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罗马帝国

艾里克修斯一世为什么对“十字军”悔不当初?

米哈伊尔七世登基时20岁,性格非常懦弱。这样的皇帝一般都有奸臣帮忙。米哈伊尔七世的老师不是普塞罗斯吗,罗马努斯四世的死既然是米哈伊尔七世的集团一手策划的,那么普塞罗斯肯定也是幕后黑手之一。算起来,这是他推倒的第四位皇帝了,没想到在自己的嫡传弟子这里遭报应了。

老师是好老师,学生也是好学生,在学术修养上,米哈伊尔七世年纪轻轻就造诣非凡。不过,他不喜欢老师,因为他觉得原来的邮驿大臣更让他感觉舒服,所以不久他就让老师提前退休了。跟其他从云端栽下的拜占庭高层一样,他在修道院度过了晚年。

米哈伊尔的新宠名字很长,我们简称尼基,这家伙最出名的就是贪财。拜占庭国家一直对粮食供应有保障的,比如有专门的储备粮,碰上灾年和战争可以优惠卖给百姓。尼基一上台就垄断了谷物供应,“大斗进小斗出”,标准旧社会地主盘剥百姓的做法。粮食价格上涨,连带着其他物品全都价格飞涨。一直非常坚挺的拜占庭货币“诺米斯马金币”,500年来,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贬值。

真理是:经济危机一定会引发政权危机。历史又重演了,又是欧、亚两边两个将领同时造反,而且名字又是一样,都叫尼基福鲁斯!为了区别,欧洲的造反派我们叫他老布,亚洲这个我们叫老伯。这两人同时举事,而老伯优势明显,因为他还拉拢了邻居突厥帝国给他帮忙。找国家的敌人帮手推翻自家的君主,这种事在后来的拜占庭国家就形成传统了。

老伯的军队获得了首都人民的支持,以米哈伊尔七世的性格,两边都有人造反他绝对不会硬扛着,所以赶紧主动退位出家。他的宠臣尼基想修行也来不及了,他被君士坦丁堡的老百姓活活打死了。

老伯真是老伯,入城登基时,76岁高龄。他知道拜占庭人对皇室血统还是有点讲究的,就想法给自己加个金身,他迎娶了米哈伊尔七世的老婆!大家算算啊,米哈伊尔七世退位时不到30岁,他老婆比他还小,等于皇后的年龄大约是老伯的1/3。

皇帝既然顶着压力娶了前皇后,大家猜想,米哈伊尔七世留下的儿子就应该是继承人,谁知道不是。

放眼君士坦丁堡的所有贵族家族,科穆宁家很引人注目,伊沙克·科穆宁皇帝下台了,他弟弟约翰生了八个儿女,这八个儿女就是最好的纽带,通过联姻,绑定了君士坦丁堡很多重要的贵族。这八个子女中,公认最优秀、最有前途的就是三公子艾里克修斯。三公子迎娶了杜卡斯家族的小姐,也就是曼西喀特战役的叛徒安德罗尼卡的女儿。这样,三公子成了杜卡斯家族的女婿,米哈伊尔七世是杜卡斯家族的皇帝,他的儿子当然也是杜卡斯家族的继承者,现任皇帝居然剥夺了他的继位权,杜卡斯家族岂能答应。

艾里克修斯代表杜卡斯家族进首都要求权利,他自己的科穆宁家族当然也追随,再加上这两家的亲戚,帝国最有权势的人都在这个队伍里了。其实要对付的敌手也都是亲戚,艾里克修斯进攻首都受到的抵抗都来自他的几个姐夫,好在还是小舅子强些。

1081年,24岁却已经做了6年军事长官的艾里克修斯帮助科穆宁家族拿回了王位,距他大伯伊沙克·科穆宁黯然退位22年了,很多历史书,将这一年才当作科穆宁王朝的正式开端。

艾里克修斯一世,简称艾里克修斯一世,在历史上形象非常之好。没办法,历史是人写的,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写你。艾里克修斯一世有本自己的传记,虽然叫人物传记,但其实是一本覆盖面较广,描述比较清晰的历史记录,被认为是研究当时历史的经典。这本书对艾里克修斯一世极尽赞美,加上文笔细腻、辞藻华丽,在所有的历史书籍中格外醒目。一般的历史书尽量理性平和、肃穆端庄(写的不在此列),艾里克修斯一世的传记却带有深厚的情感。其他的历史人物羡慕不来啊,因为艾里克修斯一世这本传记是他女儿安娜·科穆宁娜写的。她是艾里克修斯一世最钟爱的女儿,也是欧洲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女性历史学家。

因为安娜的记录,我们对艾里克修斯一世的生平是比较熟悉的。其实安娜就算不过誉她父亲。我们知道,艾里克修斯一世如果碰上好时候,绝对是希拉克略或者巴希尔二世那样优秀的皇帝。可他接手现在的帝国,几乎没有资源让他挽救帝国的颓势。财政和军事的重要基础——小亚细亚半岛已经失去,巴尔干半岛只剩南部,意大利的领土包括西西里岛已经被诺曼人占有,艾里克修斯一世经营的,也不过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及其周边而已。

艾里克修斯一世上台,诺曼人罗伯特已经预备正式向拜占庭下手,现在他想的不是几个城池的得失,他想的是君士坦丁堡的那个王座。所以他集合舰队,越过亚得里亚海,开始进攻对岸,大约是现在阿尔巴尼亚沿岸这个位置。而南边的突厥人呢,他们当然继续征服,曼西喀特战役失败后,塞尔柱帝国在小亚细亚这个地区出现了很多小的王国,依附于塞尔柱存在。在离君士坦丁堡最近的这个位置,现在的土耳其伊兹尼克这个地方,成立了一个叫作罗姆苏丹的国家。

亚洲大部分已经失去了,而那么大面积的国土,一时半会儿收回来也不现实。艾里克修斯一世想得开,他换了一个思路,决定不再为亚洲的事烦恼了,就让突厥人先住着吧,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抵抗也没有任何意义了,还不如把所有的军队集合起来,迎击诺曼人,别让欧洲再丢了。

艾里克修斯一世仿效先贤,跟教会借钱,6个月的时间,集结了7万大军,行军200多公里,杀到了诺曼人的眼前。可惜这一战并不成功,皇帝千辛万苦征集的军队根本不经打。罗伯特带来的,可是正宗的虎狼之师。

皇帝逃回希腊。怎么办?祖宗的办法总是有用的,找帮手啊。帮手不难找,关键是没钱,如果诺曼人还有别的敌人就好办了。上谷歌去百度一下,还真找到一个,那就是新兴的航海国家威尼斯。

对威尼斯来说,保持亚得里亚海上的自由空间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家是生意人,亚得里亚海是他家大门,生意人最忌讳被人挡住大门。诺曼人如果取得了对岸,他们肯定会控制亚得里亚海,到时候,威尼斯的利益就受到影响了。

就算拜占庭不求威尼斯,威尼斯也会想办法遏制诺曼人,但是既然拜占庭先开口,竹杠是不能不敲的,威尼斯商人嘛,人家无利不起早。

艾里克修斯一世答应,只要威尼斯出手帮忙,以后威尼斯人在拜占庭的贸易没有限制,物品进出口全部免税,君士坦丁堡免费给他家预备好仓库和码头,拜占庭每年还给20磅黄金的谢礼。

威尼斯海军很痛快地加入了战团,以他家强大的海军力量,打破了诺曼人对亚得里亚海东岸的封锁。只是海上安全了,陆地上还是打不过他们啊。好在老天照应,罗伯特因为意大利后院起火,跑回去救火去了,留下他儿子伯赫蒙德。艾里克修斯一世打不过老子,但是欺负儿子还是够了。不久,拜占庭就取得了一定的优势。现在最怕罗伯特再回来。想啥来啥,1085年,罗伯特因为瘟疫死掉了。他一死,意大利就有点乱套,诺曼军团就暂时撤回去处理家务。艾里克修斯一世就这样幸运地解除了帝国在西欧的危机。

战后最得利的就是威尼斯人,他们进出拜占庭满面春风,成为东西方贸易最闪亮的明星。

拜占庭和诺曼人在海边干仗,身后的斯拉夫人可没闲着。按各自需要或者喜好参加不同的阵营帮忙,大部分时间是搅和,反正就是想看鹬蚌相争。而一直在北方蠢蠢欲动的佩切涅格人,这时终于不满足于小打小闹,他们伙同突厥人,水陆联手攻到了君士坦丁堡城下。艾里克修斯一世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找库曼人帮忙,这一招再次奏效,一场惨烈的大战后,佩切涅格人也好长时间不敢来了,首都的包围圈也被打开。后来库曼人自己来了一次,被干掉了。

欧洲的威胁解除了。亚洲的情况呢?因为自己内部的问题,加上艾里克修斯一世高超的外交手段,其实就是挑拨离间(外交第一课就是挑拨离间),让罗姆苏丹国内讧。那么小的地方,割据出好些小国,首领都叫埃米尔,互相还不团结。他们兄弟阋墙,自然对拜占庭的压力就小了,艾里克修斯一世正预备着,差不多的时候试着反击,收复点领土回来。

一边打仗,艾里克修斯一世一边经营着国内事务,尤其是财政收支,居然让他攒了不少钱,国内的财政困境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皇帝正在逐步归还跟教会借的钱。看来,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虽然现在蜷缩在这小片国土上,将来的日子还是有希望的,艾里克修斯一世欣慰地点了点头。

好日子并不属于艾里克修斯一世,这伙计生下来就是劳碌的,不久,他发现他招惹了一个巨大的麻烦,“十字军”来了!

在《老大的英帝国》一书中,从西欧的角度分析了“十字军”的来历,现在从苦主拜占庭的角度,找找这支欧洲著名的散兵游勇的起源。

说起“十字军”,艾里克修斯一世长叹一声:“悔不当初啊!”起了板,唱起来了:“朕刚上班没坐稳,塞尔柱的突厥就找上门,他们来得真是猛,我们左突右挡解不了围。眼看首都就要失陷,朕只好到处找人求帮助,病急了只能乱投医,朕的手谕送到了教皇处。于是乎,教宗他老人家不怕苦,召集各国的子弟来行武。我这里成了游乐园,西欧的兄弟们给我添堵。”

根据安娜公主的记录,那一年处境恶劣,海陆都被封锁,皇上招不到雇佣兵,所以将一封求救信式的征兵文书送到了罗马教廷。自从东西罗马分裂,教宗最想念的事就是将君士坦丁堡教廷这个不服管束的东西制服,然后拉入罗马教廷的管理序列。一听说君士坦丁堡求救,教皇乌尔班二世就有了自己的打算。

当时的圣地耶路撒冷控制在塞尔柱帝国手里,他们对基督徒不算友好,而且欧洲的基督徒去朝圣,吃亏的时候多,回去之后,圣城沦陷,朝圣无门这个惨痛的消息就在基督教世界到处流传。乌尔班教宗非常有效地利用了这个情绪,号召所有人,为基督而战,远征西亚,收复圣城!

乌尔班关于宗教方面的热情吸引了不少虔诚的基督徒参加军队,但是他关于圣城是世界中心,里面金银财宝无数的演讲吸引了更多人。第一次东征,“十字军”超过10万大军(具体数目待定),来自西欧各国、各阶层,上到公子王孙,下到贩夫走卒,什么人都有,听说有钱抢,都来了。

10万人马杀过来,艾里克修斯一世当时心里就蒙了。其实这会儿,帝国的危机已经克服了,艾里克修斯一世正在看塞尔柱帝国内讧的笑话呢。这帮人不来也没什么,可既然他们来了,万一动了坏心眼,是奔君士坦丁堡来的,那可真是飞来横祸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mdg/3213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