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通俗讲史

宋金谈判:打累了坐下谈

历史大观园 通俗讲史 2020-05-30 19:52:29 0


落个里外不是人

完颜昌力主跟宋朝议和,不但在金国内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就连宋朝的大臣们也纷纷反对。

完颜昌觉得特别冤,自己原本是为了让两国和好,结果两边都不买账。金国大臣反对倒也情有可原,毕竟金国处于强势,可宋朝的大臣们为什么反对呢?

金国除了提出把河南、陕西之地归还给宋朝,还要归还宋徽宗和宁德皇后的棺椁。这对宋朝来讲应该是好事,岳飞不一直想要光复中原吗?现在不动刀兵,金国人直接把这些地方还回来了,宋朝人应该感到高兴才对。

没想到宋朝大臣说:“无功之赏,祸之先也。”意思是金国国势强,我们的国势弱,我们对金国没有什么功,他们为什么平白无故地把这些地方赏给我们呢?这里面肯定有阴谋。这些地方原来是被刘豫的伪齐占领的,伪齐在那儿折腾了八年,搞得民困国穷,史籍上说:“东西四千里,兵火之余,白骨未殓,几无人迹。”虽然有点儿夸张,伪齐统治下也不遍地都是白骨,但是刘豫确实把这些地方糟蹋得够狠,中原大地一片惨象。

大臣们想,这样的地方对我们大宋有什么用?我们收回来后,绝对不可能像伪齐那样不怜惜百姓,横征暴敛,我们一定要爱民,一定要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投入很多金钱和精力,这样的话,国家的负担太重了。

而且,宋臣心里都明白,现在因为有淮河、长江这两道天险,女真的骑兵才过不来。如果收回这些地方,肯定也要派兵驻扎,中原平坦无险可守,这样江淮之险就不起作用了。所以有人说,金人说是归还河南、陕西,其实他们是包藏祸心,想把我们的主力从江淮一线引诱到中原,好一举歼灭。金国人太坏了,绝对不能听信他们的话。这些地方此时宁可不要,要的话也得是我们自己收回来,绝对不能让他们白给。

宋朝的反应是完颜昌完全没有想到的,按照他的想法,“我以地与宋,宋必德我”,我金国把地盘还给你宋朝,你们应该感恩戴德才对。其实完颜昌提出这个主张,是有他的私心的,他看到以前主张立刘豫的大臣都得到了很大的好处,早就眼红了:最早主张立刘豫的本来是我啊,谁知道他抱上完颜宗翰的粗腿,把我给蹬了,什么好处都没有我的份儿了。现在我干脆主张把中原地盘还给宋朝,让宋朝对我感恩戴德,让赵构做刘豫第二,这样有什么事他都会找我商量,我在朝廷当中的地位就更加稳固了。

但是宋朝不领情,说他有阴谋,金国对他意见更大,说他在卖国,完颜昌是两头没得好。

大臣指着皇帝的鼻子骂

金国的条件就是让宋向金称臣,这一条赵构是打心眼里愿意的。

当年赵构在海上漂泊的时候,曾经给金国元帅写信,说我愿意削去帝号,奉大金的正朔,我不但可以不当皇帝,甚至可以不用我自己的建炎年号,改用大金的年号,这样普天之下都属于大金国,我愿意替大金国看着江南。

这种事情在中国古代可是奇耻大辱,是从三皇五帝,甚至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都没有过的事儿,因此大臣们反对得非常激烈。当时担任宰执之一的枢密副使王庶给赵构上疏,那话真是一针见血,几乎是指着赵构的鼻子在骂,他说:

陛下……何苦不念父母之仇,不思宗庙之耻,不痛宫闱之辱,不恤百姓之冤,逆天违人,以事夷狄乎!

照王庶这么一讲,高宗皇帝对金称臣就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举。“不念父母之仇”,忘记了父母客死北国的深仇大恨;“不思宗庙之耻”,忘记了亡国灭种的丧家之痛;“不思宫闱之辱”,忘记了你的妻子和姐妹们沦为婢妾的奇耻大辱;“不恤百姓之冤”,忘记了铁蹄踏处尸骨堆如山的百姓冤屈。而且,这样等于是“逆天违人”,天意、民心都不答应这么做!堂堂华夏民族,绝不能向夷狄俯首称臣。

所以,举国物议汹汹,反对得非常激烈。

花钱买太平

当时金国提出要南宋岁贡银绢50万两、匹,白银25万两、绸缎25万匹。

其实宋朝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已经由来已久,北宋的时候,宋真宗跟辽国立下“澶渊之盟”,宋每年都要给辽白银10万两、绸缎20万匹。后来跟西夏打仗,又每年要给西夏茶叶3万斤、白银7万两、绸缎15万匹。

当时,北宋每年给辽和西夏的岁币是55万,大概相当于北宋两个县一年的总收入。在宋朝人看来,拿出两个县的财政收入买一年的天下太平,这是很划算的。这个跟后来给西方列强和日本的赔款不是一个概念,那是给外国,而辽、西夏、宋都属于中国,属于中国内部的事儿。你打我不就是为了抢点儿东西吗?现在我给你钱、给你东西了,这样仗自然就打不起来了。

对于北宋给辽岁币,宋朝皇帝很会避重就轻,说是用宋的土特产资助辽国的军费,双方是平等的。宋的土特产是什么呢?是银子、绸缎。宋给西夏的岁币叫“赐”,因为西夏对宋称臣,西夏是小辈,宋每年赐给西夏25万岁币的压岁钱。

当时还在边境上开通贸易,双方互市。辽和西夏能给宋什么?宋朝最想要的是战马,但是辽和西夏两国也不傻,战马属于军用物资,不能资敌,顶多能给点儿土特产。而宋给辽和西夏的东西,按照我们今天的话讲,那都属于工业制成品,附加值明显高于土特产。

最后的结果是,北宋每年通过贸易早把岁币赚回来了。可以说,北宋给的这点儿岁币,换来了跟辽119年的相安无事,跟西夏也好几十年和平共处。

在高宗看来,花50万两、匹买个天下太平,还能收回河南、陕西之地,是个好买卖,有何不可呢?只要苦心经营,十年工夫还挣不回这点儿银绢吗?

但是,现在宋给金的岁币不是“赐”,而是“贡”,是作为番邦给宗主国进贡,是小辈给长辈进贡。宋朝人也并不是在50万两、匹上动心思,而是在“贡”这个字上争论不休。说要是赐给金50万两、匹,这是可以的,但要说是“贡”的话,绝对不可以。按照现在的观念,怎么都是出50万,还在乎一个字吗?如果说“贡”能少给10万也成,可是不管说什么都一分不少,至于这样吗?

但是古人非常在乎,认为这个关乎国体,面子绝对重要,绝对不能用“贡”字。但是,金国同样也不肯让步。

双方僵持不下,宋朝人就开始找理由了:现在民生凋敝,百业困顿,我们不像原来那么富庶了,给辽的白银一年才10万两,现在的国土缩小了一半,你却狮子大开口,一年就要25万两,我们上哪儿找去?没有,不能给,给了后我们国家就完了。至于绸缎,宋朝的大臣们说,南方不产绸缎,产绸的地方都让你们占了,你们不会纺织吗?还向我们要,这个更没法答应。

我们今天都知道,苏杭的丝绸最好,但在宋朝的时候,丝绸的生产中心在北方,可能那时候北方的气候也比较温暖,适宜蚕虫生长,所以南宋说南方不产丝绸是实事求是。“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但也是直到明清的时候,丝织业重心才转移到了南方。

秦桧坚持议和

宋金议和的前提本应该是平等的,但是金国以归还失地作为交换条件,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南宋要向金称臣,二是南宋每年要贡给金岁币。不仅如此,金国人还提出了更为无礼的要求。

金国的两个使臣奉旨南下,得意扬扬,傲慢无礼,他们觉得自己不是来跟宋朝平等交往的,而是奉了大金皇帝的命令来诏谕江南的。他们还提出,自己是上邦来使,大国之臣当小国之主,宋高宗必须跪接金国的诏书。

这是奇耻大辱,宋朝人绝不可能接受。尤其是那些领兵在外的大将,都跳出来坚决反对。韩世忠、岳飞等大将的军营里搞起了万人大签名,联名上书,反对跟金议和,反对向金称臣。军营递交的上书,一份份地传到了三衙。

三衙是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分为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三衙的官员也都是武将,也不愿意看到皇帝那么屈辱。唐朝的王昌龄曾感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现在胡马都要渡长江了,武将们的颜面何存?所以他们就去找当时主事的相国秦桧,说军营中士兵们都上了万言书,如果强行把这件事儿压下去,万一士兵哗变了,这责任谁也负不起。

三衙还顺便把自己的责任择了出来,说,这个万言书不是三衙的意思,是那三个领兵在外的大个子的意思。我们节制不了这三个大个子,您看着办。三个大个子就是指岳飞、韩世忠和张俊。

秦桧拿过上书,第一眼就看见岳飞写的“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意思是说,我们不能相信金人,也不能因为金人说要和好,就不整军备战了。相国引狼入室,可要当心留下千载骂名。

秦桧一看这个,对岳飞恨得咬牙切齿,因为岳飞说“相臣谋国不臧”,是在指着鼻子骂他。

在宋朝,作为一个武将,岳飞是没有权力干政的,政治家决定打仗他就去打,政治家不让打就不能打。武将是听命的,职责就是领兵打仗。现在岳飞不仅参与联名上书,还点着名骂秦桧。

秦桧当时非常生气,但只是冷冷地跟那些武将说了一句:我为国家长治久安计,不怕天下诽谤,虽然诽谤满身,我也会坚持把和议搞下去。

皇帝绝不能跪

三衙的武将一看,相国这样坚决,知道跟他是说不通了,只好找反对最激烈的枢密副使王庶讨主意,就是他指着鼻子骂高宗对金称臣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从这里也能看出,宋朝对待文臣的态度确实挺好,王庶都骂到这份儿上了也没事儿。

宋高宗也很幽默,金使来了后,他让王庶跟金使谈。因为当时临安城的大街小巷都贴满了大字报,说秦桧是金国间谍,是完颜昌放回来的,要不怎么秦桧一回来,完颜昌就提出跟宋议和呢?而秦桧对金国提出的条件,也全都答应下来了。

高宗皇帝不可能对这事儿完全充耳不闻,他也知道,如果让秦桧去跟金使谈判,他肯定唯唯诺诺,金使提什么都一口答应下来。高宗想得挺好:让王庶去,他连我都敢骂,还能不骂金使吗?即使金使漫天要价,王庶也可以坐地还钱,把条件往下压一压。

赵鼎、秦桧、王庶一行三人去馆驿跟金使谈判。赵鼎是宰相,秦桧是参知政事,相当于副相,王庶是枢密副使,地位最低。俗话说“杀敌秀才纸上兵”,秀才杀敌,纸上谈兵,真是有道理的。

王庶在那种场合,照理说不会胆怯,但此刻他居然一言不发,就听秦桧跟金使一问一答。他可能是在跟皇上赌气,也有可能因为懒得理金使,觉得跟夷狄的使臣对答有失身份:你提的条件我压根儿就不会接受,称臣不干,岁币不给,完全没有交集,不存在什么讨价还价的问题,所以他就由着秦桧去谈判。

最后这事儿就敲定了下来:金归还河南、陕西之地,归还太上皇、宁德太后的梓宫;宋向金称臣,每年给岁币50万两、匹。还有一条,就是宋高宗一定要跪接这个诏书。

事已敲定,连皇帝都已经同意了,没有什么挽回的余地了。如果要挽回,也只能在一件事儿上争面子,就是皇帝绝不能跪接金使的诏书,那太丢人了。跪接诏书,意味着高宗是金的奴才、金的臣子,这将宋朝的臣子置于何地?皇上都跪着,臣子又该如何?这真是太屈辱了。

宋金谈判:打累了坐下谈

宋金议和

这次大臣们矛头一致了,既然称臣、纳岁币免不了,那最后就争点儿面子,皇帝绝不能跪!朝臣三番五次地上疏,在午朝门集合、请愿,甚至闯宫,搞得宋高宗不胜其烦。

最后,高宗皇帝冷冷地说出这么一句话来:“士大夫但为身谋,向使在明州时,朕虽百拜,亦不复问矣。”意思是,你们都只是为自己打算罢了,当年在明州的时候,假如我被金国人逮着了,我就是下跪一百次,你们也不会问的。

言下之意是,现在咱们安定下来了,有点儿实力了,你们的腰杆也硬起来了,都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们不让我拜,那你们说这件事儿怎么办?能拿出直捣黄龙的具体措施吗?你们这些读书人,“但为身谋”,空言误国,就会坐在那儿谈些风月,根本就治国无方。

宋高宗这话说得够狠了,他心里的隐痛又被勾了起来:你们都没拿我当正统,还是认为正统是我爸我哥,是在北国坐井观天的那爷儿俩。我要是真被逮着了,你们会在乎吗?现在我为了把这个位子坐稳,要向金拜一拜你们就不干了,我爸和我哥在北国有一天不下跪的吗?恐怕他们从来都没站起来过。我苦心经营半壁河山,为了国家的利益下个跪,意思一下,糊弄走金人不就完了吗?金使一走,咱关上门照样称孤道寡,难道连这样都不可以?高宗皇帝非常生气,以后大臣再提这件事儿,他就直接回绝:没空。

大臣一看,皇上急了,怎么办呢?后来又有一个大臣出主意,说这样得了,金人不是要把太上皇和宁德太后的梓宫送回来了吗?原来太上皇、皇太后在北国,也不知道他们是死是活,现在既然知道他们已经驾崩了,那皇上就是热孝在身了。官员死了父母都得回家守孝三年,皇上就更得放下朝政给先皇服孝了。如此一来,皇上重孝在身就不用见金使了,不就不用跪了吗?那谁去跪呢?既然秦桧不要脸,那就让他去好了。

这馊主意就是秦桧给出的,论级别他是宰相,也可以代替皇帝去跪。这主意一说出来,几方皆大欢喜,皇上也愿意,秦桧也愿意。秦桧想:给谁跪不是跪?这么重要的外交使命也就是得我去,一拜就可以推金山、倒玉柱,国家就此就安定了。

“双输”的协议

在宴请金使的晚宴上,金使要求面南而坐。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南面为君,北面称臣”,金国使臣自认为是上邦来使、大国之臣,所以要求坐在正中间,还让宋朝的大臣们全都在底下,北向冲着他。

这样一来,宋朝大臣又不干了:你又不是皇上,凭什么面南而坐?这事儿眼看着要谈崩了,又有人出来跟宋高宗说,金国这个使臣太不像话了,他并非女真人,不是降金的汉人,便是降金的辽人,对中原的典章礼仪非常清楚。他提这些要求都是故意的,还得请您出来以天子之尊跟他交涉一番。

最后双方商定东西方向面对而坐,南北有高下,东西无贵贱,这样双方就平等了。这样,议和基本上就已经定下来了。

这一年是宋朝的绍兴八年,宋朝的史书上把这次议和称为“绍兴第一次和议”。绍兴十一年,宋金又议和了一次,就叫“绍兴第二次和议”。这两次和议经常被人搞混,按照金国的年号,这年是金熙宗天眷年间,所以又叫“天眷议和”。

双方定下来:金归还地盘,送还徽宗、宁德皇后的棺椁;宋向金称臣,纳岁贡。内容确定以后,金使就回去复命了。可是,金使这一回去,就发现问题了。

金国使臣在回国的路上,发现宋朝竟然在刚刚退还的土地上挖战壕,修堡垒,布置守戍。金使一下就急了:宋朝这么做是何居心?当即就责问:“天子裂壤地益南国,南国当思图报大恩。今辄置守戍,自取嫌疑,若兴师问罪,将何以为辞?江左且不可保,况齐乎?”就是说,我们天子把地盘还给你们南宋,你们应该感谢才对。现在你们不但不感谢,反倒蹬鼻子上脸了,前脚把土地给了你,你后脚竟然在这儿驻扎军队,布置守戍,又想与我大金为敌了。你们也不想想,一旦我们大金发兵,你们连长江、淮河都保不住,这新占的地儿能保得住吗?

这事儿很快被汇报给了宋高宗。宋高宗一听,觉得有道理,好不容易忍辱负重地换来安定,不能自取嫌疑,只要把这个地儿收回来,故都也就回来了,祖宗的陵寝虽然已经被刘豫刨了,但好歹也可以告慰祖宗在天之灵了。

于是高宗下令,军队不要布置了,挖了的战壕填上,修好的碉堡拆掉。他认为撤了守戍,这事儿就可以完结了,但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这次宋金之间可以说是搞了一个“双输”的协议,金也不高兴,宋也不痛快。这件事儿在金激怒了完颜兀术,在宋激怒了岳飞,这两个人都是当时两国最坚定的主战派,而且是天字第一号的人物。这两个人一被激怒,宋金的和议也就瓦解冰消,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lstkp/316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