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典故

老子的智慧——无为与有为的界线

历史大观园 历史典故 2020-07-19 21:47:49 0


一本《老子》其中心论旨可说就是“自然无为”,其他如“弃智”、“主静”、“希言”、“守柔”、“去欲”、“戒矜”等思想全由“自然无为”引申而来。

“自然”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又必须“无为”,《老子》36章劝告人们说“为无为,事无事”——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时下许多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对此一直存在着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他们一口咬定老子的“无为”“表现了消极的处世思想”(《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63页)。事实上,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为”,更不是要大家躺在沙发上无所事事,它只是强调顺应万物本性而不人为干扰,遵从自然规律而不人为破坏,所以《淮南子·原道训》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因物之所为”就是顺应事物本性或遵从自然规律。只要因任自然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违反自然胡作非为的结果必定是“凶”(《老子》16章),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这类似于康德所谓“无目的而合目的”。可见,老子的“无为”不仅与“消极”、“退避”、“无所作为”完全沾不上边,而且它还具有一种积极的用世品格,本质上它是要求人们“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也就是因其自然而为,循其事理而动,顺其本性而行。

当然,千万不能将“无为而无不为”,理解成“通过无为以达到无不为”,如果这样,“无为”就走向了它的反面,变成“有为”。“无为而无不为”是无心而成,无意而得,“通过无为以达到无不为”则是因欲而动,有意而求。

顺应“自然”还是违反“自然”是“无为”与“有为”的分水岭。只有“无为”才能“自然”,同时“无为”本身也就是“自然”,因而,“无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功夫又是境界。

“无为”这一观念对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既深且远,从皇帝到平民,从武夫到文士,从学富五车的骚人墨客到目不识丁的小贩村夫,或直接或间接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有人用它来治国,有人用它治兵,有人用它来搞文艺创作,现在又有人用它来办企业,人们在运用它的同时又在不断地丰富它。有了它,治国者懂得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百姓明白了“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作家艺术家更知道创作要“笔致自然而无人工的痕迹”。

近半个世纪,我们国家在生产建设中违反自然的“有为”和“妄为”,造成经济停滞和环境破坏的后果令人触目惊心,交了这一笔沉重的“学费”后,现在大家都乐意聆听老子“无为”的教诲,也会认真记取他那“不知常,妄作,凶”的警告。

“无为”在道家思想中属于核心概念之一,它不仅成了后世不少统治者的治国方法,也成为百姓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处世方式,并成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当然也融入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那么,什么是“无为”呢?

我们在64章的结尾曾说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辅助自然万物发展但不敢有为。这真的使人越听越糊涂了,“辅助万物”不正是在“为”吗?怎么又说“不敢为”呢?一边说正在辅助“万物”,一边又说“不敢为”,这不是自己在掌自己的嘴吗?“辅”不是“为”又是什么呢?

大家如果联系到前文讲到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就不难悟出此处所谓“为”的特定内涵:它专指那些在自然发展规律之外另搞一套,用主观意图来扰乱自然趋势的行为,如喝令水倒流,拉着马犁田,强迫牛打仗,命令公鸡下蛋,强使猫下水,这些违反自然本性的行为就是“为”,我们在其他地方又把它称作“有为”。刘安在《淮南子》中将“有为”界定为“用己而背自然”——从一己的私心出发反自然而行。

“无为”并不是说“凝滞而不动”(《淮南子·主术训》),也不是说受到外物刺激而没有反应,受到外敌攻击而不躲避和反击,面临困难而不想办法克服,它是指“私意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淮南子·修务训》)。顺其正道而行,循其公理而为,因其本性而动,也即“辅助自然万物的生长发展”而不进行任何人为的干扰,因任自然而不用私欲,这一类“行为”就算是“无为”。如行舟于绿水,策马于平原,积土以为山丘,挖沟以为河道,这些都属于“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的“无为”。

可见,是否顺应了自然的发展规律,是否违背了万物的本性,便是衡量“无为”与“有为”的准绳,遵循自然的规律和顺应万物的本性就是“无为”,反之将个人意志强加于自然或以个人私欲扭曲物性的行为就是“有为”。

自然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我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常”,“常”也就是事物万变之中不变的规则。在前文我们曾郑重地警告过统治者:“不知常,妄作,凶。”(原第16章)不认识自然发展的规律,甚至违反这些规律轻举妄动胡作非为(“妄作”),非闯出大乱子或遭受大损失不可(“凶”)。这方面的反面教训实在太多了,当官的总喜欢凭长官意志办事,要“大炼钢铁”就乱砍森林,后来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要“以粮为纲”就把湖泊改为农田,结果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曾是树木葱茏的地方现在变成了寸草不生的戈壁,曾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如今成了茫茫荒漠,几乎所有的江河不是断流就是浊流,几乎所有蔬菜瓜果都受到各种污染,人们守着长江、淮河没有水喝,望着蔬菜瓜果不敢品尝,这能怨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dg/2636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