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除非燕能飞入耳。”刘伯温的话暗含什么玄机?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1-08-16 06:40:51 0 刘基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这是历史的魅力,一起来研究下““除非燕能飞入耳。”刘伯温的话暗含什么玄机?”的话题,感受历史的心境。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神机妙算,都快被传成神了。当然,能人辈出,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者,还有一位近乎神仙一样的人物。此人就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了。有这样一句诗赞曰:“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朱元璋初见刘伯温的时候很尊敬他,当时就请他入座赐酒。饮酒期间,朱元璋想试试刘伯温的深浅,于是就出了一道考题。考什么呢?文人嘛,写首诗怎么样?刘伯温说,没问题!于是朱元璋就让刘伯温以他手里拿的湘妃竹的筷子来写首诗,刘伯温当时就脱口而出:“一对湘江细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别看朱元璋没怎么正经读过书,水平还是有的,他当时就皱着眉不客气地说:“头巾气!”意思是诗也不见得高明,倒有些酸腐味儿。可刘伯温并不急,直接说出了后两句:“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侯一借间。”这可真是平地起高楼,前两句变成了平稳的铺垫,只不过让人知道要写的诗是咏箸而已,后面两句意气磅礴而出,借着一双筷子把一个谋士经天纬地的才能无比恰当地表达出来,也难怪朱元璋会大喜过望了。

这首诗里藏着的一个典故就是“张良借箸”。当年刘邦项羽相持不下,有个叫郦食其的纵横家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他分封战国时期六国的后代。刘邦举棋不定,趁吃饭时,询问张良这个主意如何,张良立即表示坚决反对。他从刘邦的食案上抓过一把筷子,从八个方面力驳这种主张的危害,每提出一个理由,就摆出一根筷子。刘邦觉得还是张良高明,于是收回成命,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的出现,成就了两汉四百年的统一大业。这就是“借箸代筹”这个典故的由来,与“张良借箸”同义。

会写诗和文章还算不得高明,通晓历史又会写诗的才子亦多得是,但不一定都能像刘伯温一样有济世经邦之才。

刘伯温是个看风水的顶尖高手,所以当初建都金陵的时候,这“相地”的差事便交给刘伯温了。刘伯温看好地之后,就开始打桩,他原来设想的是以前湖为正殿,所以已经把桩打在了水里。期间朱元璋来视察工作,觉得这样子建起来的正殿未免窄了点,就下旨让往后移了点。后来,刘伯温看见有人动了根基,就问谁让移的,朱元璋说是他让干的,刘伯温沉默了一会儿,大概是在心里算了算,慢慢地说了这么一句:“这样也不错,但是后世恐怕是要迁都了。”

朱元璋听了这话有什么反应,《雪涛小说》里没写,作者江盈科到这儿就收笔了,估计也是不敢写。

事情到这儿并没结束,这座雄伟的金陵城建好了,刘伯温领着朱元璋来验收。朱元璋看了也高兴,当场表扬城池修得好:“城高若此,非人可逾。”修这么高的城墙,人肯定是上不来的。刘伯温听了,幽幽地似乎是开了一句玩笑:“除非燕能飞入耳。”

刘伯温说这话是应在了燕王朱棣的身上,可是这建都的时候,朱棣才七八岁,他是到了十岁才受封燕王,到了二十岁,才就藩燕京北平。所以,朱元璋当时就算是真真切切地听到了刘伯温的话,也只能把它当成一句拍马屁的玩笑话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3149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