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祖逖的北伐遗恨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1 13:45:42 0

>>时间:313

祖逖是西晋末、东晋初的名将,他一生以北伐中原为己任,可惜晋元帝始终没有给祖逖最基本的支持,一代名将最终只留下了一段“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千古遗恨。

出师北伐

晋建兴元年(313)的一天,在波涛汹涌的长江之上有一支小型的船队伴随着水手整齐的号子缓缓前行。这支船队总共有十几艘型号不一的船只,既有东晋水军标准配制的蒙冲,又有长江边的渔船,只是船只都很破旧,船上的人个个面带菜色,但神情却异常坚定。突然间,打头的船上却突然发出一声长啸,只见一位年过五旬的男子突然停下了划桨的动作,一边用自己的右手拍打着船楫,一边悲凉地说道:“我祖逖这次北伐中原,如果不能扫清中原凯旋而归,就让我变成这浩浩的长江之水,永世不得回归南朝。”船队中的数百名汉子也齐声应道:“追随大人,北伐中原。”

这支船队的领头男子叫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祖逖出身于一个官僚世家,他的父亲祖武曾出任过西晋的上谷太守。祖逖从小就喜欢结交豪杰之士,而且轻财重义,乡亲们没有不尊敬他的。后来西晋爆发了八王之乱,北方的五胡民族趁机进占中原,祖逖被迫和乡亲们一起南渡长江,逃到了司马睿的领地上。

本来凭着祖逖的本事和他祖上的声望,很容易就能在东晋朝廷混个一官半职。可祖逖心怀故土,向司马睿提出北伐中原,收复河山。司马睿打心眼里不想和北方民族的强悍骑兵较量,可道义上又不能不理睬祖逖,就敷衍地任命祖逖为奋武将军、豫州刺史,给了祖逖千人的军粮,让祖逖北伐。祖逖没有因为司马睿的冷漠而寒心,而是率领着数百名北方流民毅然渡江北上,向中原进军。

祖逖的北伐遗恨

形玉佩·晋

收拢人心,力抗石勒

祖逖渡过长江后,并没有立刻进兵,而是招募士兵,等待时机。当时北方的形势乱到了极点,最大的势力是割据冀州、豫州一带的后赵政权,同时中原还有大大小小几百支汉族地主豪强的武装力量。这些乱世枭雄们称霸一方,自称太守、刺史,今天投靠晋朝,明天就叛投后赵,整个中原打成了一锅粥。对于那些可以团结的豪强,祖逖劝说他们以民族大义为重,共同对抗后赵,河南境内的赵固、李矩、郭默等势力都被祖逖感召,表示愿意跟随祖逖完成大业。经过祖逖的努力,北伐部队占据的土地越来越多,军队也越来越强悍。

后赵皇帝石勒一看自己的国土越来越少,就命令自己的部将桃豹进攻祖逖。当时祖逖和桃豹两军对峙,双方的军粮都很紧张,祖逖就命令部下把沙子装在粮袋里,让部下忙忙碌碌地在路上运“军粮”,还故意让几个残疾士兵挑着大米走在队伍的最后面。桃豹的军队饿了太久,一看晋军运粮食,就像饿虎扑食一样来抢夺,把残疾的晋军士兵挑的粮食全抢回了大营。粮食是抢到了,可桃豹的士兵一看晋军吃的是大米,自己吃的却是野菜,心想都是当兵的,待遇的差距怎么那么大呢,军队的士气一落千丈。正好这时石勒派人用1000多头毛驴给桃豹运粮食,祖逖抢先一步夺走了这批军粮。无奈的桃豹只好率领军队退走,不敢再和祖逖交手。

祖逖的北伐遗恨

敦煌莫高窟

前秦建元二年(366),敦煌石窟中的莫高窟工程开始营造。敦煌石窟由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水峡口小千佛洞四窟组成,其中莫高窟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

壮志未酬

在打退了石勒的多次进攻后,祖逖开始在自己的辖区内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河南地区也出现了恢复的迹象。石勒不敢再和祖逖在战场上交锋,而专门派人后赵境内的坟墓,还写信给祖逖要求双方互市贸易。祖逖为了积蓄足够的力量,就答应了石勒的要求,用南方的丝绸、茶叶和粮食去换取后赵的战马和武器,河南地区的老百姓也跟着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

祖逖的北伐遗恨

青瓷羊形烛台·东晋

正当祖逖厉兵秣马,准备消灭后赵、收复洛阳的时候,让人气愤的事情发生了。东晋太兴四年(321),东晋朝廷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幽、冀六州军事。祖逖心想自己这么多年为朝廷呕心沥血,好不容易开创了一番局面,朝廷又要派人来监视自己,实在令人齿寒。同时,南方又传来王敦和晋元帝闹矛盾,东晋内部可能要发生战争的消息,心力交瘁的祖逖再也坚持不住,染上了重病。

就在河南的百姓都在为祖逖祈福的时候,祖逖的病情突然加重,很快就病死在了雍丘(今河南杞县),终年56岁。祖逖虽然没实现自己收复中原的梦想,但他是东晋少有的以收复国土为愿望的将领。祖逖之后的桓温、刘裕等人虽然也多次北伐中原,可那却是为了个人的权势和威望,再也没有祖逖的那份忠诚和豪壮。

祖逖的北伐遗恨

透雕龙纹玉带钩·东晋

白玉带钩,局部残缺,正面镂雕龙纹,背面边框阴刻铭文两行,分别为“庚午,御府造白玉衮带鲜卑头,其年十二月丙辰就,用工七百。”“将臣范许、奉车尉臣程泾令、奉车都尉关内侯臣张馀。”


延伸阅读

中国第一部地方志

《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东晋人常璩在东晋永和四年(348)到永和十年(354)所著,它记载了巴蜀地区的历史、地理、人物等诸多情况,是中国第一部地方志。常璩,字道将,生卒年不详,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东南)人,曾在十六国中的成汉政权担任散骑常侍,掌管文书。东晋大将军桓温灭成汉后,常璩被桓温任命为参军,后随桓温一起到了建康。常璩之所以写下《华阳国志》,一方面是因为心怀故土,一方面也是为了保存蜀地的文化。在编撰体系上,《华阳国志》自成体系,它把东晋初年以前的梁、益、宁三州的历史面貌、政治变迁、不同时期的人物传记,由远及近、由广而微地编撰成一书,是一部地方史的杰作。《华阳国志》对西南30多个少数民族和部落的名称、分布进行了详细记述,特别是一些部落的历史、传说、风俗、与汉族皇朝的关系的记载,为研究民族的起源、迁徙历史等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和依据。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616.html

上一篇:东山有贤臣
下一篇:王马共天下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