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张良

张良(西汉开国功臣)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张良

张良简介

张良:字子房,生于战国末期韩国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贵族之后,祖父张开地曾相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父张平继之又相韩僖王、韩桓惠王。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

生卒年:?〜前189年

性格特点:智谋过人,屡划良谋。

历史功过:张良是汉代著名的开国谋臣,是汉初的“三杰之一”,本为战国时期韩国的贵公子,但身居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毅然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辅佐刘邦建立了宏伟的汉室家业,完成了古代文人的宏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刘邦赞其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给予了张良极高的评价。综观张良的一生,以三寸不烂之舌为帝王师,最后封万户,位居列侯,然功成身退,乃学道术。

名家评点:智谋过人、屡划良谋。一位洞察秋毫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张良传记

下邳受书 大展奇才

秦王政(始皇)十七年(前230),秦灭韩。其时,张良父张平已死,张良年少未仕,其家仍有童仆300百余人,不失为高门大族。

旧天堂的毁灭,使他像通常的贵族遗少一样,胸中燃烧着复仇的烈火。他试图行刺秦始皇,来为韩国报仇。

然而,为泄一己私愤而横冲直闯,只落得事败身危,却丝毫无改于天下大势。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无论天道、人事,必然中又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偶然。

张良于走投无路之时,在下邳巧遇黄石公,便是一种“偶然”给他的命运带来转机,使之学业大进,为日后辅佐帝王打下基础。

我们不妨录下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一曰,张良闲步下邳桥头,见一老人失履桥下,回头呼叫张良:“孺子,下取履(鞋)。”张良强忍心中不满,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

对待这个带有侮辱意味的事件,具有不同涵养的人会做出不同反应。

起初,张良也曾受潜在的贵族意识驱使,凭着青年人的血气之勇,欲挥拳殴击老者。

但是,终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胸怀广远之志。

他居然屈下身来,为老人穿上鞋。

老人长笑而去,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赞曰:“孺子可教矣o”老人约他五日后的凌晨再在桥头相会。

五天后,老者故意提前来到桥上,反而不高兴地责备张良:“与老人约,为何误期?五天后再来!”五日后,张良索性于午夜前去等候。他通过考察。

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慨然赠他一件无价之宝——《太公兵法》。

这位老者就是传说中的奇人:隐身洞穴的高士黄石公,也称“圯上老人”。

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为造就栋梁之材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机遇固然重要,天资也是不可轻视的,而“至诚”、“刻苦”则是必备因素。

10年读书和任侠,使张良广泛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他汲取智慧的源泉,而其所看到的变幻难测的世态人情,又帮助他深深领悟了《太公兵法》的精妙。

在这颠沛流离的10年中,旧的贵族偏见有时还限制着他的视野。

但是,统治阶级中的明智人物,一旦脱胎换骨,从旧的营垒中冲杀出来,却往往对世界看得特别清楚,其思想也锤炼得更为犀利。

公元前210年,秦朝历史上又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一代杰出帝王秦始皇暴病而亡。二世胡亥窃位登基。

从此,秦王朝的政局急转直下,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仅历一年,即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政治风波骤起,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

在革命风暴的裹挟下,形形色色的人物纷纷出现,张良也凭借着这一广阔的社会舞台,得以大展奇才。

秦二世二年(前208)正月,景驹在留县自立为楚王,张良率众前往投靠。

哪知,途中偶遇沛公刘邦统率千人略地下邳。

两人一见倾心,遂称张良为厩将。

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每每心领神会,并能虚心采用其策。

张良忍不住喟然兴叹:“沛公似是天授英主,天成其聪颖!”这次不期而遇,又是张良成就一生功业的转折点!在中国古代,虽然有所谓“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名言,但是,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的狭小和眼光的短浅,选择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在相当程度上,一个人的成败要取决于际遇,或者说是“命运”(如果不把“命运”说作神秘主义的注解,便不应直斥为纯粹的唯心论,它可作为“际遇”的代名词)。

正由于这种特殊的机遇,使他有幸投靠超凡的政治家刘邦,而不是刚愎自用的项羽,或者是徒有虚名的其他人物。

从此,君臣相得,如鱼得水;一个是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另一个则是智谋过人、屡画良谋。

西进运筹 逢强智取

秦二世二年(前208)六月,项梁拥立原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

张良心存故国,忙对项梁提议说:“君既已立楚王后人,而韩王诸公子中以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借以多树党与。”

项梁依议,寻得韩成,立为韩王并任命张良为司徒。

张良同韩王率兵千余人,西略韩地(指战国时的韩国地盘),在颖川(今河南中部)一带流动作战,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

秦二世二年末,楚怀王命项羽、刘邦分兵西伐秦。

刘邦取道颖川、南阳,准备从武关攻人关中。

秦二世三年(前207)四月,刘邦行至颖川,又同张良合兵一处,接连攻取10余城。

刘邦命韩王成留守此地,另与张良率师南下。

同年六月,刘邦大破秦南阳军,逼使南阳太守退守宛城。

此时,刘邦灭秦心切,企图绕道而过,直扑武关。

张良仔细一想,刘邦当时实力弱小,不可进取京城临大敌!再说,眼前的南阳郡治宛城,本是秦朝统治的一个重要据点,也是沛公军脚下的一根钉子,欲拔除它,轻易可取;越而攻之,则贻害匪浅,正犯了兵家的大忌。

正确的用兵之道,只能是稳扎稳打,一方面与各地盟军合作,一方面在西进中逐步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

据此,张良向刘邦献策说:“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据)险。

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刘邦心有灵犀,一点即通,立刻偃旗息鼓而还,于破晓前赶至宛城,重重包围。

沛公又采纳陈恢建议,以攻心为上,下令招抚南阳太守,赦免宛城吏民。

在大军压境的局面下,南阳太守有了活路,当然甘愿献城投降。

刘邦如约封他个“殷侯”的爵衔,只是空头称号,无需封地付银,十分上算。

因这一着棋得力,满盘随之皆活,全郡数十城群起效尤,迎风而降。

南阳本是大郡,人口众多,财富丰饶。

刘邦在此招兵买马,储草备粮,兵力很快发展到2万余人。

与此同时,北路正进行巨鹿大战,章邯所率秦军主力投降项羽。

秦朝的军事支柱倾倒之后,兵力越发枯竭,四方救援不灵。

这又造成南北照应之势,为刘邦顺利进军扫除了障碍。

兼之,刘邦所过严禁掳掠,秦民皆喜,自然是得道多助,师行迅速。

是年八月,刘邦便攻破通往关中的重要门户武关,开进秦朝腹地。

秦朝南北两线的军事失利,迫使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激化,狗撕猫咬日重一日。

秦相赵高自知罪责难逃,干脆杀死了二世胡亥,擅立子婴为秦王。

赵高又遣使与刘邦通谋,妄想里勾外连,分王关中。

刘邦既已胜利在望,岂肯信此诈谋,再分给秦朝权臣一杯羹。

他仍旧遵照张良部署,乘胜西进。

同年九月,刘邦麾军趋至蛲关。

蛲关偎倚蛲山天险,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秦派遣重兵扼守此地。

刘邦赶到关前,便要驱动2万士卒强行仰攻。

张良却连连摇头说:“秦兵尚强,不可轻举妄动。”

刘邦着急地询问应敌之策,张良想了一个逢强智取的方案:“臣闻其将屠者子(守将是屠夫的儿子),贾竖易动认利(商贾小人唯利是图,可用财宝打动)。

愿沛公且留壁中(暂且在壁垒中按兵不动),使人先行,为5万人俱食(增修5万人的炉灶和用具),益为张旗帜诸山上(在各山上多树军旗,虚张声势),为疑兵。

令郦食其持重宝啗(收买)秦将。”

刘邦闻计非常高兴,立即调拨将士分头部署,并派能言善辩的谋臣郦食其、陆贾前往秦营,行施贿赂,伺机劝降。

秦将见敌兵遍布山野,一时不明虚实,先已畏惧起来,且又贪恋金钱财帛,情愿倒戈,许与刘邦合兵掩袭咸阳。

刘邦得知秦将中计,以其政治家的果决,当即投袂而起,欲与秦兵联合西进。

张良却以谋略家的深沉,又向前进谏说:“此独其将欲叛,犹恐士卒不从。

不如因其懈怠而击之。”

刘邦欣然采纳,引兵绕过蛲关,穿越蒉山,大破秦军于蓝田。

因出其不意,遂能首战告捷,一直推进到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威逼秦都咸阳。

汉元年(前206)十月,秦王子婴战守无方,不得不乘着白马、秦车,携带皇帝印玺符书,开城出降。

偌大秦王朝,一旦走上下坡路,竟崩溃得如此迅速,这不能不为执政者引作前车之鉴。

刘邦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竟然长驱直人,轻取关中,推翻暴秦。

这固然因为秦朝的腐朽和项羽等盟军转战河北诸地,牵制了秦军主力,打击了各郡县的地方武装,使刘邦在西进途中未遇强敌,但是,若无文臣武将的强攻智取,特别是张良的正确战略战术的指导,要想顺利地夺关斩将,取得如此神速的胜利是根本不可能的。

谏主安民 博得民心

推翻暴秦,刘邦逐鹿中原初步告捷。

尽管如此,胜利也极易冲昏庸夫俗子的头脑,连刘邦那样杰出的政治家也难免为之倾倒。

他初入秦宫,就目迷五色,贪恋宫室,狗马、财宝和美女,有心追享富贵尊荣。

对此,部下许多人很担心。

武臣樊哙犯颜强谏,直斥他“要做富家翁”。

可惜,这种简单的劝凍,竟使刘邦无动于衷。

张良深知,就很多人来说,渡过安乐关甚至比渡过生死关更难。

生、死的含义是绝对的,而安乐意味着死亡,这却是不清楚的、容易被人忽略的。

对于通常所说的“儿女情长,英雄志短”,人们虽然予以嘲讽,但又往往谅解多于反感。

因此,要使刘邦放弃狗马声色,必须设法使之“心动”。

所以,他巧妙地劝道:“往日秦为无道,沛公才得以至此。

倘欲为天下除残去暴,理应布衣素食。

现今始入秦地,就要坐享安乐,岂不是‘助桀为虐’。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愿沛公听从樊哙等人的话。”

张良表面看心平气和,但话中对古今成败的揭示以及“无道秦”、“助桀为虐”等苛刻字眼,却适足刺痛刘邦差点沉醉的心。

这比气愤地斥辱,要更加深刻、更易为人接受。

这种紧打慢唱的手法,正是谋臣进谏的艺术。

然而,也切不可夸大辩士们的口舌之劳。

须知,此时此刻,文武同道,相辅相成,才是谏诤成功的关键;而刘邦的明智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

他终于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灞上,以待项羽等路起义军。

其间,刘邦等人采取了一系列有深远政治影响的政策。

他召集诸县父老豪杰,与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并扬言:“余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安诸如故。

凡吾所以来,非有所侵暴,勿恐。”

另外,又派人与秦吏一起巡行县、乡、邑,晓谕此意。

结果,“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这些安民措施,为沛公刘邦获取了民心,对于他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做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鸿门侍宴 足智多谋

秦亡之后,天下权利如何在几股反秦势力之中分配?围绕这一问题,引起了新的争夺。其实,最有实力者当首推项羽,其次是刘邦。

所以,正确处理同项羽的关系,就成为刘邦的当务之急。

当初,刘、项的“共主”楚怀王曾经定下约定:“先人关中者,王之。”

刘邦虽然抢先入关灭秦,但他在摧毁秦王朝的军事力量方面,根本不可与项羽的战功相比。

早在两路分兵时,怀王及其左右将校偏袒刘邦,故意使刘邦为其易,取道南路;而使项羽为其难,取道北路,遇秦主力。

巨鹿大战缠住了项羽,影响了其前进的步伐,但却大大减轻了刘邦的军事压力。

因此,刘邦想要称王关中,号令群雄,在政治上独居霸主地位,决不会为不可一世的项羽所接受。

更为主要的,是双方实力的对比相当大。

巨鹿战后,项羽收降,改编了秦朝的军队后来项羽恐秦朝降卒军心不稳,入关后发生变故,于是把秦朝降卒20万人统统坑杀在新安(在今河南渑池城南),吸收了沿途的兵民,一时军威大振,兵力迅速发展到40余万(号称百万),而刘邦直至灭秦之后,所有兵力仅有10万(号称20万)。

论将才,项羽本人力可拔山,威风凛凛,其麾下又聚集着许多第一流人才:骁勇善战者有黥布、龙且、钟离昧等等;智虑超群者有范增、陈平诸人,实在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鲫。

刘邦虽然机警有余,可惜其勇武不足,他的手下周勃、灌婴、樊哙之辈,当时的声威也不及黥布、龙且、钟离昧等人。

刘邦最大长处是知人善任和恢宏大度,这尽管是最重要的政治素质,但并不能靠它无条件地扭转乾坤,而只能慢慢地积蓄力量,逐渐改变力量对比。

在强弱不敌的形势下,刘邦一度误用下策。

有人向他建议:“关西之富,胜过天下十倍,而且地形险要。

现在章邯投降项羽,项羽封之为雍王,令他称王于关中。

章邯来,沛公恐不得占有此地。

现应抓紧时机,派兵驻守函谷关,不要放诸侯军进来。

然后征集关中士卒壮大自己力量,以与项羽抗衡。”

刘邦从其计,背着张良,擅自派兵扼守函谷关要塞。

如此一来,就使楚汉原已存在的矛盾迅速表面化。

项羽率兵来到函谷关时,见关门紧闭,又见关上刘邦守军,不由得大为生气,遂命英布督军强攻。

十二月,项羽军击破函谷关,进驻新丰、鸿门(两地均在今陕西临潼东北),紧接着袜马厉兵,欲与刘邦决一死战。

项羽的谋士范增对项羽说:“昔日刘邦是个贪财好色之徒。

这次人关以后,他却不贪财宝,不近女色,可见他志见不小。

务必速取之,勿使良机坐失。”

谁知项羽剑拔弩张要消灭刘邦之事,却惊动了项羽的叔父、张良的好朋友项伯。

项伯欲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坐卧不安,便决定给张良通风报信。

是夜,项伯骑马偷入汉营。

他找到了张良,把项羽的计划和范增的主张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张良,并劝张良赶快逃离刘邦,不要待在此处等死。

张良头脑冷静,足智多谋。

他听了项伯的话,不动声色,平心静气地说:“我奉韩王之命,送沛公(刘邦)人关,现在沛公有急,我偷走不合义理,理应告知。”

项伯听了张良一番入情入理的话,更钦佩其为人,遂答应张良的要求。

于是张良马上来到刘邦那里,把项伯的话告诉了他。

刘邦听了大吃一惊。

张良问刘邦:“您估计,您的士卒可以抵挡住项羽的大军吗?”刘邦沉默了一会,说:“实在不能。

但是有何计?”张良说:“为今之计,只有靠项伯挽回。

请您去告诉项伯,说您不敢背叛项羽0”刘邦不愧是一代人杰,既善于随机应变,又能伸能屈。

他问张良:“你跟项伯有交情吗?”张良告知旧事。

刘邦又问:“你跟项伯孰长?”张良说:“项伯比我大。”

刘邦说:“那就把他请来,我以兄长待之。”

于是张良出来,去请项伯,劝他无论如何去见一见刘邦。

项伯本来无此议程,只想把张良带走,难却情面,只好随张良一起去见刘邦。

刘邦见项伯到来,像见到老相识一样,设宴款待。

他先尊项伯为兄长,与他结为婚姻之好,然后委婉陈辞说:“我人关以后,清查了户口,封存了府库,一点不敢私取,只等项将军的到来。

我之所以派兵守函谷关,主要是为了不让盗贼乱兵出人,以防不测。

我拿下咸阳以后,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到来,以便移交,哪能谋反呢?还是请您把这些情况如实告诉项羽。”

刘邦的一番巧舌争辩,项伯竟信以为真,满口答应刘邦的要求,并对刘邦说:“明日一V.,您务必亲自去向项羽说明,表示歉意。”

刘邦只好同意了。

项伯回营将刘邦之言尽禀项羽,并说:“如果不是刘邦先攻人关中,您怎么能这么快就人关呢?人家现在立了大功,您不但不赏,反而要进攻人家,这是多么不义呀!您应该乘机好好招待他才对。”

项羽本来就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人,项伯的一番说辞,他听了觉得甚对。

为进一步验证,他决定明日刘邦来营之后,当面责问,再做决定。

次曰清晨,刘邦带领张良、樊哙和百余骑兵来到鸿门,见面之后,刘邦开门见山,单刀直人,向项羽赔罪说:“我和将军戮力攻秦,您横扫黄河以北,我转战黄河以南。

未料我竟然能首先攻入关中,推翻暴虐的秦朝,在这里跟您重逢。

我们兄弟相会,这本来是一件大好喜事,不料如今竟有小人从中挑拨离间,使我们之间发生误会。”

刘邦这话说得有理有节,依据先前怀王所定,刘邦进关也是名正言顺,并无非份之处,相反项羽倒有违约之嫌。

这“小人”二字,自然转骂到项羽头上。

项羽却并不具备一般政治家强词夺理的气质,又无随机应变的才干,一旦窘迫,竟露出底蕴,脱口说道:“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对我讲的,说你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

不然,我怎能如此。”

于是项羽请刘邦赴宴。

席间,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并屡次举起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要他下决心杀掉刘邦。

可是项羽毫无反应,依旧饮酒。

张良对席间局面了然于胸,暗思对策。

范增见项羽无意杀掉刘邦,又不愿失去大好时机,就离开宴席,叫来大将项庄,授意他去舞剑助兴,伺机击杀沛公。

于是项庄按范增的吩咐在宴席上舞起剑来。

然而这个用意又被项伯看穿了,他也拔剑起舞,并用身体时时掩护刘邦,使项庄无法下手。

张良见形势紧迫,便急忙辞席去找樊哙,对樊哙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命他速去救驾。

樊哙一听事情如此紧急,便一手握剑,一手拿着盾牌,撞倒军门卫士,闯进帐内。

但见他怒发冲冠,圆睁双眼,瞪着项羽。

项羽见状大惊,慌忙问道:“这是什么人?”张良说:“此为沛公的参乘樊哙。”

项羽不住口地称赞说:“壮士!快赏酒!”樊哙接过酒,站着一饮而尽。

项羽见樊哙如此豪爽,欣然说道:“赏他一只猪腿!”樊哙把盾牌放在地上,放上猪腿,用宝剑边切边吞。

不一刻功夫,一只猪腿便到了樊哙的肚里。

项羽愣住了,又问樊哙:“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镇定自若,大声回答:“我死都不怕,何谓喝酒?”项羽大惊道:“这话是什么意思?”樊哙接着说道:“昔日,楚怀王和诸侯有约在先:谁先攻人咸阳,谁就称王。

现在沛公首先打败秦兵攻人咸阳,毫毛不敢有所取,封闭所有的宫室,驻军灞上,等着大王前来主持。

沛公这样劳苦功高,你不但不封赏,反而听信谗言,要杀害有功之人,这不是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吗?我认为这太不对了!”听了樊哙一番理直气壮的回答,项羽瞠目结舌,自觉理亏,没话回对,只是连声向樊哙让座。

樊哙这才坐在张良身边。

刘邦见气氛有所缓和,知道此地不可久留,正好可借机脱身。

便向项羽说道:“大王,我去茅厕方便一下。”

项羽已有几分醉意,也不多想,便摆了摆手。

刘邦即离开宴席。

张良、樊哙跟着出来。

樊哙对刘邦轻声说:“马已备好,请沛公快点离开此地。”

刘邦说:“不辞而别,如此合适吗?”张良说:“大行不顾细节,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菜刀和砧板),我为鱼肉,随时有被宰的危险,怎么还顾得上告辞。”

刘邦又说:“我这一走,你怎么向项羽交待?”张良说:“您只管与樊哙脱身,我自有良策。”

于是,刘邦由樊哙等人护驾,抄小道,轻骑简从,向灞上狂奔而去,留下张良与项羽等人虚与委蛇。

张良推算刘邦一行已到了军营,乃从容返回大帐。

项羽问道:“沛公去哪儿了?”张良从怀中取出白璧一双,玉斗一对呈上道:“沛公已醉,怕失礼仪,不能辞行。

他让我把白璧一双恭献大王,玉斗一对敬献亚父。

他见您和您手下的人有意作对,所以一个人走了。

如今已经回到军中。”

项羽接过白璧,边赏玩边说道:“嗨!沛公也是,为何不辞而别?”张良道:“大王与沛公情同手足,只是大王部下有人与沛公有矛盾,想将沛公杀害,嫁祸大王。

大王初定天下,正应宽厚待人,仁义天下,不应疑忌沛公。

沛公若死,天下必讥笑大王,大王何必坐受恶名?譬如卞庄刺虎,一计两份,沛公不好明言,只好脱身避祸,静待大王自悟。

大王圣明,一旦醒悟自然理解,就不会怪罪沛公不辞而别。”

项羽本来多疑。

听了张良言语,反疑范增,双眸凝视范增多时。

范增因计未成本已心中十分懊恼,再见项羽凝视自己,不禁怒气冲天,突然站起抓起张良敬献的那双玉斗,摔在地上,拔出宝剑,一剑击得粉碎,随后气忿地走出大帐。

帐外,他仰天长叹:“唉!竖子无知,不足与谋,日后取得江山者必是刘邦!我们就等着做他的俘虏吧!”刘邦一回到灞上,马上命人将曹无伤押来。

刘邦脸色铁青,大声说道:“曹无伤,你知罪吗?”曹无伤见事情已经败亂非常恐惧,“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求饶:“沛公饶命,沛公饶命!”刘邦道:“你怎敢出卖于我,我待你不薄,没想到你竟然吃里爬外陷害于我,你还有何话可说?”曹无伤泣涕连声打自己脸求饶道:“我不是人,我不是人,我对不起沛公,对不起众位弟兄!”刘邦说道:“你这个吃里爬外的东西,编造谎言,险些置我于死地,若不杀你,天理难容!来人,将曹无伤推出帐外,枭首示众!”曹无伤立刻被处死了。

几天以后,项羽带领人马向西进发,屠了咸阳城,杀了子婴,放火烧毁了秦朝的宫室,包括绵延300公里的阿房宫在内,大火三月不灭。

并把秦宫的财物美女劫掠一空,富丽堂皇的咸阳城一下子变得满目苍凉,成为一片废墟。

关中百姓目睹项羽的所作所为,愈加仇视项羽,拥护刘邦。

是时,韩生向项羽建议说,关中地区乃天府之国,左有淆山函谷之天险,右有陇蜀山脉之屏障,上有千里草原可以放牧,下有肥沃土地可以取粟。

海内无事,可经黄河、渭水将关东物资源源输入;天下有变,可乘舟而下,兵击四方。

如果在此建都,霸业可成。

但项羽见咸阳宫室被大火烧得破败不堪,又思念家乡,不同意在关中建都。

他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谁能知道呢?”弄得韩生哭笑不得。

后来韩生对人说:“人们都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如此意思是说项羽徒具人形而没有人的思想。

有人将韩生的话报告了项羽,项羽暴跳如雷,立刻命人把韩生烹死了。

项羽又派人去见楚怀王,要求更改以前的盟约。

但是楚怀王不同意。

项羽非常生气,下令把他迁往江南,建都郴县(今湖南郴县)。

表面上仍尊称他为“义帝”,实际上却削除了他的权力。

为了报复楚怀王,项羽还把怀王的土地分封给了诸侯。

助汉灭楚 四面楚歌

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项羽和范增意欲限制刘邦的发展,借口巴蜀也是汉中之地,封刘邦为汉王,统领遥远的巴、蜀地区,建都南郑(今陕西汉中)。

为了牵制刘邦,阻碍他东进的道路,又把关中一分为三:把秦朝降将章邯封为雍王,统领咸阳以西,建都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封司马欣为塞王,统帅咸阳以东,黄河以西,建都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封董翳为翟王,统领上郡(今陕西北部地区),建都高奴(今陕西延安)。

另封关东14诸侯,项羽自为西楚霸王。

刘邦见项羽违背盟约,愤愤不平,要出兵攻打项羽。

萧何认为时机尚早,乃谏阻道:“巴蜀之地虽然险恶,但总比白白送死好!”刘邦不以为然,反问道:“怎么会死?”萧何分析说:“现在敌众我寡,项羽士气正旺,在此情况下作战,必败无疑,岂不自取灭亡?与其如此,大王为什么不暂屈于一人之下,而取信于万人之上,像昔日商汤、周武王那样。

臣请大王暂居巴、蜀之地,养精蓄锐,招贤纳士,待时机成熟,再还师平定三秦,与项羽一争高下。”

武将周勃、灌婴、樊哙也纷纷前来劝解,张良也支持萧何的意见,刘邦才罢休,不再提进攻项羽之事。

为了表彰张良,汉王刘邦特赐给他黄金百缢(20两或24两为一缢),珍珠二斗。

张良一心为刘邦着想,把赏赐全部转赠给了项伯。

刘邦闻之,又给张良许多财宝,让他去送给项伯,让项伯在项羽面前为刘邦请求汉中之地。

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为刘邦说情,项羽果然答应。

这样,汉王就将秦岭以南三郡连成一片,据为己有,定都南郑(今陕西南郑东北)。

巴、蜀、汉中,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士民众多。

然而,由于地理隔阻,交通闭塞,进出十分艰难,欲从此东进,有诸多不便。

所以,历史上的有为之主,在实力雄厚时,一般不拘泥于此地。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正是想借此遏制他向东扩展。

可是,巴、蜀、汉中也有地理的优势——易守难攻。

如果军力不足以争霸天下,退居此地自保,渐渐积聚力量,倒是一方宝地。

汉王刘邦当时正需保存实力,所以刘邦、萧何、张良等人才决意西就封国。

是年四月,诸侯各回封地,刘邦分及3万人马,而投奔者无数。

张良一心惦念着韩王成,不能跟随刘邦到南郑,但又很是牵挂。

于是他决定先送刘邦,然后再去阳翟。

他们经过杜县(今陕西西安东南),南入蚀中(今西安南,即子午谷)。

张良一直送至褒谷(在今陕西褒城)。

褒谷又叫褒斜道,处崇山峻岭之中,山高谷深,山势陡峭,绵延数百里,中间有褒水流过,历来是自陕人川的南北通道和兵家必争之地。

因悬崖绝壁,无路可行,人们就在半山腰的石壁上凌空搭建栈道,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刘邦见山高路险,劝张良不要再送。

张良只好同意了。

临分手时,张良指着山腰的栈道对刘邦说:“您走后应烧之。

这样既可以防备诸侯攻打巴蜀,又向项羽表了忠心,使其麻痹。”

这就是一向传为美谈的“明烧栈道”的妙计。

刘邦依照张良的嘱咐,果然放火烧掉了栈道。

张良回到韩国后才知道,因为张良辅佐了刘邦,引起项羽的忌恨,所以项羽不让韩王成到封国去,而是把他带到彭城。

项羽到达彭城后,又把韩王成降为穰侯,没多时就把他杀死了。

这时,由于项羽分封不公,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矛盾。

田荣首先在齐国起兵反抗项羽。

陈余没有被封为王,也对项羽不满,便跟田荣联合起来对付项羽。

这年八月,汉王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乘机“暗渡陈仓”,出兵关中,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欣、翟王翳也先后投降了刘邦。

刘邦还出兵武关。

项羽闻讯后甚恐,一方面出兵阳夏(在今河南太康),一方面封郑昌为韩王,以便对付刘邦。

张良生怕项羽去攻打刘邦,就给项羽写信说:“汉王名不副实,所以他想得到关中;只要按当初的约定得到了关中,他决不敢再往东扩张。”

张良还把田荣与陈余联合起来企图反抗的事告诉了项羽,转移了项羽对刘邦的注意力,使项羽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集中兵力去攻打田荣。

公元前205年十月,张良回到汉中,被刘邦封为成信侯。

是时,刘邦已经恢复关中,建都栎阳(在今陕西临潼北);田荣已经战败被杀,田荣的儿子田广立为齐王,继续对抗项羽。

项羽知道汉王刘邦已经向东推进,然而也无法脱身,便想先击败田广,平定齐地,然后再去打击刘邦。

这就给刘邦造成了可乘之机。

这年四月,刘邦统帅56万大军经过洛阳到达外黄(在今河南兰考东南)。

原来跟田荣联合、反对项羽的彭越,此时也率领3万人归属刘邦,刘邦封他为魏相国,转战梁地,自己亲率大军径直攻取彭城。

项羽听说以后,急忙率领3万精兵回师彭城。

在军师范增的精心谋划下,项羽凭借3万精兵大败刘邦的数十万大军。

汉军死伤20余万人,刘邦只率领数十名骑兵逃到下邑(今江苏砀山)。

这一仗不仅使刘邦的主力受到意料之外的重大损失,而且连先前投降刘邦的诸侯王也纷纷倒戈,又投靠了项羽。

刘邦无法,便说:“关东地区我不要了。

谁能为我立功破楚,我就送给他。”

张良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他和项羽隔阂很深;彭越也跟齐国联合,在梁地跟楚军作战。

此二人都可以利用。

在汉王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委以重任,独当一面。

若赐此三子以关东,定败楚无疑。”

刘邦听了,转忧为喜,一面派人去游说九江王黥布,一面又去联合彭越。

后来,刘邦终于借助这三个人的力量打败了项羽。

公元前205年五月,刘邦移军荥阳,招集余部,萧何也从关中送来了补充的兵员和物资,汉军军威复振,把项羽拦阻在荥阳以东。

刘邦还下令在荥阳和敖仓之间修建甬道,以便安全取用敖仓的粮食。

为了削弱项羽,刘邦派韩信渡过黄河,攻打安邑(在今山西夏县)。

九月韩信生俘了魏王豹,接着又向燕、代进军,从侧翼声援刘邦,孤立项羽。

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在井陉之战中击败赵军,俘虏了赵王歇。

不久,九江王黥布归汉,刘邦命令他驻守成皋。

这时,项羽也加紧进攻刘邦,把荥阳重重围住,并断绝了汉军粮道。

刘邦忧虑不安,便把谋士郦食其找来商议对策。

郦食其认为,昔日商汤伐桀,武王伐纣,都曾把亡国国君的后代分封为王。

秦始皇对六国诸侯,斩尽杀绝,使他们的后代无立锥之地,所以才招致失败。

他建议刘邦重新分封六国的后裔,认为只要这样做,就可以获得百姓、诸侯的拥戴,最终称霸天下。

刘邦听了,连声说好,并下令立即赶制印信,让郦食其去执行这个使命。

适逢张良来朝。

刘邦正在吃饭,见张良来到,便向他谈起此事,并征求他的意见。

张良听后,非常惊讶,问刘邦:“这是谁给您出的馊主意?如果这样做,您的事业就完了!”刘邦连忙追问:“为何?”张良走上前去,拿起筷子,比比划划,胸有成竹地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以前商汤伐夏并封夏桀的子孙为王,周武王伐商并封殷纣的子孙为王,那是因为能够牢牢把他们控制住,现在刘邦能置项羽于死地吗?周武王伐纣以后,曾经表彰贤良,为圣人修建坟墓,发放矩桥的粮食和鹿台的钱财,以接济穷苦的百姓,如今汉军连粮草都无法保证,哪有条件那样做呢?再说周武王灭商以后,为了表示不复征战,让人们安居乐业,便马放南山,收起兵器。

如今刘邦却面临着项羽的重重包围,胜败未卜,况且刘邦的部下离乡背井,征战天下,只不过是想得到尺土之封,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给六国的后代,这些人没有了指望,就会丢开刘邦,各归其主,返回故里。

这样,谁还跟刘邦去打天下呢?再说现在最强大的还是楚国,即使封六国之后为王,由于他们势单力薄,也会先后纷纷投奔项羽,谁还会归顺于刘邦呢?张良的分析实在精辟。

首先,他认识到古今时移势异,反对照搬“古圣先贤”的旧章法。

第二,他看到汤、武分封夏、商后人,是在政局安定之后,已能左右天下形势,现今是楚汉方争,胜负未决。

第三,昔日武王散钱、发粟,是用敌国积储治疗自身疮痍;现今汉王自己军事无着,何暇救济他人。

第四,昔日刀枪人库,马放南山,牛息桃林,是由于时势已转人昇平年代;现今却正是狼烟四起,烽火连绵之际,决不可偃武修文。

至关重要的,是张良把封土赐爵用作奖赏军功,以激励天下士民追随汉王征战,作为维系将士之心的一条重要索链。

此外,张良意识到六国贵族腐化堕落,分封六国只能分散抗击项羽的力量,最终将被楚军各个击破;即使有强者复出,亦必拥兵独立,怎么能臣属于刘邦。

张良此论,较之他当初请立韩王,无疑是思想上的飞跃,而且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刘邦听了,恍然大悟,急忙放下碗筷,把含在嘴里的东西吐在几上,连声骂道:“这小子差点败坏了老子的大事!”说罢,急忙命令把印信销毁。

起初陈胜起兵时,六国贵族也都想推翻秦朝,反秦的目标是一致的。

陈胜分封六国的后代,暂时还能够起到联络党羽,孤立秦朝的作用。

况且当时天下的土地并不归陈胜所有,所以陈胜把秦朝的土地分封给六国的后代,既有美名又有实惠。

但是,刘邦却不一样。

楚汉相争,楚强汉弱,胜负未卜,六国诸侯并非全都反对项羽,如果刘邦把自己攻占的土地分封给六国的后代,就等于削弱了自己,帮助了敌人。

一样是分封六国之后,形势不同,效果也完全不同。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分封诸侯,结果是众叛亲离,纷争迭起,这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张良虽然是韩国贵族,但他从全国的角度考虑,对当时的形势有清楚的了解和客观的分析,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

公元前205年五月,项羽围困荥阳,楚、汉在荥阳、成皋、广武一带相持一年多。

为了麻痹项羽,诱使项羽退军,刘邦用张良之计,提出议和。

条件是以荥阳为界,西归汉,东归楚。

项羽准备议和。

范增对项羽说:“目前优势不在汉,大王要一鼓作气突破成皋防线,否则就难以对付刘邦了。

彭城大捷是天赐良机,如不乘胜灭刘,将来后悔莫及。”

项羽采纳了这一建议,猛攻汉军,一度攻下成皋,刘邦差点被活捉。

刘邦一时失败,非常恐慌。

他问计于张良、陈平,张良说:“项王的骨鲠之臣不过范增、钟离昧几个人。

项王外宽仁而内猜忌,信谗言,用亲信而不用人才。

只要我们愿意花本钱,设谋反间计,使楚国君臣相疑,范增、钟离昧几个智能人物失势,破楚擒项,在此一举。”

刘邦说道:“此计极好,依你之见,谁去施行合适?”张良道:“陈平熟悉楚营,此计施计非陈平莫属o”刘邦非常高兴,乃命从府库中取出数万两黄金、无数珍珠交给陈平去打点施行离间计。

陈平原在项羽麾下行事,因长期不为重用,又见项羽刚愎自用,任人唯亲,才投奔刘邦。

他对项羽相当了解,深知其为人。

当天夜里,他用重金贿通楚军,让他们四处造谣说:“钟离昧、范增等将军替项王卖命,功劳卓著,然而始终不能割地封王,他们准备与汉联为一气,共灭项氏,分其地为王。”

由于流言纷纷,不久即传到项羽耳中,项羽果然对钟离昧、范增等人不太信任了。

就在项王初生疑心之时,项王有事遣使者来汉营。

张良见此,灵机一动,又心生一计。

他把计策告诉刘邦,刘邦大加称赞。

待楚使将至,刘邦老远就叫人捧出盛满牛、羊、猪三牲的食具,举过头顶,毕恭毕敬地打算款待使者,等使者走近,看仔细了,又假装吃惊的样子说:“哎呀,忙活大半天,你们原来是项王派来的使者,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呢。”

说着,即命人把盛宴抬了回去,换成非常粗劣的饮食招待使者。

使者办完公事,回到楚营,将受辱之事回报项王,项王更增加了对范增的猜忌和怀疑,渐渐猜疑范增不忠。

范增提议抓紧时间攻下荥阳城,项王因疑范增心怀鬼胎,偏不肯听。

当范增得知项王疑心自己与汉勾结时,知道自己已失去项王的宠信,既气愤又伤心,乃对项王说:“天下事大局已定了,君王您好自为之吧。

我已经老了,请君王让我告假回到故里。”

项羽竟薄情地答应了他。

范增年事已高,走到半路,气结瘀积,背生毒疮而死。

时年74岁。

不久,钟离昧也被削弱了兵权。

自此,项羽身边既无谋臣,又无良将,以匹类之勇,刚愎自用,连连中计,形势随之急转直下,最终落得众叛亲离,垓下被围,兵败自杀。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再说汉军这里,虽张良、陈平计谋连连得逞,但依然处境困难,未能摆脱困厄的局面,荥阳城依旧被楚军包围得水泄不通,如铁桶一般。

城中粮食U渐不济,将士也疲惫不堪。

见此,张良又献一计,他让刘邦诈降,趁夜派遣2000女子出城东门诱敌,自己则与刘邦等从西门突围而去。

公元前203年十月,刘邦胸部中楚军伏弩。

刘邦“伤胸扪足”(伤了胸膛却去捂脚),并大声嚷道:“敌人射中我的脚趾!”他边喊边退人后帐。

张良心下赞叹刘邦的机警,竟一举哄过楚军,也蒙住了汉军的眼睛。

可是,刘邦伤势很重,久久卧床不起,一旦被士卒察觉,定会扰乱军心。

倘若被楚军侦悉,也会助长敌兵威风。

想至此,张良便去面见刘邦,晓以利害,强让他起床,检阅军队,安定人心。

项羽见刘邦照旧劳师,未敢乘机大举进攻。

楚、汉在荥阳、成皋一带相持日久,项羽因一时难取荥阳,便依范增之计,把在彭城大捷中俘获的刘邦之父、吕雉,及其一双儿女带到荥阳城下,对城楼喊道:“刘邦小儿听着,你再不投降,朕就烹了你父,煮了你妻!”说罢,只见几名楚军将士马上架起油锅,生火架柴,又有两名士卒将太公、吕雉推到阵前。

刘邦闻讯与众臣登上城楼,举目一看,禁不住潸然泪下。

张良一见,急忙劝慰道:“大王勿伤悲。

这乃是范增之计,太公不会被烹。”

刘邦急问其故,张良说道:“项羽出于无奈,只是想以此来胁迫我军投降。

此计若不成,他们果真要烹太公,楚军中有项伯,届时定会出面阻拦。

再者,对于项羽这样的人,若主公胆怯,就正中其怀,他会得寸进尺。

我们只能以狠对狠,不能让他抓住我们的把柄。

如此或许能救太公于虎口。”

说罢,张良对刘邦耳语一番。

刘邦乃强打精神,对项羽大声喊道:“项羽小儿听着,我与你同事义帝,结盟约为兄弟,我父即你父,你要烹你父,请看在兄弟的情份上,分我一杯羹!”说罢,扬长而去。

项羽听罢,气急败坏地说道:“呸!你这个薄情寡义的无耻小人,来人!给我将太公、吕雉抛下油锅!”四名士卒架起太公、吕雉,就要向油锅中抛。

果正如张良所料,正在危急之时,但见项伯挺身而出,大声喊道:“且慢!”然后来到项羽跟前施礼道:“大王,这使不得!”“嗯!”项羽不喜道:“为何使不得?”项伯:“大王,楚汉相争,与他们没有关系,今烹刘邦父、妻,楚汉会积怨更深,天下人也会唾骂大王,说咱们不仁不义,不忠不孝。

而且臣闻刘邦从不顾亲眷家属,刚才大王也听见了,他还要分杯羹汤。

对这样的人,即便杀了其父、妻,也无补无事,空留骂名而已。

臣以为与其如此,不如暂且不杀他们,日后尚能挟持刘邦。”

项羽听后,觉得很有道理。

本来烹刘邦父、妻,自己就不大赞同,因为即使此计成功,刘邦归降了自己,让诸侯知道,堂堂西楚霸王,不凭武力,而是靠烹人家父、妻而获胜,这于自己脸上也不大光彩。

乃下令:“将刘邦父、妻押回营中,待日后处置!”再说此时韩信却是连连得胜,先后平定了赵、燕、代诸地。

之后,他又尽取三齐土地。

这时刘邦正驻军广武。

韩信派人送信给刘邦,信中略说:“齐国狡猾多诈,反复无常,又紧靠楚国,请封我为齐假(代理)王,以便镇服齐国。”

刘邦一听韩信所请,不禁勃然大怒,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道:“我久困于此,日夜指望你前来助我,你却要自立为王!”当时,张良正坐在刘邦身边。

他清醒地预测,韩信的向背对楚汉战争的胜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他归顺刘邦,刘邦就会胜利;如果他投靠项羽,项羽就会消灭刘邦。

要战胜项羽,就必须利用韩信。

况且,韩信远在齐地自立为王,刘邦鞭长莫及,不可能阻止。

作为一个政治谋略家,必须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因时制宜,迅速应变。

张良听到刘邦骂出前面的话,连忙在案下轻轻踢他一脚,然后附耳说道:“汉正失利,岂能阻止韩信称王吗?莫如顺便立他为王,使其自守。

否则,恐生不测。”

机变的刘邦顿悟方才失言,于是改口骂道:“大丈夫既定诸侯,就要做个真正,何必要做假王!”刘邦一向非常喜欢骂人,有此一骂本不足为奇;况且前后两语接得天衣无缝,竟然蒙混过去。

是年二月,刘邦遣张良操印出使齐,封韩信为齐王。

一个顺水人情,居然笼住了韩信,为日后十面合围击败项羽,作了组织准备。

对于此权宜之计,东汉荀悦论得好:“取非其有(指齐地本非刘邦所有)以予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

意思是说,刘邦用本不属于自己的土地赏赐韩信,行施于己毫无损伤的恩惠与他人,而得到实在的好处。

这时,持久战之后,楚汉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实力对比越来越有利于刘邦,而不利于项羽,所以项羽也在拉拢韩信。

他派武涉去离间韩信与刘邦的关系,劝韩信三分天下,独霸一方。

韩信没有同意。

接着,谋士蒯彻见武涉没能说服韩信,也劝说韩信鼎足而立,韩信又婉言拒绝。

这说明,张良的远见卓识确实高人一筹。

在当时的形势下,若不能稳住韩信,汉军的优势就很难保持,楚汉之争的后果便很难设想了。

因为韩信在黄河中下游稳住了阵脚,从东北方威胁项羽,彭越等人又不断从南方骚扰并削弱楚军,使项羽四面受敌,加上项羽孤立寡援,军粮缺乏,出于无奈,只得跟刘邦议和。

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属楚。

九月,为表示诚意和和解,项羽把以前俘虏的刘太公和吕后等人放回后,便撤军东归。

刘邦自反秦以来,转战数年,出生人死,鞍马劳顿,屡次幸免于难。

现在楚汉已经议和,他也打算向西撤兵。

张良却认为,这正是消灭项羽,夺取天下的良机,如果中途休战,就会半途而废。

他指出:现在刘邦占据了大半个江山,各路诸侯皆已归附,如果不乘胜追击而纵敌,就会养虎遗患。

刘邦接受了他的意见,改变主张,撕毁和约,掉转马头,继续向东进攻。

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追击项羽,至于固陵(今河南太康南)。

在此之前,刘邦已经和韩信、彭越约定,要在固陵会师,共同围攻项羽。

可是韩信、彭越尚未如期到达。

楚军趁汉军孤军深入,又把汉军杀得大败。

刘邦只得坚壁自守,十分着急。

他问计于张良,张良分析说:“现在楚兵将破,韩信、彭越却没有划定封地,他们自然不会前来助战;如果您能跟他们共分天下,他们就会立刻赶到。

韩信虽说被封为齐王,但不是大王的本意,所以他至今将信将疑;彭越本来平定了梁地,应该受封,由于魏王豹当时还在,您只封他为相国。

如今魏王豹已经死了,彭越也想封王,然而您又不曾封他。

请您把陈(今河南淮阳)以东直至东海封给韩信;把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以北至谷城(今山东东阿南)封给彭越。

韩信为楚人,他早就想得到家乡的土地。

假如大王能把这些地方许给他们,让他们如愿以偿,他们必然会全力助战,这样楚国就不难打败了。”

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韩信、彭越果然很快前来会师。

是年十二月,汉军在韩信指挥下把项羽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南)。

项羽为了突破包围,在垓下发起了一次突围战。

项羽亲率精兵向汉军猛冲。

韩信假装败退,拉长战线,然后用骑兵从两翼截夹楚军,分段围歼,打败了项羽的突围战。

夜间,汉军四面大唱楚歌,迷惑项羽。

项羽惊恐不解地说:“莫非汉军把楚国都占领了吗?为何汉军中有这么多人唱楚歌?”其实这是韩信采用张良的攻心战,用思乡曲来瓦解楚军军心。

“四面楚歌”果然奏效,楚军士兵无心再战,连项羽也心烦意乱,不停地喝闷酒。

最终,楚军全军覆没,项羽虽带少数人冲出重围,然因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自刎身亡。

一场持续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随后,刘邦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定都下邳;封彭越为梁王,定都定陶。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了汉朝。

五月,刘邦在洛阳南宫设宴招待群臣。

席间,刘邦对大臣们说:“我之所以夺取天下,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是什么原因呢?”王陵等人说:“陛下派人去攻城略地,胜了就把这些地方赐给他,与天下同利。

项羽却不然,他杀害功臣,忌贤妒能,使部下离心离德,这就是项羽失败的原因。”

刘邦不以为然地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抚家,安抚百姓,筹办粮晌,供应充裕,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此三子都是人中豪杰,对他们,我都能量才使用,这才是我能取得天下的真正原因。

而项羽连一个范增都容不下,因此他才败在我的手下。”

劝都关中高瞻远瞩

汉朝初创,建都问题至关重要。

起初,汉高祖刘邦想长期定都洛阳,群臣也多持此见。

公元前202年五月,齐人娄敬到陇西戍边,途经洛阳。

他叩见高祖,力劝建都关中。

刘邦不能决断,便向群臣问计。

当时刘邦的大臣大部分是山东六国之人,他们也都主张建都洛阳。

理由是: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洛,周围山河拱卫,地形险要。

娄敬则从政治、经济、军事、历史诸方面分析了建都关中的优势。

他分析道:其一,关中占形胜。

四面阻险,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其二,关中有地利。

土地膏腴,河流、渠道纵横交错,利于农业生产。

其三,关中无后顾之忧。

西、西南、西北三方没有形成统一的,强大的政治势力。

其四,关中得人和。

在秦末诸侯中,刘邦最先进关,三章之法初施于此,早已赢得秦民之心。

加上长年君临巴、蜀、汉中,已在关西一带形成势力,根深蒂固。

其五,关中经周、秦数百年经营,始终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及至楚汉之争,战场较长时间局限在荥阳一带,曾波及洛阳,但关中地区影响较小,损失不大。

依靠上述优势,再恃殽关、函谷关等天险,即扼住了东西交通的咽喉;以此定都,诚如娄敬所说:“夫与人斗,不扼其亢(咽喉),拊(击)其背,未能战胜对方也。

今陛下人关而都,居于秦朝之故地,便可扼天下之咽喉从而牢牢地控制之。”

群臣之中,唯张良支持娄敬的建议。

张良首先反驳了建都洛阳的主张,他认为:“洛阳虽有成皋、崤山、渑池、黄河、洛水之险,但洛阳地域狭小,面积不大,而且土地瘠薄,容易四面受敌,不是用武之地。

而关中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山、峨山,中间地域宽阔,沃野千里。

再兼南有巴蜀之饶,北有畜牧之利,西、北、南三面有险可守,东面又便于控制诸侯。

在天下平安无事时,可以从黄河和渭水运输全国的物资,供应京师。

如果诸侯反叛,天下大乱,则可顺流而下,兵击四方,粮饷和物资也可源源不断地运达。

实在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张良的建都思想,表现了一个谋略家的宽阔胸怀和高瞻远瞩,他不考虑个人感情和私利,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着想。

这在古代,是极其可贵的。

刘邦听了张良的一番分析,很以为对,遂“既日起驾,西都关中”。

小施计谋奏封雍齿

公元前201年,刘邦论功行赏。

因为张良主要是谋臣,没有战功,刘邦让他从齐国选3万户作为封邑。

张良赶快辞谢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时,跟陛下在留城相遇,此为天意成全我,把我交给陛下。

以后陛下信任我,我的计策有时还很管用,所以把留地封给我,我就心满意足了,怎么敢要3万户?”刘邦再三劝封,张良坚辞不受,最后,刘邦只好接受了他的请求,封他为留侯。

当时,刘邦分封了20余名大臣,其他人日夜争名夺利,使刘邦左右为难,无法再封。

张良则适得其反,不但不争功,而且封了他还不要,表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和超然物外。

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里,从复道望见将领们三三两两地坐在沙地上交头接耳,窃窃私议,就问张良他们在议论什么。

张良故作惊讶地说:“难道陛下还不知道吗?他们在谋反呢!”刘邦大吃一惊,问道:“天下方定,他们为什么又要反叛呢?”张良回答说:“陛下出身平民,这些人跟随陛下夺取天下,就是为了封官晋爵。

今天陛下贵为天子,被封赏的人都是您的老朋友,仇人获罪。

现在即使拿出整个天下也不够他们每人分一份。

他们既担心得不到封赏,又害怕因为有什么过失被您杀掉,所以他们就纠合在一起预谋反叛。”

刘邦非常担忧地问:“以卿之见,该怎么办?”张良问:“您平生最恨而又为大家所知道的人是谁呢?”刘邦回答:“雍齿和我以前有仇,曾经背叛过我,使我很难堪。

我本想杀他,念他功劳不小,所以又不忍心这样做。”

张良说道:“那您就赶快先封雍齿,大家见雍齿这样的人都被封了,也就都安心了。”

于是,刘邦召集群臣,大摆酒宴,当即将雍齿封为什方侯。

果不出张良所料,宴毕,群臣议论说:“像雍齿这样的人都能被封为侯,我们不用愁了!”一场政治风波,被张良小施计谋,就轻而易举地平定了,而且结局皆大欢喜。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评论这件事说,张良这样做,使刘邦避免了一场因用人唯亲、徇私行赏而导致的政治危机,使群臣消除了“猜忌之心”。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也写诗说: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

固陵始议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诗中齿定了张良在打败项羽、巩固汉朝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明哲保身功成身退

汉朝建立后,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日益尖锐和激化,貌似妇人的张良又体弱多病,人关后身体越来越不好,所以他干脆“等功名于物外,置荣利于不顾。”

杜门谢客,深居简出,采取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超然态度,成天在家颐养身体,修仙学道。

他追随刘邦多年,明了其为人:只可与之共患难,而不可与之共荣华。

他经常对人说:“我家世代相韩,韩国被灭掉后,我不惜花费万金家财,为韩国报仇。

刺杀秦始皇一事使天下震动。

现在我以三寸不烂之舌辅佐皇帝,被封为万户侯,作为一个普通人,这已经是登峰造极了,我张良心满意足。

我情愿屏弃人间之事,跟着仙人赤松子去游历天下。”

张良假托神道,实在用心良苦。

对此,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评论说:“夫人生之有死,犹如天有昼夜一样,是自然而然,不可抗拒的。

自古及今,尚无一人能够超然这一规律而独存于世的。

以子房之明辨达理,当然知道神仙之虚妄不实,然其明知如此却要从赤松子游历天下,足见其聪明机智。

人臣最难处理之事即为对功名态度。

汉高祖所称道的三杰之中,淮阴侯韩信被诛,丞相萧何入狱,他们难道不是因为功高而不知停步吗!?”因此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超脱世外,把功名看作身外之物,置荣华富贵于不顾。

所谓‘明哲保身’者,正是张子房焉!”公元前197年,皇室内部发生了戚夫人争宠夺嫡的事件。

刘邦原先立了吕后的儿子刘盈为太子。

后来吕后常常留守长安,而戚夫人则与刘邦形影不离,深受宠爱。

时间一长,戚夫人经常向刘邦哭诉,请求废掉刘盈,改立自己生的赵王如意为太子。

另一方面,刘邦对太子刘盈也不怎么喜欢,经常说:“如意类我”,太子刘盈“仁弱”,“不类我”。

于是刘邦便想废掉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

尽管许多大臣竭力谏争,刘邦一直不肯改变主意。

在吕后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人对她说,张良足智多谋,又很受信任,何不向他请教,问他有什么办法。

吕后一听,顿悟,遂让她哥哥、建成侯吕释之去找张良。

张良虽然超脱世外,不想多管闲事,但又奈不过吕释之的苦苦哀求,无奈接见了他。

吕释之对张良说:“您是陛下的谋臣,现在陛下要废掉太子,您怎么可以放手不管呢?”张良说:“以前陛下打天下的时候,经常处在困厄之中,所以才肯听我的话;现在天下平定,陛下从恩爱出发,想另立太子,这是他们骨肉之间的事情,纵有一百个张良也没有用处!”吕释之执意要张良出谋划策。

张良见实在推脱不过,就说:“此事非言语所能动。

现在有四个老人,很受皇上尊重,但因皇上对人傲慢无礼,所以他们宁愿躲在深山,也不愿意为朝廷出力。

皇上很器重这四个人,若太子刘盈能设法把他们请来做自己的门客,常常带领他们出入朝廷,有意让皇上看见,让他知道“商山四皓”在辅佐太子。

这样对巩固太子的地位是很有帮助的。”

吕后遵照张良的吩咐,派人带着太子的亲笔信和丰厚的礼物,把这四个老人接了过来。

公元前196年,騌布谋反,当时刘邦正在生病,就准备让太子刘盈率领军队前去平叛。

这四个老人一眼就看穿了刘邦的真实意图,于是向吕释之说:“让太子去率军平叛,即使有了战功,地位也不会再高过太子。

如果无功而返,就会因此遭祸,失去太子的地位。

并且随同太子出征的这些将领,都是曾经和皇帝一起平定天下的猛将。

现在让太子去统帅他们,就比如让一只驯服的绵羊去统帅一群恶狼,他们不会为太子效命的。

因此也很难建立战功。”

他们建议吕后赶快向刘邦哭诉求情,就说如果让太子去率领军队平叛,黥布知道后,定会无惧而西攻;皇上虽然有病,但是如果御驾亲征,将领们就不敢不尽力。

吕后果然去找刘邦,刘邦听了,非常不高兴地说:“我早就知道这小子不堪重任,还是老子亲自出马吧!”刘邦率军出发时,群臣都到孀上送行。

张良也强支病体,勉强起来去送行。

他对刘邦说:“我本该跟随陛下前往,无奈病得太厉害了。

楚人剽悍勇猛,请皇上勿与之争锋。”

张良还建议,让太子刘盈为将军,监护关中的军队。

刘邦同意了,就让张良辅佐太子。

其时叔孙通是太子太傅,张良就做了太子少傅。

刘邦亲征前曾召集诸将商议。

滕公夏侯婴推荐原楚国令尹薛公为刘邦出谋划策。

薛公对刘邦说:“鯨布造反,有上、中、下三计。

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威胁燕赵,使山东诸侯都反对汉朝,这是上计。

东取吴,西取楚,一路向西夺取以前韩、魏之地,据有敖仓之粟,堵塞成皋的关口,这是中计。

东取吴,西取下蔡,与南越结盟,向南靠近长沙,这是下策。”

薛公又对刘邦分析说:“若黥布取上计,天下就大乱;取中计,胜负难分;取下计则迅速失败。

黥布有勇无谋,必取下计。

陛下立刻亲征,阻止黥布施行上、中两计。”

刘邦依照薛公之计率兵亲征,在气势上占了上风。

刘邦和黥布在甄地会战。

两军对垒,主帅披挂上马,刘邦和黥布在阵前对话。

刘邦高声责骂:“我封你为淮南王,你为什么造反?”黥布直率地答道:“我也想做皇帝啊!”黥布以臣造反,此言并不能鼓舞士气,倒是激怒了汉兵。

刘邦一面斥骂,一面指挥进攻。

虽然黥布奋力作战,仍然大败而归。

果不出薛公所料,黥布率领100多残兵败将逃向长沙。

长沙王吴臣是黥布的内兄,黥布意欲投奔,结果被长沙王暗中派人杀害了。

一代骁将黥布就这样陨落了。

刘邦平定黥布回来,病情更加沉重,更想废立太子。

张良劝谏,刘邦不听,张良就称病不问。

太傅叔孙通用晋国改立太子,导致晋国数十年的内乱,为天下所取笑,以及秦始皇没有早立太子,结果赵高篡权,诈立胡亥,导致秦国灭亡的经验教训来劝阻刘邦。

刘邦见群臣屡次力争,知他们都不愿改立赵王如意,只好对叔孙通说:“算了!我不过是开开玩笑,哪能改立太子呢?”但他内心并未消除此念。

在一次宴会上,太子刘盈侍立一旁,那四个老人跟随在太子左右,年龄都在80以上,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刘邦见了,感到惊异,一问才知道他们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

刘邦大吃一惊,说:“我叫你们,你们不来,总是躲着我。

现在你们为什么愿意跟我儿子来往呢?”四人异口同声地说:“皇上一向看不起儒生,经常骂不绝口,我们不愿受人侮辱,所以才远远地躲起来。

今闻太子仁孝,尊敬贤者,善待儒生,天下谁都想为太子效力,所以我们自愿前来!”刘邦见太子羽翼已成,即使改立赵王如意,恐怕自己死后,帝位未必巩固,这才被迫改变了废嫡立庶的主张。

这场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尽管轰动朝野,几反几复,但是因为张良的运筹帷幄,终于使吕后和太子刘盈获得了胜利,从而化解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政治动乱,巩固了汉朝统治,在客观上也有利于时局的安定。

公元前195年(汉十二年)四月,刘邦崩于长乐宫中,太子刘盈继位。

公元前189年(惠帝六年),张良去世,谥文成侯,埋葬在谷城山下的黄石岗。

史载张良曾同韩信一同整理过汉时所有各类兵书;唐开元年间设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祭;唐肃宗时又追谥姜太公为武成王,并挑选历代良将十人,称为“十哲”,张良也是其中之一。

纵观张良的一生,他之所以能成为千古良辅,被后世谋臣推崇备至,不仅在于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辅助刘邦创立西汉王朝,还在于他能因时制宜,适可进止,最后,既完成了预期的事业,又在那充满悲剧的封建专制时代里自保,一言以蔽之:功成名就。

在秦汉之际的谋臣中,他比陈平深谋远虑,比蒯彻积极务实,比范增气度广阔。

他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却未像萧何那样蒙受铆铛人狱的羞辱,也未像韩信那样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

他确有大家的风度,可谓智慧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