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董卓打算迁都长安,朝臣们持什么意见?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1-08-28 11:09:25 0 董卓

人类历史浩浩荡荡几千年中,你来我往,各种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轮番登场,今天一起来探讨下“董卓打算迁都长安,朝臣们持什么意见?”的相关话题,希望您对其感兴趣。

郑泰的话对董卓仍然起到了作用,董卓的确认为当前不能对关东联军追剿太急,要设法激化他们内部的矛盾,让他们产生分裂。

同时,鉴于关东联军声势不小,为防备万一,董卓想出一个万全的办法——迁都长安。

董卓召集朝臣们开会,宣布了他的计划。

原本以为经历了废立事件已经没有人再会反对他,但这一次又错了,从三公开始就集体反对他。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司空荀爽以及其他朝臣都不赞成迁都,支持迁都的声音几乎没有,这让董卓没了脾气,但他又是个不可能认输或放弃的人。

董卓想了想,拿出了一本叫《石包谶》的神秘预言书,上面说自汉高祖刘邦在关中建都到最后灭亡总共经历了11世,而从后汉情况看,从汉光武建都洛阳到现在也正好11世了,如果不迁都,将会重蹈前汉灭亡的覆辙,所以必须从洛阳迁出去。这是天意,必须顺应天意。

可惜董卓又错了,因为玩谶纬这种东西,他这个武人绝不是那些朝臣的对手。

杨彪直接斥责《石包谶》为妖书:“迁都是天下大事,盘庚迁都亳邑,百姓无不怨恨。过去关中遭王莽破坏,所以光武帝才迁都洛阳,经过这么多年,百姓安乐。现在无故放弃宗庙、园陵,必然使百姓惊动,势必如用滚开的水去煮稀粥一样,造成全盘混乱(必有糜沸之乱)。《石包谶》是妖邪之书,岂可相信!”

杨彪是前国师杨赐的儿子,比他爹还敢说敢干。

这些话,在董卓听起来简直可笑:我跟你谈的是“国家大事”,你跟我讲的却是“百姓”,真是驴唇不对马嘴!

董卓耐着性子听杨彪说完,然后说:“关中肥沃富饶,所以秦得而并吞六国。陇右出产木材,杜陵有武帝留下来的陶器作坊,都可以利用。至于百姓议论,那算什么?如果敢反抗,我以大兵驱之,把他们都赶到大海里喂鱼虾!”

话里有了威胁的意味,可是杨彪仍不理会:“天下大事发动容易,收拾残局很难,请慎重考虑!”

董卓立即不耐烦起来,大声喝道:“你打算破坏我制定的国策吗(公欲沮我计邪)?边章、韩约给我写信,让朝廷一定迁都,你们挡住不让迁,他们如果发大兵前来,我不相救,你们几个就跟着他们一路西去吧!”

韩约即韩遂,与边章都是凉州的军阀,跟董卓的关系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董卓拿他们来吓唬这些文臣。

哪知杨彪不仅固执,而且不吃吓:“向西就向西,那也是我杨彪自己的道路,就是去了,天下最后会怎么样也未可知(西方自彪道径也,顾未知天下何如耳)!”

这是宁死不屈的节奏,董卓听了半晌说不出话来。

太尉黄琬又站了出来,他支持杨彪:“迁都是大事,杨公的话希望能给予考虑!”

董卓脸都气黑了,闷头生着气。

董卓一向不按套路走,别看你贵为三公,不顺他的意时他也会任意处置,现在的气氛下杨彪很危险,荀爽赶紧出来打圆场:“难道相国愿意这样做吗?崤山以东已经起兵,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平定的,所以得先迁都,再慢慢对付他们,这种情况与秦朝和汉初相似,都是借助山川之势以控制天下!”

董卓听了便没有再发作,一甩袖子走了。

董卓指令司隶校尉宣璠弹劾杨彪、黄琬,免去了他们三公的职务,提拔王允当司徒,赵谦当太尉,但杨彪和黄琬在士人中名望很高,董卓冷静下来,觉得继续让他们为自己装点门面更划算,于是又任命他们二人为光禄大夫。

还有一个说法,说董卓杀了伍琼、周毖,杨彪、黄琬感到了害怕,于是到董卓那里谢罪(杨彪、黄琬恐惧,诣卓谢),董卓也因杀死伍琼、周毖有些后悔,于是上表推举杨彪、黄琬为光禄大夫。

董卓其实也明白,迁都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大事小事必然成堆,他哪是操这种心的人?董卓这次提拔王允,就是想让他做自己的助手,协助自己落实迁都计划。

之前,董卓想让老将军朱儁做自己迁都的助手,朱儁在军中素有威望,担任过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右车骑将军),如能为自己所用,那再好不过了。

黄巾起义被扑灭后,朱儁这位功臣的作用下降,他先是被改任为光禄大夫,后又担任将作大匠,转任少府、太仆,后来黑山军进攻河内郡,朝廷任命朱儁为河内郡太守,击退张燕后,朱儁再遭闲置,又回任光禄大夫,不久又改任为屯骑校尉、城门校尉,目前的职务是河南尹。

遇到了这么多的不公,想必内心里多少该有些想法吧?董卓觉得朱儁应该好拉拢,他于是派使者向朱儁宣读委任诏书,任命他为交通部部长(太仆),虽然只是部长级,但董卓特意让使者告诉朱儁,他是自己的副手(以为己副),但朱儁并不领情。

朱儁对董卓的使者说:“国家西迁,必然使天下人失望,而成就了山东那些人的气势,我觉得这并不可行!”

又来一个劝阻迁都的,使者听着有些来气:“现在是任命你职务,你要么拒绝,要么接受,又没有让你就迁都的事发表意见,你在这里却说了半天,为什么(召君受拜而君拒之,不问徙事而君陈之,何也)?”

朱儁也是老资格的大臣了,一个小小的使者竟如此不敬,但他没有生气。

朱儁耐心地回答道:“副相国,我不能胜任;迁都大计,不是急事。辞去不能胜任的职务,说点不关紧急的话,正是做臣子的本分。”

这句话又让使者抓住了把柄:“迁都的事,我从没听过,就算朝廷有这个打算,也还没有透露出来,属于机密,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幸亏朱儁反应快,他煞有其事地说:“这是董相国告诉我的,不然怎能知道?”

不管怎么说,朱儁就是不做这个助手,董卓只得放弃。

相对而言,王允的态度要好得多,也许是因为蹲过宦官的大狱,脑子没有那么顽固,说话做事让董卓感到舒服。汉献帝继位后,董卓让王允当了朝廷秘书局局长(尚书令),现在破格提拔为三公。其实,王允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人,在这一点上,他与伍琼、周毖以及郑泰并无两样。

所不同的是,王允比他们会装。

王允看到此时正是朝廷危难之秋,外戚、宦官的恶斗虽告一段落,但董卓这样的豪强趁机发难,问鼎中央政权,朝廷仍在危机四伏、动荡不安之中,面对国将不国的尴尬局势,王允内心里悄悄树立起恢复、革新东汉政权的志向。

而董卓现在特别欣赏王允,对此并不知情。

董卓做出的决定王允从不当面反对,不管董卓说什么王允都积极去落实,董卓于是把迁都的具体事宜都交给了王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217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