾。但请您再想一想,即使修建水渠竭尽了秦国之力,暂且无力进攻韩国,对韩国来说,也只是短暂的安宁罢了。可是渠修成之后,却可为秦国带来无穷的利益,造福万代。这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万代的事业。若不是这样,水渠开工之后,恐怕您出多少赏金,也无从找到郑国的下落了。”

庄襄王认为郑国说得有理,仍然让郑国负责,按计划继续施工。经过成千上万民众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劳动,历经10多年,水渠终于修成了。

功在千秋

郑国渠的独到之处,在于渠系布置上,干渠设在渭北平原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从而使整个灌区都处于干渠控制之下,既能灌及全区,又形成全面的自流灌溉。这在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之下,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渠首位置选择在泾水流出群山进入渭北平原的峡口下游,这里河身较窄,引流无须筑很长的堤坝。另外,这里河床比较平坦,泾水流速减缓,部分粗沙因此沉积,可减少渠道淤积;引水渠南面修退水渠,可以把水渠里过剩的水泄到泾河中去。用“横绝”技术,把沿渠小河截断,将小河的水导入干渠之中。“横绝”带来的好处一方面是把“横绝”了的小河下游腾出来的土地(原小河河床)变成了可以耕种的良田,另一方面小河水注入郑国渠,增加了灌溉水源。

郑国渠修成后,源源不断的泾水灌溉着关中北部的四万多顷盐碱地,每亩可以收获粮食六石四斗,是原来的收获的数倍之多。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一片沃野,粮食丰足,再也没有出现过灾年的情况。后人为了纪念郑国的功劳,就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秦国也因此更加富裕强大,为灭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韩国本来想要消耗秦国人力和财力的“疲秦之计”,却最终使秦国获益匪浅。

延伸阅读

李冰筑成都江堰

战国时期,与郑国渠齐名的水利工程就是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前251年,李冰主持兴修水利。李冰是秦昭王、孝文王时的蜀郡守,在担任蜀郡守期间,主持修建了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都江堰,它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和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组成。鱼嘴建在江心洲顶端,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为引水总干渠,由飞沙堰、人字堤和宝瓶口控制泥沙及对水量进行再调节。外江为岷江正道,以泄洪为主,也由小鱼嘴分水到沙黑河供右岸灌区用水。由于堤岩修筑于卵石和砂砾之上,在冲积很深的河床上不易筑成永久性堤岸,所以采取竹篾编成竹笼,里面装有巨大的鹅卵石,层层堆积以使堤岸牢固。由于三大主要工程的合理规划布局和精心设计施工,都江堰水利工程发挥了良好的引水、防沙、排洪等综合作用。都江堰经历代的完善、保护、维修管理,历两千多年而不废,至今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511.html

上一篇:鲁仲连斡旋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