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简介

司马懿大事记简介

历史大观园 人物简介 2020-06-17 11:16:56 0


司马懿从23岁起,他便开始为曹军集团出谋划策,统军作战。公元234年,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率领魏车出战。不久,积劳成疾的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军营之中。蜀军大将姜维、长史杨仪按照诸葛亮的临终部署,秘不发丧,整理军队,开始向汉中撤退,司马懿听说诸葛亮已死,便率军追赶。这时,杨仪又遵照诸葛亮的遗嘱,倒打旗帜,猛擂战鼓,假装要进攻魏军。司马懿担心诸葛亮未死,而是以计诱战,于是匆忙率军撤回营中。这样,蜀军才得以从容地退入汉中。从此,司马懿被蜀军吓退这件事就被当作所谓“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笑话流传开来。司马懿听到这一笑话后,自我解嘲地说:“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意思是说,我能料到诸葛亮活着的计谋,不能料出他死后的计谋呀!

公元227年,在平定孟达反叛的作战中,司马懿的军事谋略才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当时,新城(今湖北房县、竹山一带)太守、原蜀军降将孟达因宠信他的魏文帝曹丕去世,新继位的魏明帝曹睿又派司马懿领兵驻宛城,主管荆州、豫州军务,心中十分不安,疑心曹睿不信任他,司马懿在监视他。诸葛亮得知这一情况后,乘机写信劝孟达反魏归蜀,孟达暗中表示同意。不久,司马懿接到孟达企图反叛的密报,马上意识到局势的严峻:宛城虽然地处偏僻山区,却是魏、蜀、吴三国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孟达起兵反魏,势必从侧翼对魏国构成很大威胁,后患无穷。为此,司马懿当机立断,一面写信稳住孟达,延缓他起兵,一面率领大军以日行150里的速度火速南下,毅然打破了出兵必须报请天子批准的惯例。而孟达接到司马懿的信后,以为司马懿真的不怀疑他,就放松了戒备。接着,诸葛亮又来信告诉孟达,不要相信司马懿,必须迅速起兵和加固城防。否则,就会功败垂成,甚至丢掉脑袋,孟达却回信说:“宛城和洛阳相距800里,距离我这里又有1200里。即使司马懿知道我起兵,也必须报请天子批准后才能出兵,来回起码一个月,到那时我一切都准备好了。”他没料到,8天后司马懿率军已兵临城下,并兵分八路,同时发起猛攻。孟达仓促应战,仅仅守了16天就城破身亡。就这样,诸葛亮蓄谋已久的一个重大计划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了。司马懿司马懿的足智多谋在抗击诸葛亮北伐的战争中也表现得比较出色。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马懿采用据险坚守,以逸待劳的方针,使诸葛亮“虚耗国力,师劳功微”。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渭水南岸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司马懿还是坚守不战。诸葛亮使用送女人衣服给他等手段羞辱他,他也不生气。部下强烈要求出战,他就用向皇帝上疏请战等方式拖延压制,最后终于迫退了蜀军。从表面看来,司马懿非常被动,但实质上,他是很高明的。他知道,诸葛亮智谋过人,马上出战不一定能够获胜,但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非常困难,不可能持久作战,于是,他就抓住蜀军这一致命弱点,坚守不战,用时间拖垮蜀军,使得智谋过人的诸葛亮也无可奈何。实际上,司马懿的这一谋略是极其高明的“以守为攻”。

公元238年,司马懿又通过高超的谋略一举平定辽东叛乱。当时,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背叛魏国。已是59岁高龄的司马懿率领4万兵马前去征讨。当魏军到达辽河两岸时,公孙渊已派数万兵力在辽隧(今辽宁鞍山西)安营扎寨,凭水而守。司马懿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派少数兵马伪装主力佯攻辽隧,他自己率领主力乘机北上,偷渡辽河,然后直指兵力已经十分空虚的叛军老巢襄平。位于辽隧的叛军主力十分惊慌,立即全速回援,结果被司马懿在野外设下的伏兵迎头痛击,损失惨重。接着,司马懿率军乘胜前进,把襄平团团围住。根据当时“敌众己寡、敌饥己饱,时逢雨季、不宜进攻”等客观情况,在围城的过程中,司马懿下令围而不打,耐心等待战机;当叛军粮尽兵疲、雨季结束之时,司马懿又下令昼夜猛攻,很快就攻下了襄平,其他几个郡也望风而降。

此后,司马懿又将善于谋略的特长运用于政治斗争之中,采取许多计谋,摘掉了曹爽集团,控制了皇帝,为司马氏以晋代魏奠定了基础。公元251年,足智多谋的司马懿病故,终年72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wlz/8392.html

上一篇:陆逊
下一篇:吕蒙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